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九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对话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尊敬长辈、乐于助人的品质。
培养学生勇于追求梦想、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简介:讲述了一棵小苗与一棵大树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了大树的成长历程和对生命的理解。
课文结构:导入部分、对话部分、结尾部分。
2.2 生字词解析小苗、大树、滋润、阳光、扎根、茁壮、参天、对话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理解大树的成长历程和对生命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合作学习法: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第五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5.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5. 讨论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2 时间安排课堂讲解:20分钟分角色朗读:1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一、说教材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重要意图,一是掌握访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感觉阅读的兴趣,明了康健发展的要求;二是继承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运动,为口语外交、习作打好基础,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风俗。
二、说目的1.了解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现实读懂文句的意思。
2.准确、流畅、分脚色朗读课文,掌握发言的重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念书和学习的开辟,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运动。
三、说教法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情势的访谈录,没有庞大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文句,完全口语化,以是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重复自读掌握重要内容后,可以举行分脚色朗读或模仿采访。
在朗读中要掌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念书的小学生,谦善好问,对季老的尊重崇敬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流架子,密切随和,在幽默的言论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老师可引导学生联合插图,更好地领会人物的年事、身份与情绪。
文中有很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n)》、“绿(l)林豪杰”、“一百单八将(jing)”、《济公传(zhun)》等要细致读准确。
还要细致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最少”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密切,以是要读得像语言一样自然,绝不造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换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聚古诗文的题目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其中一个题目睁开讨论,交换自己的感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程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了解小苗和大树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话内容。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内容理解。
2. 树木生长的基本知识。
3.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树木生长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植物生长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相关材料。
2. 准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3. 准备树木生长的相关视频资料。
4. 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话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颗小树苗成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小树苗是如何长大的。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感受小苗和大树的成长历程。
a. 小苗和大树之间发生了什么对话?b. 小苗是如何努力成长的?c. 大树给了小苗什么建议?4. 学习树木生长的基本知识:教师讲解树木生长的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等。
5. 实践观察: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记录它们生长的变化。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树木生长过程,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8. 拓展延伸:学生课后种植一颗小树苗或植物,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绘制一幅树木生长的过程图。
3. 写一篇关于树木生长的观察日记。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否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植物生长的过程。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小苗和大树的对话2. 课程年级:一年级3.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展示一颗小苗和一棵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吗?”(2)学生阅读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对话中的语气和表情。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苗,你会和大树说什么?2.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谁能告诉我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小苗和大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对话?”(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4)学生分组进行对话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对话创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复述课文,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苗和大树的对话》2. 图片:小苗和大树的图片3. 角色扮演道具:小苗和大树的玩偶五、教学建议1.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角色扮演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适当添加个人理解。
3. 在对话创作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指导。
4. 课后,教师可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进行类似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颗植物,如花朵、草丛等,模仿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创作一段植物之间的对话。
2. 展示环节:每组选代表进行对话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对话小组。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予以您一些参考与帮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艰深的词句,要求同学“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激励同学本身运用已把握的学问和方法把课文读懂。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同学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爱好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同学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引导同学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同学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二本文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
以前我以为可放手让同学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本领,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
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本身,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同学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本领?!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本身的话说一说。
”然后依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同学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好像如释重负……蓦地感悟:略读课文也是需要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自学,培育同学自学本领不是老师完全不管。
不同的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本领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同学,在完全了解同学学问、本领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
老师引导同学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同学才能学得有信念,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除此我依据同学回答反馈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点拨,譬如“什么是三贯穿,倘若做不到三贯穿有什么危害?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学案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课文中的某 个主题或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 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角色扮演
写作练习
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任务,如描写 小苗和大树的特点、写一篇与大自然 有关的短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让学生扮演小苗和大树的角色,通过 对话和表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 强学习的趣味性。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词:布置作业
详细描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况,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以
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与“小苗”和“大树”相关 的经验和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策略
2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注意 力、表达能力等。
作业评估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 容的掌握程度。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内 容的掌握情况。
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 反馈,指出他们在学习
中的不足和优点。
THANKS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道德观念。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3
总结词:回顾旧知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 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课
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04
详细描述: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 的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学案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学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能够使用简单的英语与同伴进行对话。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大自然的良好意识和行动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读并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Warm-up(引入新课)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
T:Do you like plants and trees? Why?S:Yes, I do. Because they can give us fresh air and shade.T:That’s right. Plants and trees are important to us.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 story about a little tree and abig tree. Let's see what they talk about.2. Pre-reading(阅读前准备)通过一些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内容。
T:Before we read the story,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pictures. 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S:I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 a little tree and a big tree.T:Good guess. What do you think they will talk about?S:Maybe they will talk about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T:Great predictions. Now let's start reading and find outif you are right.3. While-reading(阅读中)首先,整体阅读故事并理解大意。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10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10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一1、课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数学课上看《水浒传》,而且还看得非常入神。
这一问题正是全文展开的核心,“正课与闲书”、“三贯通”等的“鸿篇大论”就是依此展开的。
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编的话)却顾左右而言他,长篇大论地谈他在课外看闲书(放学后和在家里),只字不提在课堂上看闲书对不对。
这种纯“外交辞令”式的语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也许还不引人注意,但季老毕竟是我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树高风大,课文的改编者们(姑且看作改编)借季老的嘴说出这样的“外交辞令”,有着明显的舆论导向——上课的时间可以看闲书。
若是老师或家长反对,学生们会把你反驳的哑口无言:你们比季羡林还高明吗?人家季羡林都提倡看闲书,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起码没反对课内看)!我不知道课本和教参的编写者们是否是一套人马。
但教参的编者起码是发现了课文的这一误导作用,他们在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读闲书对不对这一问题,只是碍于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点出来而已。
但是,他们这一充老好人,可就惨了几千万小学生了,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的苦孩子。
2、三贯通的要求是否过高了?放眼全国,“国宝”的精英们,尚且没几人达到,何况小学生?不知道季老达到了没有,尤其是文理贯通。
小学生们天真活泼,对他们的要求应当实实在在,切实可行。
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美丽的幻想,这个幻想一旦破灭,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被骗的感觉。
3、至少背二百首诗,五十篇古文,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为什么不是一百首、一百篇,三百首、八十篇,或者其它。
这是季老的意见,还是改编者自己的意思?4、“爷爷,您懂那么多种外语”……,“多种外语”这种病句都可以出现在教科书中呀!这样的教科书不误人子弟才怪呢!翻阅《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他们对“外语”一词的解释几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国的语言。
既然是泛指,哪来的多种?正确的应该是“您懂那么多国家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第九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
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所以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要借助阅读提示,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
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
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