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8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邓树勋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四章血液
教学目的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一般功能;红细胞生成调节。
熟悉:氧离曲线、缓冲作用。
了解: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及一般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
1.掌握: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中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机制。
2.熟悉:单纯扩散。
3.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重点
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
教学难点
细胞膜的主动转运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安
排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二)易化扩散
1. 概念;非脂类物质、顺浓度梯度转运
2.特点 :不耗能、需膜蛋白质的帮助
3.类型:
(1) 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及其特点
(2) 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及其特点
(三)主动转运
1.概念;非脂类物质、逆浓度梯度
2.特点;消耗能量、需膜蛋白质的帮助
3.钠-钾泵的性质、作用及生理意义。
4.钙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四节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1.减少呼吸道阻力
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与运动技术相适应
4.合理运用憋气
5分钟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教案

《开花和结果》一、教学分析二、教学过程(流程及与之匹配的具体行为方法)三、教学反思(课后自评)本节课通过对红花羊蹄甲花进行解剖和观察,并与桃花的基本结构进行对比,让学生认知花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大部分小组都能观察到雌蕊子房里的胚珠。
组织学生上台进行解剖和讲解,以及学生用桃花的模型讲解花的基本结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了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本节课的亮点。
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
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很重要,结合学案的使用,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本节课的容量大,活动多,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在学生讨论时,应多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课堂检测的时间也相对少了些,应多留时间让学生思考。
另外,由于时间紧凑,对学生的评价相对较单一,应该多些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评价。
四、教学评价(课后他评)(一)黎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思考,仔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能贯彻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她能够为学生留有足够时间动手、动脑,在观察中联想、在动手中体验。
教学活动比较扎实,教学效果比较好。
她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了生物学科的本质。
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突出了学科特点,能够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
利用了校园常见的花——红花羊蹄甲,同学们熟悉食物——花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剖一朵花、观察花生果实。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和展示,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和果实的组成部分。
2、重视了学思结合。
在这节课上,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思结合。
例如设计较好的学案。
做到课堂上是边学边练,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凌志平书记点评)(二)黎老师的这节课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各部分的内容衔接比较自然,其中突破重难点有很多亮点,例如讲解花的结构时,让学生上台投影解剖花,并用可移动的纸片让学生总结花的结构,为下面传粉、受精的内容埋下伏笔:讲传粉时,把花粉的纸片移到柱头的纸片上;讲受精时,把精子和卵细胞合在一起,比较形象立体,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创新。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第一章: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
2. 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 让学生掌握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和履行方式。
二、教学内容:1.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定义。
2.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
4.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履行方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定义、关系、重要性和履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履行方式。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定义:解释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让学生明确概念。
3. 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阐述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 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5. 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履行方式:介绍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6.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履行方式。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
第二章: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 让学生掌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分类和内容。
3. 让学生理解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机制。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分类和内容。
3.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分类和内容以及保障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机制。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思修第三章第二节教案

思修第三章第二节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过程;2.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3.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4.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过程;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3.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过程;2.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四、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2.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介绍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实践法:通过案例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过程(1)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重点介绍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等。
(2)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联系和演变。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了解社会的五种基本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有许多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形态。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介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等。
(2)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社会相对于其他社会形态来说,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大学第二三章 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学内容:《大学》第二章教学课时:一课时重难点:了解文章的含义以及说明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概文章的大概意义。
二、品读,读懂重点句子【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译文】《康诰》说:“能够弘扬美德。
”《太甲》说:“常常想起上天赋予的光明品德。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三句话都是说要弘扬自己光明正大的德行。
三、熟读成诵。
教学内容:《大学》第三章教学课时:一课时重难点:了解文章的含义以及说明的道理教学过程:三、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概文章的大概意义。
四、品读,读懂重点句子【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 (1) 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
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 作:振作,激励。
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 “《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
旧邦,旧国。
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维:语助词,无意义。
(5)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是故,所以。
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三、熟读成诵。
晋宁县四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案 新人教版 (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④提问: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提示: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⑤提问: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⑥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
⑦朗读指导: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⑧学生读全诗,背诵
⑥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说明] 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学习第一章的经验,教师可有意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解读第三章。
①学生齐读全诗。
②学生思考并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2)北国:我国北方。
(3)滔滔:词中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弯腰行礼,词中是倾倒的意思。
(6)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 辞藻。
(7)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注意
(10)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和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
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1.种类齐2.分布广3.危害大一、我国的地震灾害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描述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微生物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
重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小猫种鱼的故事,小猫把鱼种在了地里,它想到了秋天获得更多的鱼。
想一下1.小猫春天把鱼种到土壤里,秋天会有收获吗?【不会】2.秋天到了,小猫不仅没有收到更多的小鱼,之前种下的小鱼也不见了,小鱼到哪里去了呢?【鱼被微生物分解了】按生活常识解释引出兴趣讲授新课在动植物的体内外,在土壤、空气、冰川、大海、沙漠中,到处都有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细菌和真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在砧板上、在抹布上细菌和真菌是非常多的。
有些细菌在极端环境中还可以生存。
如海底的古细菌、火山口的细菌等。
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动物细菌的广布让学生知道微生物的分布范围每天都要排出许多粪便,生物圈却并未因此垃圾堆积如山,这主要归功于生物圈中的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一、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观察: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讨论:1.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物质来自(大气)水、无机盐等物质来自(土壤)2.各种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生物圈中的动物体内的有机物是哪里来的呢?【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从而得到现成的有机物】4.为什么自然界中生物遗体、粪便等会消失呢?【被腐生微生物分解】5.腐生微生物分解生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会产生什么呢?【二氧化碳、水、无机盐】6.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各种生物都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并能适应环境,又都能影响环境。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粪便为生,可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归还到大自然中,绿色植物再利用它们制造有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题目: 第二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授课年级:初一生物授课时间:10月12授课人:高淑芳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识别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属于何种组织,例如,肌肉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②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点;③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④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2)能力目标:合作完成观察、实验活动、尝试和体验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二、本节难点重点:难点: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重点:动植物的主要组织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讨论、观察、练习五、探讨思路设计:第1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六、教学过程复习:1、简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2、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什么?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60万亿个细胞的呢?(回答:略。
)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引出分化及分化的概念。
1、分化的概念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2、组织的形成(1)组织的概念、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组织。
(2)动物组织及功能学生观看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幻灯片,并能完成下表:上面讲的是动物细胞的分化及组织的形成,植物细胞是怎样分化的呢?学生看P60图4-2并简要说明各种组织的特点,然后教师分析并小结。
①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如叶的表皮②输导组织:具有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作用,如根、茎、叶中的导管可把水分、无机盐从根向叶运输;筛管可把叶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问向根等运输③营养组织:具有营养作用如叶肉果细胞中具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④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如茎的顶端,根的尖端七、课堂作业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植物的一般结构层次有一定的印象,对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授课题目:多细胞生物体授课年级:初一生物授课时间:10月15日授课人:高淑芳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讲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多细胞生物体完成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
课本设计了两个材料分析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内容较简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本节的目的就是在学生了解组织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构成生物体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活动。
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体和人体的构成,通过探究和讨论最后达成统一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植物体的主要器官。
2.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和主要系统。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层次,难点在于人体系统的组成和概念上,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课本的插图和挂图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四、教学媒体课前采集草本绿色植物完整植株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五章第三节多细胞生物体一、植物体的构成:二、人体的构成三、生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后反思:对于植物体的器官还比较好理解,前面学过植物体,但是对于人体系统就比较不好理解了,学生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
授课题目: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体授课年级:初一生物授课时间:10月23日授课人: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技能性目标:熟悉显微镜的操作情感性目标: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单细胞生物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对细胞结构的认识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体一、概念:二、草履虫:表膜、纤毛、细胞质、细胞核、口沟、胞肛、食物泡、伸缩泡和收集管。
课后反思: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就知道,他们的小脑瓜里对一个单细胞就能构成一个生物体觉得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慢慢体会吧。
授课题目: 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授课年级:初一生物授课时间:10月26授课人:高淑芳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设计思路这一节课是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第一课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
本节是本章其他章节的基础,旨在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方法和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第一章第二节学会观察的复习,引入对一个完整植株的观察。
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竟-观察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各部分的特点,对照书本找到相应的名称和分类,然后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以及和环境的适应关系。
这些环节以小组内合作的方式进行,以组间竞争完成。
知识链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提问总结完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实验室观察植物的一般方法2.识别一般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器官。
2.举例说出常见的植物的变态茎、变态叶。
4.分析植物的器官与环境的关系(二)能力目标运用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识别植物各器官的形态。
(三)情感目标关注身边的植物,养成爱护花草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植物的方法难点:变态根、茎和叶区分,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用具草、大葱、红薯、土豆、小白菜。
枝条:杨树枝条。
几种植物的花。
教学方法实验法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班级:1--------12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在实验室中观察植物一、根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根的组成。
直根系:主根、侧根组成须根系:主根、不定根组成,主根不明显。
2.变态根二、茎1.概念:具有节和节间2.节的概念:着生叶和芽的部位3.变态茎的种类三、叶1.完全叶:叶柄、叶片、托叶组成。
2.变态叶三、风媒花和虫媒花风媒花:花粉小、轻、多、干燥,表面光滑,无气味虫媒花:花冠大、鲜艳,有香味教学反思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带实物,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特征,并掌握区分变态根和变态茎的依据。
课上多展示实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授课题目:第二节校园植物调查授课年级:初一生物授课时间:10月29日授课人:高淑芳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一节以调查活动为主的活动课。
课前教师应对要进行调查的区域内的植物进行周密的考察,对调查区域内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环境和用途等有清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调查植物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常见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尝试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关注身边的植物,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难点:植物的调查方法、记录方法和资料整理方法。
教学用具校园植物的枝叶。
课时建议1课时授课时间:10月8----9日授课班级:1-------12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对要调查的区域进行周密的调查,对所要调查的区域中的植物做到心中有数。
课前注意教育学生爱护校园里或调查区域中的植物,不乱采乱摘,更不要乱吃野果等。
这节课主要对课下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完成对课本后半部分的教学。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调查记录表”的记录进行统计整理,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
分类完成后,可以将学生获得的照片贴在对应植物旁边,做成图文并茂的统计表。
在总结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的“大家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调查过程中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等亲身体验。
除了交流对植物的调查情况外,还应对如何合作、如何探究等过程进行交流,特别是活动中有什么新发现。
校园植物的作用主要是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谈,有多少就谈多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完善。
校树、校花的评选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
(参考答案:1.略;2.所有的植物都能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1ha(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000kg,放出氧气730kg;多数植物可以起到遮荫降低局部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阻滞尘埃、消除噪音、驱散污染等净化空气的作用;不少植物如雪松、黄杨、月季、菊花、垂柳等花木植物有美化校园、供人观赏的作用;有部分植物如桧、法国梧桐、柠檬等能分泌有强大杀菌力的挥发性物质,有驱菌和杀菌的作用等。
)在进行“知识链”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出校园植物的概念,然后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师可以确定不同的分类标准,让学生对调查的植物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例如:可以根据植物体的性质分类,这样就把植物分成了草本和木本植物两大类,由学生自学小词典中的草本和木本植物的特征,这个地方学生凭借自学和讨论是无法把只是弄清楚的,因为关于木质部等的概念是一个后期才会学到的知识,用没有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同样不知道的概念,这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解小词典上的这两个概念。
让后关于乔木和灌木,让学生自己讨论可以完成,还可以让学生对校园中已有的植物进行一下归类。
可以根据植物体生活的环境分,当然还可以按照其他的方法分。
然后教师引入我国植物丰富多彩的种类上,并对我国的植物资源状况进行简单的概括。
“实际用”主要从校园植物的作用方面进行联系,不同的校园植物有不同作用,特别要注意校园植物对学习、生活等方面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如何利用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校园植物来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绿色植物有吸尘,杀菌,消声,调节空气湿度等作用。
因此,要大力提倡植树种草绿化校园。
在校园里栽种植物时,要选用一些形态优美,颜色鲜艳,易管理,好成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种类,并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努力使校园植物在绿化,净化,美化环境中发挥作用。
作业:想一想1、2板书设计第二节校园植物调查一、调查记录表的填写二、调查注意事项1.注意交通安全,组织纪律;2.不乱采乱摘,不乱吃野果,小心带刺的植物;尽量穿长袖服装;3.做好调查记录。
三、资料整理草本植物共种木本植物共种乔木共种灌木共种四、校园植物校园植物是指用于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的植物。
教学反思在课堂上要讲解调查的一般方法,1.调查的内容,2.校园中的植物,3.植物分类的知识,循序渐进。
多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读书,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授课名称藻类植物授课时间 11月2日授课教师高淑芳授课年级初一年级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是对食用藻类的介绍。
课本首先通过对海带和小球藻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藻类植物的特征,然后通过讨论进行藻类植物的特征的总结。
在“知识链”中则对“探究竟”的结论进行总结,介绍了藻类植物的概念、作用和分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