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及实训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电工技术是现代工业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合格的电工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内容要点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工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工技术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因此需要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电工技术人才。
而制定课程标准可以为电工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其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路原理与分析、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变频技术、电工实务技能等方面。
其中,电工基础知识包括电工基本概念、电路基本理论、电气工程材料等内容;电路原理与分析则包括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分析方法、电路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内容;电气控制技术包括PLC控制、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内容;电机与变频技术则包括电机原理、电机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等内容;电工实务技能则包括电工安全操作规程、电工常用工具使用、电气维修技能等内容。
这些内容要点既包括了电工技术的理论知识,又包括了实际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合理选择讲授、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工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课程编码:Z108404K0开设时间:第1学期学时数:84一、课程概述《电工基础》是针对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类专业开设的电类基础课程,此课程有助于培养轨道交通岗位技能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电工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所必备的电路、电工的基本理论及其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常用的最基本的电信号的基本规律和表示方法,熟练使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进行设备安装、维护与检修,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从事轨道交通类电气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安全、环保、成本、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等意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深刻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熟练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参数与电压、电流关系。
(2)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理的应用,深刻理解电阻电路及电源电路的等效变换概念。
(3)熟练掌握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的应用(4)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特性及其储能特征。
(5)掌握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特征(6)掌握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7)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8)了解磁与电磁的基本概念,掌握变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与应用。
(9)了解电路的过渡过程,掌握换路定律,深刻理解时间常数的意义。
(10)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11)了解直流激励下的RC、RL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过程。
(二)能力目标(1)能熟练使用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等方法分析与计算线性直流电路的电压、电流与功率。
(2)能熟练分析与计算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电流、电压与功率。
(3)能熟练分析与计算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电流、电压与功率。
(4)能熟练掌握变压器的变压、变流与阻抗变换功能,判别变压器的同名端。
(5)能熟练使用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过程。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电工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定律、分析方法和电气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磁感应、欧姆定律、功率因数等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及其特性;掌握简单电路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路的连接和测试,掌握电气安全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和电路配置;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注重实践操作中的安全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电路分析基础: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能够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电路分析;了解电路元件及其特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元件。
2. 复杂电路:掌握电阻并联和串联的规律,能够进行电阻的串并联计算和分析;了解电容和电感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容和电感。
3. 交流电路:掌握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交流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了解功率因数和无功功率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进行功率因数的补偿。
4. 电气设备与安全:了解常用电气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电气设备;注重电气安全操作,遵循电气安全规程;掌握电气火灾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5. 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和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路的连接和测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电工实训教学大纲(一)2024

电工实训教学大纲(一)
引言概述:
电工实训教学大纲(一)旨在培养学生在电工实际操作中的技
能和知识。
本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电工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的相结合,学生将能够掌握电工实际操作
中的常见技能和理解相关原理,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文:
1. 电工实训基础知识
- 介绍电工实训的代表性工具和设备
- 解释电工实训中常用的符号和标识
- 熟悉电工实训中的安全操作规范
2. 电线与电缆的安装与维修
- 学习电线和电缆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 掌握电线和电缆的正确安装方法
- 理解电线和电缆的故障检修和维护方法
3. 电器元件的安装与调试
- 学习常见电器元件的分类和特点
- 掌握电器元件的正确安装方法
- 理解电器元件的调试和故障排查技巧
4. 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 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的测量与判断
- 理解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
5. 电气控制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 学习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掌握常见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技巧
- 理解电气控制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场景和特点
总结:
电工实训教学大纲(一)涵盖了电工实训的基本内容,从基础知识到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电工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电工实践中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和设备,理解相关原理,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工标准】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基础》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 108学时适应专业:应用电子专业长沙工商职业中专赵浩2010年6月《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4适应专业: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一、课程概述本学习领域是针对电子企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安全用电、触电急救、电气线路的安装于应用、电气设备检修调试等专业能力而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同时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是以行动领域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综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设计的,安排了6个学习情境:用双联开关在两地控制一盏灯的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安装与测试、日光灯电路的分析与制作、照明配电箱的安装、吊扇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
本课程的前设课程为《初中数学》、《初中物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
二、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1)基本知识点:a.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b.理解电压源、电流源概念,掌握其等效变换的方法。
c.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路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电量。
d.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e.理解并掌握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
f.了解串联、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征。
g.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线的作用和负载的正确接法。
h.了解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线性电路的概念和方法。
i.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机械特性、经济运行和额定值等。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学时:96 学分:6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电工基础》是机电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把重点放在后续专业课有用的知识点,结合专业特点,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专业课的紧密联系。
通过《电工基础》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工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电工工作方面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1.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第一节电路⑴电路的组成⑵电路的三种状态⑶电路图第二节电阻⑴导体的电阻⑵导线与绝缘材料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4)电阻器第三节电流⑴电流的形成⑵电流的大小及方向第四节电压(D电压的大小⑵电压的方向第五节欧姆定律⑴部分电路欧姆定律⑵全电路欧姆定律第六节万用表⑴指针式万用表⑵数字式万用表第七节电阻的测量⑴伏安法⑵电桥法第八节电功和电功率⑴电功⑵电功率⑶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直流电路第一节串联电路⑴电阻的串联⑵电压表第二节并联电路⑴电阻的并联⑵电流表第三节混联电路第四节电路中电位的计算⑴电路中各点电位⑵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⑶电位与电压的关系第五节基尔霍夫定律⑴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⑵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⑶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⑷支路电流法第六节叠加原理第七节戴维南定理⑴二端网络⑵戴维南定理第八节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⑴电压源⑵电流源⑶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第三章电容器第一节电容器与电容⑴电容器⑵电容器的种类、主要参数和型号命名方法⑶电容⑷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第二节电容器的选用与连接⑴电容器的选用⑵电容器的串联⑶电容器的并联第三节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⑴电容器的充电⑵电容器的放电⑶电容器的电场能量第四章磁场与电磁感应第一节磁场⑴磁场的产生⑵磁场的方向与磁感线⑶电流的磁场第二节磁场的主要物理量⑴磁通⑵磁感应强度⑶磁导率⑷磁场强度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⑴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⑵电流表的工作原理第四节铁磁物质⑴铁磁性物质的磁化⑵磁化曲线⑶磁滞回线⑷铁磁性物质的分类第五节电磁感应⑴电磁感应现象⑵电磁感应定律⑶感应电流的方向第六节自感⑴自感现象⑵自感系数与自感电动势⑶自感现象的应用与危害(4)电感线圈的磁场能量第七节互感⑴互感现象⑵互感系数与互感电动势⑶同名端的意义及其测定第八节磁路欧姆定律⑴磁路⑵磁路的基本物理量⑶磁路欧姆定律(4)磁路中的基尔霍夫定律第九节涡流与磁屏蔽⑴涡流⑵磁屏蔽第五章单相交流电路第一节交流电的基本概念⑴交流电的产生⑵交流电的物理量第二节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法⑴解析式表示法⑵波形图表示法⑶相量图表示法第三节纯电阻电路⑴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⑵电阻元件的功率第四节纯电感电路⑴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⑶电感元件的功率第五节纯电容电路⑴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⑶电容元件的功率第六节RLC串联电路⑴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⑵电压三角形⑶端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⑷阻抗三角形(5)RL串联电路及RC串联电路⑹RL串联后与C的并联电路第七节正弦交流电路功率⑴瞬时功率⑵有功功率(平均功率)⑶无功功率⑷视在功率⑸功率三角形⑹功率因数⑺功率因数的提高第八节串联谐振电路⑴谐振条件⑵谐振的特点⑶谐振的应用⑷谐振的选择性第九节电阻、电感与电容的并联谐振电路(I)RsL、C并联谐振电路⑵R、L与C并联谐振电路第六章三相交流电路第一节三相交流电源⑴三相交流电路⑵三相交流电的特点⑶三相交流电的产生(4)三相交流电源的连接第二节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⑴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⑵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接第三节三相电路的功率第七章安全用电第一节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及基本安全常识⑴电流对人体的伤害⑵安全电压⑶安全间距(4)安全用具⑸安全色第二节人体触电方式与急救措施⑴人体触电原因及预防⑵人体触电方式⑶触电急救第三节安全用电措施⑴安全用电组织措施⑵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第四节防雷、防火与防爆⑴防雷⑵防火、灭火与防爆本课程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要求更侧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04611

《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吉林财经学校电子教研室《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二)基本理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指定本课程标准。
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1.体现21世纪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
3.吸收了本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考虑中专学校的教学实际,力求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提高应用能力的实验。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熟悉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3。
实际电路的分析以及故障排除。
(二)能力培养目标1。
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2.能阅读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3。
具有查阅手册等资料的能力;4。
能处理电器及电工设备的简单故障.(三)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2。
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学态度;3。
加强职业道德意识;4。
教学中要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9《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学习数子电子和模拟电子两部分,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磁路、变压器、电工的基本技能与安全用电晶体管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集成电路等(二)课程教学目标1.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3)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2.知识目标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主要技术特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能看懂电路图,并正确按图连接实验电路,正确读取测量数据并加以检查和判断,分析实验结果,绘制实验曲线,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能初步分析并排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
3.能力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协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三)参考学时:72 学时(四)课程学分:4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项目引领、工作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训练相结合、学生疑问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2.学生考核评价方法(1)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项目评价、理实一体化评价模式。
(2)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教学实施和保障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教材编写与选用(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村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将本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基础及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基础及实训
适用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1.以应用为主线,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与岗位对接的职业能力。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把握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并以应用为主线,体现基本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删除传统教学内容中一些偏深、偏难、应用性不强的知识点,突出知识在生
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应用性。
2.课程设计要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把相关的知识、技能整合在一起作为学习模块,在每个模块中,穿插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教学过程按照“做中学,做中教”的方式来开展。
二、课程目标
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
3、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路元器件。
4、能处理电路中的简单故障。
5、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
6、具有资料查阅和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8、培养节能环保、产品质量等意识。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表一课程内容及要求
表二实验及实训教学安排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
本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结合专业教学注意挖掘相关的典型材料,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
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牢固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学生自学、自练的基础上,可以组建学
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综合实训等形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有意训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教师要认真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与发展的需要,本门课程可灵活采用全班学习、分组学习等学习形式,也可以组建课外兴趣小组进行知识拓展学习。
五、教学资源要求
要求本课程教学团队要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同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新教法,从而不断提高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为保证课程标准的顺利实行,要求学校配备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配备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的多媒体教室,配备能够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实训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六、考核评价
学习成绩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进行的判断与等级评定。
学习总成绩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分为理论学习过程评价和实训过程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参与度与完成情况。
其中理论学习过程评价占总成绩30%,实训过程评价占总成绩20%。
终结性评价主要包括
笔试、技能考核,以评价学生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各占总成绩25%。
见附表三、表四。
过程性评价取表中综合评价的平均成绩,综合评价中:优秀=95分,良好=85分,一般=70分,较差<60分。
七、参考资料
1、1+x职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维修电工》(初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和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陈雅萍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
3、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苏建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2
4、电工技能与实训曾祥富邓朝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
5、电工技术基础第二版刘志平高教出版社
6、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姚锦卫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7
7、电工基础程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附:
表三理论学习过程评价表
表四实训过程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