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长恨歌教案一精品教育

合集下载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学生能够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背诵《长恨歌》的部分章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讨论、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恨歌》的内涵。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长恨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悲剧,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认识。

让学生体会《长恨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学生领略《长恨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恨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长恨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分析。

《长恨歌》的背诵和朗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长恨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悲剧。

如何让学生体会《长恨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析《长恨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长恨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悲剧。

引导学生讨论《长恨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朗诵法指导学生朗诵《长恨歌》的部分章节。

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长恨歌》的艺术魅力。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1. ◦ ◦ ◦2. ◦ ◦ ◦3. ◦ ◦ ◦ 1. ◦ ◦ ◦ 2. ◦ ◦ ◦ 1. ◦ ◦ 2. ◦ ◦ 3. ◦ ◦4. ◦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讲解讲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讲解《长恨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恨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悲剧。

引导学生讨论《长恨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朗诵指导学生朗诵《长恨歌》的部分章节。

2019人教版语文选修《长恨歌》word教案

2019人教版语文选修《长恨歌》word教案

2019人教版语文选修《长恨歌》word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学习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知识链接之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包括对诗歌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探讨诗歌的主题,如爱情主题与政治批判主题的交织。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分析诗歌的词句、结构和主题。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思维碰撞。

3、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或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这段历史故事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长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特点。

讲述《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当时的影响。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声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正音,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诗歌的情节发展。

4、精读诗歌,分析人物形象分组讨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特点。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描写语句入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分析杨贵妃的美貌和唐玄宗的沉迷。

探讨两人爱情的真挚之处以及在政治背景下的无奈。

5、探究诗歌主题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是单纯的爱情悲剧还是包含了对政治的批判。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诗句所反映的社会动荡。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长恨歌》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内容1. 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2. 分析《长恨歌》的情节和结构: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和结构,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手法;3. 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和寓意:探讨《长恨歌》所表达的主题和寓意,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爱情和命运等深刻的哲学问题;4. 研究《长恨歌》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分析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5. 进行《长恨歌》的文学创作:鼓励学生进行与《长恨歌》相关的文学创作,如仿写、改编或创作相关题材的短篇作品等,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 阅读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2. 作品赏析:组织学生共同欣赏《长恨歌》的经典音乐、戏剧和电影改编版本,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感知作品的美;3. 个性化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性化的写作练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4. 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表演和书画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不同魅力;5.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促进合作与交流。

评估1. 口头表达: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个性化写作活动,评估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书面作品: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3. 研究反思: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反思,并撰写研究笔记或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研究自觉性和思维能力。

参考资料1. 《长恨歌》原文及注释2. 白居易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3. 与《长恨歌》相关的音乐、戏剧和电影资料4. 文学创作指导书籍和工具书以上是《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长恨歌》的结构和主题;•学会欣赏《长恨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结构和主题;•学习《长恨歌》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掌握《长恨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长恨歌》的文本、《长恨歌》的研究资料;•白纸和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长恨歌》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长恨歌》的了解程度。

第二步:分析《长恨歌》(15分钟)•分析《长恨歌》的结构和主题,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认识;•分析《长恨歌》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三步:欣赏《长恨歌》(20分钟)•播放《长恨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其艺术特点和韵律之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培养其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长恨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呈报讨论结果。

第五步:个人写作(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长恨歌》的感悟;•鼓励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语言进行写作。

第六步:展示与总结(10分钟)•随机选取几位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共同欣赏和评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保持兴趣。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自行搜索和阅读更多关于《长恨歌》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或写作比赛,展示他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课堂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水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学生对《长恨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下一次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小组合作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

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要完成这个题,得先看诗,读诗,品诗。

看诗,读诗,品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整体感知的过程。

把学生直接引导到作品的面前,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也一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品读。

二、导入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流传甚广。

一千多年后,它们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们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对真情的向往和追求。

也许,唯有这绵绵“长恨”,才是真正的永远。

三、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跟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1.我们要求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现在就请大家秀秀自己的风采。

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展现了他自创的画作,有同学来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同学自编自唱了一首歌。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单元《唐诗》章节,详细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领会其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长恨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重点:掌握《长恨歌》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诗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课。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恨歌》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

(1)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矛盾加剧,诗人白居易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社会现实。

(2)情节:诗歌共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思念和重逢。

(3)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宫女、太监等,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4)艺术特色: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3. 例题讲解:分析《长恨歌》中的名句,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讲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长恨歌》中的其他名句,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各小组代表发言。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1)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2)情节:爱情、悲剧、思念、重逢(3)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宫女、太监等(4)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表现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表现手法:对比、象征、抒情等。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长恨歌》全文。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3.感受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意象分析、情感理解。

2.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

(2)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诗歌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加强记忆。

(3)学生自主背诵,检查记忆效果。

3.诗歌内容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如“汉宫”、“长恨”、“夜雨”等。

(3)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如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等。

4.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

(2)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3)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长恨”象征人生的无常和遗憾。

5.情感体验与讨论(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如对爱情的执着、对人生的感慨等。

(2)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有何启示和感悟。

6.拓展延伸(1)介绍与《长恨歌》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2)推荐其他与《长恨歌》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长生殿》、《红楼梦》等。

7.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读《长恨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长恨歌》全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长恨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诗歌中一些难懂的句子解释不够透彻,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教案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三.作者.作品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避嫌消灾,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四.内容概述我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选了原文中一句诗来概括。

一:杨妃入宫受宠: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一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二:马嵬生离死别: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三:仙山寻得杨妃: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一节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

此“恨”经年,可谓长矣。

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便给人一种真实感,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画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

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五. 课文讲解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我只提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全班同学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哪,一起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请学生分析。

动作描写,对比手法都分析得很到位。

其他学生补充了其它的外貌描写,尤其是一个女生分析“梨花一枝春带雨”特别有韵味,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然后,我故弄玄虚,呵呵,“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同学们大呼:李白!然后投影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我再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

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

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第二个问题,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全班同学又是不约而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然后,几个积极发言的同学分析到了好几处。

比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想想,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

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

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

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

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2. 分析课文第二.三部分。

这一个环节,我只问了一个问题。

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比如,有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有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我插了一句,“郭敬明好像有一句话,物是人非是汉语中最狠毒的词语,轻轻四个字,就把一切都改变了。

”;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我稍加补充了一下,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

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也有提问的。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我先让学生思考,果然有满意的答案。

我趁机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没有学生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我只好自己提了。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唉,罢了,罢了。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说到这,我说了一句,“你不是杨贵妃,我不是唐玄宗,但我们都走不过宿命的马嵬坡。

”学生连忙做笔记。

六.分析《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1)讽喻说。

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