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三章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第3节科学探究中的安全与健康。

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生物的特征,第3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结构层次,第2节人体的运动系统,第3节人体的消化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探究方法和安全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认识运动、消化等系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特征、人体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人体各系统的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重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2. 板书布局: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列举生物的五大特征。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答案:(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2)生物的五大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适应环境。

(3)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运动、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消化腺、消化道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生态系统”。

详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及功能;生态平衡的意义和维持方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掌握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难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2)介绍生态平衡的意义和维持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2. 生态平衡的意义和维持方式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举例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答案:(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位,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2)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的维持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一节和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基本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质的分类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理解物质的分类及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分类及性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性质,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思考。

2. 新课内容:(1)讲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等。

(2)介绍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举例说明。

(3)讲解物质的分类及性质,如金属、非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现象,分析变化类型。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1 物质的基本性质1.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3 物质的分类及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

(2)简述物质分类的方法及各类物质的性质。

2. 答案:(1)物理变化: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化学变化:铁生锈、燃烧等。

(2)物质分类方法:根据元素组成、结构特点等。

各类物质性质:金属具有导电性、非金属具有绝缘性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1)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1)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生活中的物质》的第1节“奇妙的化学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及物质的状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特征,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

2. 学会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类型的识别。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如燃烧、腐蚀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化学变化的特征:讲解化学变化的不可逆性、新物质等特征。

b. 化学反应的类型:介绍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

c.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5. 实验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现象,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的特征2. 化学反应的类型3.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4. 实验现象及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化学变化现象:燃烧、腐蚀、发酵。

2. 答案:a. 燃烧:氧化反应;腐蚀:氧化还原反应;发酵:生物化学反应。

b. 合成反应:A + B = AB;分解反应:AB = A + B;置换反应:A + BC = AC + B;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c. 实验现象分析: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类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气象》,具体内容包括:3.1节“气候与生活环境”、3.2节“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和3.3节“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理解气象观测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教学重点: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气象观测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地球仪、气象图表。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气候与生活环境介绍气候的定义,讲解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气象观测基本知识介绍气象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讲解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

3)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介绍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气旋、反气旋等。

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如台风、洪涝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分析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气候与生活环境气候定义气候与生活环境关系2. 气象观测基本知识气象要素观测方法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天气系统气象灾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你所生活的地区的气候特点。

列举三种气象观测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气候特点。

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观测方法,分别用于测量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象观测方法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化学》的第1节“奇妙的化学变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及化学反应类型。

难点:理解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如燃烧、氧化、酸碱中和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变化。

2. 知识讲解(1)化学变化的概念与特征(2)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3)化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例题讲解(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列举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3)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4.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36页的练习题(2)分析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5. 实验演示与操作(1)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酸碱中和反应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2. 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3. 化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解释下列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3)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说明其原理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科技的发展,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月相》说课稿

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月相》说课稿

《月相》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和地位本课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中的第五节《月相》,是学生认识宇宙空间的开始,前几节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课将继续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月相,同时为下一节《日食和月食》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2、教学重难点重点:月相的周期性变化和成因难点:初步解释月相的成因二、说学情1、知识基础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基础,然而,就月相成因分析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学习。

2、学习特点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但是对于初一年级的低年级初中生,具体形象思维还是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图片演示来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3、兴趣基础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这就奠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月相的概念及其成因,并能够利用月相成因示意图说明月相的周期性(朔--望--朔的演变过程)变化规律。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相关动画演示和模拟实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月相变化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供观测表,并布置月相观测任务,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理论去解释自然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价值观。

四、说教法根据本专题的内容构成,采用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方式,先通过讲授法呈现学生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要学习的问题;然后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动画的演示法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原因;最后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结合了学生观察月相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月相观察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这里运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将学到的原理延伸到实践中。

五、教学准备月相形状变化示意图,PPT演示文稿,动画演示文件,实践观测记录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状态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其类型;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理解物态变化的类型及能量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物质状态变化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类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烧杯、玻璃片、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冰块、水、水蒸气,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知识讲解:(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能量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物态变化类型及能量变化。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1)冰块加热熔化成水,观察能量变化。

(2)水加热沸腾,观察水蒸气的形成。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物态变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态变化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能量变化:吸收、释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说明其类型。

(2)解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答案:(1)例如:冰块融化成水(熔化),水结成冰(凝固),酒精挥发(汽化)等。

(2)物态变化过程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释放热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物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能量变化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三章教案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材分析:对现代学生来讲学生“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知识是一种常识了,所以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或者难以接受。

在教学中可以点拨学生,比如“浑天仪”虽不科学,但是在当时来讲已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了。

因为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所以对于要找出一些自然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体,就比较难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五、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2、实验证明法六、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导入】一、地球的形状【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材料]篮球、直尺、铅笔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观察] 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的位置的变化。

实验一:在一块平直木板上移动的铅笔在我们视线中会不会逐渐消失。

得出结论:实验二:在篮球上滚动的铅笔会不会在我们视线中消失。

得出结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

【设问引导】这个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同一个道理?学生得出:【多媒体展示】“哥伦布环球航海路线”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南端——太平洋——西班牙【简要讲述】哥伦布航海一周,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多媒体展示】“月蚀现象”【简要讲述】遮住月亮光辉的那个黑影就是地球的影子,是个圆的。

【导入】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小组派一个代表,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进行讨论)【多媒体展示】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导入】二、地球的大小【设问】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导入】 (三)、地球内部的构造:上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吧。

1、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

教师或学生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由学生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看图4-25、4-26后思考;①地球内部有哪几部分构成?②地球内部各结构的深度范围是多少?③岩石圈由哪几部分组成。

3、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地壳、地幔、地核)。

4、学生讨论: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

5、教师小结: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

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代表发言,谈自己对地球家园的看法)【教师】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地球、保护地球、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同时,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七、作业设计:见作业本B,第23、24页。

八、课后拓展:1、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古人航海的故事,并按时间先后顺序,将他们的航海路线进行整理。

2、【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象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

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九、板书设计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是个球体:(1)证据: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月食时的轮廓麦哲伦环球航行站的高,看的远(2)地球的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3.2地球仪和地图【重点】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难点】经度、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量角器教学器材:两人或四人一个地球仪、绳子、直尺、彩色粘贴纸、经纬网仪教学课件:自编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入)用远离地球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状,但对于这么巨大的星球,怎么研究它呢?认识地球仪(观察、演示)观察地球仪,模仿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提问)1.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仪的结构。

2.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仪转时绕的轴。

3.观察地球仪表面都有什么?4.用地球仪我们可以干什么?(小结)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后制成的模型,它由底座、支架、斜着的一根轴、球体等结构构成,我们把地球仪绕着转动的轴称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一点正对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点我们称为地球仪上的北极点,地球上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和北极点相对的点叫南极点,地球上的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到南、北两极等距离的大圆圈被称为赤道,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逆着的方向是西。

利用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还能演示地球的运动。

(提问)1.地球仪上的球体是正圆球体吗?为什么与实际的地球形状不符?2.地球里真有这么一根地轴吗?3.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地球上能建一座四面都朝北的房子吗?如果可以,应建在哪里?(活动)1.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同学之间互相检查2.若用一个圆圈代表地球,你能把看到的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画在图上吗?(承转)1.学生利用在教室的座次描述某同学的位置,引出描述位置的常用方法。

2.通过设问“一艘轮船在太平洋中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现在需要紧急救援,这时船长该如何告诉救援人员他所在的位置?海湾战争时美军地面战士在沙漠中发现目标,他该如何向指挥中心汇报目标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平面上的横纵网格(教室座次)经变形后绘成球面上的网格(经纬网),引出在地球上准确定位的一种方法——利用经纬网来定位。

经纬网1.经线和纬线(利用经纬仪介绍)在地球仪上,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统称为纬线;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统称为经线,又叫子午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就叫经纬网。

(提问)地球上有这些线吗?在地球仪上这样的经线、纬线,我们可以画多少条?你认为我们可以如何区别它们?(活动)情景1:一艘油轮在太平洋海域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并告知了船只所在的位置是北纬15°、东经165°,我国一艘行驶在附近海域的轮船收到了求救信号,决定前往营救,请你帮他们在地球仪上找到遇险船只的位置,并将黄色标记粘贴在该位置上。

(展示)找到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个地方的。

2.经度和纬度(老师追问)(视实际情况而定)(在老师追问下,通过已了解同学的介绍、老师的多媒体演示、量角器的不同摆放,使不了解的同学在地球仪上学会在什么地方找经度的标识,什么地方找纬度的标识;了解经度、纬度的划分并总结出经度、纬度各自的分布规律)。

(继续完成活动)没找到的同学通过交流后找出自己没找到的原因并继续寻找,找到的同学可提供帮助。

(活动)情景2:埃特纳火山海拔3340米,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每隔几年便会喷发一次。

上一次喷发发生在1998年7月23日,当时火山口的烟柱高达万米。

埃特纳火山在“沉睡”了数年后,今年10月27日凌晨突然发生猛烈喷发,后又在连续遭到5次地震波的袭击后多次爆发,11月25日清晨它又喷发出炽热的岩浆和黑色浓烟,上图是它喷发时的壮观场面。

该火山位于北纬36 °、东经15 °附近的一个岛上,请你在地球仪上找出该火山的位置并关注它的发展,找到后请将蓝色标记粘贴在该位置上。

(活动中老师要注意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发生的错误及时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告诉其他同学正确的方法,如:1.找北纬36 °纬线时,要在地球仪上已绘制的相邻两条纬线之间估计;2.找东经15 °经线时要从0°经线向东找……)(展示)找到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介绍自己寻找的过程。

(没找到的同学在听完介绍后找出自己没找到的原因并继续寻找,找到的同学可提供帮助)(承转)为了需要我们有时会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半球,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纬线和经线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半球吗?半球的划分(多媒体演示)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边观看演示,边观察地球仪,边回答老师(提问)如果沿纬线分,你有几种分发?如果沿经线分,你是否能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半球?怎样才能将它分成两个半球?有几种分法?如果让你分你会怎样分?国际上是选用你提出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吗?为什么这样划分?(小结)(练习)1.在地球仪上找到划分半球的界线2.在地球仪上找出各半球分布的主要大洲(承转)有时为需要我们还会按纬度将地球仪分成中、低、高纬度区。

4. 低、中、高纬的划分读图(练习)你能读图说出各纬度带的纬度范围吗?(小结)5. 经纬网及应用观看影片:“国家公敌”片断(提问)影片中什么内容与我们今天所学知识有关?你还知道我们今天所学的经纬网知识在哪里有用吗?你认为经纬网的最主要用途是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目前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