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比历史先行一步的地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比历史先行一步的地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是中国共产党在其早期革命活动中比历史先行一步的地方。
它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从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形成1927年7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极大的打击,许多党员被捕或被杀。
然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并没有放弃革命,他们转到井冈山地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地区,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采取的是游击战的战术,他们在山林中开展了宣传、组织、武装斗争,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使敌人的防线不断地被突破。
同时,共产党人还积极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工人、开展土地改革等活动,迅速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特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中比历史先行一步的地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权建设得到巩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实行了土地革命、妇女解放、群众自治、农民自卫等革命措施,在人民中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层组织,并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夺取政权。
这使得共产党在井冈山地区的政权建设得到了巩固,并为建立更加稳定的根据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军队建设得到加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可谓是「以小打大」,共产党人依靠较少的兵力,在游击区域内敌后胜利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培训了许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游击战士,不断积累作战经验。
同时,他们不断加强武装力量,装备改进。
在运用苏维埃组织原则建设红军的同时,他们又自创红军的根据地军事指导方针:「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军、政、民相结合,统一领导、分散指挥,积极攻城、坚守乡村」。
这使得共产党的军队建设得到了加强。
(三)革命文化建设得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必然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有所发展。
在井冈山地区,共产党人积极开展了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成立了多个文化团体,创办了广播站、报纸,组建了各种文化队伍,加强了群众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一种革命文化,有力地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根据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长征这三件事写一篇作文

根据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长征这三件事写一篇作文【精选】在结束了短暂的开营式,我们学校的二十二名学子迎着炎炎夏日,经过十四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来到了革命红色根据地——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在这里,我们缅怀革命先烈,追寻革命足迹,身临其境感悟井冈山精神。
第一天的龙潭美景让我们流连,攀爬强度却让我们哑然,回程的台阶我们走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累了也不敢停留太久,生怕拖大家的后腿,想到当年红军长征走的是更艰难更遥远的路途,我们没有人敢轻易说放弃,后面那段路可以说完全是凭那份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走过来的,快走到出口处,向下望去,绿荫中的阶梯延绵不绝,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走上来,这个高度,在下面仰望,根本是不敢想象的,虽然精疲力竭,但是心中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却无法被疲劳掩盖,那天,我们真正体会到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坚定信念。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记载着红色的革命历史,承载着后辈对革命先人的敬佩与缅怀,大大小小的七个展厅讲述着同样一个故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通过当时的场景还原、先人曾用过的物品、亲笔写的书信等,从另一角度了解到井冈山革命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收益颇丰。
毛主席旧居内,人头攒动,却大都比较安静,不像在别的旅游景点,喧哗不止。
到了此地,似乎人人都怀着一种崇敬、景仰,甚至是顶礼膜拜的心情。
在这里我们真实的体会到当时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革命的艰难与困苦。
导游还为我们细心讲解,让我们了解更多毛主席的故事,井冈山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甚至换上了红军的衣服,带上军帽,合影留念,看着大家朝气蓬勃神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心中浮现起当年的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模样,心中无限感慨。
历史上的今天,《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问世

历史上的今天,《井冈⼭的⽃争》⼀⽂问世历史上的今天,《井冈⼭的⽃争》⼀⽂问世历史上的今天(1928年11⽉25⽇),⽑泽东以中共红四军前委书记名义向中央写报告,即著名的《井冈⼭的⽃争》⼀⽂。
此⽂是⽑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重要⽂献。
它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命⽃争实际出发,进⼀步论证了坚持武装⽃争,把⼴⼤的农村建设成为民主⾰命⾛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的重要性,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发展。
井冈⼭根据地不断壮⼤南昌起义部队在⼴东潮汕失利后,朱德、陈毅带领保存下来的千余⼈的队伍,转战到湘南。
1928年1⽉,在湘南地⽅党组织的配合和帮助下,发动和领导了湘南起义。
在不到两个⽉的时间⾥,组建了⼯农⾰命军三师、四师、七师三个师和两个独⽴团;中⼼区域的宜章、郴县、⽾阳、永兴、资兴、安仁等县恢复、健全了党的组织,建⽴了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命运动,⾰命的浪潮波及到⼆⼗多个县。
3⽉下旬,湘粤敌军七个师,向湘南进攻。
为了保存实⼒,避免硬战,朱德、陈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部队向湘赣边界转移。
酃县接龙桥战⽃旧址砻市龙江书院,⽑泽东与朱德在这⾥⾸次会⾯⽑泽东带领⼯农⾰命军到湘南,攻克酃县县城,配合酃县⼈民举⾏暴动,建⽴党的县委和县⾚卫⼤队。
此时,⽑泽东发现湘东的形势很好,打算把酃县、桂东⼀带的⼯作搞好,将湘东和湘南的形势联成⼀⽚。
于是,⼀⾯派何长⼯、袁⽂才带领第⼆团深⼊湘南资兴,保持边界与湘南的联系,⼀⾯亲⾃带领主⼒在酃县、桂东休整,发动群众,实⾏了边界最早的插牌分⽥运动。
朱⽑会师⼴场3⽉底,朱德、陈毅分别率领湘南暴动部队向边界转移。
⽑泽东得到消息后,⽴即命令部队前往迎接。
4⽉下旬,朱、⽑两部在酃县会合后,到达宁冈砻市。
在这⾥,召开了⼯农⾰命军第四军党的第⼀次代表⼤会,成⽴了⼯农⾰命军第四军军委,⽑泽东任书记。
5⽉4⽇,万余军民在宁冈龙江河滩上召开庆祝胜利会师⼤会,宣布成⽴⼯农⾰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为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师。
《井冈山的斗争》照亮中国革命万里程

険凝|XIANGCHAOa《井冈山的斗争》:照亮中国革命万里程O全紫红《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著作之一。
文章基于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基本原理,进而明确且肯定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这一问题,既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全国其他革命政权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井冈山之惑:“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逬_步发展。
毛泽东等人所探索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虽然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工农红军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因没有按照中央的要求攻打城市而受到了组织处分,毛泽东被撤销了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同时,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井冈山遭受了“八月失败”,红四军损失惨重,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地区被敌军占领。
根据地接连遭受重创,斗争形势愈趋复杂多变,红四军以及根据地内部分人员对革命的悲观、怀疑情绪日渐明显。
其实,早在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会上就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的疑问,“八月失败”后,红军内部又有人提出了此疑问。
当时,红四军二十八团团长林彪在一次干部会上直接发问:“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是否能生存下去?革命根据地怎样才能得到巩固发展?对于这些疑惑,毛泽东认为必须予以积极回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方向的光辉著作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一根灯茜“点亮”《井冈山的斗争》为了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尽快摆脱被动局面,赢得新的发展,毛泽东等人积极向党中央汇报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发展情况,促使党中央制定、实施更适于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方针政策。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

三释俘虏兵在井冈山,士兵委员会参与军队管理,代表士兵利益,在军中享有一定的权力,深受士兵的拥戴,尤其是对于投诚的国民党部队和俘虏兵,影响更大。
杨至成将军亲身经历的和一个俘虏兵的故事就是民主主义作用的生动体现。
杨至成是红四军二十八团一营四连连长,1928年6月参加了三打永新的战斗。
敌人是从云南来的杨池生部队,战斗力不弱。
在永新的外围,杨至成所在部队与敌人的前锋营相遇。
由于红军处于绝对优势,战斗展开不久,敌人就招架不住,开始动摇了。
这时,敌人一个军官挥舞着驳壳枪,对着敌兵发疯似地大喊:“往前冲,小心别当俘虏,共产党抓住你们要剥皮抽筋的。
”在这位军官的威胁下,白军士兵拼命顽抗,死不缴枪,可是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红军的强大攻势,不一会就溃退了,红军抓了不少的俘虏。
战士们围着俘虏,个个虎视眈眈。
俘虏呢,抖抖索索挤靠在一起,脸色灰白,双目无神,流露出绝望的神情。
见此情景,杨至成对俘虏们说:“不要害怕,红军一定会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一根汗毛也不会动你们的。
”但是这些俘虏兵只是呆呆地转转头,你看我,我看你,没什么反应。
这时,杨至成发现有一个大个子的白军士兵,佝偻着身子藏在后边,衣服被撕得破破烂烂,还掉了一只袖筒。
杨至成看见他这副样子,想起刚才拼刺刀时有个死不缴枪的白军士兵很像是他,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这个白军士兵浑身一抖,脸抽搐得几乎变了形,上牙磕着下牙,十分艰难地回答:“姓曹……叫……叫曹福海。
”“刚才是你吧?几人个才把你拖住。
”“长官,不不不是我。
”“怎么不是你?你看,我的手都被你抓破了,还想抵赖?”一个战士在旁边插嘴。
曹福海听见这句话,像听到了死刑的判决书,他苦苦哀求道:“长官,积德呀,一家老小全靠我呢,饶了我一条命就是救我全家呀!”从谈话中,杨至成知道曹福海也是个受剥削的农民,是被国民党抓来当兵的。
于是,杨至成把红军的性质和任务向他讲了一番,最后问他愿不愿意参加红军。
一提起红军,曹福海又变了脸色,又是什么“长官积德”、“救我全家”之类的话。
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

2. 为主义而牺牲
《共产主义者须知》:“不畏难, 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牺牲。” 体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人 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
刘仁堪,莲花县委书记,因叛徒出 卖被捕,面对酷刑他坚贞不屈。敌人 用匕首割掉他的舌头,他忍着剧痛用 脚趾沾着自己口中留下的鲜血,在地 上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 最后被敌人残酷地剖腹杀害,誓言无 声,铸就永恒。
上篇 漫漫井冈路 下篇 巍巍井冈魂
一、霹雳一声震乾坤
——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
八七会议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央政治局于8 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正式确定 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 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 要任务,并派毛泽东去湖南在湘赣边区领 导秋收起义。
燎原火种
南昌起义最后800将士成燎原火种。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 时,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十大元帅之三的林彪,十大元帅之六的 陈毅,十大将之首的粟裕,1927年10月都站在天心圩800余人的队伍 里面。
朱毛会师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 部队返回砻市,立刻到龙江书院 去见朱德。毛泽东同朱德的这次 历史性的会见,是共产党我军历 史上光辉的一页。从此,毛泽东 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一 起。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
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所培育的新时代民族
精神。
井冈永恒
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素以“ 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朱德称之为 “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的斗争,虽是短暂的,却是永 恒的。井冈山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的 新方向;井冈山的斗争,孕育了光照千秋 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永远是我们宝 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力 量。
秋收起义后,部队准备南下找南昌起义军,为何中途改道走上井冈山

秋收起义后,部队准备南下找南昌起义军,为何中途改道走上井冈山1927年9月,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云集湘赣两省边界的工农武装及原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指挥部警卫团一起,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按照原定部署,起义部队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分兵攻取平江、萍乡、醴陵、浏阳等县城后,立即向湖南省会长沙推进,在各县农民武装和长沙工人武装的配合下一举夺取长沙。
秋收起义后准备南下湘南但起义部队刚行动就遭到优势敌人反扑,损失惨重,5000余人的部队最后仅剩不足2000人,9月19日,幸存的部队撤至文家市附近。
毛泽东同志连夜组织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后,最终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并迅速脱离敌人重兵云集的平江、浏阳地区,改向湘南地区转移,会合在湘南发展的南昌起义余部朱德陈毅等人,徐图发展。
9月20日,起义军从文家市出发,经萍乡县城以东的芦溪南下,9月25日晨,部队在行进中遭到国民党军地方武装的突然袭击,仓促应战,遭到重大损失,负责殿后的总指挥卢德铭也不幸牺牲。
好在起义军一部袭占了莲花县城,才使得毛泽东等人得以进城暂避一时,休整部队。
接到江西省委来信决定转兵当天傍晚,后来的开国上将宋任穷经过长途跋涉也到达莲花县城,此时他还仅是个18岁的青年,身上却带着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转交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件。
在这封信里,江西省委明确表示希望毛泽东到赣西一带的井冈山区,那里有我党领导的袁文才和王佐两支农民革命武装,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利于部队休整,。
看过这封信后,毛泽东当面向宋任穷了解井冈山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等,因为宋曾跟着民间艺人耍蛇卖艺,走遍了井冈山的村村寨宅,非常熟悉那里的情况。
一番了解后,毛泽东认为井冈山的确具备长期驻兵的条件。
次日,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开拔,10月7日到达井冈山北麓的茅坪,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建井冈山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奋斗历程。
国画《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大图赏析

国画《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大图赏析国画《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293×612cm赵大为苗再新2009年作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重要历史事件。
井冈山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国画《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局部赵大为苗再新2009年作国画《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大图赏析【画作赏析-1】为深层次参观考察当地生活,较好重现“井冈山革命斗争”杰出历史瞬间,画家刘大为和苗再新远道而来跑了几趟井冈山。
他俩与井冈山博物馆的馆长谈了一晚上,掌握那时候的时代背景,包含服饰、旗子、時间、地址等诸多情况 ; 参观考察了井冈山博物馆、会师博物馆这些,接着又到井冈山地域走访考察,有关井冈山红色旧址、战斗遗址等地质构造、旧房子,都仔细看了又看。
深入实地、奔波辗转那么一圈出来,收获颇丰,唯一的缺憾便是没有发现历史照片。
由于那时候的井冈山处在国民党部队封禁包围中,再加之后执行从中央苏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央红军长征战略大转移,戎马倥偬的自然环境下竟沒有一张历史照片足以保存。
她们只有靠自己对历史时间的了解和掌握,去充分发挥不背离真实的考究和想像。
根据对全部井冈山时期的史学理论,作者刘大为和苗再新感觉,最能体现井冈山时期典型性场景的还是“朱毛会师”。
尽管表现井冈山时期的革命历史有很多场景可以刻画,但其它大多数场面难以体现井冈山斗争最本质的内容。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核心领军人物的核心形象,以及最具代表性、象征性的红军战士、本地人民群众的人物形象、当年井冈山的地质构造等历史背景与因素,必须贯穿到整个画作构图和人物雕塑、事件描述上。
反复衡量后的結果是,“井冈山革命斗争”这一画作的选题与含义,要着重围绕“朱毛会师”历史氛围上来展开和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
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如果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开端,那么,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则完成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奠基。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得以确立,根据地建设的方针得以确定,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开始形成……
1962年,周恩来来到由昔日的起义指挥部所在地江西大旅社改建的南昌起义纪念馆,这位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特别强调:“南昌起义的宣传,一直要讲到井冈山。
”
道路——从苏联式的“城市暴动”到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
背景:
1927年,对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先是与国民党合作的北伐顺利进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接着就是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倒在血泊之中。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又在武汉宣布“分共”,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惨遭失败。
以反帝反封建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国民党合作3年、民主革命胜利在望的时刻,突然遭遇空前的屠杀,短短几个月内,共产党员从6万人锐减至1万人。
为挽救革命,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共中央对政局的宣言”,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史实:
1927年8月1日夜,一阵枪声划破南昌城的宁静。
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率2万余人起义。
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大大小小的起义,后来都遭到了挫折。
鲜血,催生共产党人迅速成长。
秋收起义部队在向长沙进发的行动中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
9月19日晚,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齐集浏阳文家市,部队已由秋收暴动时的5000余人减少至1500余人。
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议。
经过争论,会议同意毛泽东关于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工农革命军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另图发展。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
专家评析: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
南昌起义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大小小起义上百起,都以攻打城市为目的。
实际上,毫无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借鉴的完全是苏联的经验——城市暴动,夺取政权。
忽略中国农业社会特色的暴动,最终都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直到毛泽东提出向农村进军的战略转变。
广大的农村,给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以充足的兵力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方向。
军魂——三湾改编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
背景:
1927年9月29日,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
一路行军和作战,伤员不断增加,再加上疟疾流行,少数伤病员因缺乏医药而死在路旁;掉队、离队的人越来越多;部队中党的各级组织没有普遍建立,无法开展政治思想工作,部队减员至不足1000人,有的团、营甚至到了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地步。
史实: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
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确定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
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废除打骂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官兵平等,待遇一样,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
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参加对部队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军官要受它的监督。
毛泽东还亲自在一连发展了6名党员,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赖毅就是其中的一员。
专家评析:国防大学教授徐焰
三湾改编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开端,尤其是“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大创造,成为人民军队建设的一项根本制度。
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的军魂。
扎根——“三大任务”要求红军不光要打仗
背景:
从南昌起义到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由旧军队、工农组织起来的人民军队,最初仍保留了诸多旧军队的特点,比如部队只管打仗等。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县城,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政权。
但是,打下茶陵后,在一个多月中并没有做群众工作,每天的活动还只是“三操两讲”和两点名。
史实:
在总结茶陵战斗的大会上,毛泽东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第一是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是打土豪、筹款子;第三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几个月后,经过教育争取,井冈山绿林武装袁文才、王佐所部正式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
在井冈山下参加红军的袁林老人曾回忆,工农兵革命军每到一地,都要通过访贫问苦、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打土豪,分田地”。
1928年三四月间,毛泽东率领工农兵革命军在酃县的中村和桂东的沙田,开展了插牌分田。
随后,边界党和政府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分配,得到当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
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写道: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就是井冈山斗争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内容之一。
专家评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春祥
自古以来,人们总认为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
提出军队
的任务不仅是打仗,而且要做群众工作,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的巨大贡献,使初创的人民军队一开始便在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建设,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三大任务”的制定和执行,使工农革命军与一切旧式军队有了质的区别。
它既有利于密切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对工农革命军的成长与壮大起了先导作用。
游击——“十六字诀”奠定以少胜多的新战术
背景:
沿用苏联模式攻打大城市失败后,转移到罗霄山脉的红军面临的是一系列挑战——无论是安家立足还是开展群众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打仗。
如果不能在战斗中生存下来,那么一切革命的理想都将是空想。
当人数、枪支和弹药都完全不足以支撑任何一场正规战的时候,一种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战术就成为了必需。
史实: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
5月中旬,赣军5个团在第27师师长杨如轩率领下攻占永新,向宁冈进攻。
朱德、王尔琢率第4军主力,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在草市坳全歼赣军第79团后,乘胜奔袭,在当天正午第二次收复永新城,杨如轩带伤逃回吉安,赣军对井冈山的第三次“进剿”被粉碎。
6月下旬,赣军以第9师师长杨池生部为主力,杨如轩为前线总指挥,以5个团占领永新。
湘军吴尚部也出动3个团向酃县、茶陵逼近,配合赣军的进攻。
红4军以小部钳制湘军,集中主力打击赣军。
在朱德和陈毅、王尔琢分别率领下,6月23日红4军在新、老七溪岭和龙源口歼灭赣军1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千余支,第三次占领永新城,击破了赣军的第四次“进剿”。
根据地军民奔走相告:“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亲历了两次反“进剿”、今年已满百岁的肖克老将军曾
回忆,龙源口大捷后,井冈山根据地的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共有50多万人。
毛泽东说:“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
1930年冬,蒋介石调集10万人马向赣南闽西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军主力3万余人举行反“围剿”誓师大会,毛泽东亲自为大会撰写了一副对联“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中操胜券”。
红军的基本战略战术,都概括在了这副对联中。
专家评析:《世界军事》执行总编辑陈虎
以“十六字诀”为基础的游击战术,是红军在人力、武器都处于绝对弱势时的作战指导原则,也是人民军队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多数情况下斗智甚于斗力。
毛泽东把这十六字诀称为“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正是从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出发,趋利避害,避实击虚,灵活机动,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从
而逐步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人民军队后来的战略战术,
就是由它发展起来的。
尾声:永远的井冈山精神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
向赣南进军。
1965年,毛泽东在离开36年后重上井冈山,在山上住
了8天,并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0XX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北路
6号落成并开学。
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干部、企业经
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陆续来这里接受井冈
山革命精神的教育和洗礼。
(记者徐壮志、周伟)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
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
持!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