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黄浦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12黄浦区二模试卷答案

2012黄浦区二模试卷答案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一阅读(80分)(一)(16分)1.(2分)B2.(2分)卖桔子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研究经济理论。

3.(3分)C4.(2分)强调顾客相信自己买到了足够便宜的商品。

5.(3分)照应标题,用卖桔贯穿全文;(1分)与首段呼应,突出实证研究的重要性;(1分)肯定自己的研究结论,委婉批评史德拉的观点。

(1分)6.(4分)可以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来获取利润;顾客付价的高低有时与顾客所掌握的讯息有关;特定情况下,只有价格分歧才能赚到钱。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二)(20分)7.(2分)增强语势;(1分)表明二郎镇先民未必是隐居者,进而猜测他们定居此地的各种缘由。

(1分)8.(3分)从程度上,对形容的事物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了“二郎镇”与“大山之外”的不同。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9.(3分)照应第②段的“静谧”,(1分)进一步表现了街巷古老、神秘和幽深的特点,(1分)体现了作者对街巷由浅入深的认识体验。

(1分)10.(2分)酒中有悠长的民族文化历史,有丰富的百姓生活。

11.(6分)A E12.(4分)全文以游踪(或赤水)为线索,文章浑然一体;(1分)文章先写边地的“寂寞”,与后文写“不再是寂寞边地了”形成鲜明对照;(2分)突出了边地经济的繁华和文化的丰富。

(1分)(三)(6分)13.(1)失之东隅(2)惠风和畅(3)迷花倚石忽已暝(4)香雾云鬟湿(5)刘郎才气(6)更那堪冷落清秋节(7)樯倾楫摧(8)登东皋以舒啸(四)(9分)14.(2分)D15.(4分)千年的慢与流逝的速对比、一日的短与难熬的长对比;(1分)千年与一日的对比,千年犹速与一日为长对比;(1分)突出心理感觉上的反差(或矛盾),(1分)表达了盛世遗恨和现实悲愁的伤感。

(1分)16.(3分)登楼所见,感慨汉、魏气象,已为陈迹;(1分)故乡沦落、辗转漂泊、征战思归;(1分)将个人的坎坷命运和国家的衰败动荡结合起来,丰富了“自伤”内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试卷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从简朴到简约冯骥才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

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

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

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

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

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黄浦区二模题-试题版

黄浦区二模题-试题版

黄浦区2013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2013.4.10)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新艺术丰子恺①世间盛传“新艺术”这个名词,浅虑的人,就在现在的新艺术与过去的旧艺术之间划了一条不可超越的界限,以为过去的都是无用的废物了。

其实并不如此。

艺术的分新旧,是仅就其表面而说的。

艺术的表面跟了时代而逐渐变相,现在的为新,过去的为旧;但“艺术的心”是永远不变的,这犹如人的服装因了各时代的制度而改样,或为古装,或为时装;但衣服里面的肉体是不变的。

脱去了衣服,古人与今人都是同样的人,无所谓古今。

同理,不拘泥其表面,而接触其内部的精神,艺术也是不变的,无所谓新艺术与旧艺术的。

②“艺术的心”不变,故艺术可说是“常新的”。

③大画家,是从自然获得深刻的灵感,而成就其为大画家的。

□□各人获得的情形不同,□□其表现的艺术样式也不同,□□绘画上就有种种的画派。

伟大广博的自然,具有种种方面。

从自然的形象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写实派”;从自然的色彩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印象派”;从自然的构成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了“表现派”。

各派时代不同,表现异样;但在对于自然的灵感这一点上,各派画家是相同的。

④现今的艺术界中,流行着表现派的画风。

有一班青年的艺人,以为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的特产,这才适合于二十世纪新青年的精神;于是大家做了塞尚与马蒂斯的崇拜者。

提起笔来,就在画布上飞舞线条,夸弄主观,以为非此便不新,非新便不是二十世纪的青年艺术家了。

这是浅见。

他们没有完备健全的“艺术的心”,他们所见的是艺术的表面。

他们的艺术,犹如一个服装时髦而体格不健全的人。

这人无论如何讲究服装,终于妆不出好看的模样来。

反之,若先有了强健丰满的体格,则无论着何种服装,都有精神,正不必拘泥于老式与时髦了。

⑤这所谓体格,在艺术上便是“艺术的心”。

何谓“艺术的心”?简言之,就是前述的“灵感”。

⑥艺术创作的时候,必先从某自然中获得一种灵感,然后从事表现。

黄浦区2012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_2

黄浦区2012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_2

黄浦区2012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150分钟完成,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案与作文全都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2.答题时注意试卷题号和答卷题号对应,不能错位。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 6题。

(18分)读闲章①传统的中国字画渐渐远去,这从字画上所钤的闲章,早已走漏了消息。

②时下的中国书家、画家多多,可惜,就画而言,除了大多是只有名儿的穷款外,所钤的闲章不外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美意延年”,“某某欢喜”之类的泛泛之言。

而就是这些泛泛之言,也是有所本的,也是从前人那儿“偷”得的。

学问确实可以也应该“偷”,但学问从来不是生吞活剥,不是装点体面。

还有字,除了大都写前人的句子外,所钤之闲章,也往往是堂名之类。

静下心来,看看前人的作品,便可明白传统的中国字画的命脉,在今天已变得模糊起来。

为什么要在字画上钤闲章,是因为这闲章是字画作品最后完成的一个部分。

③字画的要义是人有闲情逸致需要表达,而闲章便是有意无意地演绎着这番表达。

譬如张大千的“可以横绝峨眉巅”,傅抱石的“轨迹大化”,还有把画画得十分新鲜的林风眠,也会随手钤上“虚怀若谷”这样的闲章;这儿,张大千说了他笔底的烟云快感,傅抱石讲出了笔墨的行走可以达到的向往境界,而林风眠所说的“虚怀若谷”,显然不是在说人的襟怀,而是在说他的画所想达到的开阔和空蒙。

还有书法大家沈寐叟,他的一副对子上钤有“海日楼”和“象莲花未开形”两枚闲章。

不知后一枚出于何典,我是宁可以为说莲苞是上尖下圆胭脂色的水滴摸样,如同金文中“主”字。

这两枚闲章的联用,正是说“海日楼主”的意思,而这般的情致,正是至闲至逸了。

④中国字画远不止是情致,也有着字画家对身世遭际的写真。

傅抱石自以为大好的画,往往钤以“往往醉后”的闲章。

让人见到一个醉后真汉子的灿烂模样。

吴湖帆四十多岁时得他的《春云烟柳图》上,钤上了“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的闲章,应该是他想起了一段山水浪迹的人事。

齐白石的画,一次次倾注着自己的深情厚意,他有一枚闲章“梦是芙蓉路”,把自己的无尽乡思一一捧起。

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扫描版)

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扫描版)

上海市黄浦区201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扫描版)官方答案黄浦区2013年九年级学业考试模拟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一)1.山岛竦峙2.雨前初见花间蕊3.晨兴理荒秽4.道是无晴却有晴5.不耻下问6.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二)7.张养浩岳阳楼记8.A(三)9.D10.略11.老虎把驴惹怒,驴子只是踢了老虎(意对即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四)12.(1)更加(2)不同,不同的13.B14.(1)老父不师袁公,袁公亦不师老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2)赞赏、肯定、面有惭色二、(一)15.互相效仿形成风气16.(1)遗址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她的线索,只留下无数问号(充满神秘感)(2)文明的初始感和源头感(3)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的特有的生命感17.C18.C黄浦区2013年九年级学业考试模拟考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42分)㈠(18分。

每小题3分,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⒈山岛竦峙⒉雨前初见花间蕊⒊晨兴理荒秽⒋道是无晴却有晴⒌不耻下问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㈡(4分)⒎(2分,每空1分)张养浩岳阳楼记⒏(2分)A (A项中“具体准确”这一说法有误,所提到的这些词,有的是虚指,有的是夸张,并不是都具体准确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㈢(8分)⒐(2分)D (A项“宋代”有误,应该是“唐代”;B项中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错误,虽题为“黔之驴”,但着墨重点在老虎;C项“轻视敌人”的说法有误,轻视敌人还有可能自己确有真才实学,只不过轻敌而已,然文中讽刺的则是外强中干,无才无德之人;) 10.(2分)可是(老虎)来来回回观察它(驴),觉得它没什么特别的本领。

(加点的“之”翻译要到位,句子完整通顺)11.(4分,每空2分)驴只会大叫和用蹄子踢(2分)黔驴技穷(2分)㈣(12分)12.(4分,每个2分)⑴更加,更⑵不同,不同的13.(2分)B14.(6分)⑴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3分)⑵面有惭色(如果学生答到“赞赏、肯定”也可)(3分)二、现代文阅读(共48分)㈠(20分)15.(2分)互相效仿,形成风气16.(6分,每空2分)遗址留下无数的问号(充满神秘感)遗址能带给人极为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和源头感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的特有的生命感17.(3分)C(因为C项大明宫遗址公园一例是改造成功的例子,明显和作者要说明的观点相悖;而A、B、D三项则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作者的观点。

上海市黄浦区201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

上海市黄浦区201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

上海市黄浦区201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9、本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我们还学过他贬官黄州期间写的散文。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役物而君之.11、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是因为老鼠死了。

B 虽有敏者,莫措其手间接写鼠的敏捷。

C 是鼠之黠也赞美老鼠虽小但智慧超人。

D 乌在其为智也揭示人的智慧更胜一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王文正①在相府日,未归第②。

上遣使赐御酒十器,其兄丞令人首取二壶,其妇曰:上赐也,俟相公归视。

即欲持去。

兄怒,擎梃击壶皆碎,酝③流盈地。

夫人恶之,不令扫却④。

公归见之,问其故,左右具道所以然。

公徐语曰:人生光景几许时?其间何用较计。

余无他言。

【注释】①王文正:北宋名相王旦,谥号文正。

②归第:回家。

③酝;酒。

④却:去掉。

12、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上遣使赐御酒十器( ) (2)酝流盈地( )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王文正从左到右地来回打听这样的原因。

B 王文正向全部近旁侍者打听这样的原因。

C 近旁侍者全部向王文正讲述这样的原因。

D 近旁侍者向王文正详细讲述这样的原因。

14、其妇即欲持去的理由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本文表现了王文正的品质。

(3分)二、现代文(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重金属污染就在你身边①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⑧出于好奇,我想看看那些红丝带上,都写着什么。风一吹,就有红丝带从树上掉下来。心头一紧。我捡起一条看,上面写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能写这几句话,应该是位书生吧。有一天,他与她来到良凤江的菩提树下,两人的海誓山盟,系在菩提树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红丝带掉下来了。他们现在还好吗。我的心中,忽然觉得难过。
D.对第⑦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生活态度”,作者并不认同。
5.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第④段:目的是
-
浦东新区2012年高考预测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 “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详细答案解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详细答案解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试卷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从简朴到简约冯骥才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

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

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

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

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

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浦区2013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150分钟完成,满分150分)2013.4.10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 6题。

(16分)新艺术丰子恺①世间盛传“新艺术”这个名词,浅虑的人,就在现在的新艺术与过去的旧艺术之间划了一条不可超越的界限,以为过去的都是无用的废物了。

其实并不如此。

艺术的分新旧,是仅就其表面而说的。

艺术的表面跟了时代而逐渐变相,现在的为新,过去的为旧;但“艺术的心”是永远不变的,这犹如人的服装因了各时代的制度而改样,或为古装,或为时装;但衣服里面的肉体是不变的。

脱去了衣服,古人与今人都是同样的人,无所谓古今。

同理,不拘泥其表面,而接触其内部的精神,艺术也是不变的,无所谓新艺术与旧艺术的。

②“艺术的心”不变,故艺术可说是“常新的”。

③大画家,是从自然获得深刻的灵感,而成就其为大画家的。

□□各人获得的情形不同,□□其表现的艺术样式也不同,□□绘画上就有种种的画派。

伟大广博的自然,具有种种方面。

从自然的形象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写实派”;从自然的色彩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印象派”;从自然的构成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了“表现派”。

各派时代不同,表现异样;但在对于自然的灵感这一点上,各派画家是相同的。

④现今的艺术界中,流行着表现派的画风。

有一班青年的艺人,以为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的特产,这才适合于二十世纪新青年的精神;于是大家做了塞尚与马蒂斯的崇拜者。

提起笔来,就在画布上飞舞线条,夸弄主观,以为非此便不新,非新便不是二十世纪的青年艺术家了。

这是浅见。

他们没有完备健全的“艺术的心”,他们所见的是艺术的表面。

他们的艺术,犹如一个服装时髦而体格不健全的人。

这人无论如何讲究服装,终于妆不出好看的模样来。

反之,若先有了强健丰满的体格,则无论着何种服装,都有精神,正不必拘泥于老式与时髦了。

⑤这所谓体格,在艺术上便是“艺术的心”。

何谓“艺术的心”?简言之,就是前述的“灵感”。

⑥艺术创作的时候,必先从某自然中获得一种灵感,然后从事表现。

全无何等灵感而动手刻画描写,其工作不成为艺术,而仅为匠人之事。

倘学画的人只知多描,学诗的人只知多作,而皆闲却了用心用眼的功夫,其事业便舍本而逐末,而事倍功半了。

在艺术创作上,灵感为主,而表现为从;即观察为主,而描写为从;亦即眼为主而手为从。

故勤描写生,不如多观自然;勤调平仄,不如多读书籍。

胸襟既广,眼力既高,手笔自然会进步而超越起来。

所以古人学画,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训话。

可知艺术完全是心灵的事业,不是技巧的功夫。

西洋有格言道:“凡艺术是技术;但仅乎技术,不是艺术。

”⑦仅乎技术不是艺术,即必须在技术上再加一种他物,然后成为艺术。

这他物便是“艺术的心”。

有技术而没有“艺术的心”,不能成为艺术;有“艺术的心”而没有技术,亦不能成为艺术。

但两者比较起来,在“人生”的意义上,后者远胜于前者了。

因为有“艺术的心”而没有技术的人,虽然未尝描画吟诗,但其人必有芬芳悱恻之怀,光明磊落之心,而为可敬可爱之人。

若反之,有技术而没有艺术的心,则其人不啻一架无情的机械了。

于此可知“艺术的心”的可贵。

⑧日本已故文学家夏目漱石在其《旅宿》中有这样的话:“诗思不落纸,而铿锵之音,起于胸中。

丹青不向画架涂抹,而五彩绚烂,自映心眼。

但能如是观看所处之世,而在灵台方寸之镜箱中摄取浇季溷浊之俗世之清丽之影,足矣,故无声之诗人虽无一句,无色的画家虽无尺縑,但其能如是观看人生,其能解脱烦恼,其能如是出入于清净界,以及其能建此不同不二之乾坤,其能扫荡我利私欲之羁绊——较千金之子、万乘之君、一切俗界之宠儿为幸福也。

”⑨这里所谓“解脱烦恼”、“出入于清净界”、“建此不同不二之乾坤”、“扫荡我利私欲”诸点,皆“艺术的心”所独到的境地。

艺术的高贵的超现实性,即在于此。

高尚的艺术,所以能千古不朽而“常新”者,正为其具有这高贵的超现实性的原故。

⑩故研究艺术,宜先开拓胸境,培植这“艺术的心”。

心广则眼自明净,于是尘俗的世间,在你眼中常见其为新鲜的现象;而一切艺术,在你也能见其“常新”的不朽性,而无所谓新艺术与旧艺术的分别了。

1.“艺术的心”在文中的意思和表现的特点分别是和。

(2分)2.依据文章的意思,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然而而且因此B.如果那么所以C.假使那么于是D.但是因而所以3.简析第④段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3分)4.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凡艺术作品,是以技术为支撑的。

B.画家只有技术,其作品不一定是艺术。

C.“艺术的心”是由技术到艺术的桥梁。

D.在“人生”的意义上,“艺术的心”比技术重要。

5.第⑧段作者引述夏目漱石的话是为了。

(2分)6.结合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述“无所谓新艺术与旧艺术的分别”的。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离我太远了,皮兰冯骥才①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②对我来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里亚海最上端那个海湾,好像掖在欧洲的胳肢窝里,皮兰就在这天涯海角似的地方。

③这个只有四千多人的小小的中世纪的古城,密集着层层叠叠两三层的小楼,全是雪白的墙和砖红色的尖顶。

如果艳阳高照,白墙更白;一场雨后,红顶瓦变为深红——再给湛蓝、深郁和辽阔的大海一衬,色彩分外独特又鲜艳。

这时,偶尔飞来几只极黑的乌鸦,醒目地落在屋顶或烟突上。

如此的景象,叫谁看了不醉?④皮兰就像大地鲜亮的舌尖,伸进大海,舔弄着无穷而清凉的碧涛。

⑤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

在皮兰海边散着步,边走边看海上的美景,不经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广场上。

欧洲的广场无论大小,四周的建筑都是城市的门面。

皮兰的门面可没有花团锦簇般的大厦,一律是墙面斑驳甚至是破损的老楼,然而它们简朴、素雅、沉静,像中世纪的农夫农妇、工匠市民平和地站在那里;铺满广场的石板石钉早已磨得光亮,像铁的;一些长长的石条凳围着广场放了一圈,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上边消闲,一看便知是本城的百姓;两个女孩儿坐在那里逗狗;一位老妇人抱着婴儿晒太阳,旁边坐着个老头,舒舒服服打着瞌睡;一群男子在下棋,其中一个中年男人穿着很漂亮的海员制服,帽檐却斜着。

年轻的父亲在教他的孩子学步,孩子乍着胳膊摇摇晃晃走在前边,父亲笑呵呵跟在后边,走着走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走的姿态一样了。

⑥皮兰湾很静,适合扬帆出海,这里有桅樯如林的小码头。

皮兰的海水比矿泉水还干净;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悠闲地躺着一些沐日的泳装女子,粗粝的石块和光嫩的皮肤强烈地对比着;海鸥们常常在海面上自在地飞掠盘旋。

⑦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背包的旅行者站在旁边贪婪地拍照。

⑧皮兰的地标是在城中鹤立鸡群般高高耸起的尖顶的钟楼,它叫人想到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钟楼,只是更简约更古朴一些。

皮兰历史上曾属威尼斯王国管辖。

广场立着一块石头旗桩,上边刻着的年号是1466,它是威尼斯王国时代的遗物吧。

在威尼斯统治的漫长的五百年里,它骨子里已浸入太多意大利人的气息与气质。

尤其是对历史的态度。

街头巷尾处处可以看到历史的见证。

一棵与一根石柱死死缠成一体的古藤,东一块西一块有刻痕的建筑残石,多半已经锈烂在土里的铁锚……没人去动它们。

让它们以历史的原状存在。

城中还有些中世纪的残垣断壁,更是地面上的文物。

用不着标明“文保单位”,也被人们当做“沉默的老者”备受尊崇地活在人间。

比如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早已荒芜,仅存中庭,只有一些残损的雕像或兽头放在廊子上,其他空空如也;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却任由野草丛生,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用音乐唤起的想象与情感装满它。

这不是意大利人擅长做的事吗?⑨没有人去拙劣地添油加醋,或者去涂脂抹粉“打造”它。

历史是不需要加工的。

⑩无形的音乐是一种灵魂。

古典音乐是历史的灵魂,皮兰人用它来轻轻唤醒历史。

早在17世纪这里诞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替尼。

皮兰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便制作一尊雕像放在广场的中心。

⑪真正的雕像都是为了一种精神,不是城市广告。

⑫最深厚的皮兰还是在城中往复迴绕的哥特式的老街老巷里。

今天的皮兰没有为了“扩大旅游经济”而去放大街道尺度。

老墙老屋老门老窗一切依旧,房中的生活设施却正在“现代化”。

他们依旧在窗口伸出杆子晾晒衣服,依旧在窗框上挂满花盆,让五颜六色的花朵镶在阳光射入室内的地方;然而,钻进一些地下室地洞似的小门,里边艺术家工作室的照明、通讯与生活设施却十分现代。

这些艺术品店很少出售千篇一律乏味的旅游商品,多是艺术家富于个性的创造。

他们尊重历史,却又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一个劲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拼命挤奶。

⑬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活着的。

⑭只可惜它离我太远了,皮兰。

7.第③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古城景物的?(3分)8.辨析第⑤段画线句不同语序的表达效果。

(2分)(1)原句: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

(2)改句:走进皮兰,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不像进什么名城。

9.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和第⑦段。

(3分)10.联系上下文,对第⑧段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A.对简约古朴钟楼的生动形象描写,引发了对威尼斯统治时期的遥想。

B.借助对广场上旗桩的描绘,感受皮兰人骨子里的意大利气息和气质。

C.运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石柱古藤、建筑碎石、生锈铁锚的原状存在。

D.由皮兰“沉默的老者”备受崇敬活在人间,反思中国对文物的态度。

E.“用音乐唤起的想象与情感装满它”,呈现皮兰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F.优美形象的语言,富有理性的思辨,充分感受皮兰真正活着的文化。

11.第⑫段画线句的含义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是。

(3分)1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末段加以评析。

(5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白露为霜。

(《诗经·国风·秦风》)(2)虎鼓瑟兮鸾回车,。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4),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5)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孟子》二章)(7),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8),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梅尧臣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①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释:①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14.与标题中“披谢”相呼应的词语是。

(1分)15.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