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起源、意义以及代表性节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
一、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农耕习俗。
在古代,人们通过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具有特定形式和仪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年兽的活动。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联欢聚会、放烟火等。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时刻。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悼念的日子。
清明节习俗丰富多样,如扫墓、整理祭祀用品、踏青等。
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人对敬老尊祖的传统美德。
3. 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举行划龙舟、吃粽子、系五彩丝等庆祝活动。
端午节的意义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的力量。
4. 中秋节: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儿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进行赏月、吃月饼、拜月等活动。
中秋节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幸福美满。
二、代表性节日的民俗文化除了上述的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代表性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1.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独有的猜灯谜、闹元宵等娱乐活动。
人们会在节日里点亮各种色彩斑斓的灯籠,品尝元宵,并一起玩猜灯谜的游戏。
2. 重阳节:重阳节是传统的敬老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寓意着长寿和健康。
3.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挂蒜、蒸馍等。
节日由来大全

节日由来大全节日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的庆祝活动,而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和背景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种节日的由来吧!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说是为了驱赶传说中的怪兽“年”。
故此,人们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年饭,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情人节情人节源自西方传统,起源于古罗马时代。
据说圣瓦伦丁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他因反对皇帝命令而被杀,后来被尊为“爱情之神”。
因此,每年的2月14日成为情人节,人们互赠鲜花、巧克力、表达爱意。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古代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后来演变为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等习俗。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祭奠先人和扫墓而设立的节日。
按照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并且拜扫墓地周围的野草和其他杂物。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船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由屈原的故事演变而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月圆节”。
中秋节是为了祭拜月神和丰收而设立的节日,人们常常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表达家人团聚的愿望。
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美国。
感恩节是为了感谢上苍的恩惠和丰收,人们在这一天聚集一堂,共享美食,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用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圣诞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装饰圣诞树、赠送礼物、参加教堂活动等。
总结通过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不仅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也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每个节日,感恩生活,共同迎接未来的美好!。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许多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
一、起源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在起源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
例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年节。
据传,在古代,人们认为“岁有神明”,每经过一年就要祭祀神明、庆贺五谷丰登,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与祭祀祖先、团圆和除旧迎新的习俗相结合,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节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另一个具有深刻历史背景的传统节日。
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龙舟比赛和踏青祈福的习俗。
相传,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装饰艾叶和挂菖蒲等活动,以祈求幸福平安和消灾祈福。
二、演变虽然许多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比较古老,但是它们的形式和内涵却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例如,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起源于古代崇拜月神的传统,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赏花灯,并举行团圆宴和祈福活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中秋节逐渐演变为一个融合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元素的节日。
现代的中秋节不仅有赏月、吃月饼等传统活动,还有打烟火、猜灯谜、赏花灯和进行各种文艺演出等娱乐活动。
这些新元素使中秋节更加丰富多彩、有趣有味。
除了演变和更新,一些传统节日也出现了全新的形式和内涵。
例如,清明节(阳历4月4日或5日)起源于古代祭祀祖先的习俗,人们通过祭拜、扫墓、祈福等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敬重。
然而,在现代社会,清明节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南方,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用清明节来寻访古迹、赏花游玩。
同时,一些新兴的纪念节日也开始逐渐兴起,例如中国的“七·一”和“五·四”青年节、形式与内涵都不断更新和发展。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第一篇范文: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传统节日作为其中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展示其在中华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它是基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的。
据传说,在远古时期,一种名为“夕”的怪兽每到年末,会吞食人们的庄稼和家畜,人们开始发现燃放爆竹和放置红色物品能够惊吓怪兽,于是这一习俗传承至今,成为迎接新年的重要方式。
春节代表着新年的开始,家人团聚,共同庆祝,并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15天,也被称为灯节。
元宵节有两种由来。
一种是古代称为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认为月亮是人世间最圆最亮的时候,因此举行祭祀活动。
另一种由来是民间相传,在汉武帝时期,道士称冥府典狱司的神将带领亡魂下凡,于此夜假扮成村庄,人们点外面描绘神灵的灯笼,代表热烈欢迎。
元宵节象征着团圆和繁荣,人们在这一天赏灯、猜灯谜,祈求福运和智慧。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诞辰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春秋时期,他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和怕鱼儿吃掉他的尸体,开始划龙舟和投放粽子到江中,以驱赶邪恶的精灵,并寄托对逝去英雄的怀念之情。
端午节象征着勇敢和信仰,人们在这一天还会举行龙舟竞赛,品尝粽子,并佩戴香囊以驱邪。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之一,它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
中秋节的由来与中国传统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据说,远古时期,十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严重烧伤了人们的身体和庄稼,君王下令英雄射下九个太阳,人们非常感激,于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举行祭祀活动,并慢慢发展成今天观赏月亮、赏月饼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富饶,人们在这一天会与家人、亲友一同品尝月饼、赏月,并许下美好的祝福。
传统中国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传统中国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传统中国节日,探讨它们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为热爱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岁首祭祀活动,目的是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春节还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共享团圆之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先祖的习俗。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献花、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活动,人们可以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有关,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据传,屈原为了抗议当时的政治腐败,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活动。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传统体育竞技和食品文化。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的来历与嫦娥有关,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据传,嫦娥嫁给了后羿,并偷吃了神仙的不死药,最终升上了月宫。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包括家庭团聚、感恩和美好的祝福。
除了上述几个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重阳节、七夕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总结起来,传统中国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中国部分传统节日及寓意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七夕节
节日时间
农历七月初七日
节日起源
起源于汉代,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节日寓意
爱情、美满、团聚
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礼拜七姐、烧香祈福等。
元宵节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日
节日寓意
团圆、和睦、光明
节日起源
起源于汉代,与灯笼的发明有关,是春节 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政府支持
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传统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
社会参与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参与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 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媒体也应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 报道,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03
春节是中国各种民俗活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是 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传承。
春节习俗
拜年
春节期间,人们要互相拜年, 表达新年祝福,祈求健康长寿 、事业顺利。
守岁
除夕夜要守岁,即待到半夜钟 声敲响之后,才能入睡,以祈 求来年平安吉祥。
贴春联
在春节前要贴春联、年画和门 神等物品,以示祝福和祈福。
03
中秋节
中秋节简介
起源与历史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祭月节,据史籍记 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 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 秋节”。同时,根据中秋节的起源, 它又被称为“月夕”、“秋节”、“ 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 等。在中国,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各个节日的故事传说

一、春节1.熬年守岁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恐怖的一晚上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而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餐,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数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路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用饭前先供祭先人,祈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路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宋朝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好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光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庞大非常,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魅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魅,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魅为之惧怕,他们身后变成专门惩办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双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期的转变,桃符本身也在转变,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对联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
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夕的传说
七夕穿针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
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晚上对着月光穿針,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是在七夕的中午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
拜织女·拜魁星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月饼传说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朱元璋联合各路抗元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很快,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重阳节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
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
到
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菊花又名黄花, 花色品种繁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名花之一。
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幽香清芳,赏菊就成了一件时令习俗。
我国古人曾有许多赏菊诗词。
如晋代陶渊明,唐代杜甫等都有佳句名篇流传。
至清代,重阳节前后还举行菊花大会,
倾城人去观赏菊花。
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等,甚为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
其来由无从考究。
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
清明前后为雨季,
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也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唐*李煜*谢新恩: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宋*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北宋*柳永*斗百花: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
长是淹残粉面。
北宋*晏几道*阮郎归: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南宋*辛弃疾*踏莎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春节
【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
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
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
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
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
结,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
清明
【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
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内涵】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
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
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
端午
【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盂兰节、蒲节等。
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
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
【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
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中秋
【来历】中秋节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形成较晚。
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内涵】中秋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
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生的美好愿望。
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