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数学笔试教案模板

合集下载

初中教资笔试数学教案模板

初中教资笔试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2. 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分析实际问题,确定合适的数学模型。

2.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际问题案例3.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为10公里/小时,若他提前1小时出发,则可以提前10分钟到达。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2. 引出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2. 通过实例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运动、工程、经济等领域。

3. 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总结学生课堂表现,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数学教资教案笔试范文模板

数学教资教案笔试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公式法、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2)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判别式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练习题;3. 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性质。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特点。

(二)新课讲授1.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介绍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通过例题,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分析,引导学生判断方程的解的情况;(3)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介绍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通过例题,讲解配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3)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介绍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通过例题,讲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因式分解法;(3)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高中数学笔试教资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笔试教资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图像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能识别并描述常见函数的图像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函数图像的识别与描述。

2. 难点: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函数图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出函数图像的概念。

2. 提问:函数图像有什么作用?如何绘制函数图像?二、新课讲授1. 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以一次函数为例,介绍函数图像的绘制步骤。

- 强调横轴和纵轴的标度,以及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

- 引导学生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技巧。

2. 函数图像的识别与描述- 介绍常见函数图像的特点,如直线、抛物线、指数函数等。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描述函数图像。

- 引导学生关注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性、最值等性质。

3. 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 介绍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翻折等变换规律。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方法。

- 强调变换前后函数的性质保持不变。

4. 函数图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函数图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运用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练习一:绘制给定函数的图像。

2. 练习二:识别和描述给定函数的图像。

3. 练习三:根据函数图像分析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识别与描述、变换规律及实际应用。

2. 指出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函数图像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课堂练习难度适中,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共13篇)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共13篇)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共13篇)第1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周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

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

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

教师资格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数学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三、授课时间每节课45分钟,共2课时四、授课教师张华(数学教师)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动力;(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的掌握;(2)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2、教学难点(1)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求解;(3)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新知讲授(20分钟)(1)教师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方法,向学生传授新的数学知识;(2)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合作探究(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探究效果。

教师资格考试数学教案模板(共7)

教师资格考试数学教案模板(共7)

教师资格考试数学教案模板(共7)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三、授课时间每节课45分钟,共1课时四、授课教师张华(数学教师)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2)学会求解二次方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3)了解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动力;(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表达、沟通;(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2)二次方程的求解;(3)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教学难点(1)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2)二次方程求解中的配方方法;(3)二次不等式解法中的符号判定。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二次函数相关的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些现象与哪一类数学知识相关?”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习的函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 回顾一次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的特点,给出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并解释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的意义。

- 通过动画演示,展示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强调对称轴、顶点、开口方向等关键性质。

- 讲解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配方法、求根公式等,并通过例题进行步骤解析。

- 介绍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特别是如何确定不等式的符号,通过实际例题讲解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3、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二次函数的例子,共同探讨其图像和性质,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分享解题心得。

教资小学数学笔试教案设计模板

教资小学数学笔试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 能进行分数乘整数的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提高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能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图片、教具等辅助工具3. 教学反思记录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乘整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讲解新知- 讲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算理。

- 讲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包括乘法运算规则和约分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步骤,总结计算法则。

3. 学生练习- 单项练习:教师出示分数乘整数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道难度较大的分数乘整数题目。

-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强调重点难点。

- 学生复述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5. 作业布置- 布置分数乘整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分数乘整数的算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 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提高计算准确率。

3. 教学方法及效果的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资格数学教案模板5篇

教师资格数学教案模板5篇

教师资格数学教案模板5篇教师资格数学教案模板1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

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1)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四、教材处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

本课时为何提出“数形结合”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

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的和谐关系。

五、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巩固提高
例 1:…… 例 2:…… (题目选取注意层次性以及多样性,书中题目的变式题) 设计意图:例 1 面向全体学生,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例 2 的难度相对有所提升, 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的直接应用更加强该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 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预设 1:…… 预设 2:…… (多种或者一种根据实际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并通 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提问:你能够解决刚刚提出的数学问题吗?(经观察上述的解决方法,你能猜想 出什么结论呢?)
3
数学笔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会……。 过程与方法:通过……的过程,逐步提升/强化……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成功的乐趣/数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n 词性短语 难点:n 词性短语(可以与重点一致)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XXX”主题图,并向学生提问:你能够从图中得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根 据这些数学信息得出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够独立解决该问题吗?)
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结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解决方法(猜想),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做好笔记, 选好发言代表,规定 8 分钟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并维持课堂秩序。讨论约 8 分钟 后提问小组代表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设置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升问 题解决能力。
2
设计意图:例 1 面向全体学生,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例 2 的难度相对有所提升, 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的直接应用更加强该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 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题目选取注意层次性以及多样性)
四、板书设计
概念: 性质:
标题
例 1: 例 2:
预设 1:…… 为使得班上每一个学生对该方法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说出自 己的思考过程 问题 1: 问题 2:
1
…… (追问的角度:怎样想到的?如何做到的?为什么这样做?最终结论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自己的 思考过程进行反思。(根据具体问题再说出关于知识层面的设置意图) 预设 2:…… 为使得班上每一个学生对该方法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说出自 己的思考过程 问题 1: 问题 2: …… (可以有多个预设)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自己的 思考过程进行反思。(根据具体问题再说出关于知识层面的设置意图)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揭示概念(原理)内涵:……(可以是方法的优劣,也可以性质 的汇总等)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根据具体问题再说出关于知识层面的设置意图)
(四)小结作业
小结 通过谈话提问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反思,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知识点写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说出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养成反思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组织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加强知识的应用意识。 作业: 例 1:…… 例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