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北京 小麦会议赵昌平研究员

合集下载

小种籽里的大乾坤_记北京杂交小麦_省略_术研究中心及中心主任赵昌平研究员_李新

小种籽里的大乾坤_记北京杂交小麦_省略_术研究中心及中心主任赵昌平研究员_李新

系 法 ” 杂 交小麦 新 组合率 先 实现 大面 积 示 范 推 广 , 示范 增 产
键技 术研 究 ” 成 为该 平台的 首批 启动项
目, 该研究以平台为载体 , 以项 目为纽带 ,
一 个 团 队带 采 一 个一 妞 纹
亩并取得成 功 。以上 成果对抢 占国 际杂 交小麦籽种产业制高点 、保 障我国粮 食 安 全和提高农 民增 收等方而 有着重 要
“如果 中国杂交小 麦应用 面积达 到
管理 水平好坏 , 都 能表现 出显 著增 产 , 其 抵抗 不 利条件 能力 最强 , 有望 将小 麦产
量提高 ” “二 系法 ” 的出现使 杂交 小麦 的发 展产生了重大 突破 , 不仅引发 了全国范 围
们牵头主持 的十 一五攻关 “
掀开了新的帷幕 。
” 重 点项
交小麦 的攻 关工作 。十年里 , 他们不断 同
杂 交水 稻专家 进行技 术 交流 , 汲取 杂交
水 稻的先 进之 处 , 有 效 地提 高 了杂 交小
麦制种 技 术 , 使 科 学研 究少 走了不 少弯 路 , 也 在 国际上 取得 多项技 术 领先 的科 研成果 。 作 为一 个原创性研 究 , 他们 依据 “小麦雄性不 育性 的相对性原理 ” 建立
二系杂交小麦 大面积制种
了一套 以 四种 选育途 径为 核心 的小麦 光
度 坚定并且无畏 , 那是他们的回答

围绕研 究 目标聚 集了国内外 优势单 位及 资源 并组 织开展 多学 科 、多单位联合攻 关 其 主要 研 究 方 向为二系 杂交 小麦高 效安 全 制种 技 术 、 小麦 光温敏 雄性 不育 的遗传机理 与环境效应 、二系杂交小麦核 心种质创新与 改 良和光 温敏 雄 性不 育基 因的定 位克 隆等二系 杂交 小麦育 种体系

领跑尖端研究勇攀科技高峰——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赵昌平

领跑尖端研究勇攀科技高峰——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赵昌平

领跑尖端研究勇攀科技高峰——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
家赵昌平
殷华;周娜;张鑫
【期刊名称】《世界农业》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目前国际上主要存在的是化学杀雄、三系和二系三种杂交技术.其中"二系杂交小麦"为中国首创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其
他两种杂交技术相比."二系杂交小麦"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制种成本低,较易获得优势
组合.随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设立及中央"1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北
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赵昌平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科研和资源的强大优势,
在小麦新品种研发、推广上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
【总页数】1页(P71)
【作者】殷华;周娜;张鑫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要做,就做最尖端的研究--访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 [J], 张
乃军
2.科技支撑粮食单产创新高——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 [J],
3.勇攀医学高峰的名医——访国营广州市福康医院泌尿科,全国中医十大精英之一、
著名性病医疗专家赵荣生教授 [J], 无
4.勇攀医学高峰的名医——访国营广州市福康医院泌尿科,全国中医十大精英之一、著名性病学治疗专家赵荣生教授 [J],
5.弄潮勇向涛头立领跑志攀最高峰
——访九科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万正勇 [J], 左金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杂交小麦飘香“一带一路”

杂交小麦飘香“一带一路”

杂交小麦飘香“一带一路”作者:吕珂昕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第43期“我以前种本地小麦,去年种了中国杂交小麦之后,产量是之前的一倍多,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

”尽管2017年巴基斯坦的天气依然炎热少雨,但白沙瓦瑞吉村农民弗里杜拉却因为试种中国杂交小麦而得到了一个好收成,“我非常开心,因为可以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了。

我会建议亲戚朋友也来种植中国杂交小麦。

”弗里杜拉试种的杂交小麦正是出自中化集团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广良种合作的重要内容——北京二系杂交小麦项目。

自2011年起,中化集团下属中种公司在巴基斯坦、孟加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杂交小麦示范推广,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认可,打造了中国现代农业高技术成果“走出去”又一精品和名片,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合作共赢作出了积极贡献。

领先国际,高端技术成果服务“一带一路”作为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杂种优势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量提高的首选途径是杂交小麦。

201 1年,中种公司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种杂交小麦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并成功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

随着二系杂交小麦走向大面积生产,中国已然成为全球二系杂交小麦研发的核心基地,在国际杂交小麦领域处于上游顶端位置,具备了高端引领和技术辐射的优势。

小麦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也是“一带一路”国家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

“据统计,仅在中亚、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小麦面积就超过4亿亩,这也超过国内小麦面积,但是这些国家单产水平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以巴基斯坦为例,小麦种植面积约为1.4亿亩,但是单产水平尚不足200公斤/亩……其对小麦生产提升的需要是非常迫切的。

”中种杂交小麦公司科研部经理张胜全博士介绍。

正是出于对提升小麦产量的迫切愿望,201 1年,中巴政府将杂交小麦列为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范畴。

2012年起,中种杂交小麦公司、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与巴基斯坦佳德农业公司( GuardAgri.)、白沙瓦农业大学合作,在巴基斯坦开展二系杂交小麦合作试验示范工作。

杂交小麦种业研究我国发力领跑

杂交小麦种业研究我国发力领跑

杂交小麦种业研究我国发力领跑吴月辉【期刊名称】《种子科技》【年(卷),期】2013(031)004【总页数】1页(P31)【作者】吴月辉【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北京、海南、云南……春节至今,虽然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以下简称杂交小麦中心)主任赵昌平一天都没闲着,但他非常开心:小麦中心与中种集团合作成立的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业绩骄人:不仅在国内实现了杂交小麦的快速示范和推广,还使杂交小麦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进行新品种试种与示范。

杂交小麦种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据赵昌平介绍,杂交小麦被认为是今后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首选,也是国际上农业高技术和现代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

然而,由于小麦基因的复杂性,它的杂种优势利用一直是世界性科学难题。

世界主要国家的玉米、水稻、油菜和蔬菜种子分别实现作物杂种化,杂交小麦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的最大种业。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科学家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重大发现,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在国际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在此基础上,历经20余年攻关,赵昌平团队首创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功培育出能够大面积生产、示范、推广的杂交小麦品种,实现商业化。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的创建,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自从我们国家杂交小麦取得突破以后,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一些发达国家和强势的跨国公司,立马又将杂交小麦列入小麦科学的重点任务加以攻关和研发,并且也非常迫切地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赵昌平坦言,已经有过好几家国际知名种业公司曾亲自找上门来提出合作请求。

“他们给出的条件的确很诱人,但最终都被我们一一回绝了。

我还是希望能和我们国家自己的种业公司合作。

杂交小麦种业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我们在研究领域已处于领先,种业就应该抓住机会紧紧跟上,占得先机。

中国杂交小麦种业的崛起将会成为我国高技术种业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种业科技核心竞争力。

技术研究中心及中心主任赵昌平研究员[1]

技术研究中心及中心主任赵昌平研究员[1]

…二系法‘选育的小壶m常‘皮 万 方数据 cH………一lENcE^HO TEc…00Y
rhe 1)coD【c【人物
局、市农委等部门建立了北京农业育种基 础研究创新平台一一以北京市农林科学 院为依托.尝试从科技管理方式、科技经 费投入方式等方面诜行探索.通过一种新 的体制、机制实现人才、种质、没备等农
小种籽里的大乾坤
——记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中心主任赵昌平研究员
文,事新 与声垮垃肆的杂交术稻棚比.杂盘十主似乎有些寂寂其窑.闻际上日前0存在化学杀 上担.三系”和“二系”,种主要杂交技术.其巾“二系杂戈小盘“琦中陶首创井拥有宅空挂i
自主知识产权
柞为“二糸杂盘m圭理_;e展础与关键挂术研究”首席专家.十五和十一五圆术“Hhj 小麦杂种化苷利用挂术斫宽与应用’项目女责人.北京杂建小麦I程驻术研宄中心主任赵 昌平研览M见证T二系杂空小麦在我国的成长
业育种科技资源有机控台、聚集和共享.
推动首都农业高技术创新进程,促进该 领域研究走进世界前列。 随后.“二系杂交小麦理论基础与关 键技术研究”成为该平台的首批启动项 目.该研究以平台为载体.以珂i目为纽带. 幽绕研究目标聚粜了国内外优势单位及 资源.井组织开展多学科、多单位联合攻 羌。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系杂交小麦高 教安垒制种技术、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 的遗传机理与环境效应.二系杂交小麦核
雄厚的实力、可现的前最.二系 杂交小麦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芸芸众 生。有杂交水稻之父美昔的袭隆平院
士.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亦欣喜非 常.他表示.“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 是我国首创.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 我国农业科技,p处于国际顿先地位的优 势领域之一。” 一粒种子.有人见其徽渺.有人联想 到绽放和丰收.而在赵昌平心里,在杂交 小麦工程技术中心的所有成员心里.这小 小种子却是一种切实的责任.照样演绎着 世相乾坤。路有多远,责任使有多长,在 杂交小麦的成熟之路上,他们还将迈出怎

不同施氮比例和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不同施氮比例和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不同施氮比例和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赵广才;李春喜;张保明;王崇义【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00(015)003【摘要】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各器官氮素含量、NDFF(氮素含量来自肥料氮的百分比)、植株的氮素利用率以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收获期小麦各器官的含氮量为子粒>叶片>根系>叶鞘>颖壳;各器官的NDFF以根系最多,其次为子粒和茎秆;以增加底肥的比例和分次追肥处理的植株氮素利用率较高;以分次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以增加追肥比例处理的子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总页数】4页(P99-102)【作者】赵广才;李春喜;张保明;王崇义【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河南,新乡,45300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10.1【相关文献】1.不同时期施氮比例与种植方式对豫南稻区粳稻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彭廷;韩雨恩;张静;杜彦修;李俊周;孙红正;赵全志2.杂交油菜制种提高母本结实率的研究Ⅳ不同时期不同施氮比例对制种母本结实和产量的影响 [J], 侯剑3.不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子粒蛋白质组分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J], 石书兵;马林;石庆华;刘霞;陈乐梅;刘建喜;王振林4.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J], 李国坤;张建芳;王冀川;林熬;李同蕊;高振;乌日娜5.不同发育时期追施氮肥对冬小麦旗叶中光合酶活性的影响 [J], 马冬云;郭天财;王晨阳;朱云集;王永华;岳艳军;宋晓;查菲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杂交小麦丰产优势明显

我国杂交小麦丰产优势明显

我国杂交小麦丰产优势明显
作者:暂无
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19期
中国的杂交水稻享誉世界。

那么,中国的杂交小麦进展如何?夏收季节,记者在天津市武
清区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办的杂交小麦示范观摩与产业化研讨会,看到大片的杂交小麦长
势喜人,丰收在望。

从1992 年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
象和材料,历时20余年坚持自主创新,创制出了一批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在国际上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昌平说,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具
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其整体研发水平和应用速度领跑国际杂交小麦领域。

近年来,陆续
审定了京麦6 号、京麦7 号、京麦8号、京麦9 号、京麦11、京麦179 和京麦21 等一批丰
产稳产性好、抗旱节水能力突出的节水高效杂交小麦品种。

实践证实,杂交小麦在丰产、节水、抗旱、耐瘠薄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与常规小麦相比,可增产20%以上,节水30%~50%,用种量减少30%以上,有望加速推动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的升级换代。

(来源:/xwpd/jjsn/201806/t20180626_1387003.htm 2018-
06-26)。

1994~1995年度京郊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及其措施的效应分析

1994~1995年度京郊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及其措施的效应分析

1994~1995年度京郊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及其措施的效应分

赵昌平;诸德辉
【期刊名称】《北京农业科学》
【年(卷),期】1996(014)001
【摘要】1994~1995年度京郊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及其措施的效应分析赵
昌平,诸德辉,李鸿祥,赵春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100081)为全面系统掌握京郊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苗情长势和墒情变化,及时反馈生产的动态信息,提供因地制宜、因苗管理、分类指导的措施建议...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赵昌平;诸德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01
【相关文献】
1.1995年度(1994年12月—1995年11月)全国农业气象条件概述 [J], 娄秀荣;王春乙
2.从小麦生育动态监测看1996~1997年度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 [J], 王立平
3.1992—1993年度京郊冬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J], 赵昌平;诸德辉
4.1994-1995年度世界棉花产销形势和1995-1996年度展望 [J], 刘毓湘
5.1997~1998年北京郊区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分析 [J], 王立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期相遇:恢复系开花期略晚于不育系1-2天 花时协调:不育系与恢复系每天盛花开颖时间相近 花时变化:不同类型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花时变化规律差异较大 , 单日内有1个高峰的,也有多个高峰的
18 :0 08: 00 8: 00 -9 :0 9: 0 00 -1 0: 10 00 :0 011 :0 11 0 :0 012 :0 12 0 :0 013 :0 13 0 :0 014 :0 14 0 :0 015 :0 15 0 :0 016 :0 16 0 :0 017 :0 17 0 :0 018 :0 0
安全生态区
制种模式
北方麦区
父母本合理群体 行比制种
异交生物学
西南麦区 云贵麦区
措施效应
父母本花期相遇 混播制种
科学赶粉花时 防杂保纯
京麦6号行比制种(2∶7),制种产量250kg/亩以上,纯度98%
京麦7号大面积混播制种(1:12),专利申请号200510108032.4
云杂6号制种产量150-260kg/亩,纯度95%
BS1591.
种质资源创新
先后选育出两大系列光温敏不育系类型,在生产上应用:
BS系列(北京,光温敏型,冬性不育系,1995年) C49S系列(重庆,温光敏型,春性-半冬性不育系,1992年) 其他类型不育系: ES系列(湖南,温光敏型,1993年) BNS系列(河南,温光敏型,2005年) 337s系列(湖北,两极温敏型,2002年)
小穗位 小穗位 Spike sequence Spike sequence
15 15
2 5 7 10 13
22 55 77 10 10 13 13
10 10
5
55
16
0 0
00 00 1
11 2
BS366人工授粉异交结实率
花后天数(d) 花后天数(d) 花后天数(d) time after flower time after flower flower time after
遗传远缘、地理远缘和生态远缘的种质中易挖掘出强
恢复系,聚合选育是获得优良光温敏恢复系有效途径
100 90 80 新恢复系F 1 平均结实率 老恢复系F 1 平均结实率
结实率(%)
70 60 50 40 30
00年 01年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光温敏不育系B S 3 6 6 与新、老恢复系F 1 平均结实率比较
100
20
20 20
8080 6060 4040
80
小穗位 Spike sequence
60 40
2 2
15
10
= -1.4577x -1.4577x2 + + 12.472 + 20.489x 20.489x y = 2020 y y = -1.4577x+ + 20.489x + 12.472 12.472 20 2 2 2 R R= = 0.9146 0.9146 0.9146 = R 0 0 0 0 0 2 2 0 4 4 2 6 6 4 8 8 6 10108 1212 1414 1616 10 12 14
浅不育 深不育 深不育 中不育 中不育 浅不育 浅不育 深不育 中不育
雄性不育与非编码RNA调控相关
不育系 不育基因(非编码RNA) 论文 团队
小麦
BS366
农垦58S
miR167、tasiRNA-ARF Plant Physiology, 2012
pms3 p/tms12-1 PNAS,2012 Cell Research,2012
MC159
MC159:国外血缘 弱冬性,株高110厘米,分蘖力强, 恢复力强,抗性好,开花历期9天, 花药外露率96%,花粉粒大,花粉量 大,已获强优势组合数量7个
05Y花101-2 05Y花101-2:广恢复 弱冬性,株高88厘米,分蘖力中上, 茎秆粗壮,开花历期7天,花药外露率 96%,花粉粒大,花粉量大,已获强优 势组合数量5个
时间
BS210与BS366单穗开花小花数统计的比较
不育系单穗一日内开花小花数统计比较
异交结实-空间配置
恢复系 间距 (cm) 15 30 60 BY149 90 120 150 180 平均 15 30 60 Cr147 90 120 150 180 平均 A-2* 9.4a 7.8a 4.6a 4.1a 5.4a 4.4a 5.0a 5.8 15.0a 8.4b 5.2b 3.6b 4.3b 1.3b 2.4b 5.7 A-4 34.6a 18.3b 17.3b 14.6b 7.4b 6.4b 6.9b 15.1 58.1a 33.8b 19.9c 20.1c 15.2c 12.5c 12.2c 24.5 A-6 40.8a 18.8b 17.9b 15.8b 9.6b 7.5b 18.4 54.5a 30.1b 25.0b 23.0c 21.1c 11.6c 27.6 B-2 45.6a 32.1a 9.9b 11.3b 7.4b 7.1b 2.6b 16.6 44.5a 28.0b 10.8c 7.0c 5.8c 5.6c 4.3c 15.1 B-4 68.1a 56.6a 36.2b 15.6c 15.2c 10.2c 9.1c 30.2 84.4a 54.7b 34.3c 20.6c 17.3c 15.7c 23.1c 35.7 B-6 75.7a 59.8b 36.6c 25.0cd 21.3de 11.3e 38.3 89.6a 80.2a 56.2b 20.1c 18.3c 16.7c 46.9
1、小麦光温敏不育种质发现与利用
理论基础:“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和“小麦光温敏
不育系创制”的四种途径(1999年,北京)
核或核质 核或核质 核或核质 核或核质 互作型不育 互作型不育 互作型不育 互作型不育
光温敏型 光温敏型 光温敏型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
环境敏感型
品种
品种 品种 品种

第二阶段(1995~2011年)为自主创新、引领国际杂交小麦技术方向
时期:我国首创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整体处于国际领先
20 团队 57.7 % 57.7% 二系杂 42.3%其它 42.3 % 其他 交
二系杂交小麦
二系杂交小麦 84.4% 15.6%其它
小麦
SCI数据库
%
其他
CNKI数据库
二、中国二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
3、小麦异交生物学规律与制种技术
不育系开花习性
柱头外露率:小麦的柱头外露率约20-30%,与异交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 开颖角度:小麦的开颖角度约10-50°,受温度、湿度和风力的影响 柱头活力:浅型不育系、温湿少风生态和低位小花的柱头活力较强
恢复系开花习性
花药外露率:首要性状指标
花粉粒大小:粒小、粒轻传递距离远,异交结实性高
22 33 44 3 4 结实粒数/小穗 结实粒数/小穗 结实粒数/小穗 Kernel number/spike Kernel number/spike Kernel number/spike
BS366异交结实的时空分布
人工辅助授粉:显著提高异交结实率,应注意盛花期和盛花 时的人工辅助授粉次数和质量
花后 天数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800 800
2
600 600
BY149A BY149B Cr147B Cr147A
400 400
200 200
0 0 0 0
2 2
4 4 6 6 8 8 10 10 12 12 母本行号 母本行号 Female row No. Female row No.
异交结实-花时配置
12.0 10.0
开8.0 花 开 6.0 花小 小花 花数4.0
数 2.0 0.0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总平均 1T 2T 3T
6.0 5.0
开 4.0 花 小 开 花 3.0 花 数
BS210 BS366
小 花 2.0 数
1.0 0.0
第五天 花后天数
BS366单穗日开花小花数统计 不育系BS366单穗日开花小花数统计
异交结实-异交亲和力/措施效应
异交亲和力:
A
双亲间异交亲和力显著影响异交结实率,
小麦异交不亲和率约20% 措施效应:

播期对异交纯度影响大于种植密度 播期和种植密度间互作显著
B


混播显著提高异交结实率和花粉利用率
不同父本比例对制种性状的影响 A:异交结实;B:制种产量
规模化高效制种技术
不同麦区 核心技术
F型(山西,三系不育系,2008年)
BS1086
BS1290
MTS-1
K78S
2、小麦光温敏恢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不同类型光温敏不育系具有不同类型的恢复基因, 广谱型恢复系较少; 恢复性主要受到2个主效基因和 众多微效基因控制
光温敏不育恢复性的遗传模式分析
组 合 BS20/F3 BS210/BY149 BS210/O201 BS366/BY149 BS366/Cr147 最适模型 E-5模型: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 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E-0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模型
4、强优势杂交种创制与应用
基本思路:
充分利用小麦远缘种质的遗传高度差异性和基因间的互作潜能(加性 、加加性、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小麦不同血缘种 质资源间强杂种优势,创制强优势杂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