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一五计划方案

苏联一五计划方案引言苏联一五计划方案是指苏联政府于1928年至1932年间制定并实施的一项经济发展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实现苏联经济的快速工业化,并提高农业生产力。
苏联一五计划方案被视为苏联经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续苏联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苏联一五计划方案的制定背景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初期,当时苏联经济遭受了一系列的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使苏联经济严重衰退,农业和工业生产都面临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1927年,苏共十五大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并制定了一五计划方案。
目标与重点苏联一五计划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在5年内实现苏联工业化的初步目标。
这个计划的主要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军工和化学工业。
同时,农业也是这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通过农业机械化、集体化和农业改革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个计划还强调了对科学研究、教育和文化的投资,以提高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储备。
计划内容与执行苏联一五计划的内容包括了具体的工业发展计划、农业发展计划、科学研究计划以及教育、文化计划等。
计划要求对苏联的农村进行集体化改革,推行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
同时,这个计划还重点关注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和化工行业,以满足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为了实施这个计划,苏联政府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和经济措施来加强计划的执行。
成果与影响苏联一五计划方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这个计划的五年期间,苏联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钢铁和化工行业,产量大幅增长,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苏联通过推行集体化改革,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也有了显著的增长。
这个计划也为苏联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的推行提供了经验。
结论苏联一五计划方案是苏联经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苏联经济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过渡。
苏联一五计划的影响

苏联一五计划的影响
苏联一五计划是苏联在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来加强苏联的经济实力。
这一计划在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计
划期间,苏联政府大力投资于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工业
和军工生产。
这些投资使得苏联的工业产值大幅增长,为苏联经济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农业集体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农业生产逐
渐实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
同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了工业
化进程中的廉价劳动力。
这些变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结构,加速了
城市化进程。
此外,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也对苏联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在计划期间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提高了自身的国防实力。
这使得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
大国。
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提升改变了国际格局,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总的来说,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结构,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这一计划成为了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历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政府于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
一项重要经济计划,旨在通过国家集中管理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加
速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
括国有化工业和农业、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工业方面,苏联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机械、煤炭
和电力等行业,以支撑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农业方面,政府通
过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供应。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苏联的工业和农业生
产都取得了快速增长。
特别是在工业方面,苏联的钢铁产量和电力
产量都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工业大国之一。
此外,苏联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明显的增长,国家粮食供应问题得到
了有效解决。
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工业建设
方面,由于工程规模庞大、技术条件落后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建设进度滞后、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农民反抗和抵制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为苏联后续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工业化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
苏联一五计划实现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出: 1927年12月:联共(布) 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
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 1933年)的指示。 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5月苏维埃第 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 1928年底: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时拿出最低 和最佳两个方案供选择。斯大林力主采纳最佳方 案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案。 1928年10月: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28年10月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于由开始实施。 1929年3月,列宁格勒“红色维堡工厂”的工人们在《真理报》 上下战书,向全国工厂倡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迅速得到全 国各地广大工人的响应,掀起了工厂之间、车间之间声势浩大、 持续深入的劳动竞赛热潮。 1929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 开。 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 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 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
100%
112%
100%
75%
50% 13%
¹ È Î ï ² ú Á ¿ 1913Ä ê
¹ ¤Ò µ × Ü ² ú Á ¿ 1920Ä ê 1925Ä ê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后,苏联经济依旧落后: 背景: 工业: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 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 制造(发电站、自动生产线设备)等等最新的大工 业几乎一片空白。 科技: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劳动者 的素质不高。到1927年,苏联还有50%的文盲。 国防:红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和军事指挥 能力、各兵种协同能力不足以保卫社会主义苏联。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

平均农场面积
1929年
57000
4.2
1930年
85900
38.1
1931年
211100
79
1932年
211100
91.5
1933年
224600
93.6
1934年
233300
98.6
1935年
245400
104.5
1936年
242200
110.5
1937年
243700
116
1938年
242400
117.2
1939年
241100
114.9
1940年
236300
117.6
表二:1928年和1933年苏联牲畜总数之比较(单位:万头)
年份
牛
猪
羊
1928年
7050
2600
14670
1933年
3840
1210
5020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是苏联于1928年至1932年推行的经济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斯大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由农业基础的发展上加以支持。故此,斯大林将全国的农业发展纳入计划之中,通过小农庄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场”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以及达至规模经济,共同享有土地、农产品及生产设备。集体农场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需要加以规定。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万多个,此后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而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1929至32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参看表一)。但农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以及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于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农产产量的急剧下降(参看表二)。唯政府无视农民的反抗,继续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反抗者加以镇压。除农业外,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如于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中亚开探新地区,以便发掘煤矿及矿石矿,为重工业发展打下基础。而另一方面,此计划也有着重在电力的发展,大力推行电气化,而政府也加强对煤及油等燃料的独裁控制。
苏联一五计划

苏联一五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是苏联在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一项经济发展计划,也被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个计划是由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发起,旨在通过国家集中管理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苏联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在一五计划中,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大规模兴建工厂和基础设施,以提高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水平。
其次,政府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集体化,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劳动力的管理和调配,以确保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苏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工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和军工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农业生产也有所提高,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的产量有所增加。
同时,一五计划也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五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实施过程中对农业的过度集体化和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和农民的反抗。
同时,工业生产中也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工厂的建设和生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一五计划也给苏联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国家财政压力增大,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总的来说,苏联一五计划是苏联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一五计划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搜狗百科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搜狗百科农业社会主义集体化的曲折探索苏联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在农村发动组织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
只二个月时间,就组建起500个集体农庄,全地区62%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
在斯大林提议和主持下要求马上在全国范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
一场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逐日上升,仅两个月时间就有一千万农户加入了集体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0%。
在全盘集体化高潮中,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偏差,如片面追求速度、数量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强迫实行住宅、小牲畜和家禽的公有化,等等。
对富农的政策也急剧向“左”转。
斯大林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目前党在农村中的政策,是从限制和排挤农村资本主义分子的旧政策,向消灭富农阶级的新政策方面的转变。
”一场暴风雨般的消灭富农阶级的运动在全国掀起。
凡是被划为富农的,地方政权机关立即没收其财产,将他们“扫地出门”。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
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了。
集体农庄运动的强制性做法和过火行为,引起农民普遍不满。
农民纷纷滥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
1929年—1930年,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马匹被屠宰,约三分之一的猪、羊被宰掉。
有些地方农民甚至用暴力手段对抗工作队。
千百万封发自全国各地的信飞到莫斯科,表示抱怨和抗议。
斯大林的亲信奥尔忠启则过去在许多问题上同斯大林保持完全一致的立场。
他到各地农村考察后,对集体农庄运动提出了不同看法,对斯大林触动很大,加上其他中央委员的意见,令斯大林认真总结反思。
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严厉指出:“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了理智和冷静的眼光。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出: 1927年12月:联共(布) 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
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 1933年)的指示。
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5月苏维埃第 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 1928年底: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时拿出最低 和最佳两个方案供选择。斯大林力主采纳最佳方 案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案。 1928年10月: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3、外部环境: 背景: 自十月革命开始,苏维埃俄国以及其他新生的苏 维埃国家都面临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威胁,苏 联成立后面临的来自帝国主义的威胁更大了。 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 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一些 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 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但是苏联继 承的本来就很弱沙俄工业更在一战和内战中被破坏的 一塌糊涂,没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1.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国家工业化基础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目标:
2.大力加强城乡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而排挤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 在合作化和集体劳动的基础上吸引千百万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帮助 个体农户反对富农的剥削
3.消灭农业过分落后于工业的现象,并基本上解决谷物问题
4.大力提高工人阶级与农村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 5.在发展同基本农民群众的新的结合形式的基础上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 作用 6.在反对国内外阶级敌人的斗争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经济阵地 7.提高各民族共和国、各落后地区和州的经济和文化 8.大大加强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