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特色作文.实践演练篇.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教师版-写作技巧
初中语文.特色作文.实践演练篇.人物描写 化形为神.教师版-写作技巧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 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出场外貌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出场外貌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 ————关羽外貌描写尖嘴缩腮,金睛火眼。
头上对苔藓,耳中生薜萝。
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
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
还喜得眼睛转动,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
正是五百课前预习描写 化形为神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齐天大圣”孙悟空外貌描写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
手执钉耙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
纠纠威风欺太岁,昂昂志气压天神。
————猪八戒外貌描写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我们在描写外貌时应遵循哪些规则呢?一、有序。
描写时应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都行。
如果写了眼睛,接着写头发,又写嘴巴,再写眉毛,尔后写鼻子——这种描写不管写得多好,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
初中语文写作实践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写作实践案例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检验着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以下是初中阶段一个关于以“改变”为主题的写作实践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第一篇范文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改变都是不可避免的。
它可能微小如一片落叶,也可能重大如一场地震。
对我而言,改变是那个让我从孩童成长为青少年的瞬间。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正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阅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
书中描述了古罗马的兴衰,那个充满战争与征服的时代让我着迷。
我突然意识到,我所知道的历史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无数的故事等待我去探索。
那一刻,我决定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去揭开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秘密。
这个决定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我开始主动学习历史,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和文章。
我参加了学校的辩论俱乐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还加入了历史研究小组,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历史事件,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
改变并不总是容易的,我也曾遇到过挫折。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复杂的事件。
我曾一度想要放弃,但每当我想起那个让我心动的瞬间,我就告诉自己,坚持下去。
现在,我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历史之旅。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发现等待着我。
我期待着未来的每一次改变,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改变都意味着成长。
教学指导这个案例展现了学生如何通过个人经历来表达对“改变”的理解。
教师在指导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改变的瞬间,鼓励他们思考这些改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如何将内心的情感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逻辑结构:强调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让学生学会如何引出主题、展开论述和总结观点。
4.词汇运用:鼓励学生使用多样的词汇和句式,提升写作的表现力。
5.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自身经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到改变背后的深层含义。
初中语文写作范文示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写作范文示范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是对其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体现。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和认知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因此,写作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以下范文旨在为广大初中生提供一种写作的示范和启发,通过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构思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写作练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篇范文:《变迁》曾经,我家住在一个古老的社区,那里的每一条巷子,每一块青石板,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记得,小时候的社区,房子都是老式的木结构建筑,斑驳的墙面上爬满了青苔。
那时候,人们穿着布衣,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每天早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木板上,鸟儿的鸣叫声伴随着我的醒来。
傍晚时分,巷子里邻里之间的交谈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然而,这一切都在几年间发生了改变。
社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老旧的房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快了起来,大家忙于工作,很少再有时间停下来聊天。
我家的那座老房子,也未能幸免于难,最终化为了瓦砾。
新社区的面貌让我感到陌生。
宽敞的马路,高耸的楼房,便利的设施,一切都显得那么现代,那么高效。
但我也发现,这里的居民似乎少了些往日的亲切和热情。
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鲜少有交集。
我曾试图找回儿时的记忆,但只能在梦中重温那些旧日的时光。
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它带来了便利和进步,却也带走了一些美好的回忆。
我深知,无论我如何怀念过去,时间都不会倒流。
因此,我决定学会接受变迁,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继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温暖。
这篇范文以“变迁”为主题,通过对比描绘了社区在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的面貌。
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变迁带来的变化。
在写作技巧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使得文章显得紧凑而有力。
如何用动静结合法写作文

如何用动静结合法写作文我有一篇范文,你看看4月30日,我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得知我们高一要去七星滑雪场,七宝古镇,体育公园后,同学们都十分欣喜,毕竟这是我们入校后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不免有些激动…那天一大早就存有许多同学早早的在教室里议论起至活动的程序…虽说我们都已就是一名高中生了,可以我们却仍像是初中生春游通常激动…当大家整齐的排队上车之后,导游跟我们讲诉了这一天的行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先走进了银七星滑雪场,大家快速地穿上了滑雪服,领有不好器材,一切都十分井然有序~当我们激动的走进了雪地时,冰冷的风向我们迎面迎去…有如冰雪世界通常…白茫茫的一片…使我们忍不住寒颤出来,可以这又怎能堵住同学们的热情呢刚开始穿着上滑雪板的时候还是蛮吃力的,小心翼翼的,害怕一不小心摔倒个底朝天,可以看著其他同学滑来滑去不亦乐乎的样子,我们也不甘落后,在同学的唆使下青着胆子回去了上坡一次,滑下来的感觉那个叫做提振啊!真是小怒过瘾!同时,大家也适应环境了里面的温度,已经开始动起了雪仗去!在这一年中很少下雨的城市里竟然能够爽快地滚一次雪,真的就是难以言语的欢乐啊!滑雪结束后,我们又乘车来到了七宝古镇,外面的天气与滑雪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大家似乎都有些不适应,都在找阴凉处避暑,休息…当然我们也在古镇中游玩得不亦乐乎…古镇中不仅有好吃的风味小吃,还有些独特的艺术品,江南古镇的风韵似乎也弥漫在此…来往的游客也接连不断,留恋往返…下午我们又走进了体育公园.挥散哪怕的炎热.有的同学躺在林阴下玩耍,有的还筹钱了脚踏车,三三两两的游览公园犹如与风一起玩耍,除了的男生打听了非常大一块空地踢球,玩玩得不亦乐乎……在公园中,我们尽情地玩耍,收紧地歇息,整个公园里充满著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告别了公园,我们乘上了返校的车子,在车里同学们还在对今天的活动津津乐道,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不仅有悠闲娱乐的地方,也有浓郁的风俗景点,让我们更了解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这次的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使我们真实的体验至了社会课堂教学的魅力…扩充且又丰富多彩…同学们都很讨厌这样的活动,从学校迈向社会这也须要一点一滴地累积,一点一滴地课堂教学的,所以我们更期盼下一次的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女孩秋天悄悄进入我们的校园,用她的魔法刷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
动静结合的作文怎么写

动静结合的作文怎么写
动静结合是指在写作中既要有生动的描绘,又要有深刻的思考,这样的作文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
想象力和准确的观察力,将动态的场景和静态的思维相结合,使作
文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深度。
那么,动静结合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展现作文的动感。
比如,在
写风景的时候,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的美丽,如“湖
水清澈见底,微风吹来,波光粼粼,仿佛一幅水墨画。
”这样的描
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使作文更加生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深刻的思考来展现作文的静感。
在作文中,可以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思想的深度,如“他的眼
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内心深处有着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
”这样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文
更加有思想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事件的描写和分析来展现作文的动静
结合。
在作文中,可以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和深入分析,使作文
既有生动的情节,又有深刻的思考,如“在这次比赛中,他们团结
合作,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的
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
”这样的描写和分析可以使作文更加丰富多彩,既有动感,又有静感。
总之,动静结合的作文应该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刻的思考,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观察力,展现作文的动感和静感。
只有
这样,作文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深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希望大家在写作时,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写出更
加动静结合的作文。
初中语文写作实践(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写作实践第一篇范文语文写作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写作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一、激发写作兴趣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兴趣广泛,关注社会热点。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二、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初中生观察能力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的习惯。
例如,可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将其写成日记或随笔,提高观察能力。
三、加强阅读训练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初中生阅读能力强,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应注重阅读训练,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技巧,提高语言素养。
例如,可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促进相互学习。
四、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写作技巧是写作的关键。
初中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应针对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
例如,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人物形象、如何设置情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五、鼓励创新思维创新是写作的生命。
初中生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潜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写作模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风格。
例如,可组织创新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六、重视写作评价评价是写作的反馈。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关爱。
教师应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及时的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
例如,可设置写作档案,记录学生的写作过程和进步,定期进行评价和总结。
总之,初中语文写作实践应注重兴趣激发、观察能力培养、阅读训练、写作技巧指导、创新思维鼓励和写作评价等方面。
教师应以人性化的语言,关心、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讲解 初三语文作文写作技巧(4篇)

初中语文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讲解初三语文作文写作技巧(4篇)初中语文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讲解初三语文作文写作技巧篇一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主要有对象、方法和用途上的区别。
写作手法是包含表现手法的,也包含了其他所有的写作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和各种文学创作中所需要用到的手法。
比如文章所采用的是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当下的心境和想要传达的意图,或者采用衬托或对比的方法,来突出某种事物的形式,都可以叫做写作手法。
而表现手法大多用于文学创作当中,例如比喻、拟人和夸张等都可以看做是表现手法,用来批判某些事情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3、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来抒发情感。
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5、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初中语文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讲解初三语文作文写作技巧篇二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某某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某某特征。
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作文

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作文1. 引言1.1 概述: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是一种以表现事物的动态和静态为特点的写作方式。
通过将自然景色与生机勃发的动植物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富有活力和美感的作品。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可以展示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视觉与感官体验。
1.2 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对于景物描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上,景物描写更注重于静态画面的呈现,忽略了动态元素所带来的活力与美感。
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开始尝试将动态与静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描写,以使得文章更具生命力。
1.3 主题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动静结合在景物描写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安静的自然景色与生机勃发的动植物之间如何相互衬托;第三部分将提供一些传神的综合描写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呈现动静结合的美感;最后一部分则回顾了动静结合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并展望了其在未来文学创作中的发展趋势和拓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读者能够进一步领略到动静结合所创造出的独特魅力,并对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2.1 安静的自然景色与生机勃发的动植物:在大自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幅安静而宁谧的景色,例如青山绿水、秋风萧瑟的林间小路。
这些景象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受。
但同时,在这些安静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而生机勃发的动植物。
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树木上有鸟儿在欢快地歌唱,花草丛中有蝴蝶在翩翩起舞。
这种动态与静谧交相辉映,在给人以平和感的同时,也赋予了景色更多层次和趣味。
2.2 自然风光中不同节奏的呈现:在自然风光中,不同节奏的景象也是动静结合得体现之一。
比如一条河流,在山谷间蜿蜒流淌,流水潺潺之声带来一种柔和缓慢的节奏感;而当遇到陡峭的瀑布时,水流顿时变得湍急激烈,带来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
同样的,可以想象一个沙滩上的日出或日落景象。
悄无声息地看着太阳冉冉升起或西沉,与其静谧美感相呼应的是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鲁迅一生创作了近三十篇小说,收录为《呐喊》《彷徨》两个集子。
由于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在小说创作中极其节省笔墨,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都没有。
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有背景了),我深信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因为如此,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多用白描的手法,只是三言两语的勾勒,以交代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没有月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狂人日记》);“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己》);“有一日很温和,微风拂拂的颇有夏意,阿Q 却觉得寒冷起来”,“这一夜,未庄在黑暗里有些寂静,寂静得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阿Q 正传》)。
但鲁迅反对的是拖带和唠叨,并非绝对地排除陪衬,有时候,他也会细致地多角度地描绘环境;而且用的都是冷色调,渲染了一种阴冷、灰暗、沉闷的气氛。
鲁迅主要生活在封建势力日趋崩溃而暂时还很强大、人民群众灾难深重而尚未普遍觉醒的历史时期,他目睹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看惯了人们的麻木和愚昧,他感到如同身处令人窒息的铁屋子。
所以,掀翻这压抑人的铁屋,唤醒其中熟睡的人们,便成了他创作小说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激烈社会矛盾中苦苦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他小说的内容。
这些因素决定着他笔下的自然环境当然是灰暗、凄冷,给人以“重压之感了。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
在《故乡》和《社戏》中,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清新明远的水乡夜色和海边西瓜地,遗憾的是它们只存在于“我”童年的生活中,或者说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眼前的现实全然不是这样。
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
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知识精讲课前预习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
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北方的三月,还看不到绿色,有的花儿并不飘香,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别人还是不知道。
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一、确定顺序如同观察一样,将景物特点转化为文字叙述时,也要注意顺序。
其顺序大体有以下两种:1.时空顺序。
景物描写类文章的常见结构形式一般根据时空顺序安排。
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时间顺序类的文章多为游记类文章,从到达观察的景点的时间先后不同来安排文字的组合顺序。
2.逻辑顺序。
此种顺序不常用于写景类文章中,但有时根据写作需要也采用。
例如,为了描绘某景点最突出的某一景物时,就可以安排一个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描写就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先概括整体状况,再用“单是……”凸显“泥墙根一带”景物的特点的。
二、调动多种感官多种感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才能使笔下的景物细腻传神、感染力强。
如,《春》中作者朱自清就调动了多种感官:视觉有“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听觉有“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买弄者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嗅觉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泥土里酝酿”,感觉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等。
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把春天的妩媚、柔情、生动地展现给我们。
有许多中学生不知如何写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三、动静结合从表面上看,动景,就是动态的景物,如:江、河、虫、鸟等。
静景,就是静止的景物,如:山、川、草、木等。
文章中只写静景,画面显得呆板,如:学生习作“池塘是四方形的,左半边荷叶碧绿,荷花红艳,十分美丽;右半边池水清澈见底,还可以看见许多红鲤鱼呢。
池塘的四周花草树木的影子也倒映在池塘里。
整个池塘,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画面就显得呆板。
如果这样改后,效果就会明显不同。
如,“池塘里的荷叶随风摆动,青蛙在荷梗间跳来跳去,小鲤鱼在水底互相追逐着,花草树木的倒影,也在水中随波荡漾,晃动着”。
只有动静结合,所写景物才能浑然天成,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然,在写作中如果能寓静于动或者寓动于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巧妙的化静景为动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既形象的写出了山、原的形态,又富于动感,同时把山、原人格化,含义深刻。
又如,在《海滨仲夏夜》中“这些灯光倒映在海面上,随着海水的晃动而闪烁起来,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静态的灯火写活了,写美了。
四、虚实结合这就要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
景物描写不能只是如实地绘景的形、色、动态变化,还要发挥合理的想象,把不会传言的景物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把概念化的景物特征形象化。
如《春》在绘春花时,由花香、花多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就是一种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文章的文学色彩。
又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充分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
五、情景交融“万般景语皆情语”“情动而辞发”道明了情景交融的关系,作者总是带着主观情感去感受大自然,又是在情感的驱使下去遣词造句成文,所以写景类的文章肯定应蕴含某种情感。
在写作中如何融情于景? 融情于遣词造句的细微处,不直接表露情感。
行文过程中,描绘景物特点只是写景文章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融注作者的主观情感,让读者眼前出现的是一幕幕景物,而头脑中却充盈着由景物生发出的情感,这样的行文才是成功的。
例如朱自清绘春,字字写春景却处处显爱意,即便文字中无赞美之言却让读者心头存惊羡喜爱之情,这就是将情感融于遣词造句细微处的原因。
像这样写景,笔下的景物怎能不显情?文章怎能不生辉?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恰当的修辞是使文字生动化、形象化的必要方法。
写景物时为了把静态的景物写活、写传神,很有必要选用一些修辞。
《春》中作者在描绘春花竟相争春用了拟人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又用了排比列举春花的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描绘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时就用了这样的一个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本句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将景物特点通过感官传神地表现出来。
另外,对比、对偶、反问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写景五要点及案例解析一、目的明确 立意高远写景同记事、写人一样,也要有明确的中心,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否则,都是不足取的。
写景记叙文表达中心的方式, 一般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
比如:《海上的早晨》一文,作者运用手中之笔,描绘了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美丽、壮观的景象,并以那喷薄而出、冉冉上升的江日象征出伟大祖国蒸蒸日上,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人、对自然、对祖国热爱之情。
精彩赏析二是以景明理。
比如:《朝霞和日出》一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朝霞和日出的绚烂景色和生机蓬勃的气息,展示了晨光世界的多姿多彩,给人以身临其境,自然真切之感。
作者由观日出,赏美景而联想到年轻人应该富有朝气、蓬勃向上。
以景明理,立意高远,且顺理成章。
确定了文章中心后,我们就应该围绕中心来选景。
当然在写景的记叙文中,有时也要写到人的活动,或者交代一下事情的简单经过,这些也都是与中心密切相关的。
【例文】海上的早晨海上的早晨是迷人的。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春天,我随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等人一起到宁波去,在乘船回上海的途中,我有幸领略了海上早晨的奇观——日出。
记得那天凌晨二点左右,兴奋的我们已睡不着觉,一块儿来到了船甲板上。
这时,甲板上已零星地站了些人,和我们一样,都在等待着日出。
我抬头看看天,天还是黑黑的,只有闪烁的星星和皎洁的月亮;我再低头看看大海,大海泛着微微的波浪。
一阵海风吹过,夹着几丝凉意,我裹紧了一下衣服,急不可耐地问爸爸:“什么时候才能看见日出啊?”爸爸说:“快了,再等一会儿就能看见了。
”果然,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已经能隐隐约约看见那天边的云了。
又过了一会儿,天边的云已清晰可见,一望无际的大海和蔚蓝色的天空连成了一片。
突然,从那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根红线,随着红线的扩散,又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火蛇。
渐渐地,天空起了变化,那无边的云彩被红光照得发紫。
转眼,变成了一片灿烂的红霞,给深蓝色的海面洒下了一层碎金,随着微波漾动,闪着耀眼的光泽。
甲板上的人越聚越多。
大家神情激动,屏息凝望。
我也两眼不眨地盯着天边。
天边,云霞越来越红,水与天已连成了一片。
刹那间,一轮比火更红更亮的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
我情不自禁地喊道:“看,太阳升起来了!”“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宁静的甲板上顿时沸腾起来。
人们纷纷举起相机,对准那冉冉上升的红日,按动了快门。
瞬间,那只红彤彤的火球突然跃起,完全跳出了海面,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时,不仅是我,还有我周围好多好多的人们,都为这美丽、壮观的景象所陶醉。
又过了一会儿,阳光柔和了,发出金色的光芒,海面上金光闪闪,像珍珠,像金子,像星星……我望着天边的旭日,看着波光涟涟的海面,瞧着一张张被太阳映红的笑脸,心里充满了喜悦。
日出给海上的早晨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她是那样的庄严、美丽,又是那样的令人陶醉和激动。
我永远难忘那海上的早晨,难忘那海上早晨的伟大奇观,那喷薄而出、冉冉上升的红日不正象征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蓬勃向上的新气象!【赏析】这篇习作有两点很突出。
一是文章层次分明,日出的全过程描摹得非常细致生动。
瞧,最初,水天相接之处,天是黑黑的,接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与蔚蓝色的天空连成一线,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根红线”;渐渐地,红线扩展成“火蛇”,海面洒下了金色的“碎金”;尔后,云霞越来越红,一只红球冉冉升起……整个场景渲染得如此神奇瑰丽,灿烂生辉,读来如身临其境。
二是文章注意前后呼应。
篇尾两个“难忘”,既照应了开头,又再一次点题,并以日出比喻伟大祖国蒸蒸日上,蓬勃向上,富有韵味。
【例文】朝霞和日出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鱼肚白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