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少年爱因斯坦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8少年爱因斯坦》word教案 (4)

8.少年爱因斯坦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爱因斯坦二、检查预习1.生字:孤僻pì腼腆min tian遏止è涓涓细流juan胆怯qiè2. 形近字:(yí)怡然自得、(tái)抬头、(dài)怠慢3. 成语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怡然自得:形容非常喜悦。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井然有序:形容非常整齐有条理。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提示: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提示: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提示: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四、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五、作业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
---爱因斯坦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 爱因斯坦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爱因斯坦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爱因斯坦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少年爱因斯坦》教案》教学设计(共2课时)

《少年爱因斯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二、教学重点: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2、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其二,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1、适当介绍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2、这是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的文字,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这一大批名人“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把握文本的基本特点是上策。
3、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
六、教学环节:(一)导入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
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
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二)那么,本文是怎样来展示爱因斯坦与他的艺术世界的?(或提: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哪些我们平日里鲜为人知的“轶事”?)要求: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1)课文写作结构疏理;(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1)课文结构疏理:第一部分:⑴—⑷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
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理解他对于科学的热情和执着追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人公的科学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爱因斯坦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他的科学思想。
2. 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热情和执着追求。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2.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
3. 情景教学: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
4. 情景教学: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和他对科学的热情。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并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有追求科学真理的意愿。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2. 邀请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七年级下《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七年级下《少年爱因斯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
2.学习爱因斯坦爱科学、爱学习、勤于发问、思索、钻研的精神。
3.学习本文丰富、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积极主动学习的特点分析人物。
2.文章细节描写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对于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是很熟识的,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气,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井田我们来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哪位同学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一下词语的读音。
孤僻害羞涓涓细流2.文中写了爱因斯坦的几件事?(1)三岁时,沉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2)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3)五六岁时,由于情愿渐渐独立思索,所以答复教师提问,反响迟钝。
(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7)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讲解以下词语早慧:心智发育比寻常人早。
涓涓:细水漫流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害羞:大方,举止不自然。
遏止:阻挡。
跃跃欲试:形容心理急迫地想试试。
流连忘返:流连风光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4.复习课文的重要语段(一)师生互动,检查朗读成果。
1.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你对少年爱因斯坦作的哪件事印象最深?3.爱因斯坦有独立思索得性格,也表现在他对四周事物思索并得出正确推断和行为的”准则,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他思索的性格?(二)合作与探究:让同学们为你解决文中的疑难杂症。
1.如何理解“普鲁斯军国主义充满着校园,很多孩子艳羡骑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2.为什么说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是神圣的?阿尔伯特读着这本书由为什么会肃然起敬?3.请找出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三、课堂小结。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课型:自读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2、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先在黑板上写出:A=X+Y+Z ,让学生来解读。
这是一个走向成功的秘诀,A代表人生的成就,X代表工作,Y代表方法,Z代表闭嘴。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加上正确的方法,还须少说空话。
这个成功的秘诀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得出的,人们都说爱因斯坦是个天才,今天我们就走进天才的少年时代。
二、预习情况检测:(见学案)字词、作者、名言。
三、学生默记本课学习目标。
四、学生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
一人讲一个即可,可按年龄段划分。
课文提供的材料有:(1)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2)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3)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7)十二岁,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2、小组讨论交流。
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明确: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这些优秀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可以认真朗读、同桌合作、细心揣摩文章中多处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
思考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小组交流(结合“思考与练习三”)A、“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他那小脑袋一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得多认真啊!可他的小嘴为什么不说话呢?小阿尔伯特长得很不匀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因此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又给人以希望:还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8少年爱因斯坦》word教案 (5).doc

《少年爱因斯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课文,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难点:理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与作用。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对于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是很熟悉的,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来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哪位同学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体验”1、走近作者:王滨著名2、爱因斯坦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
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1940年入美国籍。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
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
对宇宙学也有贡献。
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顺畅朗读课文,明字音。
孤僻()棕色()沉浸()腼腆()迟钝()泛滥()羡慕()涓涓细流()大名鼎鼎()4、积累词汇1)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及其对科学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少年爱因斯坦》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探讨他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少年爱因斯坦》的内容,把握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2. 分析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少年爱因斯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爱因斯坦成长经历的理解和感悟。
3. 展示分享:鼓励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的理解。
4. 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教案设计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阅读课文《少年爱因斯坦》。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爱因斯坦成长经历的理解和感悟。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展示分享(10分钟)1. 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

It is not easy to do a simple thing well, and it is not ordinary to do every ordinary thing well.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1一、教学设想(学情预估)《少年爱因斯坦》是安排在人物传记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__从文体上看是他传,__所传的人物是外国的著名的科学家,虽然篇幅较长,但由于所传人物是学生较熟悉、较敬佩的人,__语言也自然平实,因此,学生对__较为喜欢、__细致而自然地叙述了爱因斯坦从1岁到12岁的学习经历,着重凸显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少年时期的一些突出特点、我们不妨顺由编者的意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去把握文中爱因斯坦的具体典型事例,去归纳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学习特点,进而去学习爱因斯坦身上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二、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选取所喜爱的,准备在课堂上复述、(二)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由学生讲述有关爱因斯坦故事导入新课、相关资料:《第三只小板凳》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三)整体感知,把握__内容1、__题目是《少年爱因斯坦》,浏览全文,文中具体地写了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哪几件事情?2、所写的事件分别体现所传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小组讨论,个人发言)板书:3岁:陶醉于钢琴曲(音乐早慧)4~5岁:迷住“罗盘”(寻求自然)5岁:被老师认为反应迟钝(独立思考)6岁:要求拉小提琴7岁:还没学会说话10岁:反对暴力专制制度(反对暴力)12岁:阅读书籍证明数学定理(爱提问、刻苦钻研)3、归纳起来看,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爱因斯坦小时候最大特点就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4、从前边的分析来看,__是按什么思路和主旨行文的?__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学习对一个人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四)品味语言,精析文本、1、__在刻画爱因斯坦时,着重在于描写他的“眼睛”,找出文中的这些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他那小脑袋一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得多认真啊!可他的小嘴为什么不说话呢?小阿尔伯特长得很不匀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因此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又给人以希望:还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②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显然被其中的音乐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三岁的阿尔伯特,能够被音乐所吸引,“闪着聪明的眼睛”“认真地听”,并且“眼神和表情”随着音乐而变化,说明他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表现出了他在这方面的早慧、③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这个小玩艺可把他迷住了、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写出了这孩子与众不同的一面、④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一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见到小阿尔伯特“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时,就断定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果然,小阿尔伯特对大学生所教的物理学表现了不可遏止的热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一个人眼睛的描写可以起到表现一个人心灵的作用、2、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出这些句子加以体会、①尽管如此,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却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②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③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④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五)拓展延伸1、你对少年爱因斯坦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2、__在突出爱因斯坦时,善于画他的“眼睛”,请你给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画眼睛”、《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重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15----16课时《少年爱因斯坦》教学设计设计人:王全民王慧华审核:夏媛媛定向导学【知识和技能】1、了解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3、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学习爱因斯坦爱科学、爱学习、勤于发问、思考、钻研的精神学习本文丰富、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作用【教学难点】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互动展示一、课前必背,我要积累有关爱因斯坦的名言1、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2、A=X+Y+Z成功=少说空话+正确的方法+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谨的朋友。
4、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自研自探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字词积累3、整体感知三、交流互动1、各小组自学研讨问题(10分钟)2、组内讨论分别展示(15分钟)生1:字音纠正生2:少年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生:.......................生:.......................生:.......................四、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生:.......................生:.......................生:.......................四、自学指导及点拨讲解1、走进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
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1940年入美国国籍。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
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
对宇宙学说也有贡献。
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有《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所作的考察》等。
2、字词积累(1)、字音僻(pì)棕(zōng )暇(xiá)涓(juān)钝(dùn)怡(yí)怯(qiè)腼腆(miǎn tiǎn)遏(è)烁(shuî)脊(jǐ)(2)、字义孤僻:孤独怪僻。
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要早。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充斥:充满。
狂热:一时所激起的极度热情。
羞怯:羞涩胆怯。
腼腆:害羞,举止不自然。
呆板:死板、不灵活。
闪烁:(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
畅游:畅快尽情地游览。
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故。
与众不同:与别人不一样。
爱不释手:因喜欢而不舍得放手。
超乎寻常:超过一般。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
雄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世界,完全脱离实际。
3、学法点悟学习本文,可以采取“略读”的方法。
“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的读。
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越是“略读”越能筛选捕捉到文章最主要的信息。
阅读时要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4、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设疑: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明确: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4),简介小爱因斯坦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第一层(5~12),幼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
第二层(13~18),幼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三层(19~20),少年爱因斯坦的正义感。
第四层(21~24),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
第五层(25~33),少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科学天赋。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少年爱因斯坦是一个沉静而孤僻、相貌丑陋的孩子,他语言发育很迟缓,语言表达能力极差,但是他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正义感,并且勤学好问,在十几岁时就具有很高的科学天份。
四、节节清一、给下列字注音僻()棕()暇()涓()钝()怡()腼腆()遏( ) 脊()第二课时一、导入二、自研自探1、上节课我们共同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讲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
2、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3、文中几次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4、体会语言特色,分析写作方法。
三、交流互动1、各小组自学研讨问题(10分钟)2、组内讨论分别展示(15分钟)生1:生2:生:.......................生:.......................生:.......................四、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生:.......................生:.......................生:.......................四、自学指导及点拨讲解1、上节课我们共同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讲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
明确:一个学生能说出一个即可,可按年龄段划分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显得反应迟钝。
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十二岁时,已能独自证明数学定理。
2、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明确:请学生个别发言,能说出多少都可,教师分别予以鼓励、肯定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这些优秀的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3、文中几次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明确:1.尔伯特长得很不匀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因此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又给人以希望:还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2.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这里写出了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
)3.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见到小阿尔伯特“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时,就断定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果然,小阿尔伯特对大学生所教的物理学表现了不可遏止的热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师在一旁引导)4、下面两个句子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吗?(1)、尽管如此,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却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
(2)、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的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的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明确:这两个句子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五、节节清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孤僻()脊梁()爱不释手()遏止()呆板()多姿多彩()2.如醉如chī()zōng色()juān juān()()细流早huì()二、选词填空()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
那由奇妙的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什么式子,竟是大名鼎鼎的定理。
阿尔伯特惊奇了。
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还不足以鼓励小孩子的好奇心,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次他说出了下面几句话,这个小子简直坐不住了。
A.如果……就B.如果……那么C.假使……才D.因为……所以三、解释下面的词语1.不解之缘2.跃跃欲试3.流连忘返4.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