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汉阳铁.
专题08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01期)(解析版)

专题08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选择题1.(2021·湖南中考真题)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如下资料。
他要研究的主题是近代中国①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建②北洋舰队的兴衰③轮船招商局的发展④京师同文馆的变迁⑤詹天佑等幼童留学纪要A.民族经济的发展B.教育近代化历程C.近代化的第一步D.军事变革的轨迹【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进行了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军事企业、发展了近代海军事业,同时发展了新式教育。
①、②、④、⑤等展现了这一内容。
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民用企业。
③展现了这一内容。
因此五个材料综合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
C正确;ABC都只能概括材料中的几项,不能完全涵盖。
ABC错误。
综上故选C。
2.(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从1865-1895年,中国都市的风貌因大量机械化工厂的开设而改变了,这些工厂都为中国人所有,但都依赖外国的设计并使用引进的技术。
”材料表述的社会背景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五四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答案】A【详解】依据“从1865-1895年,中国都市的风貌因大量机械化工厂的开设而改变了,这些工厂都为中国人所有,但都依赖外国的设计并使用引进的技术。
”可知表述的社会背景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A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主张改变政治制度,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变法很快归于失败,B排除;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D排除。
洋务运动知识概要

时代背景: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3.清朝出现严重的危机。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要内容: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开始-失败的标志:1.1861 年,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洋务运动。
2.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的成立——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3.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概述:1.军事工业:1)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2)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第一个军事工业);3)左宗棠:福州船政局;4)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民用工业:1)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及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与天津开平煤矿;2)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与湖北织布局;3.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
4.海军:1)北洋水师(主力);2)南洋水师;3)福建水师;4)广东水师;5.学堂:1)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上海广方言馆;3)福州船政学堂;4)天津水师学堂;5)天津电报学堂;6.留学生:1)严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2)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历史意义: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发展。
历史趣谈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汉阳铁厂产品质量较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汉阳铁厂产品质量较差?
导语:日前,在陕西略阳县发现了晚清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算起来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网友直呼,“汉阳铁厂的钢杠杠的”。
汉阳铁厂创建于1891年,
日前,在陕西略阳县发现了晚清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算起来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网友直呼,“汉阳铁厂的钢杠杠的”。
汉阳铁厂创建于1891年,1894年建成投产,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在辛亥革命前夕,达到年产钢7万吨,铁砂50万吨的规模,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可殊不知,当时汉阳铁厂生产的钢材还难过质量关,这是什么原因呢?
张之洞“脑洞大开”,办起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建于晚清,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一手操办起来的。
张之洞是位公认的学霸,16岁顺天府乡试中解元,27岁会试第三名,慈禧太后钦点探花。
闲暇之际,还在报刊上发表大作《劝学篇》,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时洛阳纸贵,士子争相阅读。
读书和写作之余,出门遛弯遇到另一位学霸——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切磋学问过程中,顺利让王懿荣的妹妹爱上了他,将“邻家小妹”王氏娶入门。
按照古人的晋升道路,学而优则仕,张之洞后来历任山西巡抚,两江、两广、湖广总督。
出将入相、金屋藏娇,读书人的梦想他都实现了。
担任湖广总督是张之洞最为风光得意,也是争议最多的时期,修建汉阳铁厂就是其中一项。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开采煤矿、建造钢厂、引用技术对于一位科举
生活常识分享。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作者: 赵葆惠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18-22页
主题词: 汉阳铁厂;外国;洋务运动;近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十九世纪;中国钢铁工业;正确看待;
工程师;作用问题
摘要: <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封建官僚、洋务运动后期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一个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
这是洋务运动时期一个举足轻重的企业。
对这个大型企业的成败得失,当时就众说纷纭,以后更是评论不一。
本文拟就汉阳铁厂的成立对中国钢铁工业近代化作用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这对正确看待汉阳铁厂、洋务运动及当今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引进外资等问题还是有意义的。
武汉文化形考答案2

. 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武汉商业改制驶入快车道.通过实施“壮大龙头、放活龙尾”地企业发展战略,全市商业出现了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地局势.“鄂武商”、“汉商”、“中百”、“中商”、“武石油”等商业股份制集团公司股票相继上市. √. 汉口租界按地理方位从西南向东北排列,分别为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 √. 武汉新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中游,由原武汉港和黄冈市、鄂州市、咸宁市地部分港区组成. √. 年前后,一批华商巨头筹资辟土,建成一个与租界抗衡地区域,并命名为“模范区”,作为老式华街地模范,亦有“超越租界区”之意.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中国伊始,在武汉三镇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九大商业区,分布在汉口地江汉路、六渡桥、汉正街、车站路、硚口路,武昌地解放路、水果湖、青山红钢城,汉阳地钟家村一带.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地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码头修建也是先在汉水沿岸然后在长江沿岸. √. 武汉属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酷热、冬季较冷地特点.. 武汉长江隧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二桥之间,又称“万里长江第一隧”. √. 年张之洞率先在汉口设立商务局,推行政策;次年创办湖北《商务报》,年开办商务学堂和商务公所.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汉口水运地繁盛带动了武昌鲇鱼套、下新河、汉阳鹦鹉洲等港埠地兴起和发展,成为汉口港埠地延伸和补充.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成语“大水淹了龙王庙”指地是汉阳、汉口、武昌三镇地连接点——龙王庙. √在江汉路步行街地尽头是武汉江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ú)山(蛇山)中部,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月,天河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地启用标志着天河国际机场成为中部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跨入千万级行列地机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史学大师翦伯赞把汉口、无锡、镇江三镇称为长江沿岸三大码头:“无锡是著名地布码头,汉口是船码头,镇江是银码头”.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上海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是基督教英国循道会在武汉最先传教地地方. ×双街是从汉阳到汉口地集家嘴、四官殿地要津.岸上是店铺毗连,短短地街道上,天天是人挤人,人挨人,可谓摩肩接踵;江里,有篷地货驳,无篷划子,天天是船挤船,船挨船,舟樯云集,给人以街中套街、街中有街地感觉,故取名‘双街’.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武”字头地一批重点企业地竣工投产,构成了武汉工业体系地核心,为武汉商业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武汉以商品或手工作坊命名地街巷遍及三镇,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武昌有打铜街、板厂街、剪子街、花布街、绣花街、衣铺街、淮盐巷、靛行巷、大火巷(以铁铺为主)、皮业巷、豆腐巷等.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作为武汉市第一个开发区,()由纯政策区起步,重视体制机制创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率先建立企业孵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公司地投资. 东湖高新. 武汉现有大小湖泊()个,其中中心城区湖泊个.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位于武昌蛇山之上,以拥有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地美誉而闻名海内外. 黄鹤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地商法—(). 商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地形以()为主,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平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汉口市政府设立(),管理工商事务,受理企业登记、核发证照、商标注册等业务.社会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英国胁迫清廷签订(),汉口开始对外通商. 中英天津条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们在武昌城北武胜门外塘角(今武昌三层楼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小河,取名下新河,专门用以泊来自下江地()船. 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清代施襄有《汉口竹枝词》一首曰:“踏青先上伯牙台,弓底鞋新不染埃.走遍月湖堤十里,过河还到后湖来.”指地是(). 月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到民国时期,从武汉关到丹水池、谌家矶,汉口长江边地洋码头已达()个之多,武汉航运由内河而远达外洋至日本、欧美.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公路运输主枢纽骨架基本形成,武汉至城市圈内城市实现“()小时交通圈”.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有国内最大城中湖(). 东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汉水径直由()以北入江,至此,汉阳一分为二,汉口低洼之地从汉阳分开. 龟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月,()在汉阳建成投产.该厂是湖北省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地国营棉纺企业,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兴建地全国五大新型棉纺厂之一. 国棉一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伴随着武汉城市经济地发展,各地地商人和手艺工匠纷至沓来,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增幅加大,总量骤增.清乾隆三十七年(年),武汉三镇约()万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货到()活”,是当时华中地区流行地俗语,充分显示了汉口镇作为商贸物流中心发挥着物流枢纽地功能和作用,也证明了汉口镇对于周边地区地社会影响力. 汉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三大现代产业体系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 现代服务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产业成为武汉市第三产业地重要支柱、新地经济增长点.. 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年被强辟为对外开放地商埠,同年设海关于汉口,名江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被毛泽东称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地“一桥”指地就是(). 武汉长江大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地四大佛教丛林是指(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史学大师翦伯赞把()三镇称为长江沿岸三大码头. 新中国伊始,在武汉三镇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九大商业区,分布在江汉路、六渡桥、汉正街、( )地一带.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各地富商先后在汉建起一批会馆、公所、书院,如()、绍兴会馆(阳明书院)、咸宁会馆(钟台书院)、粮行公所(凌霄书院)、船帮公所等,进一步增添了商品贸易市场地繁荣景象.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到年年底,武汉机械工业在产品结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开辟关山工业区,新建( )等一批重点企业,作为武汉机械工业地主要基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九省通衢中地“九省”,或实指()川、陕、黔、湘、赣、鄂、皖、豫、晋九省;或以九言其多,泛指可与多省相通.不论实指、泛指,九省通衢都是指武汉处于交通枢纽地地理地位.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地四大道教丛林是指和( ).. 武汉江滩是( )地总称.. 清初、汉口成为当时全国三大茶市()之首,而桐油出口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位.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镇”,都曾盛极一时.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期间,是武汉综合发展地关键时期.“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也称“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以及()等文化遗存,印证了他对近代武汉地影响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地三大火车站有:(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经济开发区助推经济增长,目前,武汉拥有地个国家级开发区是().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投资兴建(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和青山热电站等大型重点项目,这些均属国家个重点建设项目之列.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 )、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五国租界区”),将汉口沿江一带大片土地建成“国中之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随着改革帷幕地拉开,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扬子街皮具服装市场、武泰闸农副土特产品市场等商品交易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等一批大中型零售商场不断改革经营体制,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龙头老大”.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许多耳熟能详地地名仅仅成为带“湖”字地符号存在,比如:(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武汉地西式教堂很多,其中位于汉口地有(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观张之洞与汉阳铁厂的心得体会

观张之洞与汉阳铁厂的心得体会篇一:汉阳铁厂的选址之争汉阳铁厂的选址之争著名经济史学家严中平先生曾指出经济史研究不能仅仅就经济而论经济,需要结合经济活动所处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环境来进行研究,而这恰是以往学界在企业史研究中,特别是对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史的研究中比较易于忽略的问题。
本文试以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之厂址决策过程为例,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层层考辨,揭示中国传统政治与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张之洞、李鸿章两大洋务集团之间的斗争,对这一近代企业的创办及生产经营方面的深刻影响。
一、流行观点及其史料依据辨析光绪十五年,张之洞修筑芦汉铁路的意见被清政府采纳,并因此调任湖广总督。
张在两广总督任内原订在广东开办之钢铁厂、枪炮厂等洋务企业机器设备也随之移设于湖北。
笔者此前曾撰文揭示,钢铁厂之由粤移鄂,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继任粤督李瀚章不喜洋务,遇事推诿,亦非出于张氏本人之初衷,而是清廷中枢,特别是由醇亲王奕譞所主持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即海署),为了扶植张之洞以抑制李鸿章淮系势力过于膨胀,并考虑到湖北地区矿产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条件等方面的优势,而做出的重要决策。
在张之洞在鄂筹办钢铁厂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决策历来备受争议,那就是钢铁厂放弃了铁矿所在地大冶而选择武汉地区,并最终定址于汉阳龟山(又称大别山)脚下。
时人及学术界对这一决策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对其评判亦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遗憾的是,学术界的争议多集中在汉阳铁厂的选址结果,即厂设大冶或汉阳究竟孰优孰劣,这一实际上比较显而易见的问题上。
对于张氏这一决策的原因,却并未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张之洞为什么要放弃大冶而将铁厂设在武汉呢?光绪十六年四月八日,张之洞致电盛宣怀,决定放弃大冶,将铁厂设在武昌省城附近。
他本人对自己的这一决定进行了解释:铁厂宜设武昌省城外。
黄石港地平者洼,高者窄,不能设厂,一也。
荆、襄煤皆在上游,若运大冶,虽止多三百余里,回头无生意,价必贵,不比省城。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 Word版含解析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1.(2019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
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
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
具体的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比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的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2019年全国卷Ⅱ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一日一题选择题——汉阳铁厂

一日一题选择题——汉阳铁厂
1890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
最初汉阳铁厂的选址在大冶,最后放弃大冶,选在了汉阳。
同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
下图为当年汉阳铁厂选址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大冶最初吸引汉阳铁厂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
A. 技术
B. 资源
C. 交通
D. 劳动力
2. 铁厂最终选址在汉阳的原因主要有( )
①钢铁工业基础雄厚
②水运发达
③劳动力廉价
④接近市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相对于大冶,铁厂在汉阳会导致( )
A. 产量增加
B. 市场缩小
C. 成本上升
D. 劳动力减少
【答案】
1. B
2. D
3. C
【解析】
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1题详解】
读图可知,大冶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故大冶最初吸引汉阳铁厂选址的主导因素是资源。
故选B。
【2题详解】
读图可知,铁厂最终选址在汉阳的原因主要有水运交通更加便利,②正确;接近武昌城市消费市场,④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相对于大冶,铁厂在汉阳离燃料、原料地较远,会增加运费与能耗,导致成本上升。
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生产布局研究之一
同上引《抱冰堂弟子记》中所说的情况不符,张之洞当初并不曾因为“铁路南北皆自汉口发端,铁厂必近于武汉方合”,而主张开大冶铁矿,在湖北设铁厂,顺便指出,张之洞此中所谓“铁路南北皆自汉口发端”亦与当时的地理事实不符,因为兴修粤汉铁路之主张,迟至甲午战后才出现。
[6](第105页)七月十二日张之洞奉上谕调任湖广总督。
七月二十七日,他致电伦敦驻英公使刘瑞芬,询问:“炼铁机炉能经行山路,运至山西等处否?或能拆开分运尤好。
最大之件,约重若干?”[3](卷132)同日,张氏收到驻柏林公使洪钧发来的电报。
洪钧祝贺他移督湖广,并建议:“矿师合同本载明两广及中国他处,楚北煤铁极富,挈往亦可。
”[3](卷132)二十九日张回电则表示“矿师仍令先到广东勘。
”[3](卷132)我们从中即可看出,张氏当时并未放弃在粤设厂的计划,他还积极筹划炼山西之铁,⑤而对开发湖北煤铁资源,虽然有洪钧之建议,但张之洞并未立即予以考虑。
八月二十六日,张之洞上奏清政府,提出在广东“省城外珠江南岸之凤凰岗”设立铁厂的主张。
[3](卷27)同日,张之洞致电湖北巡抚奎斌,请其密查大冶铁矿的开采情况。
[7](第5374页)表明张氏已开始留意湖北煤铁事业。
但其关注之程度,明显不若山西。
对此,我们可以从九月十日张之洞《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中得到印证。
折中说:“查晋铁并非不善,特由煎炼未精,若多购略小机炉,分拆装运,足可运入晋境……粤亦产铁,近由臣购定机器设厂熔炼……由粤至鄂,水运可通。
闻湖北大冶县向来产铁,该县近省滨江,俟到鄂后当详晰勘明妥筹采炼之法。
有此三省之铁,即可供此干路之用。
”[3](27)此中虽已提到要采炼鄂省之铁,但其轻重缓急,显然不若晋铁、粤铁重要。
九月十二日,刘瑞芬电告张之洞:“炉机笨重,均不能拆开,只宜水运。
”[3](卷132)但张仍未放弃炼晋铁的计划。
十四日、十八日,他抓紧时间,同洪钧往返电商,定购可以经山路运往晋省的小机炉。
[3](卷132)九月下旬,情况开始有所改变。
二十二日,奎斌致电张之洞:“顷接盛道宣怀电:在京奉醇邸面谕查勘大冶铁矿。
现派比国头等矿师白乃富(E.Braive)赴汉,已抵镇江,到日请派员送往。
”[8](第78页)盛宣怀的行动显然走到了张之洞的前面。
盛氏致奎斌的电报甫经发出,而白乃富已抵镇江,可见盛宣怀行动之敏捷,心情之急切。
耐人寻味的是,迟至十月一日,盛宣怀方才向张之洞禀明此事。
盛电云:“湖北煤铁,前请英矿师郭师敦(A.W.Crookston)勘得。
如果开办,仍请原经手较易。
”[8](第71页)此中“原经手”一语语意模糊,有的学者据此看出盛氏有觊觎大冶铁矿之意,不为无识。
[9]不过,在盛氏禀告之前二天,即九月二十九日,张之洞已经致电论敦刘瑞芬:“湖北大冶产煤铁,海署嘱亟筹开采。
请速觅著名矿师一人,代订薪工,即立合同,令赴汉口领事处报到。
需款电到即汇。
”[3](卷132)电文措辞颇为急切,表明张之洞对湖北煤铁的兴趣已急剧上升,他已来不及“俟到鄂后”(九月十日张氏语),便急忙采取了行动。
关于张之洞转变态度之原因,电文中只是笼统地提到系海署之嘱咐。
至于究系何人所嘱?所嘱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以何种方式下达给张之洞的?今已找不到第一手材料予以说明,但我们不难推知其大致情形:前面盛宣怀致奎斌电中已提到“奉醇邸面谕”之
事,则此前不久盛宣怀必与醇亲王奕譞有过一次面谈。
奕譞是光绪帝生父,“甲申之变”后继恭王奕讠斤主持外廷,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海署),一向对张之洞扶植甚力。
[6](第66页)光绪初年勘探大冶铁矿之事,系盛宣怀奉李鸿章密札经办的,此事外人很少知情。
必是醇亲王从盛宣怀处得知大冶铁山情形,一面谕令盛氏派员查勘,一面将情况透露给张之洞,并嘱其亟筹开采的。
上文所引盛道覆禀中亦称:“逮光绪十五年……职道条陈就鄂铁造轨……蒙醇贤亲王发交宪台核议办理。
”此系事后追忆,难免与史实有所出入。
但盛氏特别强调了醇邸的作用,张之洞作为当事人对此也未予反驳。
则笔者上面之推断,当与事实相去不远。
不过,十月八日,张之洞致海署电中,对于炼铁铸轨之事,仍主张:“一面勘矿购机,分投采炼,即是发端。
度支虽绌,断无合天下之力不能岁筹二百余万之理。
中国铁虽不精,断无各省之铁无一处可炼之理。
晋铁如万不能用,即用粤铁,粤铁如亦不精不旺,用闽铁、黔铁、楚铁、陕铁,皆通水运……购机造厂,每分不过数十万,多置数处,必有一获。
粤新购定,黔早运到,均有确价,并不为多。
小炉拆机,山路可行……此不必惜费者也。
”[3](卷132)此中不难发现:张之洞此时虽已不再坚持非炼晋铁不可,但其基本观点,仍是“多置数处”,“分投采炼”,与九月十日之上奏并无大异。
他虽已提到了炼楚铁,但其次序排在晋、粤乃至闽、黔之后。
可见此时张氏对湖北煤铁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尚无将机炉移往湖北的打算。
本篇文章共6页,此页为第二页上一页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