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期中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二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高一必修二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4、20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和 人口基数 大小共同影响。

6、发达、人口增长模式由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2、为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标准样式尚未步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都会化水平低、社会制度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生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活习性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高二期中数学知识点必修二

高二期中数学知识点必修二

高二期中数学知识点必修二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精确的学科,是培养思维严谨性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必修二是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许多基础而又关键的数学知识点。

本文将整理和阐述高二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学习。

1.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定义和性质是必修二中的基础知识,包括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和数量积等。

此外,平面向量还能用于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向量共线与垂直等问题。

2.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常见而又重要的概念,它在几何、物理、工程等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必修二中,我们将学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同时,还会学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和解三角形等应用问题。

3.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一个经典的数学概念,也是必修二中的重点知识。

我们将学习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和方程。

此外,还会深入研究二次函数的最值、单调性、解析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等问题。

二次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和最优化等。

4.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幂函数与指数函数是必修二中的另一核心内容,它们在代数和函数两个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我们将学习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同时,还会学习它们的运算法则、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等相关知识。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在解决增长与衰减问题、复利计算和指数模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必修二中,我们将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计数原理、事件的概率计算等内容。

同时,还会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图表的绘制和统计指标的计算等知识。

概率与统计在科学研究、经济管理和社会调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高二必修二数学知识点的复习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高一必修二期中数学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期中数学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期中数学知识点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必修二是一个重要的学期,它包含了许多基础的数学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必修二期中的数学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复习。

1. 函数与方程在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函数与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函数的图像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的特点及其相关的图像变换与性质。

2. 三角函数在必修二的三角函数部分,我们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周期性、对称性以及图像的变化规律。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三角方程和三角恒等式等。

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是必修二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需要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和顶点坐标等。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利用解析几何和二次函数解决最值问题等。

4. 概率与统计在必修二的概率与统计部分,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包括频数表、频率表和统计图表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等,并学会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5. 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必修二中的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

我们需要学习向量的基本运算、共线与共面条件以及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的叉积等。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应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中的问题,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点与直线的关系等。

6. 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在必修二的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如三角形的性质、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多边形的性质等。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等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对于立体几何,我们需要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7.导数与函数的应用必修二的导数与函数的应用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需要学习导数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导数的四则运算和导数的应用(如求解极值问题、绘制函数图像以及解决相关变化率问题等)。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高中物理必修二期中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二期中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2复习 第一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不断变化,所以曲线运动必定是一个变速运动。

【例1】关于质点的曲线运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运动肯定是一种变速运动B .变速运动必定是曲线运动C . 曲线运动可以是速率不变的运动D .曲线运动可以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平抛运动:将物体以某一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所做的运动。

平抛运动的规律:(1)水平方向上是个匀速运动(2)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公式:t x 0ν= ;221gt y =速度公式:0v v x = ; gt v y =合速度的大小为:22y x v v v += ; 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为:0tan v v y =θ【例2】如图所示,一架飞机水平地匀速飞行,飞机上每隔1s 释放一个铁球,先后共释放4个,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落地前四个铁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是( )【例3】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每秒的速度增量总是:(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B .大小不等,方向不同C .大小相等,方向不同D .大小不等,方向相同【例4】一小球从某高处以初速度为v 0被水平抛出,落地时与水平地面夹角为45︒,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为 ( ) A .g v 20 B .g v 202 C .g v 220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例5】如图所示,以9.8m/s 的水平初速度v 0抛出的物体,飞行一段时间后,垂直地撞在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可知物体完成这段飞行的时间是( )A .33sB .332s C .3 s D .2s3、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线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时刻变化,但大小不变;速率、角速度、周期、转速不变。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变速运动。

即变加速度的曲线运动 离心现象: 向心力突然消失时,它就以这一时刻的线速度沿切线方向飞去; 向心力不足时,质点是做半径越来越大的曲线运动,而且离圆心越来越远 【例1】匀速圆周运动属于( )A 、匀速运动B 、匀加速运动C 、加速度不变的曲线运动D 、变加速度的曲线运动【例2】如图所示,小物体A 与水平圆盘保持相对静止,跟着圆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A 的受力情况是A 、重力、支持力B 、重力、支持力和指向圆心的摩擦力C 、重力、支持力、向心力、摩擦力D 、以上均不正确【例3】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用细线系一个小球,球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当系球的线突然断掉,关于球的运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 .向圆心运动B .背离圆心沿半径向外运动C .沿圆的切线方向做匀速运动D .做半径逐渐变大的曲线运动 【两个结论】(1)同一转动圆盘(或物体)上的各点角速度相同.(2)皮带连接的两轮不打滑时,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例】如图所示,在皮带传动装置中,主动轮A 和从动轮B 半径不等,皮带与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轮的角速度相等B .两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同C .两轮边缘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同D .两轮转动的周期相同绳约束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细绳系着的小球或在圆轨道内侧运动的小球,当它们通过最高点时,N +mg =mv 2r .因N ≥0,所以v ≥gr ,即为物体通过最高点的速度的临界值. v =gr 时,N =0,物体刚好通过轨道最高点,对绳无拉力或对轨道无压力.在轻杆或管的约束下的圆周运动如图所示杆和管对物体能产生拉力,也能产生支持力.当物体通过最高点时有N +mg =mv 2r ,因为N 可以为正(拉力),也可以为负(支持力),还可以为零,故物体通过最高点的速度可以为任意值.(1)当v =0时,N =-mg ,负号为支持力.(2)当v =gr 时,N =0,对物体无作用力.(3)当0<v <gr 时,N <0,对物体产生背向圆心的弹力.(4)当v >gr 时,N >0,对物体产生指向圆心的弹力.【例】如图所示,用长为L 的细绳拴着质量为m 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在圆周最高点时所受的向心力一定为重力;B.小球在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不可能为零;C.小球过最低点时绳子的拉力一定大于小球重力;【例】长度为L=0.4m 的轻质细杆OA ,A 端连有一质量为m=2kg 的小球,如图所示,小球以O 点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率是1m/s ,g 取10m/s 2,则此时细杆小球的作用力为 方向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运动一、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第三定律:【例】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视为圆,则它运动的轨道半径r 的三次方与周期T 的二次方成正比,即,则常数k 的大小( )A .只与行星的质量有关B .只与太阳的质量有关C .与太阳的质量及行星的质量没有关系D .与太阳的质量及行星的质量都有关系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公式:F =G m 1m 2r2,其中称为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 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G Mm r 2=m v 2r=mω2r =m ⎝⎛⎭⎫2πT 2r .【例】两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之比为T A ∶T B = 1∶8,则轨道半径之比和运动速度之比分别为( )A .R A ∶RB = 4∶1 B .R A ∶R B = 1∶4C .V A ∶V B = 1∶2D .V A ∶V B = 2∶1(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 =G Mm R2,gR 2=GM .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轨道半径r ,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Mm r 2=m 4π2T 2r ,得出天体质量M =4π2r 3GT2.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 ,则天体的密度ρ=M V =M 43πR 3=3πr 3GT 2R 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则天体密度ρ=3πGT 2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例】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 ,轨道半径为r ,则由此可得地球质量表达式为______;若地球半径为R ,则其密度表达式为______。

高一必修二数学期中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数学期中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数学期中知识点1. 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像: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和一般式表达形式;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和图像特点;最值问题和求解方法;平移、伸缩和翻转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2. 二次函数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判别式及其根的情况;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和其几何意义;根的个数与图像的位置关系。

3. 二次函数的应用:飞行物体的抛体运动;水平抛射体的问题;平抛和斜抛运动的最大高度和最大水平距离的求解。

4.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不等式的解集与图像的关系。

5. 一次函数与等差数列:一次函数的定义和一般式表达形式;一次函数与线性规律的关系;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6.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的性质:点的坐标与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直线的截距式、点斜式和一般式方程;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7.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向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向量的加法、数乘和减法运算;证明向量共线的方法。

8.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数量积和数量积的运算法则;向量积的定义和运算法则;数量积与向量积的应用。

9.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证明平行线之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10. 圆的性质及其证明: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弦、弧、角的定义和性质;圆内接四边形和圆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关系。

以上是高一必修二数学的期中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善于思考,多做练习,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祝大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必修二期中必背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期中必背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期中必背知识点自进入高一之后,我们迎来了新的学习阶段,必修二是高中生活中的关键一课。

借此机会,我想整理一些期中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科目。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1.《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由国风、雅风、颂风三部分组成。

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材料,可以通过概括、引证等方法进行学习。

2.《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通史。

它以纪传的方式描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我们需要掌握其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发展脉络,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唐宋诗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重点学习一些唐宋代的代表性诗人和作品,并了解其艺术手法和意义。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可以通过剖析诗中的表达方式来理解其内涵。

4.《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以叙事态度描绘了清代贵族社会的生活和命运。

我们需要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以更好地领会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第二部分:数学基础知识1.代数学是数学的基础,我们需要了解基本的代数运算法则和等式、方程的性质。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可以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巧。

2.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图像,学会绘制函数图像和分析函数的变化规律。

3.几何学是数学的重要分支,我们需要掌握平面几何中的常见定理和推理方法,能够熟练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几何问题。

4.概率论是数学的实用分支,我们需要学会计算事件的概率,了解概率的性质和应用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物理基础知识1.运动学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我们需要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基本特点,能够计算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力学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我们需要了解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学会应用这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热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我们需要掌握物体的温度、热量和热平衡等概念,了解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高一数学必修2期中复习宝典

高一数学必修2期中复习宝典

高一数学期中复习宝典(必修2)一、知识网络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三个公理、三个推论 平面 平行直异面直相交直公理4及等角定理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直线在平面直线与平面直线与平面空间两条概念、判定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垂斜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空间直线空间两个平面棱柱 棱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相交 距离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二面角定义及有关概念 性质 综合应用多面体面积公式 体积公式 正多面体⎧⎪⎧⎪⎪⎪⎪⎪⎪⎪⎪⎨⎪⎪⎪⎪⎪⎪⎪⎪⎪⎩⎨⎪⎧⎪⎪⎪⎧⎪⎪⎨⎨⎩⎪⎪⎪⎪⎩⎪⎪⎧⎪⎨⎪⎩⎩⎧⎨⎩⎧⎪⎨⎪⎩⎧⎪⎪⎪⎨⎪⎩倾斜角和斜率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直线方程 截距式两点式一般式直线方程平行斜交两直线位置关系相交垂直重合点到直线的距离距离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平面解析几何圆的标准方程圆的方程圆的一般方程平行圆与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相交相离外离外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交内切内含⎧⎪⎪⎪⎪⎪⎪⎪⎪⎪⎪⎪⎪⎪⎪⎪⎪⎪⎪⎪⎪⎪⎨⎧⎪⎪⎪⎪⎪⎪⎪⎪⎪⎪⎪⎪⎪⎪⎪⎪⎪⎪⎪⎪⎨⎪⎪⎪⎪⎪⎪⎪⎪⎪⎪⎪⎪⎪⎪⎪⎪⎪⎪⎪⎪⎪⎪⎪⎩⎩二、考点解析考点一、平面基本性质 考点分析: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证明直线在平面内的依据).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两平面的交线(证明多点共线的依据).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确定平面的依据).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经典考题:例1.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对角线A 1C 与平面BDC 1交于O ,AC 、BD 交于点M . 求证:点C 1、O 、M 共线.考点二、异面直线 考点分析:1.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2. 异面直线所成角:平移成平面角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0(0,90] 经典考题:例2.如图,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P 分别为A 1B 1、BB 1、CC 1的中点. 求异面直线D 1P 与AM 所成角;PC 1D 1 MB 1 A 1考点三、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考点分析:1.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在面内 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经典考题:例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3,BC =4,AB =5,AA 1=4,点D 是AB 的中点.求证:AC 1∥平面CDB 1;考点四、直线与平面垂直 考点分析: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的所有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3.直线和平面垂直性质定理:(1)若一条直线垂直一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 (2)若一条直线垂直一平面,另一直线也垂直于一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复习要点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农业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的特点: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精耕细作做出贡献。

消极:十分脆弱。

沉重的赋税、徭役压迫、地主的剥削、加上灾荒瘟疫易于破产流亡。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1、官营手工业特征: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官府供给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且不在市场流通2、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战国兴起,秦汉发展,魏晋南北朝受摧残,隋唐恢复,两宋后艰难发展,元朝时棉纺织业发展,改变了丝、麻、棉纺织品的比例。

明朝中叶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在重农抑商大环境下发展缓慢;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明清商业出现新特点;官府控制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清朝时期,由于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五、“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统治者重视农业(本业),抑制手工业、商业(末业)的发展。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

开始实行:战国商鞅变法,此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多推行作用和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在封建社会后期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原因:明朝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清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争及“天朝上国”思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清朝时只允许广州对外经商。

影响:积极:从短期来看能暂时确保国家不被外敌入侵。

消极:从长远看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西方世界。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缓慢的原因出现: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丝织业行业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其他原因:(1)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地主、商人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3)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生产规模,限制海外市场开拓。

第二单元复习要点一、开辟新航路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开辟的必要性(主观原因)(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对黄金的需求量大(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3)商业原因:旧商路受到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4)精神动力:宣传天主教开辟的可能性(客观原因)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相信地球是圆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开辟的过程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荷兰的殖民扩张(1)17世纪时“海上马车夫”;(2)成立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争夺;建立商业殖民帝国(3)扩张情况:非洲占领好望角;亚洲占领了印度和印尼的部分地区,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领了中国的台湾;美洲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

2、英国的殖民扩张(1)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2)17世纪因《航海条例》与荷兰三次战争,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3)18世纪打败法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4)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西欧国家广泛建立殖民地,与世界各地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抢掠和欺诈是主要手段。

(2)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亚非拉当地人们带来了灾难;(3)西欧殖民扩张获得血腥财富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以上四点是工业革命的可能性(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这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2、进程:(1)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2)起止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3)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世纪60年代);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4)动力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5)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富尔顿汽船,1815年,英国:史蒂芬孙:蒸汽火车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极大提高2、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3、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4、城市化进程的加快5、经济思想——自由资本主义思想盛行6、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亚,非,拉成为英国原料产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1、背景:19世纪中后期,各种新发明和新技术层出不穷,许多科研成果都应用于生产。

2、时间: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3、成就:电的广泛使用——显著特征(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出现汽车、飞机新型交通工具)化学工业的发展(燃料、塑料、人造纤维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工业)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2)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3)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5)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同时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复习要点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解体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表现: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影响:瓦解自然经济,客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2、近代企业诞生——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洋务派”形成兴起(2)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3)过程:19世纪60—9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发展新式教育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4)实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5)结果: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6)作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改变封建制度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背景和史实(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3)人物:官僚、地主、商人(4)分布特点:东南沿海(5)主要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6)特点:机器、雇佣工人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主要史实1、初步发展: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办厂热潮。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时间:辛亥革命以后和一战期间;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概况:出现兴办实业的浪潮: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代表:张謇南通大生纱厂;3、较快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

概况:棉纺、面粉、新兴部门(碱出口);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4、空前打击,日渐萎缩:原因: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沦陷区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控制5、陷入绝境:抗日战争胜利后。

原因:美国商品涌入;官僚资本的压迫;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自身条件局限: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封建主义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4)启示: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第四单元要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经验教训1、实践:(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为经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改造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途径: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结果:1956年底完成,基本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4)中共八大(1956年)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当前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对矛盾和任务分析正确,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此后,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特点:大办工业和农业,强调高速度;危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

公社化特点:强调公有化程度高。

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总的后果: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