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近代婚姻观念透视
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的 实例

1.“刀妃革命”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溥仪赶出皇宫。
文绣1925年3月5日随溥仪到天津居住,正当文绣在天津静园无法生活下去时,文绣的远房表姐夫毓璋的女儿玉芬来到文绣身边。
当玉芬得知文绣婚姻不幸、处境悲惨时,立刻坦诚地对文绣说:“现今是中华民国时代,法律上写着男女平等,而溥仪早已被撵出皇宫,是平民一个,不是什么‘皇上’了,他也得守法,平等待人。
你应该请个律师,写状子,控告他虐待妻子,同他离婚,另外索要抚养费。
”就是玉芬这一席话,使文绣决意要同溥仪离婚,争取人身自由权利。
[5]1931年8月25日,文珊来到静园。
午后3时左右,文珊对溥仪说,她姐姐心情郁闷,她想陪姐姐一起出去散散心。
溥仪勉强答应,令一名太监跟随她们出去。
文绣乘车离开静园大门后,即指令司机将汽车开往天津民国饭店,下车后住进了37号房间,随即正告太监赵长庆:“你先自个儿回去吧。
”赵太监不解其意,文绣拿出一封早已写好的信件,要赵长庆交给溥仪,并转告说:“文绣要向法院控告皇上,决定同他离婚。
”[5]赵太监回到静园如实禀报后,溥仪当即慌神了,急忙命下人赶去民国饭店,一定要把文绣追回来。
可是文绣与文珊早已有准备,快速离开了民国饭店,转移到非常同情文绣遭遇、家境富有的张姓寡妇所提供的花园洋房里。
通过玉芬和文珊出面跑动,文绣聘请了张绍曾、张士骏、李洪岳三位律师,向法院提出诉状:“控告溥仪虐待文绣,使其不堪忍受。
溥仪生理有病,同居九年,未得一幸。
决意离婚,索要个人日常所用衣物和赡养费50万元。
”[5] 对于文绣的控告,溥仪极端恐惧,认为这太有伤皇室的脸面,也大失“皇上”的身份了。
当时又是溥仪与日本人密切勾结,幻想得其助力,完成复辟王业的关键时刻,这时距离1931年“九一八”事变尚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京津两地的各类报纸,纷纷登载文绣要同溥仪打官司、闹离婚的报道,说什么这是“皇妃革命”,而且支持文绣者极多,大家奔走宣扬,终使溥仪处于极端尴尬的境地。
近代中国女性婚姻观念的变化

2.再婚观 随着女性离婚高潮的到来,寡妇再嫁也日益普遍。原有的族规?民约和传统习俗在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不得不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至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的?等级伦理观念,也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自由平等的空气更为浓厚。贞节牌坊开始被砸?毁,人们的思想来了一次大解放”。在下层群众中,有“亲朋邻里,甚至公婆劝其寡媳?改嫁。而大城市中那些有头有面的富室嫣妇,更是鼓起勇气向世俗挑战,成为现代女性的典范.。
而今,早已过了女子“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时期,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日渐提高,而女性对于婚姻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 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
?1.择偶观? 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典型的、最理想的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就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基本相等或对等。个人的思想感情、个人意愿被排斥在婚姻标准外。随着婚姻自主权?的下移,出现了注重双方才学品德,追求个人爱情的择偶观。而今人们?的择偶标准己由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等外部条件开始逐步转变为彼此的感情、学识等内在素?质。同时,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也逐渐被抛弃.
想起前段时间在胡适的《不朽》一书的某篇文章里,他对女性“贞操观”的新解,“ 贞操是一个‘ 人’对另一个‘人’的一种态度。”它“ 不是个人的事,乃是人对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双方面的事。女子尊重男子的爱情,心思专一,不肯再爱别人,这就是贞操”。在他的贞操观念中,贞操不再指向女性的身体,而是指向了男女双方的心灵。他更看重男女双方在感情态度上的真诚与专一。而且,把这一态度看做双方的自觉选择。这样一来,女性的身体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同时,在情感上,女性也不需要依附于某个男性,而有了选择的自由。同时他“反对褒扬贞操的法律”,认为这样只会酿成更多为博得“贞洁烈女“的美名而产生的悲剧。
浅谈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迁及原因

自主择 偶 , 青年 男女开始享受 自由的爱情 生活。妇女 在婚 姻 中的地位得 到提 高, 具有 了提 出离婚的权 力 , 离婚 后 的 妇女 也被 社会所接 受。这 与 当时西方先进 思想的传入 、 中国开 明人士的呼吁 、 女子教 育事业的兴起 及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等方面有着 密切的联 系。
婚 姻 中 , 女 只是 维护 家族 利益 的工具 , 妻之 间缺 男 夫
乏 组 织家庭 所 必要 的感 情 基 础 , 当然 也 没 有 幸 福 可 言 。还有 一些 比较 开 明 的家长 , 为子女 择偶 时 , 在 本 意 是 为儿 女 的幸福 考 虑 , 但也 大都 按 照 自己 的择 偶 观念 、 幸福 标 准来 进行 , 们 的想法 未必 会被 儿女 接 他
关键 词 : 念 变 迁 ; 姻 自主 ; 型 离婚 观 婚 新
中 图 分 类 号 : 8 22 K 9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05—15 2 1 ) 5— 0 1 0 29 8 X(0 1 0 04 — 3
婚 姻是 人 一生 中 的大 事 , 不 仅 关 系 到个 人 的 它 幸福 , 涉及 到 两个 家族 的利 益 , 姻 在形 成 的过程 还 婚 中与双 方家 族势 力 、 会 主 流 思 潮 及 社会 经 济政 治 社 的发 展都 有 密切 关 系 , 因此 与 婚 姻相 关 的一 切 事 物 均具 有浓 厚 的时 代 性 。近 代 中 国 是 一 个 动 荡 的年
21 年 l 01 O月
0c. t20l 1
・
历史研究 ・
浅谈近代 中国婚 姻观 念变迁及原 因
任 燕
( 吕梁 学 院离 石 师 范分 校 , 山西 吕梁 0 30 ) 3 0 0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代表了个体间的关系,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的缩影。
本文将从传统婚姻观念、改革开放以及当代社会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一、传统婚姻观念中国传统婚姻观念源远流长,以“妻妾成群、夫权无限”为特征。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的目的是延续家族血脉、维护家族利益,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地位与权力。
婚姻的选择往往由父母和长辈决定,女性的地位被动且被动化,婚姻的幸福与否与她们的意愿无关。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婚姻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二、改革开放的冲击改革开放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婚姻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开始接触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与传统婚姻观念相比,改革开放为婚姻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模式。
首先,改革开放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工作和学业的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对婚姻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大扩展。
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双方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的匹配。
这使得婚姻不再仅仅是一种面子或者利益的象征,而更多地强调双方的感情和共同目标。
其次,改革开放使得女性地位的提升成为可能。
过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经济上独立的女性较少。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女性开始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她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这使得婚姻关系更加平等,夫妻之间的权力分配逐渐变得公平。
三、当代社会的新婚姻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婚姻观念。
在这种观念下,婚姻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更多地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自由和幸福。
当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互动的平等性。
首先,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重视感情和共同目标。
婚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结合,而是建立在爱情和信任的基础之上。
中国近代婚恋观

中国近代婚恋观中国近代婚恋观是指中国在近代时期,特别是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婚姻和恋爱观念与实践。
近代婚姻观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和思想方面发生了许多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中国近代婚恋观的发展和变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变革,而且包括了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变革。
封建婚姻制度的瓦解和西方婚姻观念的传入,都给中国的婚恋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婚姻是由家长和媒人安排的,很少有恋爱和自由选择的余地。
婚姻被认为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为了维护家族和社会的利益。
而女性在婚姻中通常是被动的一方,她们的婚姻生活往往是由家族和社会的期望来决定的。
在这种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普遍较低,她们没有权利择偶和离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思考婚姻和恋爱的本质。
西方的现代性思想和女权主义等思潮进入中国,让人们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
人们开始追求婚姻的平等和爱情的自由选择,而不仅仅是利益的结合。
婚姻观念的变化最明显的地方莫过于恋爱观念的引入。
恋爱成为了近代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恋爱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姻亲和家族的范围,而是扩大到了社会和个人的范围。
人们开始追求真爱和个人的幸福,而不再仅仅满足于婚配的安排。
这个时期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西方的恋爱观念,他们开始大胆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爱。
婚恋观念的变化也引发了婚姻制度的改变。
20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现代婚姻制度,取消了包办婚姻和封建社会的礼教。
婚姻的自由和平等成为了社会和法律民主化的体现。
由于这个时期的婚姻观念还在转变中,许多人选择了既有传统又有现代特点的婚姻形式。
例如,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结合,或者自由婚姻和父母同意的结合。
此外,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也成为了婚姻观念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婚姻往往是为了家族和社会的利益,尤其是男方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权威资料]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9e21a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b.png)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摘要:婚姻是人们一直都在关注的话题,其重要性小则关系家庭幸福,大则关系国家兴亡。
近代中国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婚姻观念也显现出巨大变化,新的观念冲击着人们对于婚姻的再思考,两性关系渐趋平等,婚姻自由观念不断发展,传统家长制下的包办婚姻被打破,这些对于推动男女平等、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婚姻观念;变迁“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前提”[1]。
婚姻与家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建立并延存至今的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不断进步使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不断加深,国人的婚姻观念更是在近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随着新思想的传播,西方婚恋观念进入中国,国人开始吸收新观念以求糅合中西,突破封建包办婚姻,逐步走上注重两性平等、自由恋爱、以爱情为婚姻基础的道路。
一、中国传统包办婚姻中国传统家庭中男性多占有绝对领导权,女性则是婚姻生活的附属品,女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家庭诞下子嗣、传宗接代。
《礼记・昏义》记载:“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
爱情在古代婚姻中多不占主要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婚姻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而是牵扯到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
中国古代社会的男女双方结婚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由家长掌控,若不经过父母或媒人同意,两人自由结合的婚姻是不被认可和保护的,不合礼法,甚至被嘲笑和鄙视。
《战国策.燕策》记载:“处女无媒,老旦不嫁,舍媒而自衔,�哦�不售”[3]。
在封建时代,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大多没有权利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有自主权,尤其是女性,更是处在“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封建制度下的门第观念深入社会各个阶层,“门当户对”多成了古代婚姻家庭的标准,像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横跨在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之间,适婚男女只能在与其门当户对的家庭范围内选择结婚对象,选择配偶的范围大大缩小,甚至出现了“老夫配少妻”、“佳人配愚钝”的婚姻家庭,但他们大多并未对这种婚姻模式多做抨击。
近代婚姻

民权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婚姻变迁鸦片战争中国惨败,使得诸多外来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其中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价值的西方资产阶级对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包括婚姻观念也输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最早感知中西婚姻差异的是清末民初从事涉外事务的外交人员、留学生和接受了西学的知识分子等。
他们在对中西方婚姻差异的比对中,在对西方婚姻的介绍中展开了对中国传统婚姻的猛烈抨击,并大胆追求新式婚姻。
1.抨击传统婚姻,提倡新式婚姻对传统婚姻的批判集中在婚姻决定权、婚姻礼俗以及婚姻结构问题等方面。
礼俗主要涉及反对早婚,提倡晚婚;反对繁琐礼仪、聘金、贞节,提倡文明婚嫁等方面。
婚姻结构主要涉及反对“纳妾”,提倡一夫一妻制等。
婚姻决定权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中国传统婚姻服务于家庭、宗族的发展,婚姻主体的利益、感受等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婚姻主体没有权力决定娶谁或嫁谁,有权做决定的是来自于家族的核心力量。
维新领袖康有为批判这种婚姻为“男女之约,不由自主”,全凭“父母定之”。
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陈独秀高呼要打倒三纲。
鲁迅则撰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尖锐地批判父权。
在批判传统婚姻的同时,谭嗣同提出“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
”严复声称:“男女自行择偶”,“实为天理之所宜,而又为将来必至之欲”。
男女婚姻主体不仅在择偶方面追求自主权,也提出了离异自由权。
“夫妇不合,辄自离异,得人道自立之宜,无终身相继之苦”。
辛亥革命后,婚姻变革的目标就是建立西方式的婚姻,在婚姻中以个体生命的情爱为首要原则。
瑞典妇女理论家爱伦·凯的恋爱是结婚的唯一前提的观点深受青年人的青睐。
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平等、平权等思想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婚姻中过分自由也出现了“杯水主义”的糟粕,这些局限性或者糟粕,却被早期宣传西方婚姻家庭观念的人所忽略,因此时人不免对西方的婚姻产生理想化的意向,同时对传统婚姻的批判上又不免趋于极端,他们基本上把中国传统婚姻和道德规范作为消极的对立面加以批判和否定。
近代中国“夫妇之伦”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

近代中国“夫妇之伦”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夫妇之间的伦理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封建时期的妇女地位低下、婚姻被当做政治联姻的工具,到近代逐渐崛起的平等婚姻观念和妇女地位的提升,中国夫妇之伦观念的嬗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近代中国夫妇之伦观念的嬗变,并探讨这一嬗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作用。
一、封建时期的夫妇之伦观念在封建社会,夫妇之伦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婚姻的政治化、妇女地位的低下和男权意识的强烈维护上。
在这个时期,婚姻被视为政治联姻的一种手段,以巩固家族势力、维护利益的一种途径,而并非是基于感情的选择。
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极低,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往往要受制于丈夫和家族的支配和限制。
男性对于家庭内事务的控制权也是无可争议的,妇女要绝对服从于丈夫的意志,完全依附于丈夫家族中。
这种夫妇之伦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是封建社会对于家庭伦理的一种严苛规定。
二、近代中国夫妇之伦观念的变迁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思想解放力量的觉醒,夫妇之伦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妇女解放和夫妇之伦观念的更新提供了舞台。
在这一时期,妇女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了压制,她们开始大声疾呼着要求平等、自由。
婚姻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注重夫妇之间的感情、尊重和平等。
女性开始发挥更多的作用,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被局限于家庭和生育。
男性也逐渐意识到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夫妇之间的关系开始朝着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
这种嬗变体现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婚姻观念的逐渐现代化,也为当代社会夫妇之伦观念的进步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三、当代夫妇之伦观念的现状与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中国夫妇之伦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评:
在《“社会万恶”与赵女士》一文中,毛泽东分 析赵五贞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第一,中国社会,第 二,长沙南阳街赵宅一家人,第三,她所不愿的 夫家。“这三件是三面铁网,赵女士在这三角形 铁网当中,无论如何求生,没有生法。生的对面 是死。如是乎赵女士死了”; “罪恶的根源仍在
社会”,他可以使赵女士死,他又可以使钱女士、 孙女士、李女士死……”!
赵五贞是湖南省长沙人。知书识字,性情温和, 自幼即不食肉。在家攻刺绣裁缝、烹调饮食、检 点什物等事料理得法。父母为她选婚吴五,以古 董业为生,家业不薄。吴五母亲平日声名狼藉, 以悍恶著称。吴亦年过三十,又为再娶。撮合的 人在赵家百端怂恿,赵的父母亦贪图吴家的丰厚 的聘金,姻缘遂于1919年七月告成。五贞颇露不 悦,迫于父母之命,不敢做声,时时长吁短叹, 母亲姐嫂装饰照料,并且满身搜查,只有绑腿一 物声称天寒不能解换。妆梳已毕,忽谓其姊曰:"劳 力费心,以后再报答。"将进花轿时,挥涕告辞, 逢人便拜。
家相款洽,常避人密语,相将出游,父母之不禁, 款洽既久,两意投合…… 使自主焉。”
“西国女子之嫁也,不待父母之命,不须媒妁 之言。”
“男女私交,不为例禁。”
• 刘锡鸿是19 世纪60 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反 洋务论者,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于 1876 年任清朝驻英使馆副使和出使德国大臣,并 兼任驻奥匈、荷兰公使。他可以被称为近代中国 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节。
第三章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
变革透视
一、变革的历史背景
1、中国传统家庭结构赖以存在的经济基
础——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传统的农业文明 开始向近代社会文明转型。
家庭不再是人们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中 心,地方行政力量增强,父权家长制基础开 始动摇。
2、先觉者沉痛反思批判自己的传统 伦理价值体系。
(1) 康有为《大同书》 封建礼教强迫寡妇守节有四大害: 一,苦寡妇数十年之身,是为害人; 二,绝女子天与生育之事,是为逆天; 三,寡人类孳生之数,是为损公; 四,增无数愁苦之气,是为伤和。
第二,若用法律的褒扬为提倡贞操的方法,势 必造成许多沽名钓誉,不诚实、无意识贞操举动。
第三,在现代社会,许多贞操问题,如寡妇再
嫁、处女守贞等等问题的是非得失,都还有讨论的 余地,法律不当以武断的态度制定褒贬的规定。
第四,法律既不奖励男子的贞操,又不惩罚男 子的不贞操,便不能单独提倡女子的贞操。
第五,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光看来,褒扬烈妇烈
赵五贞自杀事件(1919年)
• 接亲那天,行至青石桥,轿夫忽见轿内鲜血 淋漓,惊呆了,此时距吴家已不远,急忙前进。 吴家听轿夫报告,忙命媒人先在门外掀轿帘查 看。但见赵五贞仰面而卧,喉管割痕寸余,血 如泉涌。由轿内发见剃刀一柄,左脚绑腿已经 解散,奄奄一息,不能说话。当时吴母在旁,五 贞将两手所带订金戒指取下交给她。父亲赶来 安慰说:"接你回去,永不嫁人。"五贞点头。贺 客奔赴红十字会请来医士施行急救。该会因没 有女医,转送湘雅医院救治。刚到门前赵五贞 已气绝身亡。吴赵两家报由长沙地方检察厅, 委系生前自杀身死。判令两家商葬了事,而检 察官硬于棺木上贴一"吴赵氏"的封条。
(2)分居、异财及新式小家庭的出现
家庭观念从“家本位”向“人本位”转移, 分居离析者增多:兄弟东西,各操其业
一夫一妇新式小家庭出现: 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生活民主、经济独立
3、离婚观念:
离婚观念的改变是家族主义破灭、 个性自由解放的一种表现
文绣与溥仪的离婚证(1931)
文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离 婚的皇妃(刀妃革命)
四千年史髅不绝,
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
黄海不潮,昆仑叹息,
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
咳,忠孝节义!
东方晓,到底明复出,
如今这盘糊涂账,
如何清结?
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共解烦恼结。
虽严密,是结,总有丝缕可觅,
莫怨手指儿酸,眼珠儿倦,
可不是抬头已见,快努力!
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
3、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空前
变化,传统道德文化权威开始丧失, 儒家独尊的文化一统格局受到“西学” 的冲击。
(1)中国传统道德失去权威
“儒家学说从一直是无可怀疑的信
仰中心,变成其基本特征是可疑的
和有争议的一种思想体系。”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901-1991)
• 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 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 美国"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 始人。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 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 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
二、婚姻观念变革的基本内容
1、婚姻方面: 打破非人道的婚姻制度,建立男女交
往公开、恋爱自由的婚姻制度,取消包 办买卖婚姻、简化婚礼,使男女当事人 成为婚姻的主体,婚后生活则提倡夫妻 平等。
(1)婚姻自主权的下移: 由父母包办向自主择婚转变
“不得任一肩,赞一辞,惟默默焉立于旁观 之地。”
“民国以来,蔑古益甚,男女平权之说倡, 而婚配自泽”。(河北盐山)
(2)孙中山先生倡导男女 平权。
在一九○六年《军政府
宣言》中明确表示:“我汉 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相 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 一切平等。”还规定废除奴 婢制度和禁止缠足,以解放 妇女。
(3)陈独秀,伦理的觉悟,为 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 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 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 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 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性契合之人”。 婚姻 “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
入他种之观念”。
(4)婚姻礼仪的删繁趋简
《论婚礼之弊》抨击旧式婚礼的“繁文 缛节之弊”时说: “以一人之事, 动劳百 千之众, 揆之公德, 已属有亏; 况以耳 目之故, 驱人于奴隶之域, 上以病国, 下以殃民。”
新式文明婚礼的出现
清朝的结婚照
清末民初的结婚照
(2)西学输入
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
同文馆
江南制造局译书局
上海格致书院
“由这三个系统形成了当时输入
西学的基本规模,并以比较稳定的
平稳的速度向前发展”
1862京师同文馆
(3)赴欧美官员和知识分子(刘锡鸿、张德彝): “西人不知有父母,…凡为子者,自成人后,
即各自谋生,不与父母相闻。” “男女婚配皆自择,女有所悦于男,则约男至
小结
从婚姻、家庭、离婚、贞操、男系制与 遗产制、儿童公育及产儿限制等六个方面 的观念变革,我们可以感觉到近代社会那 种急风骤雨般的的思想大颠覆。
然而,这种变革往往带着对传统观念 的过度蔑视以及对现代观念的过度崇尚, 激情之后平静下来,人们就会发现思想变 革之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尤其是在新旧 思想交替之际,各种冲突尽显其中。
女杀身殉夫,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在今 日没有存在的理由。
鲁迅《我之节烈观》
认为节烈救世说是残 害妇女的畸形道德,发誓 “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 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 和强暴”
主张新的婚姻贞操观, 男女双方都有守节的义务
5、男系制和遗产制方面: 女子也可以承袭遗产。
李超事件
李超是广西梧州人,父母双亡,姊妹3个。父有 一妾,李超是跟随她长大的。李家是一个大家, 家产不菲,但女儿均无继承权,所以过继了一个 侄儿,继承香火。
宜由男女互通信, 先各抒衷曲, 质疑 问难, 徐议订婚。”“创法请自我始, 敢告女同志, 如欲与余通信, 可照下 开住址邮寄, 信到誓不示他人, 并望 亦示地址。”
王健善(上海进步青年,留日学生)
(3)择偶标准由 “门当户对”向重 感情、品行、学识方面转变
蔡元培的择偶观: “求其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
毛泽东得出结论:只要这个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 继续存在,那么百万千万计的像赵女士这样的无 辜男女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放。要改革婚姻制 度,就要先进行社会革命,就要推翻这个黑暗的 社会制度!
“不完全由父母主持,一般先征得子女同 意。”(山西忻县)
(2)由遵从媒妁之言向媒介多样 化转变
征婚广告、通信订婚法
蔡元培(1868-1940)的征婚广告: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
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5)婚后生活注重夫妻平等、相敬相爱
陈独秀:“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 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部分妇女“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不再满 足于依附地位,而是要求夫妻平等:“相敬 相爱,如友如宾,有敌体之义,无尊卑之分。
2、家族观念:
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受到挑战,新式 小家庭出现
(1)父权意识下降
“子孙受长上诃责, 不论是非, 但当俯首 默受, 毋得分理。”
条件: 彻底脱离,各不相扰 日常衣物开列清单,应照此单全部付给 必须拨付赡养费5万5千两银元
徐志摩(1897-1931):中国 近代史第一位离婚人
《笑解烦恼结》
(送幼仪)
这烦恼结,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
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
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
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
1900年,第一任夫人王昭病逝, 后与黄世振(仲玉)结为夫妻
之风。
蔡元培的第二份征婚广告:
(一)原有相当认识; (二)年龄略大; (三)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
58岁时娶第三任夫 人周峻(养浩)
通信订婚法: 王健善首创通信订婚法:“余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