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高贵_与_低贱_的反差与反讽_评肖伯纳的_卖花女_

合集下载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尹明祥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0)004
【摘要】肖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反差幽默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作品情节结构
的真假较量与台词语言的虚实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直观性呈现;作品简单的故事、复杂的理论、激烈的观点的系统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隐喻性呈现.
【总页数】3页(P182-184)
【作者】尹明祥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市,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561
【相关文献】
1."高贵"与"低贱"的反差与反讽——评肖伯纳的《卖花女》 [J], 沈力
2.从卖花女到女首善 [J], 张佩玉;
3.从卖花女到女首善 [J], 张佩玉
4.肖伯纳的幽默 [J], 乙白莲
5.肖伯纳和他的《卖花女》 [J], 杜瑞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肖伯纳_卖花女_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肖伯纳_卖花女_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第30卷 第4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V ol.30 N o.4Journal of S ou 自卑thwe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2004Ξ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尹明祥(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市400715)摘 要:肖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反差幽默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

作品情节结构的真假较量与台词语言的虚实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直观性呈现;作品简单的故事、复杂的理论、激烈的观点的系统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隐喻性呈现。

关键词:肖伯纳;《卖花女》;虚实结合;反差幽默中图分类号:I71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420182203 可以说,肖伯纳针对18世纪以来的“结构谨严剧”,以他基于对易卜生的研究和学习,投入到了对旧戏剧之堕落的“真正的斗争”,“起了历史性的作用,因为他动摇了时髦的轻浮喜剧和市侩的传奇剧所造成的特别顽固的传统”[1](pp337-338),新颖的趣味、成熟的技巧、高尚的品位相得益彰,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莎士比亚的新的喜剧传统,他因此成为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戏剧家。

他在1912年创作、1913年首演的《卖花女》等,显示着英国戏剧在他的指引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卖花女》又译《匹克梅梁》、《皮格马利翁》,原文是Pygmalion 。

语音学教授息金斯让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伊莉莎学习了六个月的标准发音后,改造了她的语言和外表,使她在大使馆的派对上,成了风度优雅的绝色公主。

对肖伯纳的研究长期缺乏热点,远比莎士比亚和易卜生要差。

与莎士比亚相比,肖伯纳的故事更简单,理论更复杂,观点甚偏激,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对肖伯纳剧作两极分化的理解。

有人仅仅把《卖花女》看作是一出娱乐剧[2];一般的批评家认为它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性,尤其是对荒唐的社会等级差别的抨击,这使它成为一部高超的社会喜剧;也有人认为它具有创造独立的人的哲学内涵[3]。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萧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充满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的作品。

通过描绘卖花女伊丽莎白的命运,萧伯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阶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被其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真相所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这部作品通过卖花女伊丽莎白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阶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伊丽莎白出身贫寒,生活在伦敦的下层社会,她靠卖花为生,过着贫困的生活。

然而,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发展,伊丽莎白得到了语言学家希金斯的帮助,接受了改变口音和举止的培训,最终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淑女。

这个过程中,社会阶级对伊丽莎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伦敦的上层社会,人们对伊丽莎白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由一个卖花女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淑女。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伊丽莎白自身的努力,更是因为她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这种现象让我深深地感到社会阶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是如此之明显。

其次,这部作品通过伊丽莎白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在故事的开始,伊丽莎白是一个口齿不清、举止粗野的卖花女,她的性格也显得粗鲁和无礼。

然而,随着她接受了希金斯的培训,她的外表和举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淑女。

这种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到人性是多么的复杂和多变,一个人的外表和举止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内心世界。

伊丽莎白的命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每个人都值得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社会阶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也是如此之明显。

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命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人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通过阅读《卖花女》,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奥黛丽赫本电影《窈窕淑女》影评赏析

奥黛丽赫本电影《窈窕淑女》影评赏析

奥黛丽赫本电影《窈窕淑女》影评赏析电影《窈窕淑女》的结尾处告诉我,就算女人被男人改造之后从丑小鸭华丽变身为白天鹅之后,如果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还是只能当个帮男人拎拖鞋的白天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我不喜欢这样的故事。

那些改头换面之后就能得到真爱的童话都让我觉得悲伤。

《窈窕淑女》是萧伯纳的Pygmalion改编的。

传说塞浦路斯国王Pygmalion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像,爱神被他的诚心打动,就把雕像变成了活人。

大概,每个抱充气娃娃的猥琐男也会这样梦想吧?电影里,奥黛丽演个言语粗俗的卖花女;现实中,平凡的女人却演不了奥黛丽。

就算整容,就算专业设计师造型,就算花几个月去密集培训,我们也不能再造一个奥黛丽。

如果你爱的人,他只爱你的皮,新皮相之下还是那条旧灵魂,你确定他也会爱它吗?如果他不喜欢你的内心,你会忘掉自己变成他的影子吗?如果他里里外外都鄙视你,你为什么还要渴望他的爱呢?柯德莉KO掉了卖花女,完成了从街边小贩到社交名媛的华丽蜕变,但她对教授的爱从何而起我一点也不明白。

日久生情吗?还是教授的长期压迫让她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过我特别能理解教授对她的感情,教授极度自恋,她是他的大作,他能从她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这些镜像让他陶醉不已。

所以她出走那会儿教授很崩溃,他很需要她在身边保持自我感觉良好。

这个男人除了自恋只有自私,即使在奥黛丽出走的时候,他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计划着怎么复仇、挽回颜面,根本不想别人感受,更不会检讨自己。

奥黛丽之前那通发飚,他根本不当回事,只觉得姑娘口才不错,但说什么都白说了。

伊丽莎说“淑女不淑女,不是看她怎么做,而是看别人怎么对待她”。

也许她根本就不想做淑女吧。

那个叫弗雷迪的帅哥天天给她写信,还在门口唱歌,恨不得把她当成女王,她却抱怨人家光说不练,拒绝了他。

教授连漂亮话都没对她说过,更别提为她做什么,她却对他一片痴心妄想。

那么多捧着她的人,为什么单选了踩着她的这一位?原因就是她不想做淑女,还是比较习惯被吆喝着给人拿拖鞋。

浅析萧伯纳《卖花女》的喜剧效果

浅析萧伯纳《卖花女》的喜剧效果

浅析萧伯纳《卖花女》的喜剧效果作者:张嘉楠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6期摘要:《卖花女》是萧伯纳的一部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透过反差幽默手法、幽默讽刺的语言和喜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对贵族阶层的虚伪浮夸的批判以及对伊莉莎女性意识的颂扬。

关键词:萧伯纳;《卖花女》;喜剧效果;美学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喜剧作品《卖花女》是一部以反差幽默为主要特点的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

在剧中,萧伯纳喜剧化地为大家展现了卖花女伊莉莎“麻雀”变“凤凰”的过程,同时揭露上流社会的虚伪浮夸。

从喜剧美学的角度来透析《卖花女》,对理解该剧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故事情节简述该戏剧讲述了语言学家息金斯雨中巧遇举止粗俗、满口土话的卖花女伊莉莎,并对她的英语发音产生了兴趣,于是与好友辟克林上校打赌,半年之内,要将这个操伦敦方言、未接受过教育的卖花女改变成具有上流社会风度、举止优雅、英语口音纯正、看似贵族的公爵夫人。

三个月后,经息金斯严格训练的伊莉莎,不仅学会了标准英语,而且谈吐得体,举止文雅,在大使夫人的酒会上,竟然被认为是流着高贵血统的匈牙利公主。

息金斯完成了改造任务,在赌局中获胜。

二、“寓庄于谐”的喜剧性艺术特征美学上的喜剧,不单是指戏剧中的喜剧,还包括带有喜剧性的漫画、相声以及一部分民间笑话、机智故事等等。

喜剧的美学特征包含两个方面:一为内涵具有否定性;二为外在形式滑稽可笑。

“寓庄于谐”的喜剧性艺术特征,即这个意思。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卖花女》中,萧伯纳运用多种手法制造滑稽,来嘲讽和批判19世纪英国旧贵族的虚伪浮夸,也从侧面彰显伊莉莎的自立自强。

在男权社会下,女性获得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三、喜剧效果的产生1.反差幽默手法的呈现“《卖花女》在不同层次上的表现,形成了反差幽默错综复杂、有机生成的层次系统:作品情节结构的真假较量与台词语言的虚实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直观性呈现。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摘要]萧伯纳的剧作《皮格马利翁》源自希腊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卖花女伊莉莎如何被训练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语音纯正、谈吐文雅、仪态端庄的淑女。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基础,分析卖花女伊莉莎在学习上流社会语言时遇到的语言危机及随之而来的身份危机。

[关键词]萧伯纳;《皮格马利翁》;语言危机;权力—话语理论一、前言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可分为两部分的两幕剧,每部分都是皮格马利翁式的神话:第一部分卖花女被训练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淑女;第二部分为从淑女到独立女性的蜕变。

初读这部剧本,读者会误认为这是一部灰姑娘的故事:出租车是童话故事里的南瓜马车,把戴着鸵鸟毛帽子、穿着粗布外衣的灰姑娘带到了希金斯的实验室。

通过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对其六个月发音、讲话方式和行为举止的训练,灰姑娘伊莉莎成为语音纯正、谈吐文雅、仪态端庄的淑女。

在萧伯纳的笔下,卖花女是无知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差异,只是着眼于较为肤浅的外在品质,即高贵的谈吐方式和优雅的礼仪风度,并没有意识到金钱和物质是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经济基础。

显然,皮格马利翁式的神话在萧伯纳的笔下,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体现出了社会的不平等:上层阶级的语言及生活方式被用作下层阶级的“正面的”参照,实际上它们实施的是符号权力。

社会学家认为权力不是存在于词语或符号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词语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说出这个语词的人的信仰。

六个月后,卖花女掌握了上流社会的高贵语言,却把自己的cockneyaccent完全忘记了,就是想用以前的发音说话也已经做不到了。

从某一层面上说,蜕变后的卖花女伊莉莎成为语言的奴隶,然而她并不是放弃反抗的权利而一味地妥协。

相反的,她是在跟希金斯代表的父权制社会暗暗地进行着斗争,这种意识源自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也是对拥有话语权力一方的积极反抗。

卖花女读后感

卖花女读后感

卖花女读后感卖花女读后感(一)三毛是我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她的《闹学记》《稻草人手记》等作品相信有不少人也拜读过。

但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卖花女》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以骗为生的非洲卖花老妇的形象。

虽然是上当受骗,可在三毛的笔下,那妇人却也并不十分可恨。

轻松、幽默的文笔,把个老奸巨猾的卖花女写得是伶牙俐齿,左右逢源。

倒是三毛本人十分值得同情,一家人不停地在为善良买单,最后竟落得望风而逃的下场。

看着这令人捧腹的作品,不觉又想起三毛,想起学生时代,想起无忧无虑的日子。

只记得那时所有读过她作品的人都在羡慕她流浪的生活,都爱听她的心声——那曲《橄榄树》。

只是现在的孩子几乎不知三毛为何许人也。

三毛那单纯的快乐,不会只影响我们那代人吧?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不乏有行万里路的人;但三毛的万里行程,为读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精神享受。

三毛的写作风格,应是我们的学生当好好学的吧?即便是讨论一下三毛这个人也会令人深受启发: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如许达观、开朗的性格的人,居然会以自杀来作为人生的结局,这红尘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一个倍受争议的作家本身就是学生阅读兴趣所在。

卖花女读后感(二)萧伯纳是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作品多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黑暗。

他擅长用幽默的语言和荒谬的剧情来体现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讽刺,这一特点在其作品《卖花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卖花女》原名为《辟格梅林》源于希腊神话,作者引用该名也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

故事主要讲述了在躲雨的屋檐下,语言学家希金斯巧遇卖花女莉莎和语言研究家皮克林。

此后希金斯和皮克林两人设置了一场赌局,如果希金斯教授能在6个月内使莉莎从一个粗俗的卖花女蜕变成一位能出席任何高贵场合的名门小姐,皮克林为莉莎付学费以及承认希金斯是最伟大的语言学家。

莉莎在经过6各月的训练后改变了她的语言和外表,完全脱离了出身贫寒,言行粗俗的卖花女形象,成为了一位在任何场合都引人瞩目的贵族小姐。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萧伯纳《卖花女》读后感。

萧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它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在这部戏剧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人公艾丽莎。

她是一个卖花女,生活在伦敦的下层社会。

她的语言粗鲁、举止不雅,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她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

她的遭遇让我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这种不公不仅存在于当时的英国社会,也存在于当今的世界各地。

贫富差距、阶级分化、性别歧视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让人深感无力和无奈。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萧伯纳在《卖花女》中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改变,表达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剧中,女主人公通过学习和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不再是一个卖花女,而是一个自信、独立、有尊严的女性。

她的成长过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另外,萧伯纳在《卖花女》中还通过男主人公希金斯的形象,对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希金斯是一个语言学家,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对艾丽莎的改变和成长毫不在意。

他的傲慢和自大让我深感反感,也让我对社会上一些自以为是的人产生了深深的不满。

这种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让我对萧伯纳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深折服。

总的来说,萧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人性关怀的优秀作品。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剖析,它不仅让我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也让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2月号上旬刊地减弱作者型叙述声音所能激发的作者权威;另一方面,又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来间接地表达叙事者的观点。

这种叙事手法“既适应了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淡出的倾向,又适合作者的淑女身份”。

在《傲慢与偏见》中,自由间接话语树立了叙述者的权威。

这种手法可以把格言警句深深地植于小说人物感觉中那种游弋不定的权威之中。

这里,叙述着的参与是模糊不清的。

自由间接话语成了表达叙事立场的关键技法,它间接地执行了某些叙事行为,但却并不意味着以出让叙事声音为代价。

事实上,间接性的议论通过树立它附着的小说人物的权威来建立作者型叙述声音与这个小说人物之间的共谋关系,以此来树立作者的权威。

《傲慢与偏见》包含这种间接并经常是非确定性的概括式议论和判断。

这些话语通过(叙述者与人物的)双重声音得以表达出来。

《傲慢与偏见》中的叙述者这样说道,夏洛蒂・卢卡斯“对男人和婚姻都不抱太大希望”,但每次嫁人都称心如意。

那么叙述者在多大程度上又对随后的话表示赞同呢!那就是:“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经济条件并不如意的年轻人,这才是唯一体面的生活保障。

今后生活是否幸福,谁知道呢?但这一定是她们防备以后生活拮据最惬意的办法。

”显然,这些间接的判断看上去与其说是小说人物的话,不如说就是出自叙述者之口。

间接引语的运用使作为叙述者的作者能够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有效地进行干预。

女性主义批评家把这种叙事手法视为十分有效的叙事策略。

她们认为,“奥斯丁以及其他‘无权无势’的作家正是用这些策略来包容作者权威和女性气质、坚持己见与礼貌得体、激忿郁怒与彬彬有礼之间的矛盾的。

这些策略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

”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的叙事策略也许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勇于表达女性声音的女性作家,但她所采用的叙事策略无疑是成功的。

作品问世不到半年就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使得作者被读者和批评界所接受。

她含蓄、间接、含混的叙事手法,是她作为一位女作家想立足男性统治的文坛的一种生存策略,是她自觉地选择。

在当时的英国虽然小说几乎成了女性所专长的领地,女性的话语权威仍然受到压抑。

英国的启蒙运动并没有结构男性中心主义。

相反,对性别关系的严格划分以及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固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创作于这样一个时代使得奥斯丁一方面选择作者型叙述声音,摒弃个人(私人)型的叙述声音,另一方面却又最大限度地减弱作者型叙述声音所能激发的作者权威。

奥斯丁以间接的方式取得了作者权威,奠定了她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同时也促成了女性叙事权威的建立。

参考文献:[1]Spencer,Jane,WomenWritersandtheEighteenth-centuryNovel[A].Richetti,John,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theEighteenthCenturyNovel[C].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212—235.[2]Austen,Jane,PrideandPrejudice[M].NewYork:BantamBooks,2003.[3]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Fergus,Jan,TheProfessionalWomenWriter[A].Copeland,EdwardandMcmaster,Julliet,eds.TheCambridgeCom-paniontoJaneAusten[C].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12—31.[5]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6]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7]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摘要:肖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富有强烈戏剧效果的艺术典范之作。

肖伯纳运用“高贵”与“低贱”的反差与反讽,无情地批判貌似温文尔雅的资产阶级。

这部作品既不失严肃性又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融讽刺于嬉笑之中,发人深省。

关键词: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反讽一、《卖花女》简介《卖花女》(Pygmalion)是著名英国戏剧家肖伯纳(GeorgeBernardShaw,1856—1950)写于1912年的作品。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发行了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翻译的英汉对照版本。

在这个戏剧中,资产阶级语言学家息金斯拿一个贫寒的街头卖花女伊莉莎作为试验,与人打赌,企图通过改变她的语言和语音,打造她的外表,让她变成了一位似乎出身于豪门贵族的仪容优雅的小姐,迷惑权贵阶级。

伊莉莎的确在出席大使馆游园会时倾倒了所有的人。

息金斯点石成金,打赌全胜,正当他得意于自己的聪明,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时,伊莉莎悄悄离开了他。

这个自诩高贵而富有天分的上层阶级教授似乎对低贱的伊莉莎产生了感情,但其骨子里的傲慢与矜持,及上等人对下等人的冷酷与虐待皆暴露无遗。

这个故事与西方著名的关于皮格马里翁的希腊神话有相似之处。

古代塞浦路斯岛有个叫皮格马里翁的国王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女像,在爱情女神的帮助下神像被赋予生命,他们结成了夫妻。

剧本虽然采用同名,但是肖伯纳想表现并不是一个主题相同的浪漫爱情故事。

他用讽刺夸张充满幻想的喜剧手法揭示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在这个构思奇妙充满戏剧性的剧本里,再一次无情地批判貌似温文尔雅的资产阶级。

所谓的上层社会人物不过是接受了一点资产阶级教育,能操“文明”一些的语言,有着比较“高贵”的发音。

除此之外并无更多长处,他们的灵魂绝对不比在他们眼里“贫贱”的卖花女高贵。

二、“高贵”与“低贱”的反差与反讽秉承了肖伯纳一贯的现实主义倾向《卖花女》在揭露“高贵”的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对“低贱”的社会下层人物的罪恶行径时有其独到之处。

语言学教授息金斯自以为他对卖花女伊莉莎无有肉体及色貌上的占有欲,正因为如此,息金斯教授就认为他是无比高尚的,与天下的那些其他人不同。

他号称不仅不会占这个女孩子的便宜并且认为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但是事实上呢?这个语言学教授从骨子里就没有平等地看待过穷苦的卖花姑娘。

出身贫寒,语音下等,成了上层阶级贴在下层人民身上抹不掉的“低贱”标记。

虽然教授侵犯的不是她的肉体,却攫取了伊莉莎精神上的自由。

他对伊莉莎精神上的折磨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高贵”外表下的肮脏,更使得心地纯良,有着强烈自尊的卖花女无法忍受。

“高贵”与“低贱”的反差与反讽(上海大学,上海200436)沈力———评肖伯纳的《卖花女》○文学研究442006年12月号上旬刊貌似有理,代表“高贵”的语言学教授息金斯运用了资产阶级惯用的“低贱”伎俩———巧取豪夺、软硬兼施使得穷苦的伊莉莎不得不扮演一个既非学生又非佣人更非情人的角色。

肖伯纳撕下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中绅士学者的假面具。

作为一个体面的语言学教授,息金斯不过是个傲慢、自私自利但又善于伪装自己的人。

他与他的朋友辟克林不过是把卖花女作为实验品。

他们教化她,装扮她,不过是两个大活人找到了一个活着的娃娃。

只因为伊莉莎有利用价值,所以他们丝毫不顾她的感受,只拼命往自己脸上抹上色彩,炫耀自己的创造与成功,满足自己的无聊与虚荣。

出身低贱的伊莉莎心地行为皆高尚,而自称“高贵”的上等人士却是如此“龌鹾”,这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与反讽!肖伯纳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这个作品也毫无例外反映着他的思想观念,秉承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倾向。

当时的英国一方面以其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率先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同时它又面临着国内贫富两极分化。

英国上层人士既要保留着自己体面的生活又对自己的自信心与稳定感有动摇。

肖伯纳既是英国时势变化的目击者又是当时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他自己就出身于一个没落但又要维持上等人体面的家庭,来到伦敦后更是广泛地接触到了各阶层人士。

肖伯纳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又成了费边社的重要成员,因此他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戏剧里能够如此彻底地撕掉资产阶级绅士淑女的假面具!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语言学史上不乏真有把语言分为“高贵”“低贱”不同档次的所谓“语言学教授”,肖伯纳这出戏剧是对他们最好的鞭笞!三、肖伯纳戏剧特有的讽刺戏剧效果肖伯纳综合运用了场面的倾倒,把奇异的幻想注入现实题材中,出现叫人惊奇而又感到十分有意义的场面。

他所固有的机智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等艺术手法使戏剧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肖伯纳将政治上、道义上和心智上的激情带进了戏剧,以近乎荒诞的手法来拓展戏剧的表现空间,增强戏剧的象征性,一个贫贱的卖花女更改语音后居然可以成为上层社会的贵妇人!从而不仅使这个作品具有理性的内涵更洋溢着智慧的情趣和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的主人公息金斯教授是个语音学方面的天才。

他能分辨出一百三十个元音,是万国主音字母的作者。

他无论听谁的口音,就能听出他是哪里的人,准确度据他自己说不出六英里以内。

他更是对伦敦口音有特别研究。

“要是伦敦人,不会出两英里,有的时候出不了两条街道。

”(杨宪益译,p.25)这样一位有专长的上层社会学士在一般人的脑海里一定是极其严谨的学究模样,可是在肖伯纳笔下呢?息金斯教授又哪有一点“教授”的风度呢?我们以第三幕为例,从分析息金斯的形体动作来看语言大师肖伯纳创造出的极具讽刺意义的戏剧效果。

第三幕描述了经过精心打造的伊莉莎两次被带进上层社会社交圈进行“实战演练”的经历,它以息金斯的鲁莽登场而开始。

这一天是她母亲的会客日。

在她的装饰典雅的会客室里,正在写信的息金斯夫人被他的鲁莽的连帽子都不脱的教授儿子给打断了,一时间安静、悠然的气氛荡然无存。

当他低头吻他的母亲时,她把他的帽子顺势摘了下来,而他则随手又丢在了桌子上。

在稍后的谈话中,我们的息金斯教授一刻不停,他忽然站起来来回走,又不停摇着裤袋的钱和钥匙。

当另一客人佛莱第到来的时候,息金斯的表现更是惊人。

他先是脸儿向着窗外就冲人握手,险些把佛莱第推倒长榻上,然后当他认出佛莱第时,闷闷不乐地就要往桌子上坐。

在他母亲制止他之后,他走向短榻,却跨进了炉围,被火钳绊了一下之后他倒在了榻上,几乎把它压坏了。

纵然不是底下亲眼目睹演员表演的观众,读者的心中都可以刻画出这个如跳梁小丑般的教授实在是与绅士风范相差甚远。

单单是这一系列的动作再加上以往息金斯教授对伊莉莎的态度,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洞悉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所持有的“高贵”派头不过是戴出去给别人看的假面具。

他们自以为行为体面,语音纯正,就可以无情挖苦指责那些没有戴上假面具的穷苦百姓,却未曾想到名利场里的熠熠闪光的玩偶摘下面具后的本来面目肮脏狰狞无比。

我们单从息金斯教授的这一连串动作就可知讲到基本礼貌与对人的尊重,他连伊莉莎她那拾垃圾、酗酒、没有文化的父亲还不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