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2(4)(2)(3)浪,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
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
北音清越。
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
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
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
(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
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
(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
用玉或石制成。
(33)(32)(34),不知其如钟鼓不绝。
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
而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钟山记》:课后精简练习及答案

《石钟山记》:课后巩固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每空1分,共18分)1.《水经》云.:()2.微风鼓.浪,水石相搏.()()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4.余尤.疑之()5.至莫.夜月明()6.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7.思而不学则殆.()8.涵淡澎湃而.为此也()9.至绝.壁下()10.噌吰如钟鼓不绝.()11.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12.与向.之噌吰者相应()13.汝识.之乎?()14.此世所以..不传也()1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分)1.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 古之人不余欺也B. 石之铿然有声者C.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 铸以为金人十二2.下列焉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之、在那儿)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气助词,呢)C.硿硿焉.(……的样子)D.如乐作焉.(语气助词,不译)三、句子翻译(4分)1.古之人不余欺也!(2分)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郭申锡传》(9分)1.第.进士()2.数上疏.论事()3.召.为侍御史()4.请捐.前故()5.听.其子袭爵()6.执.而讯之()7.必有以..致之()8.知.邓州河中()9.以给事中致仕..()《石钟山记》:课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每空1分,共18分)1.《水经》云.:(记载)2.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击)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4.余尤.疑之(更加)5.至莫.夜月明(同“暮”,傍晚)6.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大概)(记载)7.思而不学则殆.(危险)8.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而)9.至绝.壁下(陡峭)10.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息、停止)11.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正对着)(中空是空的)12.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之前)13.汝识.之乎?(知道)14.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1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竟然)(它命名的真相)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分)1.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C )A. 古之人不余欺也B. 石之铿然有声者C.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 铸以为金人十二2.下列焉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之、在那儿)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气助词,呢(哪里、怎么))C.硿硿焉.(……的样子)D.如乐作焉.(语气助词,不译)三、句子翻译(4分)1.古之人不余欺也!(2分)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这样能行吗?。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2石钟山记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已有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语言之美。
2.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发扬独立思辨、质疑、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3.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段落内容,在把握段落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是如何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
4.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及行文富于曲折变化的写作特色。
学习情境每一个中国人,差不多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在不同的时间里,与苏东坡相遇。
他柔情又豪放,苦涩也坦荡。
顺境与逆境,儒家与道家,出世与入世,他都经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都体验。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他的文学,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
于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轼相遇。
擦净你的“窗户”一对年轻的夫妇对面搬来一户新邻居。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吃早饭的时候,年轻的妻子看到了新搬来的邻居正在外面洗衣服。
妻子对丈夫说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净,也许那个邻居不知道如何清洗。
也许她需要好一点的洗衣粉。
丈夫看了看妻子,沉默不语。
就这样每次邻居洗衣服,妻子都会这样评论对方一番。
大概一个月后,年轻的妻子惊奇地发现,邻居的晾衣绳上居然悬挂着一件干净的衣服,她大叫着对丈夫说:快看!她学会洗衣服了。
我想知道是谁教会她这个的呢?她的丈夫却回答道:我今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净了。
【赏析】在我们作出判断之前,首先要看一下你的窗户是否干净。
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取决于眼前窗户的纯净度。
在我们作出任何评判之前,我们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客观,是否能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找出问题审判对方。
所以请务必擦净你的“窗户”。
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学习要点1. 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把握文中消失的基本文言学问;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谈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见。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亲临其境进行探究供应了依据。
其次段,写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经过,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行主观臆断,点明白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终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晰,记叙、写景、谈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怪,真实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究,阐明白“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熟悉,“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谈论,而是先谈论,由谈论带出记叙,最终又以谈论作结。
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绽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规律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依据,而是用钟磬作的试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其次段中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终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洁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缘由的作法,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其次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谈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带答案

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3、此世所以不传也古义:表原因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②微风鼓浪(吹起)(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6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7磔磔(于)云霄间8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9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10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五、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八、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而陋者及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知人论世一、写作背景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査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二、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三、题目解说“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课后习题含解析部编版下册

石钟山记一、夯实基础1。
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彭蠡.(lǐ)鼓桴.(bāo)铿.然(kēng)B。
磔.磔(zhé) 噌.吰(chēng)石穴罅.(xià)C。
窾.坎(kuǎn)涵澹.(zhān)镗鞳.(tà)D.鹳.鹤(ɡuàn)无射.(shè)栖鹘.(hú)项,“鼓桴”的“桴"读“fú”。
C项,“涵澹”的“澹”读“dàn";D 项,“无射"的“射”读“yì”。
2.下列对“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噌吰如钟鼓.不绝鼓:敲击B.一鼓.作气鼓:击鼓C.令赵王鼓.瑟鼓:弹奏D.微风鼓.浪鼓:激荡,掀动:名词,乐器名。
3。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C。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泊:停泊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证.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
空中..而多窍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
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项,“其实",“其”,代词,那,“实”,指“事实真相”;今义,副词,实际上。
6。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探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后置)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句)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前置)5、得双石于潭上(后置)七、难句翻译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桴(fú)止响腾铿(kēng)然有声B.此鹳(guàn)鹤也殆(dài)与余同C.至莫(mò)夜月明汝识(zhì)之乎D.钟磬(qìng) 聆(líng)听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临:靠近;鼓:鼓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汝识之乎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C.此余之所得也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不传也。
而陋..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暮)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③水何澹澹(多么)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七、难句翻译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