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六中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沁园春》导学案第二课时

《沁园春》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词的主旨句。

2.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领会词作的意境美和音乐美,体会词作语言的凝练。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自主学习】
1.试背诵上阕,并概括内容。

2.自由朗读下阕,概括诗歌内容。

【合作探究】
2.朗读下阙并思考: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2)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4)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谈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齐声诵读下阙。

归纳下阙的主要内容及手法。

【拓展延伸】
1.总结、归纳本词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特点。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精品]《沁园春》导学案.doc

[精品]《沁园春》导学案.doc

《沁园春•雪》导学案一、课前预习(5分钟)1. 《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其中“沁园春”叫,题目是2. 熟读成诵,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下阕3. 下列几组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沁(qin )园春 原弛蜡象分(fen )外妖烧B.江山多骄 稍逊风骚(sdo ) 惟余莽莽C. 一代天骄 略输文彩 还看今朝(zhao )D.成吉思汗(hdn ) 数(shu )风流人物竞折腰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D.欲/与天公试/比高. 学习与探究(30分钟)1. 上下阕的过渡句是, 。

作用:2. 全篇的主旨句是, 。

3. 上阕写景的领起字是;下阕议论抒情的领起字是。

4. 从修辞方面鉴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的妙处。

答.5. “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答.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A. 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批评他们短于文治的缺点,略含讽刺。

7,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巩固练习(5分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 ,句中指—。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沁园春》导学案

《沁园春》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语言积累与速读感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关于“词”的常识填空。

“词”这种文学样式兴起于,成形于,盛行于,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都遵循一种格式,叫,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派和派两种,宋代的苏轼和柳永分别是这两派的杰出代表。

2.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写于年,“沁园春”是名,“长沙”是。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漫()江碧透漫()谈雄关漫()道真如铁百舸()争流鹰击()长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峥嵘()岁月浪遏()飞舟4.纵观全词,造象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思路,贯穿全文的关键字眼。

()--()--()--()--()--()★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词的上片描写一幅湘江秋景图,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词人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绪?2.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个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

本词具有语言美的特点,很多词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请从文中选择至少3个字词,进行赏析。

4.怎样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看”和“忆”的作用?5.《晋书·祖逖传》记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三句时,也曾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结合这些分析,谈一下这三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思学习与高效评估★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书生义气挥斥方遒风华正茂指点B.鱼翔浅底浪遏飞洲峥嵘岁月自诩C.百舸争流独立寒秋一气之下霜天D.橘子州头江湖义气义正词严分泌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

沁园春·导学案

沁园春·导学案

课题:沁园春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一.相关知识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二.教材助读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沁园春导学案二

沁园春导学案二
五、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湘江/镶嵌染色/点燃飞翔/享受
B.沉浮/符合寥廓/括号峥嵘/征兆
C.茂盛/藐视挥斥/钥匙僧侣/鲁莽
D.舟船/周详遒劲/追求遏止/碣石
2.下面是元曲作家白朴写的一首关于“秋”的小令,请选出最能体现秋景的一组词()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整首诗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巧妙、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们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三、概括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自主感悟
《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山水,草叶花。
A.青绿白红黄B.远近黄红兰
C.残剩枯黄落D.寒瘦败枫残
3.请仿照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的形式,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
山,书,

沁园春导学案(学生)

沁园春导学案(学生)

【总01、02】《沁园春·长沙》学案(第一周第一课时总第一课时)主备人:曾建萍【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学习方法】: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

4、自主、讨论、交流、质疑:讨论集中,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课时计划】:二课时【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1.写作背景:《沁园春雪》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2.走进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逝世。

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毛泽东名句集萃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沁园春 导学案

沁园春    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课前导学】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百舸.()峥嵘..()()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4、朗读本词三遍。

【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四、教学过程:(一)导语: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

沁园春导学案一(1)

沁园春导学案一(1)
5.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7.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0.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5.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
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
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
(二)准确规范默写上阕
六、课后反思
附材料链接
一、意象
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三)分析总结
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四)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实现由“景”到“情”的飞跃,情中显志的。
五、随堂训练
(一)回背上阕,完成下列内容。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地点是湘江。
2.“看”涉及的范围从第句到第句,它在上阕中的作用
3.“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到,自而,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
二、毛泽东
(一)相关素材
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沁园春长沙课时第一、二课时课型新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作品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诗歌的意境,从而掌握欣赏诗歌作品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能力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特(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使学生掌握阅读欣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

3.情感目标:(1)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学习难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通过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一、课前预习、知识背景1、自学方式方法①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朗读全诗,画出重点诗句,找出诗歌意象、音节、韵律等。

②根据教师寄语,留心注解①,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根据自己的阅历展开联想,领会诗词内容。

③根据自己的领会,谈谈词人写作时的心情和抱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对学习、理想的认识。

2、名人导向①作者生活时代、写作动机介绍: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

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

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②文章重点章句导读、故事或人物介绍: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③关联资料索引(兴趣自选)[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具有雄浑、洒脱、壮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

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

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

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诗词名句背诵]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七律•登庐山》)8、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答友人》)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10、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1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念奴娇•昆仑》)1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1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4、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七律•冬云》)二、复习导入,创设情境1、课前演讲2、导入新课三、诵读课文,自主学习1、朗读提示:朗读指导: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师范读正音,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出示词语以及字音)3.朗诵技巧提示。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文学常识(熟读记忆):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隋唐),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起源于唐,兴盛于宋。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二、课堂互动学案1、检查常识性知识的记忆①什么是词的标题和词牌?词的小令、中调、长调有什么区分?②诗、词、曲的主要区分在哪里?2、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学中形成的知识、认识和质疑(如课堂上来不及展示的同学可写成书面材料,贴在“学习园地”或其它的展示栏上)教师要启迪学生思维,诱导学生发言,把握课堂教学气氛。

本文可以从下面两题引导学生发言:①古人说“诗言志”,《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②秋天,在传统文人的笔下往往显得有些凄凉,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也写了“湘江秋景图”,有凄凉感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3、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教师把学生引导到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上来(注意把握教学时间)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和诗人博大的胸怀,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2、揣摩和体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毛泽东诗词雄浑壮丽的风格特点,感受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学习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

明确1: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