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的张力——王国维-欧穆亚-说的三重视界

合集下载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集大成者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集大成者

!6 6C O / 0 1 2 3 4 5 2 78 9 : ; < = 9>; <= <? @ A B @ < @ : = ; = C D @E F B G<F HI C = @ B ; = J B @ <; :; K K J GJ L ; = @ M; K ; M @ GC K= N @ F B 9 !L P N @= N @ F B 9C <Q ; < @ MF := RF= B ; M C = C F : ; L L C = @ B ; = J B @D C @ RA F C : = < C = @ B ; = J B @K N ; : S @ <RC = N= C G@; : ML C = @ B ; = J B @< = 9 L @ O7<= &T; V R@ ; L R; 9 <K N ; : S @ <RC = N C :C = < @ L H N @B @ A B @ < @ : = ; = C D @H C S J B @F H= N C <= N @ F B 9 : SU J F C G; M @= N C <= N @ F B 9 @ < = ; Q L C < N @ M; : MG; M @C = = N @GF < = C GA F B = ; : = ; K ; M @ GC K= N @ F B 9C :W N C : @ < @L C = @ B ; = J B @B @ < @ ; B K NRN C K NG; M @;S B @ ; = O C : H L J @ : K @F := N @A ; = = @ B :; : M= B @ : MF H = N @L C = @ B ; = J B @N C < = F B 9B @ < @ ; B K NC := N @= R@ : = C @ = NK @ : = J B 9 !T; V R@ ,7 8 ,B XY Z[ \ 3 ] 1 : SU J F C 9 : ; < = 9>; <C = <? @ A B @ < @ : = ; = C D @E F B G<F HI C = @ B ; = J B @ @ A B @ < @ : = ; = C D @ O H C S J B @ ! ’ ( . ^ _ ^ 文献标识码 ! ‘ ( ( a V) b a ‘ % ’ ( ( c * ( d V( ( c b V( c 7O 文章编号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说是一个在世代累积基础上建构的学术命题 + 这一命题植根于中国 传 统 的 文 变 时 序 说 和 文 体 " 通变论 & 并由于王国维的理论贡献而基本定型 & 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命题 & 深刻地影响了 ’ (世 纪 文 学 史 研究的格局与走向 + 本文拟通过考索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说的渊源流变 & 深入探究王国维 对 这 一 学 说 的 理 论 贡 献 & 揭示 王国维成为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的内在原因 +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百家讲坛全部文本资料-名家谈文学-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

百家讲坛全部文本资料-名家谈文学-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

百家讲坛全部文本资料-名家谈文学-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 -姚淦铭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5日 09:56主讲人简介: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文学硕士。

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专著有:《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礼记译注》、《趣谈中国摩崖石刻》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

曾获国家图书奖。

内容简介:一、王国维是怎样一个人王国维是一个自有境界的人。

青年王国维是一位英气勃勃的诗人、哲学家、美学家。

他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名言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脍炙人口。

二、第一境界的历练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王国维如此喜欢这句话的意境,因为这里的意象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为了。

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

三、第二境界的历练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都很高的杰出大师。

他曾经赞扬大学问家看书目光直透纸背。

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

四、第三境界的历练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次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这是何等地令人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五、境界的关键在人格学者的人格是境界的关键。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

第29卷第1期2003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9,No.1Jan.,2003[收稿日期]2002209208[作者简介]陈鸿祥(1940—),男,江苏南京人,《世纪风采》杂志社编审。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陈鸿祥(《世纪风采》杂志社,江苏南京 210013) [关键词] 王国维;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摘 要] 从1905—1907年,王国维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论文,提出了“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等三大论说,其侧重虽有不同却有其内在一致的美学精神,这就是鄙弃汲汲于功利,反对“饣甫饣 的文学”;试图化合“中西”,呼唤创造跻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之“大文学”。

[中图分类号] I01;I20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3)0120085207 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国以后,应聘为罗振玉译编《教育世界》杂志。

所谓“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固然令他“酷嗜”,但他也未忘情于文学,更“酷嗜”着“纯粹之美学”,而且与他第二、三、四次攻读“汗德(康德)之书”大致同步。

他神游于中西文学艺术,继1904年发表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之后,在1905—1907年间,又相继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问题的论著,提出了文学创作上的“写人生”,诗文鉴赏上的“古雅”说,以及美学理论上的“游戏论”等三大论说。

一、论述“屈子文学”,推重文学创作上的“写人生” 《屈子文学之精神》,是王国维广览先秦诸子,汲取其精髓,化合西说,而以屈原为中国“纯粹诗歌”之开先河的人物,畅发了他自己的文学见解。

就篇幅而言,此文仅3000字上下,但理论密度高,思想容量大,将其视为近代第一篇以全新的文学观点研究屈原的重要论文,也毫不过分。

从“审美”视域走向“境界”--论王国维的“知力意志”说

从“审美”视域走向“境界”--论王国维的“知力意志”说

云礴大学凡文社会科学学授
No.4.200l V01. 27
从“审美"视域走向“境界"
——论王国维的“知力意志"说
蒋永青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01) 摘要: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其所研究与信奉的“审美”视城的学术超越;“知力意志” 说是王国维从“审美”论向“境界”说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叔本华与尼采思想的综合提 炼,它是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真、善、美“同一”之城性质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审美;知力意志;境界
Will
of Knowledge Power”
J从NG
Yong-qing
(Research Section of Ethnic Arts,Yunnan Arts Institute,Kunming,Yunnan,650101,China) Abstract:Wang Guowei’s
“aesthetic
之欲,不于政治,将于何求其满足之地乎?
罗Apollo’。前者主意论。后者主知论也。 前者叔本华之意志,后者海额尔之理念也。 彼之知力的修养与审美的创造力,皆达最 高之程度。彼深观历史与人生,而以诗人 之手腕再现之。然其性质之根柢,充以无 疆之大欲。故科学与美术不足以拯之,其 志则专制之君主也,其身则大学之教授也。 于是彼之理想实往复于知力之快乐与意志 之势力之间,彼俄焉委其一身于审美的直 观与艺术的制作。俄焉而欲展其意志、展 其本能、展其情绪,举昔之所珍赏者一朝 而舍之。夫由其人格之高尚纯洁观之,则 耳目之欲于彼固一无价值也。彼所求之快 乐。非知识的,即势力的也。彼之一生疲 于二者之争斗,迨其暮年,知识美术道德 等一切。非个人及超个人之价值不足以厌 彼,彼翻然而欲于实践之生活中,发展其 个人之无限之势力。于是此战争之胜利者, 非亚波罗而地哇尼苏斯也,非过去之传说 而未来之希望也。一言以蔽之:非理性而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境界”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境界”理论进行阐释,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的提出“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通过分析诗歌、词等文学作品,探讨了境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境界为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观点。

境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世界,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高度。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1. 道家思想的体现“境界”理论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自然、无为。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追求自然流露的情感和意境,而非刻意雕琢。

这种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 儒家思想的渗透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种以情感和道德为纽带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渗透。

3. 禅宗思想的融合禅宗思想强调心性、悟性,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描绘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种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追求,正是禅宗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传统文化精神。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道德、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在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重要地位,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论“境界”理论作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境界美之无我之境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境界美之无我之境
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2呵见道家的无为
思想与王国维先生的境界美中的无我之境渊源 颇深。不同的是,中国道家以自然为美,崇尚天地 不言的大美,而王国维先生则主张艺术美高于自 然美,如先生在其作品中提出的艺术美之所以优 于自然美,是因为艺术美使人物我两忘。道家思 想的物我两忘是为了顺应自然,其理想是回到小 国寡民的社会状态。而先生的物我两忘则是一种 艺术无功利境界。从美学角度来看.先生境界美 中之无我之境是一种美学术语.是为了在艺术上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是先生在 诗词中倡导的“不隔”的一种艺术表现:也是先生 极力倡导的抛弃功利,超脱俗世的审美观。这在审 美理念上是对我国先秦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 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3j而 王国维先生在评论《红楼梦》时也说:“唯美之为 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 知有一己之利害。”…意思是,美丽的东西,不会 跟我们的利害相关;我们欣赏美的时候,也不会 是因为这些东西与自身利害相关。强调不管是审 美还是创作,都是纯粹真性情的东西。…美学思想 之西为中用正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美学做出的 重大贡献。无我之境正是这种审美观的集中体 现。而从先生在境界美中所强调的人生境界的角 度来看,东西方也有对接之处。客观地讲。18世纪 的西方与20世纪初的旧中国在某些方面高度相 似。18世纪的西方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在自然 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思想启蒙的启示下,原有的宗 教信仰与旧的价值体系全面崩塌,新的价值体系 有待确立。因此,尼采振臂高呼“上帝已死”,并创 造性的提出人生的精神三变:骆驼、狮子、婴儿。 而20世纪初的王国维先生直面满目疮痍的旧中 国,在内忧外患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教育等有被全面否定的危险,先生以一名知 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做了 全面沉痛的反思。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学上升到美 学的高度,为了在内涵上丰富中国传统美学思 想,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境界说,即“古今 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 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三境也”。’1j此三种境界是逐层递进 的关系,在哲学上论证了他的美学思想。第一境 界恰似尼采精神三变中的骆驼,是在困顿中惆 怅,表现为一种坚忍;第二境界恰似尼采说的狮 子,是为了信念不顾一切,是目标明确而与世俗、 信仰、命运的不公作最后之决战。前两种境界是 “于动之静时得之”,颇符合静安先生境界美中之 悲壮。三境界中的第三境界是境界美中之最高境 界,是人生的大彻大悟,是对世俗欲望.对功名利 禄的解脱,恰似尼采说的婴儿。赤子之心眼中的 真景物与真感情正是先生高度赞美的所谓“血书 者是也”,也是先生强调的所谓“诗人之眼”。是不

黑格尔对王国维三种境界的理解

黑格尔对王国维三种境界的理解

黑格尔对王国维三种境界的理解黑格尔(1723-1799)是18世纪德意志哲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的哲学思想贯穿了整个德国理性主义时期。

黑格尔在法律、政治、宗教、历史等领域的贡献,如同比尔斯特罗普拉夫共同构成了德意志哲学的精髓。

从概念来看,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哲学观点,它也是一种实际的抽象理论。

其中,黑格尔对王国维境界的研究非常重要。

根据黑格尔,有三种境界,即国家、家庭和教会。

国家是一个政治社会,它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它的最高原则是宪法的立法性原则,它的权利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而它的利益是服务大众的福祉。

家庭也是一个社会秩序,它的原则是道德原则,它也具有权利,但它不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它的利益是维护家庭个人的利益。

最后,教会是一个教学社会,它的原则是关于信仰的原则,它有它自己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不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它的利益是保护和宣传宗教教义。

因此,黑格尔倡导一种“三自由原则”的理念,即国家的独立、家庭的自由和教会的独立。

首先,国家的独立,即国家公民应该服从国家立法的原则,而不必受任何其他任何权力的约束;其次,家庭的自由,即家庭内部应该遵循其自己的道德原则而不必受到任何外部力量的约束;最后,教会的独立,即教会应该服从它自己的信仰原则,而不必受任何外部力量的约束。

实际上,黑格尔的这一理论被当时的政治家所采纳,他们认为这能促进社会稳定,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公平。

如此一来,国家的政府应该对它自己的公民实行法律制裁,家庭层应该遵循家庭道德,而教会层要遵循宗教教义。

换句话说,只有实施三自由原则,国家、家庭、教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序发展,从而让社会稳定、和平、发展。

从历史上看,黑格尔的这一概念对推动19世纪德国社会秩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也被广泛用于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的社会秩序的发展中。

因此,黑格尔的理论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三自由原则”的理论,它也成为现代社会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阐释的张力——王国维"欧穆亚"说的三重视界
作者:杜安, DU A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7,7(5)
1.朱立元;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二十世纪美学 1999
2.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1997
3.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1997
4.罗素西方哲学史 1976
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982
6.周宪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 1996(05)
7.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1979
8.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1999
9.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 1999
10.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 2002
11.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 1987
12.王国维王国维遗书 1983
1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程 1993
14.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198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dzdxxb-shkx20070502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