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化
洋务运动知识概要

时代背景: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3.清朝出现严重的危机。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要内容: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开始-失败的标志:1.1861 年,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洋务运动。
2.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的成立——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3.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概述:1.军事工业:1)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2)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第一个军事工业);3)左宗棠:福州船政局;4)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民用工业:1)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及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与天津开平煤矿;2)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与湖北织布局;3.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
4.海军:1)北洋水师(主力);2)南洋水师;3)福建水师;4)广东水师;5.学堂:1)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上海广方言馆;3)福州船政学堂;4)天津水师学堂;5)天津电报学堂;6.留学生:1)严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2)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历史意义: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发展。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模板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的三个全国第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发学界第一声,既奠定了湖北学前教育的发展雏形,又进一步巩固了湖北新式教育的领先地位。
(一)全国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幼稚园1903 年春夏之际,湖北巡抚端方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昌筹办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该园是在学制系统未予接纳的情况下,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筹办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聘请师资。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专才可选,端方专程从日本请来 3 名保姆教习参与筹创。
为首者为户野美知惠,她毕业于东京女子高师,又有留校任教的经历。
9 月,湖北幼稚园正式招生,园长由户野美知惠担任。
园内除设有开诱室、训话室、游戏室、陈列图书玩具室外,还于室外开辟游戏场,场内土垒游戏山,山上建有游戏亭,树木花草也一应俱全。
该园的师资与设备等,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1904 年1 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并要求蒙养院须附设于育婴堂或敬节堂。
由于湖北幼稚园开办在前,章程的颁行在后,为与学制系统保持一致,总督府在湖北幼稚园附近增设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
9 月,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建成开学,湖北幼稚园于是更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蒙养院,简称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的开办创全国幼儿教育机构之先河,使中国学前教育冲破了家庭教育的樊篱。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所言,鄂省风气开通在先。
全国各地均以此为模范,参酌《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设置幼稚园,形成了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热潮。
例如,1904 年初,上海务本女塾校长吴馨创办了上海公立幼稚舍。
此幼稚舍确立以保卫儿童健康为主,以诱启知识为辅,并不多读蒙书,来学者幸勿专求文字的宗旨,与湖北幼稚园有的办园旨趣颇为一致。
与上海公立幼稚舍同步闯入幼儿教育殿堂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
除影响省域外,湖北省内的州县,亦纷纷设园招收幼儿。
据宣统二年(1910 年)统计,湖北女子两等学堂内,便设省城蒙养院,教师由女子学校教员兼任,共有2 个班级,幼儿84 人。
洋务运动张之洞

对xx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的思考评价张之洞这个人,我想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的,只因为以我的学识,还没有达到能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的地步。
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关于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直接接触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本,首先肯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一小点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系带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这里我曾有一个疑惑,在列举部分成员时,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那么,编者又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列举这些人的呢?按照他们在洋务派中重要地位?是他们的官位大小?还是仅仅是列举,没有做其他的考虑。
我想这个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解决。
后文还有一处提到张之洞,在列举1890年前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时,“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机炮厂。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被列举的军事工业之后。
此外,这本书再无关于张之洞任何描述。
对于这章的内容,我的理解是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员,参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当然,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人其事怎么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呢?《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生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是知府。
他在十六岁高中乡试解元,后来会试取中为一甲第三名。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最初是在京中的翰林院供职。
光绪七年十一月,补授他为山西巡抚。
他在山西工①作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令其取代两广总督张树声。
其实中法战争对张之洞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实授张之洞为两广总督那么简单,中法战争对张之洞内心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做了六年的两广总督后,他被调补为湖广总督,自此一直坐镇武汉。
他的仕途与洋务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在1876年到1879年,张之洞在为山西巡抚时,山西发生特大灾荒,也就是“丁戊奇荒”。
论文模板参考

论张之洞在鄂的洋务活动与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摘要:张之洞在督鄂以前,武汉虽然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是由于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汉的发展仍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而张之洞任两湖总督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他在担任湖广督都的18个年头里,在鄂兴办了一系列的洋务,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不仅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贸城市,还加快了武汉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活动;武汉;近代化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务派的殿军人物。
1889年8月,清政府将原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为湖广总督,从此迎来了张之洞政治生涯中的巅峰时期。
在张之洞督鄂的18年里,他兴办一系列的洋务,诸如创办轻重工业,兴办教育和大修城市基础设施等,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洋务运动后期的第二大中心城市,从此武汉在华中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近代化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无怪张之洞曾在武昌黄鹤楼留下了这样的一幅耐人寻味的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张之洞在联中表面是称赞“昔贤”对于江汉缔造的重要贡献,实则是对于自己在湖北“新政”的自命不凡,那么张之洞在督鄂期间采取了哪些“治鄂”措施?表现如何?它对武汉的近代化发展又起了哪些推动作用呢?这将是下文所探索的主要内容。
一、张之洞督鄂前武汉的基本情况武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早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衍、繁殖;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商代文化古城——盘龙城也在此落成;而隋唐时期,武汉更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独占鳌头,并一度成为长江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汉口镇甚至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同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近代,汉口作为第二批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英、法等国相续在这里开辟租界,传统的武汉社会开始变迁。
洋务运动ppt8

——对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起 步的探究
美丽的武汉 现代化的都市
100多年前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之门
1891年汉阳钢铁厂 1890年(光绪十六年) 张之洞在汉阳龟山(即大别山)北麓创办, 初名湖北炼铁厂,因地处汉阳,一般均称作“汉阳 钢铁厂 “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两湖书院旧址。1927年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 汉分校设于此
类型
军用 企业(19世 纪60年代)
李鸿章
当时国内最大的官办军 用企业
近代工业的 起步(机器生产) 存在弊端(封建 衙门式管理,不 计利润)) 制约发展。
左宗棠 崇厚 求富 李鸿章
民用 企业(19世 纪70年代)
张之洞
结局
标志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破产 原因
① 西方列强不真心支持(外因) ② 顽固派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挠 ③ 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④ 中体西用,变器不变质 ( 根本原因 )
因为列强的侵略和中外反 动势力的勾结,他们维护着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秩序,这种 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只有推翻旧秩序, 才能为近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 环境和发展空间。
内容
兴办近代 民用工业 创办近代 军事工业 筹划海防 创办新式 学校选送 留学生出 国
是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开展的 从重工业开始 直接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
※ 在封建制度的根基上移植工业文明的 科技之花,扭曲了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评价
性质: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 、 “求富” 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 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 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进步性:客观上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 流,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门。 局限性: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无 法实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作者:湛长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方面的近代化的贡献,以及他间接地为近代化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16-0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
张之洞自幼聪慧过人,又得名师指点,先后师从何养源、黄升之、童云逵、韩超、胡林翼等儒学大师,又勤奋好学,故其少年得志,不到而立之年便已高中进士,入翰林院。
张之洞一生几乎与晚清社会相始终,其一生经历丰富渉事甚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影响了晚清社会。
近代化,又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教育上的科学化等方面。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四个方面就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他间接促成近代化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做一些简要的梳理。
一、政治方面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双核之一,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近代化的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的君主集权制国家,政治民主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活跃于清末政坛的张之洞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重大贡献,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促成晚清政治改革方面。
甲午战争中,清王朝陆海军队一败涂地,陆军毫无抵抗之力,海军惨遭全军覆灭,这让张之洞深感国势衰微,必须急图挽救之法,因此他呕心沥血写了《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清政府可以一变旧法,采纳他的编练陆军、速治海军、修造铁路、广开学堂等九条建议,并能“广求忠直之言,博采救时之策”[1]。
历史趣谈: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 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导语: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
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 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 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 ,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 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 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 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 ,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 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 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 、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 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 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 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
洋务运动
1.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央)
曾国藩 (地方)
李鸿章 (地方)
左宗棠 (地方)
张之洞 (地方)
返回
开 国 第 一 枪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70年代 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时间 举办者 企业名称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时间 举办者 企业名称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72 李鸿章
1893 年 张之洞
1893 年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
其前身为自强学堂
其 前 身 华 中 务 农 学 堂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派兴办的第一 个军事工业
1865年
李鸿章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是当时规模最大 的近代军事工业
1866年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远东第一大船厂
万白货物铁路
1889年(光绪十五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首先是筹建汉阳 铁厂。张之洞办企业,也曾闹过一些笑话。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购 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 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 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 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 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主只得从命。结果, 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 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1890—1896年( 光绪十六至二十二年),耗资560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后改用江西 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 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 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 钢。
张之洞与近代武汉
1837年秋天出生的张之洞到武 昌府做总督时业已52岁。这是一个 人的人生最成熟的岁月。历经了清 流党的高谈阔论,历经了山西巡抚 的兴革岁月,历经了两广总督的对 法作战,阅历早已促使张之洞由一 个空谈者成为一个实干家。武汉这 个潜力无限的场地便成为他的收功 之地。张之洞督鄂十九年,他成就 了武汉,而武汉也成就了张之洞。
尽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