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3)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学会对比分析,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展视野。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2)通过学习魏公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3)学会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3. 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2. 魏公子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魏公子列传》,了解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魏公子列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实例,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6. 情感共鸣:通过讨论魏公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4. 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学习目标(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下列提示语,说出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者。

世界文化名人粽子龙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屈原的名声很大,那么,你想知道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怎能样评价屈原的吗?二、研习1、“任”(信任)与“疏”(疏远)“任”——“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疏”——“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2、研读第三小节:评价《离骚》(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记叙: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议论:①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

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薨hōng厚遗wèi 执辔pèi 馁虎něi韊矢lán二、解释下列实词:士无贤不肖——(无论)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遍赞宾客——(遍赞,引荐)让魏公子曰——(让,责备)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公子竟留赵——(终于)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三、文言知识归类(1)找出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坐”通“座”)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品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冠盖相属(zhǔ连续)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今有难(nàn危难)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本节课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无忌、信陵君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3)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物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评价历史人物。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

所以,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

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所以稍加补充归纳。

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实行翻译训练。

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一、导入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

2、大致理解文意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明确: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5-12窃符救赵四、朗读1、2两段(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二)重点词句讲解礼而下士无贤不肖谦而礼交之以其富贵骄士(三)讨论概括1、2两段大意。

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

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五、朗读3、4两段(一)重点词句讲解往请修身洁行以监门困故公子从车骑不让公子颜色愈和遍赞宾客数请之故不复谢虚左(二)讨论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2、熟读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三部分一、朗读5、6两段(一) 重点词句讲解留军壁邺实持两端以观望冠盖相属于魏而魏救不至且公子纵轻胜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二、朗读7、8两段(一)练习:解释加点词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不怜公子Z耶约车百余骑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尚安事客因问以至J鄙军之日(二)复述候所献之计(三)讨论:从主客决别、信陵君辞而复返中体现了什么?请如姬盗兵符表现了候的什么品质?侧重写谁?三、朗读9-11段1、重点词语讲解矫魏王令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公子遂将晋鄙军举手视公子2、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四、朗读最后一段这个段起什么作用五、总结讨论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3.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品质;体会侯赢等人以死报恩的思想感情。

一、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

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2、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公子为: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他们都以“好士”闻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特别推重。

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3、信陵君(?一前243),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北),故称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一起合称战国四公子。

第一课时(1-3段)二、检查预习(一)注音1、魏昭王少子(shào)2、安釐(xī)3、昭王薨(hōng)4、不肖(xiào)5、厚遗(wèi)6、执辔(pèi)7、俾倪(pìnì) (二)通假字1、直上载公子上坐(坐同“座”)2、俾倪故久立(俾倪同“睥睨”)(三)词语释义1、致食客三千人(招来)2、诸侯以公子贤(因为)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赠送一份厚礼)4、微察公子(暗中观察)5、公子颜色愈和(脸色)6、从骑皆窃骂侯生(私下里)7、乃谢客就车(辞别)8、遍赞宾客(介绍,引见)9、今公子故过之(特意)10、过客以观公子(拜访朋友)(四)词类活用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名词作动词,谦逊对待)2、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名词作状语,按礼节)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容词作动词,傲慢地对待)4、公子从车骑(使动,使……跟从)5、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动,使……久久停留)6、公子怪之(意动,认为……奇怪)(五)特殊句式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课文全译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案

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课文全译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案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课文全译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译注【说明】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传中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如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嬴于大庭广众之中,多次卑身拜访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结交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等;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立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

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这也是本传的主旨所在。

诚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值得注意的是,传中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下层社会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传),特别是门役侯嬴,他身处市井心怀魏国,才智远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

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门役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

这反映了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进步历史观。

信陵君的结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废黜,以致沉湎酒色,终因“病酒”而死。

这既真实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点,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嫉贤妒能,打击忠良的丑恶行径,可以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

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刻画人物性格,手法多样,如刻画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有对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绘,也有借助周围人物的对比烘托。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魏公子列传》的艺术特色;(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古今异义词;(3)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魏公子的行为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学习魏公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史记》的艺术特色;(2)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3)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古今异义词。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词语的含义及用法;(2)魏公子形象的分析;(3)对史记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的地位及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关注《史记》中的列传部分,导入本课《魏公子列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并对古今异义词进行注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2)对比《史记》其他列传,了解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点评其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写作手法。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魏公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史书中的相关人物传记,如《史记》中的其他列传、《汉书》、《后汉书》等,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史记》艺术特色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

赵国局势非常紧张。

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

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分析:(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

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

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

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

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

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

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

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分析:(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

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

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

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八)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

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

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

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

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

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

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

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玉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卒后十八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

士,即知识分子。

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

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

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

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

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生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

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

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2)今日嬴之为(w8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

关键是这个“为”* 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

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

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

“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5)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

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6)屏人间(ji4n)语——间,应训“隔离”。

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

“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

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

袖,藏于袖。

“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点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

(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到。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5)至(12)。

]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

结局是救赵成功。

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附板书(可以边讨论边写):3.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

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

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四)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