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史-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学前教育史-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学前教育史1.1904年初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B2.1904年颁布实施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B3.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这个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蒙养院改为蒙养园。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C4.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陈鹤琴被并称为“南陈北张”,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张之洞B.张雪门C.张宗麟D.张贻侗正确答案: B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提出了蒙养院的办学宗旨为( )。

A.蒙养家教合一B.政教统一C.政教分离D.文道结合正确答案: A6.创办于1903年,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A.湖北武昌蒙养院B.湖南蒙养院C.天津严氏蒙养院D.福建公立幼稚园正确答案: A7.南京鼓楼幼稚园由东南大学教授()在自家客厅创办,是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A.陈鹤琴B.张雪门C.张宗麟D.熊希龄正确答案: A8.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对儿童进行社会公育的机构名为()A.仓B.庠C.校D.廪正确答案: B9.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

A.教养制度B.保傅制度C.保育制度D.三母制度正确答案: B10.张雪门于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A.生活课程B.五指活动课程C.行为课程D.高瞻课程正确答案: C11.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著《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A.贾谊B.颜之推C.康有为D.王守仁正确答案: D1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儿童公育的主要内容有生存教育、做人教育、社会教育以及()。

A.语言教育B.体能教育C.道德教育D.宗教和艺术教育正确答案: D13.著名的故事《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教育幼年时的孟子而“择邻处”,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应注意()的教育原则。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

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

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张之洞与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和学制,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关于他们的相关文献,我对张之洞与癸卯学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感悟。

首先,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教育界的重要人物。

他在江苏任职多年,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他强调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实践教育的发展。

在中学教育方面,张之洞推行了新式学制,即以五年为一个阶段的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初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中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后来的学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张之洞相对应的是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的普通中学招生制度。

癸卯学制实行了“千校联考、统一划定标准、分站初试再进行联考”的考试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入学机会。

这一学制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中国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阅读与研究,我从张之洞与癸卯学制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感悟。

首先,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张之洞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应对实际问题,具备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制改革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

张之洞和癸卯学制的出现为中国的学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学制改革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特点,合理划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制改革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公正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近代中国学制

近代中国学制

近代中国学制一、壬寅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百熙)仿照国家:日本地位:首颁布,未实行二、癸卯学制(常考)1903年,由张之洞起草,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1904年为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之洞)仿照国家:日本地位:首实施(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26年) 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前教育:设蒙养院为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幼儿,是我国首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

女子教育:轻视女子教育,规定男女不许同校。

义务教育: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首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词汇。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部长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时间:1912年—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仿照国家:日本地位: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女子教育: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小学男女同校,中学以上设立女学)补习教育:增设了补习学校其他措施: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改学堂为学校。

四、壬戌学制(常考)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北洋政府仿照国家:美国地位: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首次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学前教育: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确立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张之洞与早期现代化的癸卯学制

张之洞与早期现代化的癸卯学制

.+ 张之洞 ,中体西用 ’ 教育思想在采用教科书中的体现
教科书的采用是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又一阵地 *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 ,新式的洋务学堂采 用教科书时就已经遵循着 ,中体西用 ’的教育原则 ,, 中学 ’ 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材 ,, 西学 ’ 课本则采 用国外教科书 * 为此 ,当时的京师同文馆先后编译了英文 + 法文 + 国际公法 + 西方法律 +外国历史 + 政治经 济学等大量西方书籍充当教材使用 ,但仍旧难以满足需要 * 甲午战争后 , 张之洞和刘坤一就曾建议晚清 政府要求出国留学人员在留学三年期间需要翻译几本西方书籍 , 回国后上交政府充作教科书之用 * -奏 定学堂章程 学务纲要 / 中就规定 1,一 . 选外国教科书实无流弊者暂应急用 现订各学堂教科门目 ,其 中有暂用外国科学书者 ,或名目间有难解 ,则酌为改易 , 仍注明本书名于下 , 俾便于依类采购 * 将来各科 学书中国均自编有定本 ,撰有定名 ,再行更正 * 至现所选录之外国各种科学书 , 及华人所译科学书 ,均由 各教员临时斟酌采用 * 其与中国不相宜之字句则节去之 ,务期讲习毫无流弊 ,仍拟另撰科学门目释义 ,用 资考察 * ’⑤(!+.**%癸卯学制中规定的大学教科书绝大多数都采自国外 * 例如 ,政法科大学 ,规定了 *- 门主要 科目 ,除 , 大清会典要义 ’+, 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 ’ 之外 , 其余 *% 门课程全部采用日本教科书 ; 医科大学 规定开设课程 .3 门 ,所用教科书除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四门 , 宜参考中国至精之本 ’外 ,, 其余各科 ,当 择译外国善本讲授 ’; 在格致科大学和工科大学 *’ 个专业共计 1*, 门课程中 ,对教科书的规定就只有一 句话 1,宜择译善本讲授 *’⑩(!+1$%%这样 ,采用国外教科书的做法便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客观上加速了 ,西学 ’在中国的传播进程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向早期现代化教育转变 *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容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张之洞指 出,八股 “ 行之 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 ,法久而弊起 ,主 司取便以藏拙 , 举子 因陋 以侥幸” 3 他 认为科 举取仕的方法 ,禁锢 人的智 慧,败坏人 的心术 ,使人游手好闲,不求学 。【 j ( 业 。科举 唯文取仕 ,甄拔难尽其才 。至于武 科,则更为落后 。武生、武童学 习骑射刀枪 ,较之新式火炮机
洞当之无愧地是中 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路先锋 。


封建科举制的废除者
通观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 莫过于他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构建 中国近 代化 的教育制度 ,
使延续 了 1 0 0多年的陈腐教育制度走到了尽头 ,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教育的近 代化 。 3
从 隋唐到清朝 ,历代的封建王朝都用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文武官吏和后备人员 。明清各种考试 的主要内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No2.o 8 . 2 o
第 2 4卷
(0 1 8期
0I RN AL r 0F CH0NG0I NG THREE G0RGES UNI VERS TY I
V l 4 No 8 o 2 _ Q
论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 的贡献
刘凝 凡
文“ 纤巧苛琐浮滥 ,不 能阐发圣贤之义理 小楷则有艺而无文 ,其损志气 ,耗 目力 ,废学问较之八股诗 ,“ 赋殆有甚焉。 4 ”【 他认为科举制度 弊端很 多,科举士人 “ 尤鄙夷排挤之 ,以 自护其短 ,故人才益乏,无能为
国家扶危御侮者 ” 3 7 。【卯 ) ,“ 】 因此 ( 救时必 自变法始 ,变法必 自变科举始 ” ,其办法 是 “ 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
这一学制的建立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此为依同时该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转变中国的近代学校教育初步进入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时期从此确立了中国近期 0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属于教师招聘考试中高频考点,常考内容为近代的四个学制,即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学制。

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

出题角度着重考查学制名称与学制内容、地位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学习该内容时,主要是对每个学制的内容进行区分,防止混淆。

本文现将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历程中的四个学制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开始制定现代学制开始的。

本文结合每个学制的特点把知识点进行梳理。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如下:(一)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注重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②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③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②尊孔、忠君封建思想浓厚;③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教育体系划分为三段七级;③划分了师范教育,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④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三)壬子癸丑学制施行时间:1912-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第一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并将学堂改为学校;②教育体系划分成三段四级;③废除尊孔读经,在教学内容上充实了自然学科。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施行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北洋政府)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别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或“一九二二学制”主要特点是:①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影响,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②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③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这是我国首个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学制。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形成源于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

他曾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

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

于是,他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其次,张之洞教育观的形成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

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最终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

这是他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并为师范学堂的创建和发展制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他将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

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

其次,他又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这都是相当符合学校的要求的。

这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中国传统社会受到严重挑战,在危机中士人们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的倡导并付诸实践。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改变传统教育必须得改革教育制度,晚清重臣和儒士张之洞就是提倡改革传统教育制度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初创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不仅是看得见的洋布等西洋物质输入中国,属于精神层面西方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

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此,许多士人积极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一致认为培养近代化的人才是挽救国危、实现富强的根本。

培养人才要靠教育,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于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在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举措中起步了。

然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几所近代化的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这是让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创过程中,对建立近代学制的贡献最大的要数晚清名士张之洞了。

一、张之洞创办教育的实践与近代学制的酝酿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谥号文襄,直隶南皮人。

一生历经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与一部晚清史相始终。

他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对教育的毕生关怀是张之洞与同时代其他地方督抚大臣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使他赢得了时人所谓“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赞誉。

入仕之初,就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学官。

在此十年中,不仅试图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还致力于培养教育人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兴办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其二,编纂《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为士子们指明了向学路径。

这应该是张之洞教育实践的开端。

身膺封疆大吏后,他依然热衷于教育事业,尤其是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以后,他将湖北的学务推向了高潮。

不但新创了两湖书院,而且逐渐将旧式书院改章,在书院课程中增加西学内容,按“中体西用”的模式把书院改造成学堂。

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一些专讲西学的新式学堂,如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

但是,这些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专门人才,相当于专科教育,没有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学制上既不成体系,又与近代教育所追求的普及化目标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湖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学制体系。

戊戌维新时期,张之洞的《劝学篇》问世,其外篇中专列了“学制”一篇,根据“外洋各国学校之制”,初步提出了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体系的学制思想。

就在《劝学篇》公布的当年,张之洞根据自己在该书中所提出的关于建立近代学制的设想,计划将湖北的府属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县的书院全部改为小学堂,以推广地方教育。

此外,张之洞还制订了《通省学堂公共简要章程》八条,对学堂的教育与管理作了简明的规定。

①此后,由于发生了戊戍政变,一切新政都被停止,张之洞建立近代学制的计划也被迫搁浅。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威信大大降低,为了重振清王朝,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1901年1月29日)清廷正式颁布变法诏书,“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②以此为契机,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在这份奏稿中,张之洞参考西洋、日本教育制度,提出在在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府设中学校、省城设高等学校和京师设大学校的学制构想。

这一奏稿的内容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l4日),清廷发布关于兴学育才的谕旨,其要点有二:一是要求各省督抚大办学堂,“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二是希望建立一套学制章程,“所有慎延师长、妥定教规及学生卒业应如何选举鼓励一切详细章程。

著政务处咨行各省,悉心酌议,会同礼部复核具奏”。

③在清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张之洞首先在湖北着手建立新学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张之洞派道员朱滋泽等人赴日本考察学校及工厂。

同年十月,又派训导刘洪烈、光禄寺署正罗振玉等赴日本考察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张之洞根据他们的考察意见,与湖北巡抚端方上奏《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④,提出全面发展湖北教育的计划。

在这个学制体系中,张之洞把湖北的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并对各种学堂的学生入学年龄、学习年限、基本课程、办学形式及学额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一)基础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等五级。

(1)初等教育:分蒙学和小学。

蒙学为学前教育,设蒙养学堂,官督绅办,由官府编订教科书,由富绅集资捐办,无限额。

小学为初等基础教育,分初等小学与高等小学两种。

学童10岁以下入初等小学,初等小学由民间自办;14岁入高等小学,高等小学始由官办,四年毕业。

省城设东西南北中五路高等小学,各定学额l00名,各州县设模范小学堂一所。

(2)中等教育。

省城设文普通中学和武普通中学各一所,学额各240名,入学年龄在15—24岁之间,文普通中学四年毕业,武普通中学另加半年在营当兵,四年半毕业。

各道、府、直隶州设模范中学堂一所。

(3)高等教育。

分文高等学堂和武高等学堂两种:文高等学堂在省城设两湖高等学堂一所,学额120名,学生在堂四年,出洋游历一年,共五年毕业。

武高等学堂在省城设二所,一为武备学堂,学额60名,二至四年毕业;二为将弁学堂,学额l00名,一般三年毕业,速成科一年半毕业。

〔二)专门职业教育,分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三种。

(1)师范教育:设师范学堂,学额120名,速成科学生年限25—35岁,一年毕业;正科学生限20—30岁,二至三年毕业。

(2)实业教育: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农务学堂,学额120名,四年毕业。

工艺学堂,学额60名,附设艺徒额30名,四年毕业。

(3)特别教育:有方言学堂、勤成学堂和仕学院。

方言学堂,学额150名,英、法、德、俄、日五国文字各30名,年龄15—20岁,五年毕业。

勤成学堂。

教年长向学而不能收入学堂之生员,不分科目,不立年限,不限额数。

仕学院,令各省各官讲求中西各门政治之学,不限额数。

这个学制体系进一步将《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的学制构想具体化,其基本精神是仿照日本学制。

正如奏折开头所说:“考日本教育总义,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端,洵为体用兼赅,先后有序,礼失求野,诚足为我前事之师。

”(下转第72页)(上接第70页)湖北学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初步分离,虽然体系不甚完整,但已预示着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趋势。

总之,戊戍变法前后,张之洞对旧的学校教育制度提出了种种改革设想,并在局部地区进行了有关学制改革的试验。

尽管这些设想还比较粗浅,试验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它对此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近代学制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的建立清末新政中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

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但因当时清政府内部对该章程意见不一,该章程于1903年11月废止。

此时正值张之洞进京觐见,于是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二日(1903年6月27日),管学大臣张百熙与荣庆会奏请派重臣张之洞商讨学务,这个奏折很快得到批准:“著即派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将现办大学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实商订,并将一各省学堂章程。

一律厘定”。

即要求他们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全国性的新学制。

张之洞以北京长椿寺为办公之所,开始了章程的拟定工作。

他参考日本学制和《钦定学堂章程》,并加入自己的见解,令毕业于两湖书院、曾赴日考察的湖北沔阳人陈毅草拟成章程初稿,送政务处和军机处大臣审阅,又经过近两个月的斟酌取舍,在十一月底完成了新学制的修订。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将修订好的学堂章程上奏,得到上谕批准:“著即次第推行”。

⑤这就是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共二十册。

由《奏定学堂章程》所确立的癸卯学制是一个完备的全国性学制体系。

这个学制不仅对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各类学校的相互关系作了详明的规定,而且对整个教育宗旨、学校管理、教师的选用和学生的考试与奖励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就学堂体系来说,全国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一)基础教育分为三等七级:(1)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2)中等教育:中学堂;(3)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

(二)专门职业教育分为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三种:(1)师范教育: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2)实业教育:艺徒学堂、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初等农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上商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3)特别教育:进士馆、译学馆。

专门教育各类学堂又分别与基础教育各等级相对应。

由章程的基本内容可知,癸卯学制的基本思路与张之洞所设计的湖北学制很相似,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特征更加显著,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制,其体系也更为完备。

癸卯学制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加以改造而成。

仍然体现出“中体西用”的基本精神。

张之洞在上奏《厘定学堂章程折》中宣布立学宗旨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⑥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民国时期的学制也是在此基础上逐渐改进而成的。

可见,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初创,它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进程。

张之洞在此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注释:①《致总署》,《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第2131——2132页②《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第136页③《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7册,第176页④《张之洞全集》第二册,第1488——1502页⑤《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九册,总第352页⑥《厘定学堂章程折》,《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第159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