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认为环境对生物有哪些影响?为什么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的情况各异?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讲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将同一种植物分别种植在光照充足、光照不足、温度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水分充足、水分缺乏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植物生长的情况。
3.实验报告(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报告,总结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和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实验。
例如: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对小鱼的生长和呼吸有影响,或者大气中的空气污染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等。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多进行实验,探索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后作业:1.思考:你认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例子,并写下你的观察结果。
了解生物的适应性;掌握生物对不同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师讲解生物的适应性,并进行相关实验。
实验内容:将白鼠分别放置在高温、低温、高湿、低湿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白鼠的反应和生存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察。
例如:观察沙漠植物和热带雨林植物对干旱和湿润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何不同等。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遗传及进化的影响;掌握环境因素对生物遗传及进化的影响。
教师讲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遗传及进化的影响,并进行相关实验。
实验内容: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果蝇进行不同环境的培养,观察果蝇遗传特征的变化。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生态学;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生态学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重要作用是本课题的重点。
因为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为将来关注、解决世界性问题所产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
2.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因为生态因素是直接影响生物分布、形态、生理的环境因素,正是本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
此部分内容所以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容易把一些间接影响生物的因素,如水域的深度、海拔的高度、纬度的高低等,也当作生态因素。
实际上这些因素是通过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生态因素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
此外,生态因素对生物具有综合性的作用或有某一因素的主导作用,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3.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对某些内容要组织讨论。
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成为难点。
例如,组织学生对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这几种种间关系讨论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两种生物间的利害关系上去分析,使学生的讨论能集中在实质的问题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在老师主导作用下有序地进行。
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2)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观察法: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状态。
(2)实验法:设计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物现象。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2.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提出问题:“环境对生物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1.介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光:讲解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动物活动节律的影响。
b.温度:阐述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c.水:分析水对生物生存、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d.空气:介绍空气成分对生物呼吸、生长等方面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提高表达、沟通、合作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掌握环境因素对生物形态和生态适应的影响;3. 能够举例说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 生物的形态适应;2. 生态适应的分类;3. 如何处理学生的提问。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环节: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2. 准备一些环境因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因素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二、讲授(15分钟)1. 生物形态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上,如动物的毛、鳞、皮肤等,植物的叶片、根系等,这些都是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
例如,极地地区的北极熊毛皮厚密,可以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2. 生态适应:生态适应是指生物适应环境中的种种要素,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不同的。
生态适应可以分为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两个方面。
例如,极地地区的企鹅具有潜水能力和不怕寒冷的身体结构,可以在冰天雪地中繁殖和觅食。
三、讨论(2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2. 学生们讨论温度对生物的生态适应和形态适应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案例:在极地地区,北极熊和企鹅的生态适应有哪些区别?2.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3. 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提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更深刻。
不过,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敬业精神。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详细内容包括环境因子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点探讨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影响,以及生物因子如捕食、竞争、共生等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因子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机制。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机制,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环境因子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① 环境因子的概念、种类;②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机制,以温度、光照、水分等为例;③ 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以捕食、竞争、共生为例。
3.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进行互动交流。
4. 例题讲解:讲解与环境因子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难点、重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环境因子的概念、种类2.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机制温度光照水分3. 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捕食竞争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解释环境因子的概念及其对生物的影响;② 论述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③ 举例说明环境因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环境因子的理解是否深入,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一、教育目标:1.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学习如何保护环境,保护生物;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环境?环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对生物有什么影响?2.讲解:1)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会影响生物的呼吸和健康,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生物体内,对生物产生危害。
(2)水污染:水污染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水中的污染物会杀死水中的生物。
(3)土地污染:土地污染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土地中的有害物质会对生物产生危害。
2)环保意识教育:(1)呼吁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2)节约用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不随意浪费。
(3)禁止乱扔垃圾:垃圾污染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应该禁止乱扔垃圾,在指定地点分类投放。
3.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介绍几个案例,让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1)日本富士山附近的秀洲湖,因为长期污染而失去了清澈的湖水和丰富的水生生物。
(2)我国黄河的污染严重,影响了黄河的生态环境,黄河流域的生物也遭到了威胁。
4.总结:教师总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保护生物。
四、板书设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环保意识教育呼吁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禁止乱扔垃圾五、作业:1.观察家庭中的环境,写一篇关于环境的小作文;2.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的图片,制作海报或 PPT。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主要是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学生在学习了不同的生物和变化的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对这些内容的提升和综合运用。
而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则是学习整章内容的起点,一方面它与前一章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关乎后续内容学习的动机问题。
因为后面的内容就是要解释为什么环境会影响生物行为、又是怎样影响生物行为的,如果在这一节课里学生的兴趣被激起,那么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就会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展开本章学习的第一节内容——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列举环境因素并不难,难点在学生能理解它们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并能根据具体的生物行为判断影响该行为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判断常见的影响生物行为的环境因素。
因此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动物的节律行为、理解环境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以及植物的感应性现象;(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研究动植物行为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欲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植物感应性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知识对植物感应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设计和重难点的突破由于考虑到这多方面的因素,我在本节课中使用了比较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以及已经准备好发芽的蚕豆种子和含羞草,整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讨论和探究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
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相互间的讨论和交流中获得知识和进步。
也是为了突出植物的感应性这个重点和突破学生在理解植物感应性所存在的困难。
七、教学过程为了切实完成所定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一些主要的教学环节采取了如下设想:我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块:(1)用谜语设疑,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八年级科学上册《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教案5 浙教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各种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的资料。
2、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3、能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培养更多的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认识,并积极的提高学生学习科学,了解自然界的兴趣。
同时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1.从各种问题的讨论和题目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讨论意识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植物的探究的实际的实验的体验中,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直观的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研究科学知识的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的分析三. 教学过程引入: 通过一则关于燕子的谜语, 让学生想到燕子, 进而想到前面学过的关于燕子的一句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说明是天气的变化而引起的动物行为。
进而回想更多以前讲过的有关天气变化的动物的一些行为。
从而引出环境对动物的影响。
师:这些动物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天气的影响外,其它的环境因素是否对动物的行为也有影响呢?又有哪些环境因素呢?(讨论1)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师:我们先来看一则动画,注意千万要仔细的看,其中可隐含了题目的哦。
(播放有关的猫头鹰和招潮蟹的动画)看完录象后,请学生回答录象里的问题的同时,回忆节律性行为的含义及其中提到的节律性的行为。
节律性行为:动物由于昼夜,四季及海洋的潮水变化的周期性而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称为节律性行为.其中动物所涉及的节律性行为:猫头鹰的昼夜节律候鸟的季节节律招潮蟹的潮汐节律再举节律性行为的列子:青蛙的冬眠师:看了录象后我们对猫头鹰等动物就更了解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几个关于猫头鹰的问题。
出示猫头鹰和鼠的图片,请学生看图,分组讨论其中的四个讨论题1.猫头鹰和鼠在昼夜变化时是怎样活动的?2、人类的昼夜活动规律与它们相同吗?3、这图中表现的是猫头鹰和鼠的什么节律?4、本地区哪些动物有与猫头鹰类似的节律性行为?通过学生的前三个问题的讨论回答中让学生明白猫头鹰和鼠的周期性的活动是他们的节律性行为,而且是由于昼夜的变化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组长:吴玲玲组员:刘炳年、纪庆南、吴小红、林俊妮、王智勇
课题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日期2004年11月
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各种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2、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3、能列举掌握的感应现象。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课程
资源
的准
备与
开发
教学过程调控对策【引入】学生描述:回顾上一章学过的有关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环境对生
物行为的影响。
天气:1、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
2、地震、台风前的动物行为等等
气候:1、沙漠仙人球的特点,各地农作物的特点。
2、沙漠中的抬尾芥虫等等
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看图讨论】猫头鹰和鼠的昼夜节律性行为:P101讨论
1、(1)猫头鹰和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而白天与夜晚主
要有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差异,因此,温度和光照等都是影响猫头鹰和
鼠的行为的外界因素。
(2)人类与他们不同,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所以温度和光照等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环境因素。
2、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
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详见附录:动物的节律性行为节律性行为
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称为节律性行为,或叫生物节律。
例
如很多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和睡眠行为在一天之内很有规律地发生;温带地区的动
物大都每年在一定的季节繁殖一次,甚至在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它们的游动,
或从水域上层到下层也表现出某种节律性。
因此节律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动物
适应环境节律的结果。
节律性行为约可分为四类:
潮汐节律——涨潮落潮,是由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的海洋所引起的。
这样生
活在潮间带(就是涨潮时为海水淹没,潮落时又露出的海滩)的许多动物的活动,
也跟着产生节律性的变化。
例如涨潮时,潮水带来了许多食物,牡蛎将壳打开,进行取食活动。
退潮时将壳紧闭。
许多蟹类,在涨潮时,躲进洞穴或岩缝,因为它不像牡蛎那样固着在礁石上,就有冲走的危险,落潮后,即出来在沙滩上积极觅食。
月节律——节律周期为28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因此和潮汐节律紧密相关。
例如银汉鱼的产卵,总是在大潮时到沙滩产卵,大潮应是月圆之夜。
人类的女性排卵,也以月为周期,所以有28日为周期的月经来潮。
但这和月亮的圆缺没有关系。
可是还有了一个“潮”字,如月经来“潮”、初“潮”(女孩子第一次的月经)等,可见国人很早把这种月规律性,比喻为潮起潮落了。
日节律——节律周期为24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的交替相关。
有些动物白昼活动,称为昼行性;有些动物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还有些在早晨、黄昏活动,称为晓暮行性。
但由于昼夜24小时又受季节的变化而有昼夜平分之时(春分、秋分季节),昼长夜短或夜长昼短之时,而且不同纬度情况不一样,因此,这种习性,也是变化的。
在春末和整个夏季,许多鸟类喜晨昏活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但到了冬日却变成昼行性了,因为晨昏温度太低的缘故。
年节律——节律周期为一年。
例如很多鸟类、哺乳类一年只繁殖一次,多选在温度适宜、食料丰富、适于幼仔生活的时期,这是进化中形成的适应。
昆虫会在冬季进入滞育期或休眠期,一些种类的哺乳动物以冬眠数月度过寒冷,两栖类、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更需冬眠了。
鸟类则发生迁徙,每年随季节的变化在繁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居,称为候鸟。
在我国,春夏季节飞来繁殖,秋冬南去越冬的鸟,称为夏候鸟,如家燕、黄鹂等。
秋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称为冬候鸟,如大雁、野鸭、天鹅等。
还有些鸟,繁殖区和越冬区都不在我国境内,但南来北往经过我国休息、觅食,称为候鸟中的旅鸟或过路鸟。
侯鸟迁徙的旅程一般都很长,有几百、几千公里的,还有上万公里的,如北极燕鸥(Sterna poradisaea),每年迁徙飞行4万公里以上。
由于这些节律行为,使人们想起动物体内是否有个生物钟?生物钟是确实存在的,但不是墙上挂的钟也不是手上戴的表,而是决定生物时间节律的生物化学机制。
是由生物世世代代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个体和种群生存发展的内部调节活动。
例如激素的有规律的分泌活动,以及世代形成的条件反射,变成了本能传递了下来,才表现出节律性活动。
例如,周期性的繁殖活动,通常都和光照强度,日照长短、食物状况、异性个体的吸引等因素引起的性激素分泌水平相联系。
冬眠显然和食物的匮乏,温度的过低引起的生理活动水平的减低有关,进而又作为本能遗传下来。
鸟类的迁徙,更为复杂,日照长短、食物状况,可能是直接的动因,引起激素活动的变化,而作为一种本能,它还和历史上冰河期,冰河的南侵,而后又缓缓退去,鸟类随着躲避而又一步步回归的历史过程联系在一起。
多少世代过去了,还在重复着祖先经历过的旅程。
当然也不是不可改变,由于地表环境的变迁,迁飞的路线、停留地点也会有所改变。
天鹅、野鸭等水禽,在南飞越冬或北返繁殖的途中,如遇适宜的水面,食物丰富,也会中途留下,不“思”归去。
例如北京近年来常见到天鹅野鸭驻留,令人高兴。
这说明我们的环境质量在提高。
二、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植物也能对环境中的各种不同刺激作出反应,只是大多数植物没有动物那么明显。
【看图讨论】
向日葵向太阳--对光照作出的反应
茎的背地生长--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的反应
捕蝇草捕猎物--对猎物重力的反应
【实验】1、含羞草对光、声、触碰等反应的实验
2、种子的芽和根的生长变化实验
【小结】植物的感应性是它们对地球引力、水、化学物质等刺激作出的反应。
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
性、向热性等。
【学生分组实验】植物的向性(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实验器材的改装:用易拉罐(透明的)剪去上面大部分代替培养皿,其他按照书上所列。
学生做好后,以小组的形式放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1、向光性茎朝向光的一面生长
2、向地性根都朝下生长,茎尖的负向地性
3、向水性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设计方案示例
1.实验题目: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2.目的要求:观察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骓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3.材料用具: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4.实验假设:依据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原理,幼苗应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幼苗将弯向光源生长。
6.方法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
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
在两个花盆中。
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组用一侧带
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
度、天气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
但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
7.实验记录:
将观察日期、时间、环境条件(温度、天气)、幼苗生长情况等列表记录。
8.实验结果和结论: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轶事记录
通过学习,学生对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
当课上要求学生讲述有关的内容时,学生讲得头头是道。
课后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
第1课时上完教材内容,第2课时以学生的实验的实验设计和交流为主。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