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则由此跻身世界列强。

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让古老的中国进一步沦丧。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希望你喜欢。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以中方的全面失败,日本的完胜为结局,战后中日双方就赔偿事项协商,李鸿章作为中方的代表去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之所以被认为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的极不公平,将中华民族带入了黑暗的深渊。

中日甲午战争的领导者中方李鸿章、丁汝昌;日方山县有朋、伊东佑亨。

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对本次海战中北洋舰队所受到的严重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

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中的另一人,李鸿章没有直接参与到海战的作战指挥中,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战败后和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丁公路,建于1985年3月21日,馆名由前江泽民同志题写。

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

属于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级军事衙门。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保护管理机构,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开馆以来,已接待6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100多个国家的一千多万观众。

1988年,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5月16日,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一、对战争缺乏预见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张之洞

张之洞

在近代,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没有成为中国的归宿,但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杠杆。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勿庸讳言,他们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这期间,人们自然记起了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

本文试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制改革和政治领域方面,就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与贡献,作初步探索。

一近代化是指人类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各个方面综合性变化的历史过程。

它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政治、军事、文教、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但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却是一切变革的前提和原动力。

在近代中国,首先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是张之洞,然而张之洞却在他所治理的长江中下游,大力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一)张之洞大力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业。

西方资本主义的隆隆炮声将他从中世纪的治国幻梦中惊醒,使他看到了民族的危难,看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近代“文明”,于是,他发出了“自强”的呼声,并采取了学习西方之长的实际步骤,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应该说,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之中,他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他的起点却比较高。

他从涉足清廷“自强新政”始,便在着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纺织工业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人近代钢铁工业的创办。

他认为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都离不开钢铁。

这样,他就抓住了发展近代工业的关键,并不畏艰险,毅然创办钢铁企业。

在这一点上,他的见识、胆略和魄力,实高出李鸿章、左宗棠一筹。

1890年动工,1893年基本完工的汉阳铁厂包括大小十厂,两座炼钢炉,三千工人。

虽然由于经费异常短细,本国又缺乏经营管理近代大工业的经验等原因,造成了惊人的损失浪费,一度致使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原来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但它毕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而且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发展历程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发展历程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发展历程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面对统治危机,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地主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接受了这种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核心的实业思想。

现将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划分为萌芽期、雏形期、成熟期等三个阶段。

关键词: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发展历程一、萌芽期(1881年以前)探究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的萌芽首先应从分析他生长环境入手,如上文已论,张之洞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祖父张廷深,曾任福建古田知县,父亲张瑛,则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

张之洞有兄弟六人,他是老四,父亲张瑛像其他传统封建官吏一样,非常注重家教。

在对子弟的教育问题上,张瑛花了很大的心血,为的就是使自己的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程朱理学的思想;以便给他们铺平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

据统计,仅张之洞幼年的老师中就有生员6人、举人4人、进士3人,他们都是当时兴义府所能请到的有名望的大儒。

1849年,张之洞师从韩超,韩超当时署理贵州独山州,不久又投于胡林翼门下,胡林翼,出身翰林,湖南益阳人,与曾国落、左宗棠齐名,成为咸同中兴三大名臣,时任贵州黎平府知府。

这两位先生都主张经世致用,对张之洞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很深。

父亲的教诲和名师的指点,加上本人的勤奋好学,张之洞在青少年时期打下了深厚的经学基础,但同时,封建思想深入张之洞内心,把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奉为至宝,将封建纲常伦理视为万世不变的道,这就决定张之洞后来虽极力主张经世致用但却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其次,青少年时代的社会环境,同样对张之洞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之洞出生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处在重大变化的前夜,三年后即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的入侵加深了社会危机,清政府为了抵抗资本主义入侵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社会矛盾、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也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

维新变法时期有四位代表者:保皇派的张之洞、维新变法运动的康有为和戊戌变法领袖谭嗣同。

一、张之洞张之洞(1831年-1898年),字子文,湖北武昌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878年中法战争爆发,在武汉任按察使时,主张联俄抗美,支持张之洞变法。

此后任湖广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1898年6月7日病逝于汉口。

这位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闻名世界的“外交家”。

1、张之洞一生共经历了八个重要历史阶段,这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局势动荡的二十年。

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全面被动挨打状态;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经历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纷纷开始瓜分中国;他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也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要求进一步加强、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更加坚定;他经历了1905年发生在天津的中日甲午战争及1906年发生在上海长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

然而最重要时刻出现在辛亥革命前:他参与组织武汉光复军。

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起草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第一次向西方列强宣战后出国参加西方列强发起的一系列战争;参与起草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参与办理中法战争;同徐世昌等人组建中国近代海军;与袁世凯共同参与袁死后国民党政府改国名运动,以及领导建立大清王朝等等。

2、在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张之洞对列强的态度是一贯强硬的。

1905年10月,八国联军侵华,他奉命率联军北撤。

八国联军是一支由俄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组成的武装集团,有1万多人规模。

八国联军由俄国和日本调集20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北京。

【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12月末,新式陆军自强军在江】光绪二十一年是公元哪一年

【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12月末,新式陆军自强军在江】光绪二十一年是公元哪一年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12月末,新式陆军自强军在江】光绪二十一年是公元哪一年自强军。

光绪二十一年12月末。

新式陆军自强军在江宁组建。

自强军是甲午战争期间。

由南洋大臣。

两江总督张之洞建立的。

自强军悉仿德制。

驻防江南。

对开化社会风气。

加强防务起过积极作用。

带有浓厚的”御侮”爱国色彩。

是中国近代新式陆军的开端。

中文名,自强军。

组建,光绪二十一年12月末。

军种,新式陆军。

相关人物,张之洞。

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

使清廷中的有识之士看到”必全按西法。

庶足以御外侮”。

暂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呼吁迅速编练新式陆军。

他认为:”非认真依照新法急练劲旅不足以为御侮之资”。

提出”拟在江南练陆军万人。

而以洋将管带操练”。

1895年12月2日。

张之洞向清廷递上了《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

将自强军开办情形专案具奏自强军计划上奏清廷。

很快得到了批准。

正式组建。

自强军仿德国营制。

设步队八营。

马队两营。

炮队两营。

工程队一营。

步队每营250人分为3哨。

马队每营180骑分为3哨。

炮队每营200人分为4哨。

工程队1营100人。

医官。

兽医。

枪匠。

伙夫。

马夫等另备。

全军兵士额2860名。

士兵挑选十六岁以上。

二十岁以下。

身体健壮且无劣迹者。

皆从江苏。

安徽两省农村招募。

年饷40余万两。

共聘德国军官32人。

不仅担任训练教官。

且掌营。

哨两级指挥实权。

全军设统带一人。

营管带11人。

哨官20人。

1896年2月刘坤一回两江总督本任。

张之洞调湖广总督本任。

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

历史发展。

自强军驻扎南京。

在城内购建营地营房。

进行操练。

并设立营务处管理全军营务。

自强江宁知府钱询为自强军洋操提调。

总理营务处。

1896年8月。

全军移驻吴淞。

原吴淞驻军移扎狮子林炮台。

腾出营地操场。

供自强军训练。

自强军在吴淞安顿以后。

开始了正规的军事操练。

为了督操方便。

将步队8营分为左右两翼。

每翼4营。

士兵们开始了紧张的训练。

每天几乎“无一刻之偷闲”。

步队使用的武器是1888年新式小口径双筒毛瑟枪。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作者:湛长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方面的近代化的贡献,以及他间接地为近代化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16-0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

张之洞自幼聪慧过人,又得名师指点,先后师从何养源、黄升之、童云逵、韩超、胡林翼等儒学大师,又勤奋好学,故其少年得志,不到而立之年便已高中进士,入翰林院。

张之洞一生几乎与晚清社会相始终,其一生经历丰富渉事甚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影响了晚清社会。

近代化,又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教育上的科学化等方面。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四个方面就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他间接促成近代化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做一些简要的梳理。

一、政治方面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双核之一,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近代化的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的君主集权制国家,政治民主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活跃于清末政坛的张之洞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重大贡献,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促成晚清政治改革方面。

甲午战争中,清王朝陆海军队一败涂地,陆军毫无抵抗之力,海军惨遭全军覆灭,这让张之洞深感国势衰微,必须急图挽救之法,因此他呕心沥血写了《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清政府可以一变旧法,采纳他的编练陆军、速治海军、修造铁路、广开学堂等九条建议,并能“广求忠直之言,博采救时之策”[1]。

张之洞与维新派合作及原因分析

张之洞与维新派合作及原因分析

张之洞与维新派合作及原因分析作者:董进昌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01期从张之洞的生平和经历入手,围绕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他的立场心态,讨论他与维新派合作及其背后的原因。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对张之洞支持维新变法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

张之洞维新派合作原因一、背景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瓜分的危险。

在这个紧要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

1895年,康有为联合千余名举人进行“公车上书”,但受到了顽固派的阻挠。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办报刊、设学会。

维新派第一个学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

在康梁的倡导下,由文廷式出面组织了北京强学会,而张之洞就是在这时进入了维新派的视野。

他不仅捐资五千金以示支持,而且还让其子张权和幕僚入会。

张之洞至此已被维新派人士默认为“自己人”了。

谭嗣同就曾言维新运动的主持者“内有常熟,外有南皮”。

北京强学会进入轨道后,康有为动身前往南京,张之洞与他常常“隔日一谈”,内容多为“共开强学,窃图同心”之语。

最终二人达成了共识。

张之洞支持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捐款一千五百两作为会费,并在《上海强学会序》里署名“南皮张之洞孝达记”,以示重视。

另外,张之洞还派自己的幕僚梁鼎芬等人参与了上海强学会的组织筹建。

但由于顽固派的弹劾,北京强学会被封闭,张之洞怕被波及,也迅速关闭了上海强学会。

可是,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并未因此结束。

1896年8月,汪康年携带着强学会被查封后的余款与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又创办了《时务报》。

当时张之洞虽以成为湖广总督,坐镇两湖,但他仍然十分关注此报,对其大加赞赏,并且要求“湖北各省文武大小各衙门”都要按期收发,其款项由湖北善后局支付,足见张之洞对此报的重视,也正因为张之洞的重视和提倡,才促进了《时务报》的发行,从而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代战争故事-甲午中日战争的故事

中国近代战争故事-甲午中日战争的故事

中国近代战争故事-甲午中⽇战争的故事 说起甲午战争中⼤清陆军⼀溃千⾥的原因,稍懂点历史的⼈都能说出个⼀⼆三。

内容⽆外乎因循守旧,官场腐败,营务废弛,统帅怕死……但除此之外,另外⼀个原因却鲜为⼈知。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近代战争故事-甲午中⽇战争的故事。

甲午战争兵败鲜为⼈知的原因 说出来你会不信,那就是“开枪不瞄准”。

⼀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本军官回忆说,在朝鲜战场上,⽇本各师团⼀碰到中国军队就⽴即卧倒,⼀动不动。

这时候,中国⼠兵就开始争先恐后地放枪,⼀枪接着⼀枪,直到⼦弹打光。

等到枪声渐渐稀少,⽇本军队就开始冲锋,结果可想⽽知。

这不是编出来的谣⾔,也不是⼿机⾥“恶搞”的段⼦。

1860年,⼀位英国军官来华访问。

他看到淮军⼠兵开枪的姿势很奇特。

朝前放枪,眼睛往后瞅。

他推断这可能是放惯了⼿铳、鸟铳的原因。

1920年直皖⼤战,双⽅动⽤兵⼒20万⼈,消耗⼦弹⼏千万发。

可⼏个回合下来,双⽅死了200多⼈。

真正在战场上被枪打死的也就⼏⼗⼈。

这种“恶搞”战争的作法,连外国⼈都看不下去了。

英国《泰晤⼠报》驻华记者莫⾥逊以“极其恶毒”的⼝吻在报纸上发表⽂章,建议中国政府恢复使⽤⼸箭。

⼀来⼸箭⽐较便宜;⼆来可以对敌⼈造成真正的杀伤。

后来,蒋介⽯创办黄埔军校,亲⾃编写步兵操典。

他以极其细致的笔触,异常详细地讲解了射击时的动作要领。

他特别强调了“开枪要瞄准”这⼀关键性的动作。

从这⼀点来说,后来北伐军所向⽆敌,“蒋校长”是居功⾄伟的。

(资料来⾃《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此书的作者张鸣是我⾮常佩服的⼀位历史学家,他极其善于从细微之处观察⼤历史,他还着有《历史的坏脾⽓》) 这不是⼀段有趣的历史,它更像是⼀段⿊⾊幽默。

它以⼀种近似荒诞的⽅式告诉了我们,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过了⼀条怎样曲曲折折的道路。

中国⼈买来了洋枪洋炮,却没有学到“开枪瞄准”的“步兵⼼法”。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本的“明治维新”⼏乎是同时起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4 第26卷第1期Journal of Ya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 l126N o11・历史研究・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徐碧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摘 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作为后方最重要封疆大吏之一的张之洞并未吸取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中日战争中他筹防所辖的湖广、两江,却不援助在前线作战的北洋军队;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他的保台计划和实践也以其个人声誉和仕途为转移。

因此,在中日战争期间,张之洞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官员,这对战争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中日战争;筹防地方;以夷制夷;保台中图分类号:K25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4)01—0084—05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中法战争十年之后,清廷与官员是否通过吸取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而在中日战争中表现得成熟,能够有效地对付日本?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张之洞作为分析对象。

张之洞曾在中法战争期间两广总督任上亲自主持过抗法斗争,中日战争期间他虽然未在军事前线,但此间他署两江总督,是后方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他对待战争的认识、处置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地方官员的态度。

①通过该研究,不但有助于对张之洞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对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作更全面的分析。

一、力筹湖广、两江,却不援北洋1894年初,中日在朝鲜撤兵问题上交涉无效,战争一触即发。

5月,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及沿海防务,对中国海军的基本弱点深表忧虑。

在李鸿章看来,北洋所有之实力,“以之自守,尚可勉足敷用;战于境外,虽蕞尔日本,胜算亦所难必。

”[1](P2252~2254)这种认识是符合中国军备实际的。

然而京中士大夫对中日争端几乎皆主强硬,清流人物尤其慷慨陈言,力持战议。

[2](P64)从现有的资料看,张之洞并未在战前有明确的和或战态度,直到战争爆发,他始终都保持沉默。

不过从6、7月间张之洞与津海关监督盛宣怀之间频频电报往来、探听清廷对战争态度的举动来看,②他试图以清廷中枢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当清廷下令沿江沿海各督抚预为筹防时,他便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备军备战中去了。

张之洞备军备战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筹防湖广和收稿日期:2003—11—20作者简介:徐碧薇(1978—),女,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①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总体比较少,主要有冯天瑜《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主战言行评析》(《江汉论坛》1984年第5期);田锡富:《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卢世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张之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文章对张之洞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筹防地方、谏阻议和、力图保卫台湾等言行以及其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作了描述,而对于张之洞的行为与战争全局的关系、张的言行的出发点、张的言行是否适合当时的时势等则没有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些文章比较一致地认为张之洞的言行代表了甲午战争中主战派官员的爱国情感,其所作所为值得肯定和赞扬,对此本文有不同的观点。

另外李国祁的《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对甲午战争中张之洞的“以夷制夷”政策作了细致深入的描述(包括战争期间的外交策略和战后的“保台”行动),不过较少涉及到容闳的政策等;石泉的《甲午战争前后的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年版)一书对张之洞在保台期间的活动也有所论述,由于李国祁和石泉的论述较为详细和精道,本文不再详述其内容,而着重分析他们较少涉及到的张之洞采纳容闳的观点试图购船密袭日本的策略及其出发点、张之洞在台湾问题上态度转变的原因等。

②7月23日,他致电盛宣怀:“……日来情形若何?内意及傅相意若何?彼使尚在京否?”盛宣怀当日便回电:“上主战,派翁、李会议,内外臣尚合拍。

惟倭势猖獗,不受调停,恐弄假成真。

使未下旗”。

此后,盛宣怀将前线军情悉数告知张之洞、刘坤一等后方的封疆大吏。

陈旭麓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甲午中日战争》(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0页。

两江。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8月26日,盛宣怀回电尚在湖广总督任上的张之洞对局势的询问:“江防似不必过虑”[3](P116),9月21日盛又复电张之洞:“其(日本)声言:封河前趋北京或趋沈阳”。

[3] (P167)盛时为津海关监督、天津电报局总办,他的电报内容,实际上反映了清廷尤其是李鸿章对战争进程的看法。

显然东北和北京已经面临危急,与之相比,两湖的局势并不要紧,但张之洞仍竭力筹防两湖。

他向广东、两江、甘肃等地借用、截留军火枪炮,从8月中旬到9月初,他多次向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瀚章借大炮、水雷、枪支[4](P5783~5788);9月23日,甘肃所购信义洋行克虏伯快炮十二尊及弹药运经汉口,张之洞截下这批军火,再向陕甘总督杨昌发出借用的请求,[5](P5800)杨无奈,只得同意;10月2日,张之洞致电其旧属、时任广西提督的苏元春等人,借用其在担任两广总督时期拨发给他们的枪械, [5](P5805),为苏元春等拒绝。

战争节节失利,清政府不得不起用湘军,11月2日,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师山海关,调张之洞暂署两江。

根据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英国签定的不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动武的协议[6](P877、880),两江的安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张之洞还是立刻开始全面筹防两江。

在人事上,11月中旬,张之洞请求清廷将前任雷琼道朱采、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江汉关税司穆和德等调赴江南差委。

[7](P521、522、526)在军备上, 11月19日,他得知厦门有后膛炮二尊而炮台未铸,便致电清廷:“窃思江阴关系长江数省全局,厦门仅此一隅,倭未必到,即到亦尚无关大利害。

江阴重,厦门轻,相去悬绝,尽人皆知……”要求闽浙总督谭钟麟将炮秘运江南[7](P567),为谭拒绝;12月7日,张之洞采纳赵凤昌的建议,在长江地势险要的白茅沙、浒浦一带筑土炮台、埋设地雷;8日,他致电吴淞、江阴、镇江各炮台,要求各统领“时时作枕戈待旦之计”;[5] (P5887、5893)17日,既为募勇,也为消弭内地隐患,他支持苏州抚台奎俊“招私枭充营勇”的主张,派遣署臬司韩庆云挑募精壮者三营,克日成军。

[8](P2018)另外他查验兵轮,将江南防务分作三路,[9](P952~955)并在地方上大办团练。

在张之洞筹防湖广、两江的同时,中日在前线激烈交战,北洋海、陆军的劣势充分暴露了出来,8月7日,张的幕僚恽祖翼致电盛宣怀,探听前线情况:“闻廿四开仗,得捷音否?乞公随时电示”,盛宣怀回电:“廿三海军败,接济已断,全军难出。

北洋各营抽调空虚,如能禀商香帅拨武毅(吴凤柱)两营,再添招两营,合成四营赴沪,分装洋船来津,大局幸甚”,[3](P65) 8日,盛宣怀又直接致电张之洞:“朝三面海口皆倭占,海军不能战,吃亏在此。

陆军倭众。

北洋调出两万人,无可抽拨。

新募非数月不能成事,事颇棘手”,[3] (P67)又电询:“刘毅帅能否速出?”①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之洞知道派兵北上不能避免,11日他致电盛宣怀:“刘毅帅足疾,恐难出。

宋德鸿已衰老,其营久疲,零星分扎各县,只能弹压缉私,……去亦无益,刻拟奏派吴军门凤柱带马队三营赴津听用,请转禀傅相以为然否?”[3](P69)12日盛回电:“宪台先派武毅五百人,朝廷嘉悦,傅相感慰,惟人数太少,吴提督素能打仗,能否增挑部队一千人星夜北驰?”[3](P78)18日,张复电拒绝了盛宣怀请再添派两江部队的请求,[3] (P90)却保奏由两广右江镇总兵张春发、高州镇总兵潘瀛等人募兵北上。

②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原湖南巡抚吴大请缨北上,张之洞就经常通过吴大了解前线的情况。

9月底,吴大奉命驻防山海关,只有从湖南带过去的四营军队,兵力过单,10月初,张之洞派总兵余虎恩带10营北上,但提出须统归吴大调遣,所谓“若余分扎他处,畸零无济”。

[7](P277)10月中,张之洞再以湖北原有炮队4营、辅以新购车炮,委副将吴元恺统带北上,同样请求“归吴调遣”,[3] (P355)不由前线统一调用。

与此同时,11月7日,清廷希望张之洞派南洋舰只北上协助北洋,但张却以战舰系木制,“管带不得力,炮手不精练,不过徒供一击”为理由拒绝。

[7](P277)更有甚者,12月旅顺陷落,军火供应捉襟见肘,中日在辽东东路展开争夺,这时清廷从外洋购买的头批军火抵运两江,张之洞致电清廷,要求截留于两江。

[8](P2010)这种不合时宜的要求使清廷勃然大怒,当即斥之:“张之洞电奏请将外洋运到枪支留于南洋等语,现在倭寇又陷复州,意图北串,前敌兵力尚单,添调各军专待此项洋枪解到,方能进发,该督反以江南为前敌,辄请截留应用,实属不顾大局,著传旨申饬,即著该督催令迅速运解来京,倘有延误,惟张之洞是问!”[8](P2013)张这才将军火悉数北运。

1895年2月20日,清廷谕:“军事方殷,张之洞务当不分畛域,通筹全局,将筹款、购械、选将、筹兵等事,设法妥办,俾战守有资,用副朝廷倚任之意”,[10](P1868)张之洞却致电清廷,提出要求:“当此大局紧要之时,断不敢存畛域之①刘景棠,湘军旧将,湖南人,当时在湖南。

②后为李鸿章所否决,戚其章:《中日战争》(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9—190页。

见,惟有钦遵,竭力筹办,特是事机紧急……可否仰恳将朝廷规划大端,遇有饬知北洋大臣之事,一并电饬南洋知之,俾得殚竭愚虑,或预为筹办,或筹拟上陈,冀以仰副恩命”,[11](P566)清廷则再斥张之洞:“旨令该督通筹战守,原指饷械兵将而言。

至机宜重要,必须慎密。

北洋事务,自有专司,焉能事事饬南洋知之?所请著毋庸议。

”[12](P1)《张之洞评传》指出:“中法交战初期,广东边防相对无战事。

但之洞并不由此而袖手安坐。

他破除畛域之见,多方援助福建、台湾和云南等地的抗法军事行动。

”[13](P76)而以上所见,张之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行为与中法战争时相比,两相径庭。

中法战争期间,福建方面向李鸿章请援,而李以“北洋轮船皆小,本不足以敌法之铁舰大兵船。

……断难远去,去亦无益有损”拒绝。

[14](P9)李的行为当时与事后即招到批评。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分析中法战争失败原因指出:“当时中国拥有50余艘战舰,然而这些战舰却分成四支舰队,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分别归南京和天津管辖,这两支舰队比广东舰队和福建舰队都大,但只是防御在自家海域上,坐视福建水师的覆灭。

中法战争揭示了如下一个重要事实:没有现代化的组织和领导,现代武器装备就相对难以发挥作用。

”[15] (P404)显然主持过中法战争的张之洞未认识到这样深刻的问题,因此未能自觉使自己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封疆大吏,也就未能吸取中法战败的教训,十年之后他又做了与李鸿章同样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