笔墨生涯 书道人生——记书法家唐云来

合集下载

水墨丹青,翰墨情缘——唐智东画家作品展

水墨丹青,翰墨情缘——唐智东画家作品展

水墨丹青,翰墨情缘——唐智东画家作品展
唐智东,男,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汉族。

笔名乙涧,号厚来斋主。

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成都翰林艺术学院。

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成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国际羲之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终身荣誉教授。

北京华夏国艺书画院签约书画家。

颜真卿研究会会员,颜真卿书画院名誉院长,画圣吴道子艺术馆理事。

从事过多种职业,当过知青,在彝族自治县生活多年,深受自然之浸润;常神往雄鹰搏击长空俯瞰大地。

作品《巅》在建国55周年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央部委直属的八大文化艺术团体联办的“中国书画家作品展”中荣获荣誉金奖,并入编作品集;同年作品《走进新时代入编首届"扬州八怪杯"作品集;作品《秋韵》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代表作典库;作品《秋天来时》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名作典藏;作品《五雄图》获第五届“黄山杯”银奖,并入编作品集。

作品《登高视野阔》获纪念颜真卿逝世1220周年全国书画剪纸大赛金奖,并编入作品集;作品《跨越》入编“太湖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等等。

个人业绩传略录入《中华名人大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名人录》、《中国精神文明大
典》、《人类进步全书》、《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等数十部典籍。

水墨丹青,翰墨情缘
记得初识笔砚丹青是二十多年前了,老唐带女儿朵拉去兴趣班学国画时。

提笔便是朝朝暮暮,笔耕不辍,在翰林书画院和中国美协培训中心从师学习,默默耕耘,终有收获。

今年五月,老唐六十七岁了,他的第一个小小的画展,在五丁社区“万象驿站”文化展室展出,不问人生几何,不管世事沧桑,守候自己内心的追求,终于演奏成了一首翰墨飘香的歌!。

唐念刚书法

唐念刚书法

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和 学习者提供学习和参 考的范本。
编写出版书法教材, 系统介绍唐念刚书法 的笔法、结构、章法 等要领。
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书法展览、 研讨会、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书法家进行 互访和交流,推动唐念刚书法走
向世界。
借助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中 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唐念刚书法
目录
• 书法家唐念刚简介 • 唐念刚书法作品欣赏 • 唐念刚书法创作过程解析 • 唐念刚书法艺术价值评析 • 唐念刚书法传承与推广举措 • 学习唐念刚书法的意义与启示
01
书法家唐念刚简介
生平及主要成就
01
02
03
04
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 陶,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
毕业于某著名美术学院书法专 业,师从多位书法大师,系统
意境深远
唐念刚书法作品通过字形、笔墨、章法等艺术手段,营造出深远 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让人回味无穷。
收藏投资价值
艺术认可度高
唐念刚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上认可度较高 ,具有一定的收藏投资价值。
市场潜力大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唐念刚书法作品 的市场潜力逐渐显现,有望成为收藏投资的新热点。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为慈善机构 捐赠书法作品,传递爱心与正能量。
02
唐念刚书法作品欣赏
楷书作品
01
02
03
《楷书千字文》
全文以楷书书写,笔画端 庄秀丽,结构严谨,展现 出唐念刚深厚的楷书功底 。
《楷书心经》
以楷书抄写佛教经典《心 经》,字形工整,气息宁 静,体现了书法与佛教的 完美结合。

关于名家书法作品的作文题记

关于名家书法作品的作文题记

关于名家书法作品的作文题记关于名家书法作品的作文题记篇一“时时之间龙蛇走,做盘右蹙旭惊电。

”“挥毫落如云烟。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每当吟诵起这些别具韵味的诗句,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幅幅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汇聚而成的瑰宝。

那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笔画凝聚成的一个个美轮美奂的文字,令人陶醉其中。

我也被它那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吸引,喜欢上了书法,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踏上了漫长的“书法之路”。

初学的那天,我怯生生地走进书法教室,兴奋与羞涩同时萦绕在我的心头:兴奋是因为总算能够学习自己所喜爱的书法了,可面对这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心里不免多了一份胆怯。

但这胆怯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份艺术的陶醉。

教室里静悄悄地虽有十几个学生,却没有一个人说话,每个人都静静地,专注着写自己的字,整个教室好像沉浸在浓浓的墨香之中。

老师向我走了过来。

他的身体瘦得直教人担心,似乎风一吹便会摔倒似的,他深深的黑眼圈和微微泛黄的脸让人得以看出他的疲惫,他虽憔悴,眼中却闪动着艺术家特有的活力。

老师开始给我示范基本笔画,他先轻轻逆锋,起笔,然后缓缓地运笔,最后提笔、顿笔、再收笔,这才写出了一个楷体的“一”字。

老师写字时,好像电影中的慢动作,是那么不紧不慢,与我印象里“毛笔一挥,字便跃然纸上”截然不同。

老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说:“学习书法一定要用心,每一笔每一划都必须认真对待。

如果急于求成,结果肯定不尽人意。

”我使劲点点头,自认为听懂了老师的话,便提起笔,模仿老师的样子,逆锋、起笔。

刚下笔时,我还颇为满意,正当我得意之时,原本清晰的字迹立刻渗开来,字变得臃肿不堪,使我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

老师见了,不慌不忙地说:“你的毛笔蘸了太多墨水,写在纸上自然会渗开。

写字时一定要注意,字虽要写的有力,但同时字迹也得干净。

”说罢,他又提起笔为我做了示范:每一笔都写得苍劲有力,字迹显得那么干净清晰。

“下笔之前一定要先观察字帖,记住笔画所在米字格的位置,比如,楷书颜体的横总是稍微向上倾斜。

挥毫泼墨显真功

挥毫泼墨显真功

挥毫泼墨显真功作者:李惠来源:《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04期张旭东1979年出生于遵化市平安城镇, 1997年入伍,曾在武警天津总队服役。

现为《遵化周报》记者、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希望诗书画院名誉院长。

擅长行草书,颇爱王、米、颜、柳之风。

其行草书刚中见柔,洒脱自如,刚劲有力,且古朴庄重。

其书法作品经常见诸于《人民日报》、《法制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公安报》等报端并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大奖。

服役期间,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多幅作品被中南海、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外交部、中央电视台以及吴道子美术馆等权威机构以及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际友人收藏。

他利用半年时间创作的《张旭东书毛主席诗词百米长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何家英教授为此长卷题写了长达4米的卷首语,倍受广大藏家们的关注。

一块板报让他脱颖而出张旭东出生在河北遵化市一个农民家庭,爷爷和父亲虽然都是“抡大锄”的,但是张家辈辈都会写大字,少年时的张旭东延续了祖辈上的“基因”,从小便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七岁时开始学习书法,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都会练习书法。

在班里用楷书写作业是旭东的拿手好戏,篇篇都是优,经常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

众人的鼓励更激发了张旭东习字的热情。

1997年11月23日,张旭东应征入伍,这为他今后从事书法成就事业,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部队的生活有序而紧张。

火热的军营生活,激发出旭东无尽的创作热情。

训练场上官兵龙腾虎跃的雄姿,战友们携手砺神剑、一心一意谋打赢的精神风貌,时刻激励着他。

他将这些真实感触融入笔端,每天训练结束了,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早已进入梦乡,他悄悄来到学习室,拿出笔墨、练字薄和碑帖,伴着孤灯,没完没了地写。

多少个不眠长夜、多少次挑灯夜战,他都以苦为乐,默默耕耘。

他对书法的研习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就连训练休息的间隙,他也要以“操场为纸,树枝作笔”,在沙地上“挥毫泼墨”练上几笔过过瘾。

中华汉字,字悟人生

中华汉字,字悟人生

中华汉字,字悟人生横岭中学唐贵学它,黑白两色,犹如阴阳两极;它婉转错让,灵魂交汇;它,穷尽了聚散离合的人生,容纳了风云变幻的宇宙——它,就是中华汉字。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穿越几千年发展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着伟大的文字系统。

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有了浩瀚史料史籍,民族的记忆才能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

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汉字看似平凡,却有不平凡的经历,我们只有了解了它,才能喜欢它,欣赏它,敬畏它。

汉字的可贵不是因为它古老,而是因为没有间断。

我们今天跟老祖宗用的是一种字,这就让中华儿女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我们最幸运,我们可以读懂几千年前祖宗写的诗文,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宗是怎么过日子的。

中国以外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汉字里有无量智慧,人类最高的智慧就在汉字里。

人类所有一切发明中,汉字应该摆在第一位,汉字从它诞生的那一克起,历经数千年,几经危机与考验,几度浴火又重生。

因为有了汉字,世界多了篆刻、书法这样的世界顶级艺术;在当代,它以顽强的生命力进入计算机,用多种方法,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问题,这不但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世界的大事,它完美地迎接了现代高科技挑战。

历史已经证明,社会变革,鼎故革新,但方块汉字的中华魂从未改变;未来还将证明,汉字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人类所有科技发明没办法超过它。

我们要学习它,领悟它,写好它,这是文化的奇葩,人类的瑰宝。

我们今天的生活,最离不了的科技不是电不是车,更不是网络和手机,而是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就像空气和水,我们越是须臾离不开,越是日用而不知,我们不知道感恩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不朽的汉文字,就像不知道感恩大自然给我们孕化了空气和水一样。

汉文字有多伟大,请你汇一生智慧来造一个字,哪怕最简单的一个字,要让它流传万世,多么不容易啊,那可是“天雨粟,鬼夜哭”的伟大创举!汉字特立独行,它不像其它任何一种文字,它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汉字包含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对社会伦理的了悟,对人生过程的洞察。

笔墨人生

笔墨人生

笔墨人生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7年第16期蔡邕: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不但是文学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这一天,蔡邕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在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刷墙。

于是,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蔡邕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兴致。

交了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帛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尝试,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飘逸飞动,别有韵味。

点击蔡邕偶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视若珍宝。

无论哪一位书法大家都不是只顾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们善于在平常的生活中捕捉灵感,于平常小事中见不平常。

用慧眼去发现吧,生活给我们的启示真的很多很多。

王僧虔:随机应变王僧虔年轻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隶书。

一次,宋文帝偶然见到他的一幅白绢扇面书法,赞叹不已,说:“这不只是超过了王子敬(献之),其骨力内涵,外貌风仪更不一般。

不可小看。

”王僧虔是晋代三朝宰相王导的五世孙,而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又是王导的从子、从孙。

王僧虔的书法是有其家学渊源的。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字写得好,而且对书法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著《书论》一篇。

莫道桑榆晚 倾情舞墨翰 ——先生的书艺人生

莫道桑榆晚 倾情舞墨翰 ——先生的书艺人生

1072017/ 03文 /郝幸田莫道桑榆晚 倾情舞墨翰——窦永丰先生的书艺人生名人名作·综合ZONGHE 都说名师出高徒,他却是自学成才;都说出名要趁早,他却花甲之年才“成名”。

近年来,年逾古稀的先生颐养天年不忘笔耕,以更加执着的心态投入书印创作。

几十春秋的厚积薄发,终于让他的后半生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他,就是业余老年书法家窦永丰。

窦永丰,生于1940年12月,甘肃红城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遥控遥测本科专业,后公派留学日本京都大学进修固体微波电路,职称研究员、荣誉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曾任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10所控制部主任、副所长。

他的人生“履历”显得十分富足。

先生性格温厚随和,为人恬淡豁达,拙于言辞,不嗜烟酒;多才多艺,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擅长篆刻和填词作诗。

从未经过系统书法训练的他,凭着多年来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和钻研,屡次获得各种文化机构授予的荣誉称号,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被一些单位和书法爱好者收藏。

中国书画艺术出版社出版有《中国书画实力派100家系列丛书·实力派书画艺术家——窦永丰》。

先生自幼聪慧,受家乡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少年时期,由于家庭贫困,无钱买笔墨纸砚,他就在脑海里写,在空地上练;青年时期,苦于没有名师指点,他就自己一点点自习摸索;退休后,他继续尝试书艺,以书会友,陶冶性情;如今,年过古稀的先生每天潜心书画。

为练书法,他四处搜集古典名家字帖,平时不管工作有多累,只要有空就抓紧时间练习。

工作之余练书法已成为他的必修课,几十年来临池不辍,从未间断。

如今虽然年事渐高,但由于长期坚持锻炼,他仍无老态心理、至今精力充沛、手脚灵活。

他兴致所至,每日仍会铺案展墨,尽情挥洒自己的豪情。

其居室悬挂的满墙书法作品,充实的书柜、专用的写字台,均表明着他的艺术追求和活力心态。

先生常和人讲,书法是一种艺术,有其实用性,但它重在法度。

笔走龙蛇穿纸背 流水行云意高远

笔走龙蛇穿纸背  流水行云意高远

笔走龙蛇穿纸背流水行云意高远作者:来源:《现代艺术》2024年第04期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

它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古今数千年,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阅历千载的书法艺术,吸收和凝聚着历代先贤的智慧和心血,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之间,无一不体现着书者的性格和气质,演绎着书者的精神世界。

其中,草书尤为瑰丽奇葩。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从西汉滥觞,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汉字的草写历史,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明演进历史,是中国历代文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人生信仰、审美情趣物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拨开汉字草写历史的重重帷幕,从“不治他技”“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的张旭,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的怀素,再到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我们透过汉字草写的人和事,看到的是中国士大夫躁动不安的灵魂和“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至境,笔墨纵横间,似乎仍然可以感受到先贤彼时不同的心境和信笔挥洒时的儒雅从容。

成都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东晋时,书圣王羲之就曾在著名的《十七帖》中,用草书写下“成都”两个字,这是已知历史上最早题写“成都”的草书遗迹。

这说明,成都有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传承文脉,发扬传统,将其发展得更好。

而写好草书并非易事。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草书之难,难于在快速行笔中有效地控制,处理好笔法、字法、章法的诸多矛盾,达到通篇气势贯穿,笔意纵横,辄看惊人却步,细审精细入微。

总之,没有几十年功夫不可能臻于至境。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天府草书再上新台阶,四川省草书研究会精心策划了“癸卯弄潮——天府草书提名展”,并于2024年1月24日在成都画院琴台艺术馆成功展出。

此次展览草书作品取法风格多样,章草、今草、大草一应俱全。

从中可以感受到二王之遗韵,张旭、怀素之气象,黄庭坚、王铎之意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 《 礼 碑 》入 手 临 习颜楷 诸 帖 。 《 礼 碑 》 、 《 勤 勤 多宝
戊蒡
个 人简 历 :唐云来 ,字 浚泉 ,1 4 年 生 ,天津 汉沽 94
人 。现为 天津市文联 副秘书长 、天津市 书法家协会 主席 、
中国书法家协 会理事 、中国书协 刻字委 员会 副主任 、中国
笔 墨生 涯 书道 人 生
记书法家唐云来
木心
等报 刊多次发表其 作品和专访 、专题介绍 等。2 0 年被评 02 为天津市德艺双馨 文艺 工作者和 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 员。 书 法之 于 唐云 来从 一 开 始便 是 读 书之 余 的副 业 。然
而 偏偏 是 这 副业 给 他 的人 生 道路 带 来 了 巨大转 折 并 以此 名世 ,这大概是 他始料 未及 的。他最 初在父 亲督导 下以鲁
《 子兵 法百家书 》和 《 孙 老子 百家 书》等大型 书法集 中刊
载 ,并在 《 中华名匾 》、 《 中南 海藏 书法集》2 0 0 余种 出版 物 中刊载 。 《 书法 》杂志 、 《书法报 》、 《中国书画报 》

茶炫

展 、第三届 国际刻字 艺术展 、第 四届 国际刻字艺术 展 、第
七届全 国书法篆刻展 、第十届 中日书法家 自咏诗 书法展 。 曾参加 了 《中国书法鉴赏 大典 》、 《中国 印学 年鉴 》等 书
的撰 写 工作 。其 作 品在 荣 宝斋 出版 的 《 语 百 家书 》、 论
书法培训 中心 教授 ,并为 中国楹联学会会 员 、中华 诗词学 会 会 员、天津市楹联 学会副会 长 、天 津市 中华诗词 学会副 会长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其 书 法作 品 曾入 展全 国 第三 届 书法 篆刻 展 、第 四届 全 国 中青年 书法家作 品展 、第 五届全 国书法篆刻展 、中 日 刻字 艺术 交流展 、第 二届全 国刻字艺术 展 、第六届 中日自 咏诗书法展 、第三届 全国刻字 艺术展 、第二届 国际刻字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