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1.小明这次作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内容适合老师作评语的一项是()A.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C.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D.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未名湖旖旎风光烘托出一种宽松的境界。
宽松是思维最松软的沃土,也是自信和力量的体现。
①宽松使人心态平和、凝神静思。
②有了松才不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好自由探讨,才能依据事实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结论。
③松是做学问的前提。
④有了松才能摆脱束缚,避免僵化,开拓创新,永葆学术青春。
A. ①②④③B. ③②④①C. ①③④②D. ②④③①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按要求填空。
______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韩愈《师说》中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构成对比的“古之圣人”对待从师态度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闻角[唐]章孝标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
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羁旅B.咏史C.边塞D.咏物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______ 。
A.慷慨激昂B.雄奇瑰丽C.平实质朴D.深沉悲壮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
(审核版)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2.按要求选择(5分)(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2分)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是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
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
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
(3分)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第二部分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9题。
(16分)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钟锦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
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
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
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总得到六七岁吧。
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
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
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
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
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
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
上海青浦区2020届高三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上海青浦区2020届高三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卷一、积累与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七则)(2),苒苒物华休。
(柳永《》)(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形象地与出了洞天石扉打开后仙境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的景象。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抗击新冠肺炎,我们要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气概。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驰援武汉的广大医护人员的精神写照。
C.疫情造成无数人居家或集中隔离,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秋与秋冬"。
D.开展线上学习,可以用“读书不觉己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激励学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
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①或张冠李戴②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③改变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A.②①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作文与运思朱光潜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
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
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
到底文章是“作”的还是“写”的呢?创造文学的动作是“用心”还是“用手”呢?②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提笔就写,一直写将下去。
他们在写一句之前,自然也得想―番,只是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上句未写成时,不知下句是什么,上段未写成时,不知下段是什么;到写得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
这种习惯养成时,“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得不知所云,也是难免的事。
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
③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主张的。
苏东城记文与可画竹,说他先有“成竹在胸”,然后铺纸濡毫,一挥而就。
“成竹在胸”手是成为“腹稿”的佳话。
2020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2020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构成对比的“古之圣人”对待从师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这次作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内容适合..老师作评语的一项是()。
(2分)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C.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D.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未名湖旖旎风光烘托出一种宽松的境界。
宽松是思维最松软的沃土,也是自信和力量的体现。
①宽松使人心态平和、凝神静思。
②有了松才不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好自由探讨,才能依据事实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结论。
③松是做学问的前提。
④有了松才能摆脱束缚,避免僵化,开拓创新,永葆学术青春。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答案】1.(1)衣带渐宽终不悔(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1)D (2)B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事实与价值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②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
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名篇名句默写1.按要求填空。
(1)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2),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苏洵《》)(3)贾谊《过秦论》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情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2.按要求作答。
(1)小浦春节请书法社老师为学校大门写了一副对联,以下最符合的一项是()A.上联:龙腾九天万物生下联:凤舞盛世群英会B.上联:龙岁生辉照杏林下联:春风化雨润桃李C.上联:龙岁书声传四海下联:新年笔韵绘千山D.上联:龙行春霖滋沃土下联:师长矢志育新苗(2)将下列编号的句子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地位密不可分,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成为历史的必然。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条件②始终是东西方联结的桥梁和纽带③开放伴随着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形成④得风气之先和地利之便A.④②①③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近日,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引发了全球热议。
这款以聊天机器人形式推出的产品,不仅具有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还能根据聊天内容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对话,并能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
出人意料的“聪明”让它受到了众多企业青睐,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效率工具。
②人工智能模型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对大量语言数据和人类积累的图书、论文等知识库的学习,具备了掌握人类海量知识以及理解和表达人类语言的能力。
同时,人工智能模型还能持续学习、不断进化。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有答案)(加精)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申小龙①一段时间以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话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话语本身而言,是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文化的载体。
所以,当务之急是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把中国话语这个概念弄清楚。
②一个世纪前,我们的语言还属于古代范畴。
现代化之后引进了很多新的词语,导致我们的语言研究实际上是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这就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语言学上用的最基本单位:词。
这是对英语word的翻译,中文中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只有“字”。
而“字”在现代语法结构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因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个书写单位,并不是语法上的基本单位,所以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词”。
句子也是这样,句子的概念也是从欧洲翻译过来的。
古代汉语的“句”是“句读”的句,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句子”的“句”是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由此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扰。
在语言学里,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但是一旦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这个概念之后,它在中文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说不清楚汉语的词,就是当两个汉字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究竟是词组还是词。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搞不清楚还能不能再往下分析,不能确认它是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
比如“睡觉”,是一个词,但是“睡” 和“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位,是可以拆开的,比如“睡了一个好觉”。
④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
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因为它们只认词。
这意味着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
⑤其实每个学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⑥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
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校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校Word版含答案)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__________《苏幕遮》)(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_______,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羞于见人之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小明看到上观新闻上发布了本地的疫情数据,立即向同学通风报信。
B.这凹凸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作茶楼餐厅之名,更觉不落窠臼。
C.疫情期间,每个上海人都自觉在家,减少出行,整座城市万人空巷。
D.小明平时学习粗心,总是目无全牛,以致很简单的题目也常常出错。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1.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以及其他餐桌上的佳肴2.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3.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4.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A. 2413B. 1324C. 4213D. 3214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1.道德记忆是人类对其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
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凭借天生的记忆能力刻写个体道德记忆;家庭、企业、政党、民族、国家等社会集体则具有集体道德记忆能力,但它们刻写集体道德记忆的方式远比个人刻写个体道德记忆的情况复杂。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道德记忆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它都具有选择性特征。
对此,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解析:2.道德记忆的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人类的道德生活经历是复杂的,而我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加上我们的记忆还会受到“遗忘”的阻挠,因此,要记住过去的所有道德生活经历客观上是不可能的,人类积累的道德记忆在内容上往往少于我们的实际道德生活经历。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______________》)(2)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兼有《国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新闻消息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A.昨日凌晨,泉州码头的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露,69.1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造成水体污染。
B.国庆节放假7天期间,从大数据看,全市各客运站,公路客运共发送旅客54.4万人。
C.今天早晨8时30分左右,上海上空乌云密布,天黑似锅底,马路上的汽车开着车灯缓慢行驶。
D.2月7日,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和任子威之间的一个动作,让无数网友破防了。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百年来的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其理论上的争论焦点,差不多都落在传统问题上。
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事实上也已经逐渐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前台。
从目前看来,国内外的许多论者似乎都持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所谓“反‘反传统’”的态度或倾向。
这种倾向认为,尤其是近代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____,____,____,____。
既然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出现了“断裂”,那么今日的任务自然也就是应该去弥补这种断裂,以“接上”中国文化的“传统”。
——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来源:公众号保马)①由于把“现代化”与“西化”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②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的“断裂带”③以一种全盘否定的“反传统”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化④因此在客观上“切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A.③②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浦区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调研语文试卷2020年5月(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完卷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构成对比的“古之圣人”对待从师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这次作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内容适.合.老师作评语的一项是()。
(2分)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C.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D.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公众号:语文教与学(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未名湖旖旎风光烘托出一种宽松的境界。
宽松是思维最松软的沃土,也是自信和力量的体现。
①宽松使人心态平和、凝神静思。
②有了松才不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好自由探讨,才能依据事实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结论。
③松是做学问的前提。
④有了松才能摆脱束缚,避免僵化,开拓创新,永葆学术青春。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事实与价值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
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②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
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
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
“事实”这个词儿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
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
公众号:语文教与学③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
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
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
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
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
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④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
“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
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
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⑤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
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
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
⑥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
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
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
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
“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作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
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
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⑦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
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
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公众号:语文教与学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
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
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1000元。
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
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
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
⑨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
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
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3.第②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
(2分)4.下列对“事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事实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
B.作为判断和论证的理据事实本身已有价值。
C.根据同样的事实人们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
D.同一件事情可以完全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A.作战室里指挥官需要情报员报告对敌情的感受和事实。
B.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不太可能。
C.父母对孩子病情的焦急和忧虑,不是医生需要的事实。
D.老板通知员工下午3点钟开会并讨论决议应属于事实。
6.第③段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4分)7.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是谁,在敲打我的窗①从前在村里住,邻家婶子来找母亲,也不进门,隔着窗户拉家常。
那时觉得窗户真是个好物件,既能隔离怀疑和危险,又能对外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有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的意思。
邻家婶子要走,也不讲什么客套话,仿佛她是路过窗前的一只鸟或一股风,毫无定性且自然而然。
下次再来,她在自言自语几句之后,会用手指关节嘣嘣地敲响窗玻璃,那时,母亲抬起头,对着她笑笑,声音被表情回应,便是彼此打了招呼。
禾苗喊我去外面玩,也会敲响我家的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就像电影里的电报密码一样,我很快就能听见并明白她说了什么,作为回应,也朝她一笑,跳下炕,穿了鞋推门出去,跟她跑出院子。
②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生病时。
外面的风景也就窗格大小,方方正正,齐齐整整,仿佛小手帕上的景色,一块块移来动去。
看久了,人便发困。
昏昏沉沉一觉醒来,天色暗淡。
盼望有谁的手指能敲响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
来自身体内部和房屋外部的声音,总是惊人的相似,有克服和超越当下困厄的力量。
但似乎不过是奢望。
窗外渐渐起风了。
风裹着尘沙,也会叩响窗户,啪啪啪啪,时急时缓,让人心里发毛。
大人们早早收拾完,钻到被窝里,在狂风不停叩击窗棂和撕扯万物的碎裂声中,渐渐陷入梦乡。
公众号:语文教与学③早晨,窗台上落下白白的鸟粪,但并没有见哪只鸟停下来过。
母亲漫不经心地说好像房檐下住了麻雀,我一遍又一遍地抬头寻找,并无麻雀的踪迹。
怀疑我们睡着时,鸟雀叩响过窗玻璃。
那时,它们或许是在寻求救护,也或许只是想将一些惊人的消息带给人们。
燕子每年夏天都会来房檐下,修补旧巢,孵育小燕,出出进进,颇为从容。
过了几天,小燕子开始练习飞翔,有只小燕落在窗台上,它好奇地盯着窗玻璃看了又看,让我以为,它会用喙去叩响。
但从来没有叩响过我家的窗户。
④窗口是世界的出入口,而一块窗玻璃就是一面荧幕或者反射镜,会将正在发生的一切,毫无遮掩地透露给你,让你惊喜和忧郁。
对于一个喜欢蜗居在家的人来说,窗口在他的生活中,无疑是最安全最保险的,同时也最具权威,它既能证明你的猜测,也能驱散你的怀疑。
公众号:语文教与学⑤如今我住六楼,窗户有九面之多,我既看到前面的世界,又可看到房子背后的一切,生出自己的身体内有无数双眼睛的错觉。
房子越透明,人越封闭。
楼房住起来颇为清净,但邻居之间却不会走动,即便有特殊的事件,也不会敲响彼此的门板。
那年地震,邻居在楼下按响每家的门铃,而不是敲开你的门。
这种自觉远离对方、制造距离、各人自保的姿态,已成为彼此的习惯。
不打搅,不影响,也成为楼房住户基本遵从的规矩。
家更像是一座孤岛,我们各自守卫和躲藏的地方,不接纳,不敞开,也不交融。
⑥有失有得,有天竟发觉六楼原来刚好是鸟雀们停驻的空间。
它们喜欢立在厨房的窗户前,头朝着天空,背靠着我的目光,休息或者鸣叫。
偶尔忘形,转头来会叩响窗户,又让人惊喜。
喜鹊、斑鸠、燕子、鸽子、麻雀等等好多种类好多只鸟,还不够,我自己又开始在露台上养鸟,小小的文鸟,通黑的红嘴雏鸟。
如此这般,招得更多的鸟类前来,仿佛它们突然发现了一处根据地。
恍惚又是早年间村里情形,人们过来串串门,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
它们在露台上走走停停,一缩一缩地伸着脖子踱步的情形,仿佛沉吟的诗人般悠闲而雅致。
外面的鸟会对着笼子里的文鸟叫喊,试图鼓动文鸟,冲出牢笼,跟自己去往阔大的天空翱翔。
而有时,它们又跳到窗台上,敲我书房的窗户,嘣嘣,嘣嘣,嘣嘣嘣,发电报一样的声音,试图得到一些回馈的信号。
几只鸽子走离鸽群,停在撒了小米的露台上,陡然生出自己的前世也曾是它们中一员的假想。
我耐心而持久地训练红嘴鸟苏苏学飞翔,让它从我的手中飞到地面,再从我的头顶飞下来,后来,它就能飞到七楼楼顶了,再后来,它跟一群鸟飞到了田野和草丛,更远的河谷和森林中,再也没回来。
⑦夜里下雨了。
雨声急急缓缓,虚虚实实,淋淋漓漓,叩着窗户,如更鼓,似木鱼,渐敲渐灭,渐沉渐寂,尘世的热闹和喧嚣不在,你的急躁和贪心也不在,天地间,只剩下了它们,它们的幻舞,它们的沉静,它们的坦荡。
公众号:语文教与学⑧早上却被冰雹声惊醒了。
风卷云动雨倾城,叩窗犹如瓦缶鸣。
轻轻拉帘,雨后的天地,被朝阳照耀,崭新得让人欣喜,哪有什么冰雹?却原来是一只斑鸠正在啄我的窗户,我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