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活动目的:

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设计海报,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联系武汉音乐学院院办、武汉方志馆等处,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3.联系有关专家、学者,以获得支持。

活动过程:

201×年×月×日,张贴暑期海报,学生报名。7月7日,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多媒体室集合,由教师简要地介绍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毛泽东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所办洋务在武汉取得的成就最多。武汉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由此确定以“张之洞与武汉”作为这次假期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即师生分头搜集相关资料。同学们有的在校图书馆借阅到《末代名臣张之洞》,有的同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二、寻访历史遗迹、遗址,比照今昔,感受变化。

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连续三天头顶烈日,冒着酷暑对武昌、汉阳、汉口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如在参观汉阳铁厂旧址时,有一学生提出了:“张之洞为何要将铁厂建在龟山下、汉江边?”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面对眼前依稀能辨认出旧貌的历史遗址,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对这一处工厂的选址进行了论证。在各地的考察中,同学们还纷纷拿起照相机记录了他们初中生活中的这一段旅程。实地考察后休息了两天,29日学生到校交流各自的体会。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学生们在交流中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虽不见高明但其思想已开始进发出理性之光。有些问题虽然提出来,但学生们一时无法解决,对此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不要回避疑难问题,同时表示将帮助学生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来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三、访问有关学者,解析疑难。

由老师出面分别联系《张之洞评传》的作者、湖北大学文化学院的何晓明教授以及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研究员吴明堂先生,由学生进行访谈。学生们的

问题不仅得到解决,而且在两位学者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历史遗迹来研究历史人物,以及如何正确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例如吴明堂先生在肯定了张之洞的诸多成就时,还指出:“由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张之洞本人仅仅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官吏,因此他的经营管理作风并不适应近代大工业的基本要求。违背客观规律和经营法则的情况屡屡出现,使得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吴先生提醒同学们在评价张之洞时,还应注意其不足之处。访谈结束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史料,再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过于抬高或贬低。

四、交流,合作,总结感受。

老师召集学生对这次假期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对同学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精神以及集体协作精神进行了总结,并且告诉大家,这次活动中我们所得出的这个答案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来掌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获取知识,这对于大家而言就是一种技能的掌握,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剩下的暑期时间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留下一段文字资料,可以是这次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求统一的内容。最后宣告这次暑期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小结:

此次实践活动是以武汉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结合乡土史教学,延伸、拓展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的,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陈诗琪同学在报告中写道:“这次活动使我对张之洞的了解更多了,对武汉的了解更多了,也使我的爸爸妈妈对武汉的了解更多了,一位清朝的总督,一座古老的城市成为我和爸爸妈妈共同谈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访问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相互讨论,制作宣传栏,提高了学生运用多门学科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小型调查报告,学生初步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

的见解,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向亚贞同学写道:“他性格坚定,从不轻言放弃,认定目标便埋头苦干。正是他这份执著,为他的成功提供了前提,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官僚,他进步的思想、远大的目标和高度的责任心都无不令人敬佩,他确实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虽然他是为了大清帝国,虽然那些企业的实效与张之洞所设想的目标相距甚远,他所创建的企业形成的轻重配置,无疑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大事,不管怎么说张之洞都是为武汉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活动后记:

一、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本地教育资源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在近代史教材中,张之洞是地方洋务派的重要代表,而他的洋务活动又以武汉为主要场所,在今天的武汉,仍然留存着众多的史迹,成为武汉市民经常提及的话题。所以,确立将张之洞作为此次活动研究的对象,既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又和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参与热情很高,尤其是正当我们的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武汉新闻界、出版界纷纷推出有关张之洞的各种体裁的历史文学作品,张之洞成为众多武汉人谈论的话题。热烈的社会气氛更加激起学生探究“张之洞与武汉”的热情。整个活动都是在暑期里进行,尽管酷暑难耐,但因为有浓厚的兴趣做支撑,学生仍然坚持完成了整个实践。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标新立异。这次实践活动,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学生上交的暑期活动报告来看,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有人提出:“今天武汉三镇的教育和商业布局与张之洞经营武汉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对张之洞经营武汉的种种心态进行了大胆设想,有人大为赞赏张之洞对武汉的贡献,有的谈到这次活动对他的启迪,在报告中写道:“张之洞对武汉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了解到武汉曾经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及第二大港口,如今,作为新一代的武汉人,应该更好地建设武汉。”

三、转换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对知识传授过程的垄断,使教师既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设计者、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在备课中的出发点已不再是教材,而是学生和研究活动的过程,包括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且以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融入学生之中。这样一来,这个实践活动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例如,在探讨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的有关问题时,教师加入到一组同学中,与他们一起活动,参与问题的设计与解决。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树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即由教师设计教学程序,向学生陈述知识,学生摄取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设计获取知识的程序,并付诸实践,最终获取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具有重要意义。

附:学生实践调查报告(摘录)

摘录一:

一位总督的实践,一座城市的兴起──比照今昔,看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展

武汉,这座长江边的历史老城自古便是我国内地的重要商埠,因为水路的便利,以“九省通衢”之称享誉天下。历史的长河记载了她光辉灿烂的过去,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坐镇武汉时,武汉曾被誉为“东方芝加哥”,这是老武汉人的骄傲。今天,武汉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正昂首阔步开始新的腾飞,这是新一代武汉人的自豪。人们都说工业是民族的血脉,为了了解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我于201×年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实地考察等途径了解到一些情况,得到了一些收益。

一、张之洞督任前武汉工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资本大举入侵,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根据《天津条约》,位于中国腹地的华中重镇——汉口,被迫向外国开放,武汉更是成了洋人的天下。有德、英、法、美、日等17国创设

的工业企业,外国洋行在武汉创办的工业中,工厂企业共220家,涉及机器修理业、电力工业、冶炼、洗矿业、蛋品业、面粉业、茶叶加工业等23种门类,大到电力和汽车修理,小到肥皂和汽水的生产,几乎垄断了武汉的工业市场,严重阻碍了武汉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张之洞督任时武汉宫办工业的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光绪十五年(1889年)直隶南皮人张之洞调任湖北,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看到湖北民族工业的衰败,他决心要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改变武汉被外来资本垄断市场的局面。在调任湖北第二年,即在汉阳龟山筹建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接着又用十年时间建成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等企业(《1890—1912年武汉宫办工业企业一览表》略)。

这些企业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轻重配置,客观上刺激了武汉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给外来资本以有力的回击,据江汉关不完全统计每年可减少10万多匹洋布进口。在当时外来资本大举入侵的条件下,张之洞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开创出武汉的发展前景,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汉阳铁厂,1894年建成投产,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规模在亚洲是首屈一指,有炼钢高炉4座,容量为30吨,碱性平炉7座,年产钢达6万吨。与汉阳铁厂一同建成的汉阳兵工厂,是洋务军工企业的后起之秀,也是我国第一座具备系统的大规模军事工厂,居当时全国之首,直到20世纪中期,它所生产的“汉阳造”依然是中国的主要步兵武器。在武汉几乎成为洋人的天下时,创建如此规模的产业该是何等艰难。尽管步履维艰,但他性格坚定,从不轻言放弃,认定目标便埋头苦干。正是他这份执著,为他的成功提供了前提。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官僚,他进步的思想,远大的目标和高度的责任心都无不令人敬佩,他确实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虽然他是为了大清帝国,虽然那些企业的实效与张之洞所设想的目标相距甚远,他所建的企业形成的轻重配置,无疑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大事。不管怎么说,张之洞都是为武汉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改革开放后武汉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武汉工业经过35年的建设和发展,到1985年时,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535家,共有职工101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3.34亿元,全年实现利税30亿元,在全国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武汉的现代发展规模是在良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基础的奠定是与近代张之洞湖北巡抚任上所创立的业绩密不可分的。

四、武汉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这样将有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武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如何能在外来资本中取得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张之洞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我们现代人应该做得更好。我认为要在吸纳张之洞的经验时,汲取他的教训,拿出一套完善的管理方针,接受时代的挑战。

摘录二:

……从1890年起,张之洞在文昌门和平湖门外用10年时间建成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四局的兴办,抵制了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对封建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人们一般认为妇女不应外出做工,更反对男女共处一室工作,四局建成后,很多妇女走进工厂,成了一名女工,这也改变了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摘录三: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一排排厂房傲然耸立在眼前,‘国棉一厂’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金灿灿的光芒。通过询问当地一位老太太,我得知:昔日的‘汉阳铁厂’在1948年6月,就宣告终结了,而1951年国棉企业建厂时,汉阳铁厂就不在存在了……”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活动目的: 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设计海报,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联系武汉音乐学院院办、武汉方志馆等处,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3.联系有关专家、学者,以获得支持。 活动过程: 201×年×月×日,张贴暑期海报,学生报名。7月7日,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多媒体室集合,由教师简要地介绍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毛泽东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所办洋务在武汉取得的成就最多。武汉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由此确定以“张之洞与武汉”作为这次假期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即师生分头搜集相关资料。同学们有的在校图书馆借阅到《末代名臣张之洞》,有的同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二、寻访历史遗迹、遗址,比照今昔,感受变化。 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连续三天头顶烈日,冒着酷暑对武昌、汉阳、汉口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如在参观汉阳铁厂旧址时,有一学生提出了:“张之洞为何要将铁厂建在龟山下、汉江边?”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面对眼前依稀能辨认出旧貌的历史遗址,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对这一处工厂的选址进行了论证。在各地的考察中,同学们还纷纷拿起照相机记录了他们初中生活中的这一段旅程。实地考察后休息了两天,29日学生到校交流各自的体会。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学生们在交流中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虽不见高明但其思想已开始进发出理性之光。有些问题虽然提出来,但学生们一时无法解决,对此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不要回避疑难问题,同时表示将帮助学生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来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三、访问有关学者,解析疑难。 由老师出面分别联系《张之洞评传》的作者、湖北大学文化学院的何晓明教授以及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研究员吴明堂先生,由学生进行访谈。学生们的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1898年(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

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

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 本文摘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8卷第5期作者:同书琴 清末新军以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实力最为雄厚。但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包括一些中下级官佐)倒戈打响了辛亥首义的枪声;北洋新军却成为袁世凯威逼清室、胁迫革命的私人工具。本文拟从两军编练者袁世凯、张之洞的个人因素出发,比较分析两军发生这种异化的根源。 一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深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袁世凯、张之洞必然以忠君报国、御侮自强为练军旗帜,但作为封建官僚,他们又不可能不搀杂个人的政治动机。 袁世凯出身于“累世勋阀”的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就其个人来说,“世凯的权欲,本来旺盛,是一个盲进不已的人”。少年时便好出风头,入仕后,更以出人头地!高官显爵为人生追求,其“攫取高位之野心,无时或辍”。 众所周知,袁世凯是以小站练兵起家的。当时,甲午战败,举国震惊,朝野上下,皆曰练兵。袁世凯看出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便四处钻营,结交权贵,终获督练新建陆军的重要职权。从此,他发狠经营,以求作为日后显达的政治资本。袁世凯也确实因此而日趋显赫。短短几年,他先后

晋升直隶按察使,升任工部右侍郎,署理旋实授山东巡抚。1901年始,即长期执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柄。 亲身经验使袁世凯深信“有军就有权”的法则,一直牢牢抓住、尽量扩充这支军队。当被荐为山东巡抚时,他借口“鲁省军队,非己部曲,感情未易融洽”,要求率武卫右军前往。在直督任内,他先以“直省幅员辽阔,又值兵燹以后,伏莽未靖,门户洞开”为理由,继以日俄交恶,“畿辅为根本重地,防范尤须稳固”为借口,几经扩充,终成六镇庞大兵力。 显而易见,袁世凯练兵的最大动机,在于极力把北洋军私化为自己攫取政治权势的筹码,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权力欲。这一点,张之洞曾一语道破,谓袁世凯“借俄事而练兵,借练兵而揽权”。 张之洞亦出身于仕宦之家,26岁题名探花,1866年登上仕途。中法战争期间,他署理两广总督,负责军需供应,饱尝国防军火依赖于外人的辛酸苦涩,始办洋务。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大规模展开以练兵、兴学、办厂为三大端的湖北洋务新政,而尤“以练兵为第一要务”。可见,张之洞练兵与他参与中法战事的苦涩经历有关。 另一方面,在外患日急!内患日重的情势下,疆臣的守土职责使张之洞感到亟须一支强大的军队。他说:“弟,,以外任十余年来,防海防江,迫于职守,不能不从多年老兵、他邦客将寻访考求。”“论武汉形势重要,华洋具瞻,实为天下重

报刊简介

《湖广月报》 1904 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创刊。汉口圣教书局发行,英汉书馆印刷。月刊。每本售大钱十文。总理杨格非,计约翰、林辅华助编。 该刊声称:“其宗旨即广人见识见,兴人德行。凡有益于圣教会与国家者,皆可登报。一切诋毁国政,谗谤官民,及不合真理之言,概行不录。因不深明文理者多,故本报文理官话并用,以期雅俗共赏。”栏目有:诗歌、论说、本地时事、各国新闻、教以纪闻、自然科学、论文与教会消息等。主要撰稿人有丁韪良、王理堂、刘介眉、祝德桢等。用有光纸铅印。线装书形式,宣统年间改变洋装。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1904年间部分原件,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10期。 《湖北女学日报》 1908年在武昌出版。日刊。主编冯德生。 《湖北日报》 1908年7月创刊,在汉口出版。创办人郑江灏。协助他办报的有李介廉、王伯森、董祖椿、杨宪武等。办报人都是共进会会员。 1909年因刊登讽刺官场、攻击当道的文章,为鄂抚陈夔龙所忌,后又刊载《中国报纸于官场有特别之益》一文,陈更为忿恨,该报道为巡警道金鼎封禁。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作“1906年创刊”,查1907年时郑江灏尚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疑误。《湖北地方自治白话报》 1910年创刊。武昌湖北地方自治筹备处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三期。 《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杂志》 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地方性刊物。1904年(光绪三十年)创刊。月刊。编辑兼发行者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该会由留日学生张百熙等组织。刊物的实际主编人吕嘉荣。印刷者伊藤幸吉。1906年后曾一度停刊。1908 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出刊新第一号,编辑与发行者仍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社址原在日本东京年#区鹤卷町201番地,出版新一号后,迁往淀桥柏木。 栏目有:论著、调查、译述、杂录等,大致都为阐述地方自治及介绍国外自治问题的文章。 湖北省图书馆、政治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部分原件。 《湖北自治报》 1910年10月创刊。湖北自治筹备处编印,在武汉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第一期。 《湖北农会报》 湖北农务总会的会刊。1910年5月23日(宣统二年四月十五日)创刊。在武昌出版。初为月刊,1910年11月2日第七期起,月出二册,第十三期起(1911年2月23日),又为月刊。编辑占瑞廷。 栏目有:图画、谕旨、主张、论丛、章奏、文牍、讲演、译丛、报告、纪事、海外农事、附录等。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原件。 《湖北官报》 湖北的封建官报。1905年4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一)创刊,在武昌出版。张之洞创办。江汉关道梁嵩生为总办,任承纪为总纂述,沈宝枢管财务。杂志形式,线装。该报系在《汉口日报》基础上创办,1907年又将《汉报》合并。 体例由张之洞手订,强调“正人心,增学识”。主要栏目有:圣训、上谕、官抄、辕抄、要电、要闻、政务、科学、实业、杂纂、图表、论述、国粹篇、新说郛、纠谬篇。 其第一册的凡例提到“本报每旬出报一本”,第二册的扉页后有“本报原拟月出三册,兹印刷寄运太繁改为月出二册”的声明。可见实系关月刊。第一期赠送两万份。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均作旬刊,误。 《湖北学生界》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 徐寿的历史功绩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徐寿的历史功绩 说起晚清英豪,李鸿章、张之洞、曾国潘等人肯定第一时间浮现大家脑海。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晚清牛人不在此列,他是真的牛,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牛人就是晚清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造了中国第一艘军舰,建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一人撑起中国近代军工业半边天的徐寿。听到这些头衔,可能大家也并不是很熟悉。但要说另一件事,大家就不可能不熟悉了。 学习过化学的朋友们,在当初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必背,那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而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徐寿翻译命名的,可见徐寿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1818年,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和很多人一样,徐寿最开始学习的是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八股文,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然而徐寿明明十分聪慧,但是却连个秀才的考不上。科举失意,大多数人应该十分伤心。但是徐寿不,他说:“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俗一点大概是说:“八股文有个毛用,老子不学了!” 放弃当时的“通天大道”,徐寿转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他读书杂,什么都看,山川、物产、地理变迁,还有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都涉及在内。他还根据书中所学,自制指南针、自鸣钟。 徐寿喜欢器械科学,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科技典籍,同时也想方设法的搜罗中国翻译的西方科技著作。当时中国没有系统学习科学的书院,徐寿一切都靠自学,由此还结识了另一位科技爱好者华蘅芳。 在一片研究八股考试的人中,找一个爱好科技的知音多难啊!两人一见如故,组成cp闯天涯,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知识。 徐寿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当时没有咱们今天的实验室那样,想要什么工具都有。没有工具,徐寿就自己做。他曾经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需要一个三棱镜,买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图章硬磨出来。 就是这样潜心学习研究,徐寿渐渐的闯出名气,连当时像李鸿章这样的清朝大臣都听说了他的名字。后来清廷“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洋务运动,徐寿就

张之洞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学术论文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发展的贡献 系别:物流与信息管理系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姓名:许泳杰 学号:13101509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2011年 1月 29日

摘要:张之洞是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其间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功臣。 关键词:张之洞、贡献、武汉、实业、学堂 正文: 一、在战事中的贡献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正确的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野心,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并历史性的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观点:“战即不能胜,岂可尽扫诸军?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指出:“自古乱民无以御敌,流言焉能兴邦”;“以中国之力与八国启衅,不败不已;八国乃联入华,不胜不休”。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主张 二、大办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即卢沟桥——汉口,后来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武汉三镇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军事工业基地。 他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毛泽东曾经说过:“重工业不能不提张之洞”。1895-1913年,武汉地区有厂矿28家,仅次于上海的83家,多于天津的17家和广州的15家。资本总额1724万元,仅次于上海的2387万元,多于天津的579万元和广州的431万元,均居全国第二,武汉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此后闻名天下(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还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 他是清朝廷的忠臣 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 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 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 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 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张之洞积极倡导改革市政,以寻求更好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设立新的市政管理机构,强化省政府对汉口市政的管理。 1899年设立夏口厅,为新的汉口市政管理机构之一。从此行政建制比以前相对独立,城市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 1904年,设立汉口警察局。警察局是一个管理职能繁多的市政机构,警察制的设立标志着汉口开始拥有一个崭新的城市社会日常控制体系。 第二,整体布局并大规模地开展汉口市政工程建设。

近代武汉三种文化现象解析

近代武汉三种文化现象解析 涂戈尔涂文学 2012-09-18 10:29:27 来源:《江汉论坛》2012年5期 内容提要:作为一座商业中心,武汉没有产生可以被称之为“汉商”的商业流派;作为近代中国工业发祥地,武汉没有出现声名远播的工业巨子;作为文教大省,武汉也很少学术大家。从城市功能、城市生态、社会文化三方面来看,以上三种文化现象有其深刻原因,其生成原因则相当复杂。 关键词:汉商流派工业巨子学术名流城市文化 作者简介:涂戈尔,男,1985年生,湖北天门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涂文学,男,1958年生,湖北天门人,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研读近代武汉城市史,常常有一些问题萦徊脑海,难以释怀。汉口作为“天下四聚”之一,十里帆樯,万商云集,是名震全国的商业中心,然而却并没有产生类似于晋商、徽商、广东帮、宁波帮的“汉商”流派;张之洞治鄂,建立起“自相挹注”的近代工业体系,“开一时之风气,树工业之基础”①,武汉成为近代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重要发祥地,但工业重镇却并没有培育出大实业家、大企业家;而自古就有“惟楚有材”美名的文教大省,我们也很难在湖北武汉的历史上看到类似于章太炎、梁启超这样的学术大家。探讨这些文化现象,对于研究武汉城市文化不仅具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典型性意义,而且对于当下繁荣武汉

文化,重塑城市形象,也不无现实启迪作用。 一、商业码头怎未形成“汉帮” 汉口开埠以后,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漕运中心,武汉往来商人货物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依据中国商业的常规,当某一地区的商业优势达到一定程度时,大型的地区商业同盟组织也会应运而生。明清以来,晋商以票号生意闻名全国;徽商以淮盐、典当称雄大江南北;而宁波、广东帮在近代经营五金机电产品与地域特色的海味、广洋杂货等方面颇有名气。在武汉这个大码头上,众多商帮风云际会,各领风骚,清代汉口商业的“八大行”中,徽商在盐、当、米、木、棉花、药材六大行业中占据极重要地位。随后,晋商、宁波、广东商帮等也先后占领汉口市场,而汉口与湖北本地商人势力则显得很薄弱。德国人利希霍芬对湖北人有一评价:“湖北的居民主要是农民,其商业委之于山西人和江西人,运输业让给了浙江人和湖南人。” 湖北省内虽然黄冈、天门、黄陂、咸宁等地商人在汉口市场也有打拼成功的事迹,甚至也形成了黄州帮、咸宁帮这样的商人集体,在近代湖北商业史上,对于黄陂商人,也有“无陂不成镇”的称号,这些都能够说明:湖北商人颇具向外拓展的精神和行商四方的勇气。然而,湖北商人终究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也没有成长为像“徽商”、“晋商”之类的“汉商”流派。 “汉帮”之未成,原因是多元的。第一,湖北武汉商人经营商品的业务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徽商晋商闻名,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有比较固定的行业和经营项目及品种,如晋商以经营钱业为主,徽商的盐业及典当业等。山西太谷县的曹家,到道光、咸丰时期,已成为在全国开设商号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

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汉阳铁.

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生产布局研究之一 同上引《抱冰堂弟子记》中所说的情况不符,张之洞当初并不曾因为“铁路南北皆自汉口发端,铁厂必近于武汉方合”,而主张开大冶铁矿,在湖北设铁厂,顺便指出,张之洞此中所谓“铁路南北皆自汉口发端”亦与当时的地理事实不符,因为兴修粤汉铁路之主张,迟至甲午战后才出现。[6](第105页)七月十二日张之洞奉上谕调任湖广总督。七月二十七日,他致电伦敦驻英公使刘瑞芬,询问:“炼铁机炉能经行山路,运至山西等处否?或能拆开分运尤好。最大之件,约重若干?”[3](卷132)同日,张氏收到驻柏林公使洪钧发来的电报。洪钧祝贺他移督湖广,并建议:“矿师合同本载明两广及中国他处,楚北煤铁极富,挈往亦可。”[3](卷132)二十九日张回电则表示“矿师仍令先到广东勘。”[3](卷132)我们从中即可看出,张氏当时并未放弃在粤设厂的计划,他还积极筹划炼山西之铁,⑤而对开发湖北煤铁资源,虽然有洪钧之建议,但张之洞并未立即予以考虑。八月二十六日,张之洞上奏清政府,提出在广东“省城外珠江南岸之凤凰岗”设立铁厂的主张。[3](卷27)同日,张之洞致电湖北巡抚奎斌,请其密查大冶铁矿的开采情况。[7](第5374页)表明张氏已开始留意湖北煤铁事业。但其关注之程度,明显不若山西。对此,我们可以从九月十日张之洞《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中得到印证。折中说:“查晋铁并非不善,特由煎炼未精,若多购略小机炉,分拆装运,足可运入晋境……粤亦产铁,近由臣购定机器设厂熔炼……由粤至鄂,水运可通。闻湖北大冶县向来产铁,该县近省滨江,俟到鄂后当详晰勘明妥筹采炼之法。有此三省之铁,即可供此干路之用。”[3](27)此中虽已提到要采炼鄂省之铁,但其轻重缓急,显然不若晋铁、粤铁重要。九月十二日,刘瑞芬电告张之洞:“炉机笨重,均不能拆开,只宜水运。”[3](卷132)但张仍未放弃炼晋铁的计划。十四日、十八日,他抓紧时间,同洪钧往返电商,定购可以经山路运往晋省的小机炉。[3](卷132)九月下旬,情况开始有所改变。二十二日,奎斌致电张之洞:“顷接盛道宣怀电:在京奉醇邸面谕查勘大冶铁矿。现派比国头等矿师白乃富(E.Braive)赴汉,已抵镇江,到日请派员送往。”[8](第78页)盛宣怀的行动显然走到了张之洞的前面。盛氏致奎斌的电报甫经发出,而白乃富已抵镇江,可见盛宣怀行动之敏捷,心情之急切。耐人寻味的是,迟至十月一日,盛宣怀方才向张之洞禀明此事。盛电云:“湖北煤铁,前请英矿师郭师敦(A.W.Crookston)勘得。如果开办,仍请原经手较易。”[8](第71页)此中“原经手”一语语意模糊,有的学者据此看出盛氏有觊觎大冶铁矿之意,不为无识。[9]不过,在盛氏禀告之前二天,即九月二十九日,张之洞已经致电论敦刘瑞芬:“湖北大冶产煤铁,海署嘱亟筹开采。请速觅著名矿师一人,代订薪工,即立合同,令赴汉口领事处报到。需款电到即汇。”[3](卷132)电文措辞颇为急切,表明张之洞对湖北煤铁的兴趣已急剧上升,他已来不及“俟到鄂后”(九月十日张氏语),便急忙采取了行动。关于张之洞转变态度之原因,电文中只是笼统地提到系海署之嘱咐。至于究系何人所嘱?所嘱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以何种方式下达给张之洞的?今已找不到第一手材料予以说明,但我们不难推知其大致情形:前面盛宣怀致奎斌电中已提到“奉醇邸面谕”之

张之洞的历史地位

[张之洞兴鄂方略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刘慰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最近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塑造的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形象,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张之洞所主持的“湖北新政”是“晚清新政”的重头戏,为武昌首义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湖北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以此为契机,更多地了解一些张之洞开一时风气之先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和方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清代名臣张之洞于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18年间,办工业、兴工商、重教育,使武汉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第二大港口、内陆地区第一大城市和现代化进程的带头者,成为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的全国三大洋务中心之一,进而使在洋务运动中早期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湖北后来居上,快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向了现代化。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为兴鄂方略及其历史性贡献,可资借鉴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业,为工、商、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张之洞很重视交通,尤其重视铁路。他认为,铁路是启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阀门。张之洞正是因力主修筑芦汉铁路而调任湖广总督的。在张之洞督鄂之前,铁路均在沿海地带,是他使湖北成为内陆第一个有铁路的省份。1906年,他主持修建的芦汉铁路全线通车;1891年—1892年,他为了汉阳铁厂的生产,在大冶修筑铁山至石灰窑码头的运矿铁路35公里;1901年,他参与筹划粤汉铁路的分段施工;1903年,又提请清政府修筑川汉铁路。铁路运输的形成,一方面为铁厂、枪炮厂等工业企业的原料运输减少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武汉商品物流更加畅快。 张之洞也很重视水上交通运输。1889年底,他以“鄂省轮船无多”为由,奏请调广东省兵轮“广昌号”归鄂使用,并改名为“楚材号”,归湖北铁政局调遣。从此,两湖地区有了自己的轮船。1897年,他批准成立鄂湘善后轮船局,置轮船六艘,航行于汉口和湘潭之间。此后,一些大企业还自备有轮船码头,如汉阳铁厂在1907年已有轮船14艘,从株洲运萍乡之煤、从石灰窑运大冶之矿石至汉阳,从汉阳运铁至南京、九江、上海等地。同时,国外的一些船商会也利用汉口的港口优势,开通各种国际航线,使汉口成为国际港。至清末,由汉口驶向国外的轮船可直达德国、荷兰、埃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的城市。汉口港口的充分利用,使长江航道变成黄金水道,也使武汉自古以来的水运优势跃上一个新台阶。 张之洞还以武昌为中心,形成17省市的电报、信函通讯网。1890年,铺设完成汉口至襄阳电报线;1900年,汉口、武昌设立电话局;1904年,成立电话公司;1897年,在汉口设邮政总局,办理邮件快递,并于第二年开办了汇兑业务。在其离任时,湖北已形成汉沪、汉京、汉川、汉粤、汉湘5条有线电报干线;湖北省电报局有分局28家,大小邮局代办所300余处。 铁路、航运、电讯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诱发了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了本地商品流通,也为农业的商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湖北武汉成为铁路车辆、船舶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现代工业,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促进民族经济全面发展 张之洞督鄂期间大办工业,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以官办工业带动民族工业,加速了湖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在当时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规模的同类企业,引进的设备技术是亚洲最先进的,与当时钢铁工业发达的欧洲相比,也在先进行列。1890年创办的枪炮厂,在技术和设备上在全国也是最先进的。在轻工业方面,湖北缫丝局、湖北纺织局、湖北制麻局、湖北布官局、湖北毡呢厂等形成了纺织行业比较完备的系统,其设备和产量,在19世纪90年代前期居全国前列。湖北武汉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业的中心之一。在官办企业出现一些困境时,张之洞还把私人资本吸引到现代工业领域,形成官督商办模式。如:1902年湖北缫丝局连同织、麻、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2004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4  第26卷第1期Journal of Ya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 l126N o11?历史研究?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徐碧薇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摘 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作为后方最重要封疆大吏之一的张之洞并未吸取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中日战争中他筹防所辖的湖广、两江,却不援助在前线作战的北洋军队;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他的保台计划和实践也以其个人声誉和仕途为转移。因此,在中日战争期间,张之洞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官员,这对战争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中日战争;筹防地方;以夷制夷;保台 中图分类号:K25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4)01—0084—05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中法战争十年之后,清廷与官员是否通过吸取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而在中日战争中表现得成熟,能够有效地对付日本?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张之洞作为分析对象。张之洞曾在中法战争期间两广总督任上亲自主持过抗法斗争,中日战争期间他虽然未在军事前线,但此间他署两江总督,是后方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他对待战争的认识、处置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地方官员的态度。①通过该研究,不但有助于对张之洞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对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作更全面的分析。 一、力筹湖广、两江,却不援北洋 1894年初,中日在朝鲜撤兵问题上交涉无效,战争一触即发。5月,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及沿海防务,对中国海军的基本弱点深表忧虑。在李鸿章看来,北洋所有之实力,“以之自守,尚可勉足敷用;战于境外,虽蕞尔日本,胜算亦所难必。”[1](P2252~2254)这种认识是符合中国军备实际的。然而京中士大夫对中日争端几乎皆主强硬,清流人物尤其慷慨陈言,力持战议。[2](P64)从现有的资料看,张之洞并未在战前有明确的和或战态度,直到战争爆发,他始终都保持沉默。不过从6、7月间张之洞与津海关监督盛宣怀之间频频电报往来、探听清廷对战争态度的举动来看,②他试图以清廷中枢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当清廷下令沿江沿海各督抚预为筹防时,他便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备军备战中去了。 张之洞备军备战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筹防湖广和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简介:徐碧薇(1978—),女,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①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总体比较少,主要有冯天瑜《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主战言行评析》(《江汉论坛》1984年第5期);田锡富:《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卢世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张之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文章对张之洞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筹防地方、谏阻议和、力图保卫台湾等言行以及其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作了描述,而对于张之洞的行为与战争全局的关系、张的言行的出发点、张的言行是否适合当时的时势等则没有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些文章比较一致地认为张之洞的言行代表了甲午战争中主战派官员的爱国情感,其所作所为值得肯定和赞扬,对此本文有不同的观点。另外李国祁的《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对甲午战争中张之洞的“以夷制夷”政策作了细致深入的描述(包括战争期间的外交策略和战后的“保台”行动),不过较少涉及到容闳的政策等;石泉的《甲午战争前后的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年版)一书对张之洞在保台期间的活动也有所论述,由于李国祁和石泉的论述较为详细和精道,本文不再详述其内容,而着重分析他们较少涉及到的张之洞采纳容闳的观点试图购船密袭日本的策略及其出发点、张之洞在台湾问题上态度转变的原因等。 ②7月23日,他致电盛宣怀:“……日来情形若何?内意及傅相意若何?彼使尚在京否?”盛宣怀当日便回电:“上主战,派翁、李会议,内外臣尚合拍。惟倭势猖獗,不受调停,恐弄假成真。使未下旗”。此后,盛宣怀将前线军情悉数告知张之洞、刘坤一等后方的封疆大吏。陈旭麓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甲午中日战争》(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0页。

沧州简介

沧州简介 我来自于沧州,在座的有没有我的老乡?沧州是个好地方呀,下面我带领大家神游一下沧州吧!大家闭上眼睛,现在咱们已经来到了沧州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它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西依华北明珠白洋淀,北环京津,南与山东接壤,地理位置优越,现辖4区(新华区、运河区、开发区、高新区)4市(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10县(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孟村回族自治县)加一个渤海新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80万,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 沧州因紧邻沧海而得名,它的历史要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盘古开天辟地传说就发生在沧州青县的盘古镇;秦朝时期,秦始皇派徐福求长生不不老仙药,就在沧州盐山县千童镇征募千名童男童女东渡;咱们都看过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吧,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蒙冤发配到哪里大家还记得吗?对了,沧州!或许你还知道沧州的铁狮子,身高5.48米,体重约50吨,铸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是河北四宝之首(沧州狮子、定州开元寺塔、赵州桥、隆兴寺大菩萨),由此沧州又具“狮城”之城。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沧州独特的民风民俗,使沧州有“三水、六乡”之称。三水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两个,一个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一个华北的临海渤海,还有一个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京杭大运河,穿沧州市区而过,所以沧州有一个区叫运河区,这就是沧州所谓的“三水”!那“六乡”又是什么呢? 1.武术之乡:沧州武术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像我们熟知的宣统皇帝溥仪的武师霍殿阁就是沧 州人,武术大师霍元甲祖籍沧州东光县,还有大刀王五(王正谊)、燕子李三(李凤山)等诸多习武名人。 2.杂技之乡:一说沧州的吴桥,大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吧!民间流传,在吴桥上至九十九,下 至刚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现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欣赏一下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活! 3.铸造之乡:沧州铁狮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铸,距今1000多年 历史。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古代沧州因濒临沧海,海水经常泛滥,民不聊生,为了清除这水患,百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张之洞,字孝达,是晚清时期的中枢重臣,张之洞出身于仕官之家,早年的时候是前清流的重要成员,后来成为了洋务派的一份子,为了洋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之洞从小就很聪明,对于读书有着很高的天赋,对于儒学、兵法、经济学等都有着自己的研究,张之洞年少的时候有着在夜里读书静坐的习惯,这种习惯还影响了日后的手下人。张之洞天资聪慧,不到16岁就已经中了举人,但是后来因为诸多俗事的干扰让他不能早早的参加会试,直到27岁那年才有机会进京赶考中了进士,成为清政府官僚中的一员。早年的时候张之洞是清流的一份子,清流是当时一群主张剔除弊端,重整朝纲的官员们一起组成的政治流派,主张坚决的抵抗列强的入侵。 到了张之洞任职山西巡抚的时候,针对当时山西官僚腐败,人民生活艰辛,特别是鸦片泛滥成灾的现状,张之洞上任之后就开始政治那些个贪官污吏,并且严厉的禁止鸦片,选拔人才,整编军队,给当时的山西带来了不小的改变。之后中法之间爆发战事,张之洞受命前

往广州。到达广州之后,张之洞就严令手下人做好防备工作,后来中法之战,中方大胜,但是清朝政府却昏庸的还要去求和,让前线的将士撤兵,为此,张之洞曾接连上报请求暂缓撤兵。 张之洞还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广雅书院等学校,还在湖北任职期间,创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与此同时张之洞还创办了织布厂,纺纱厂,也都有着不错的收益。 历史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所处的年代,中国已经没落了,西方列强都盯着中国想要啃下块肉来,纵观他的一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整体上来说,张之洞的一生还是功大于过的。 张之洞的一生都很爱国,他很坚决的反对软弱的外交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很敏锐的发现了日本的巨大威胁,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可惜的是他的举措没有被采纳。张之洞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军事上的,而是他为中国的工业和教育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所做的事业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一件是监督建造了芦汉铁路,一件是在武汉建造了很多的重工业工厂,为整个中国内陆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之洞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加速了中国的发展。 张之洞的一生也不是没有过错的,他的一生也有着不少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他和很多文人一样都说的比做的多,其次张之洞的一生还是站在了清王朝的这边,坚定的维护着这将要灭亡的清朝。 有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张之洞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臣,他的身上的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楚旭东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清直隶南皮(今河北境内)人。是后期洋务派的首领,清末著名“能吏”。从1889-1907年,他在湖北执政近20年。这个期间,他奠定了湖北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湖北新政”成为全国示范,让武汉首次进入早期现代化的行列。 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兴实业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 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湖北枪炮厂:枪炮厂1890年4月筹建,1895 年8月落成,刚开始每月出枪500支、枪弹10余万发、炮弹7000余颗,后来月产量有所增加。到1907年,共造枪10万余支、子弹4000多万发、炮900余尊、炮弹60余万颗。 大冶铁矿:1890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成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世界瞩目。 湖北织布局:创办了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此四局一建,棉、毛、丝、麻齐全,纺与织俱备,湖北纺织行业顿成国内翘楚。纺织厂的纱锭1893年

1月开工时占全国纱锭总数的77.1%;缫丝厂为中国内陆腹地工厂之冠;制麻厂则为“吾国机器制麻业之滥觞。”湖北现代棉纺织工业的设备与产量,在19世纪90 年代的前期占第一位,末期仍居第二位。 办教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离开湖北之前,张之洞登上蛇山之巅,眺望欣欣向荣的武汉三镇,为黄鹤楼题写了这副楹联,欣喜之情溢于笔端: 18年心血没有白费,湖北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追赶亚欧先进 地区已不再是遥远的梦。 汉阳铁厂无疑是张之洞兴办的实业中最重要的一个。钢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早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就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上奏《筹设炼铁厂折》,制订了在广州城外兴建铁厂的计划,并在英国订购了炼铁设备。1889年底,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随即将拟建之铁厂移至湖北,定址汉阳。1890年11月,汉阳铁厂动工兴建,1893年9月,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钢材厂等十个分厂建成,次年6月投产。据1899年的汉口贸易报告,汉阳炼铁厂除提供15000吨钢材用于制造钢轨、铆钉外,还向日本出口价值82000海关两的钢铁。汉阳铁厂的设备、技术距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过10年左右,在当时的亚洲是最先进的,规模也是最大的。西洋报刊曾有评论:“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 和汉阳铁厂一样,湖北枪炮厂也是张之洞从广州带来的项目。枪炮厂1890年4月筹建,1895 年8月落成,刚开始每月出枪500支、枪弹10余万发、炮弹7000余颗,后来月产量有所增加。到1907年,共造枪10万余支、子弹4000多万发、炮900余尊、炮弹60余万颗。办枪炮厂的过程同样体现了张之洞“器必求精求新”的思想。枪炮厂的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最先进的设备,生产的武器仿自世界最新款式。不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湖北枪炮厂都高居全国军事工业之冠,执当时中国军工之牛耳。而它出品的“汉阳造”步枪,更是闻名遐迩的一代名枪。“汉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图文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 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 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 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 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 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 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 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 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 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 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与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 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 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 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 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 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 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 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 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科举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