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对近代中国纺织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历史贡献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于1843年,死于1909年,是清朝末期致力于国家事业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
张之洞是典型的新式官僚,注重实践、力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政治成就张之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先后任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的巡抚和总督,是清朝朝廷招贤纳才,提拔年轻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注重“以身作则”,勤政务实,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开通渠道,办好公益事,行政能力和领导才能卓越。
张之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领导当时无穷无尽的工程项目,包括开挖西洞庭湖来通东江、修筑襄汉铁路、开凿望城坳、成都昭觉铁路等大型、高风险的工程项目。
他在四川、广西等地筹备开办银行,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体系,稳定了当地的货币和经济情况。
张之洞还创办许多学校、图书馆、班堂,使人们教育得到全方面和均衡的发展。
二、文化方面的成就张之洞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他在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都建立了学校,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创办了很多的图书馆,使当地的人民有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还建立了班堂制度,并为贫苦农民提供了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
同时,张之洞还注重文化交流,他时常接见外国人士,同他们交流文化、思想和科技。
他鼓励人民学习西方的新科技,并在机器制造、火药等领域做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此外,张之洞还热衷于收藏文物、书籍,积极保护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军事方面的成就张之洞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作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军事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
他在任四川巡抚期间,成功地组织镇压了西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在广西任总督期间,建立了广西陆军总纲和新式武备,提高了当地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述评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述评摘要:张之洞是清末政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不仅支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中日甲午战后,李鸿章失去其影响力,张之洞成为清末政局的中流砥柱。
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力向西方学习, 兴办洋务, 创建近代工业, 建立自强军和新式陆军, 促成废止科举, 兴学育才, 重视教育。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外交三个层面来论述张之洞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正文一.在经济方面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经济的工业化就是近代化的基础,没有近代工业,国家的近代化就无从谈起,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对于经济的工业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其中包括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重工业, 以及以纺织、金融、电讯等为代表的轻工业, 从洋务运动后期到清末新政时期, 近二十年的时间, 张之洞始终在为经济工业化而努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 有四位实业家我们应当牢记, 他们对于本行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其中就包括张之洞对于重工业的贡献。
张之洞曾被誉为“近代重工业之父”, 可见他对于重工业的巨大贡献。
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他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
张之洞于1890年开始创设的汉阳铁厂, 1894年正式投产, 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开始。
钢铁是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钢铁的质量和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极为重要的标志,以我国现在的钢铁水平为例,正是因为我们国家钢铁产量第一,钢铁质量上乘,我们才能够在很多方面做相应的工业产品,我们国家才是一个完整的近代工业化从此可以看出张之洞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工业化发展方向的高瞻远瞩,并且汉阳铁厂在当时的环境下,钢铁的冶炼水平和产量也是相当高的,铁厂于1893年基本建成, 1894年6月正式投产, 共计有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等10个厂, 是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 比1901年才开始投产的日本八幡制铁所早了7年。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学思想的创新与贡献

作者: 董贵胜
作者机构: 潍坊教育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青州262500
出版物刊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6-88页
主题词: 张之洞;教学思想;教育创新
摘要: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一生兴办了数十所各式各类新式学堂,只从教学思想方面而言就有许多创新与贡献。
诸如教学目的方面重视与时俱进,强调要适应社会发展,最终形成“中体西用”的基本思想。
教学内容中重视西学课程的不断增加,直至中西学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逐步走上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道路。
教学方法方面力主实行班级授课制,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推广规范语言等。
他还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认为这是振兴教育,培养好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
这一切,直接影响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加快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
武汉纺织大学百年发展史研究——兼论张之洞对武汉纺织教育的历史贡献

21 00年 3月 1 日,国家教 育部 正式批 准武 汉科 技 9 学 院更 名 为武汉 纺织 大 学 ,这也 是 当下 国 内惟 一 的 以纺 织 命名 的大学 。她 不仅 具 有促进 湖北 由纺织 大省 向纺 织 强 省转 型 ,推 动纺 织行 业 发展 的极 为重 要 的现实 意义 , 更 具有 重要 的历史 意义 。湖北省 的纺织 教育 具有 悠久 的 历 史 ,最迟 也 应上 溯 到光 绪二 十 四年 ( 88 张 之洞 亲 19 ) 手 创办 湖北 工 艺学 堂之 时 。作 为湖北 武 汉纺 织教 育 的惟
川在兴 办 近代 实 业 的过 程 中 ,逐 步 建立 起 了 比较 完备 的 近代 实业 教育 体 系 。 光绪 十 五年 ( 89 七 月 十二 E,张 之 洞调 任湖 广 18 ) t 总督 。在调 任前 ,他先 后 奏请 设 立广 东织 布 局 ,创建 纺 纱 厂 、 布厂 和炼 铁厂 , 从 国外订 购 了一批 机器 设备 。 织 并
土货 、塞 漏卮 之要 策 。 ”Ⅲ十九年 ( 8 3 三月 他与 湖北 19 )
嗵 讯 作者 :杨 洪林 ( 90 ,男 ,教授 ,博 士生 导师 ,研究 方 向 :杨 献珍 哲学 思想 研究 15一)
第 1 期
李 和 【 ,等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百 年 发 展 史 研 究 j J
8 7
巡 抚谭 继 洵并呈 朝廷 的 《 奏 兴办 蚕桑 事 宜 折 》 中说 : 会 “ 窃惟 足 民之政 ,农 桑 并重 。… …欲 为代谋 生业 ,广 辟
年底赴鄂上任后 ,他立 即致电两广总督李瀚章 ,协商将 所购炼铁厂、 织布厂机器及业已开办的枪炮厂移往湖北 。
征得李 瀚 章 同意和 清廷 准许 后 , 这批 机 器陆续 运抵 武汉 , 各类 工 厂得 以相继 开 办 。到光 绪 二 十 四年 ,武汉 先后 创
张之洞与近代鄂棉改良

作者: 徐凯希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66-69页
主题词: 湖北农业;近代企业;陆地棉;农业学堂;州县;技术条件;棉花;美国棉;作物品种改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摘要: <正> “布衣兴国蓝缕开疆”这是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门前,赫然书写的一幅对联。
作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在署理湖北事务的18年中,先后创办了布纱丝麻四局以及炼铁、造纸等十几家近代工厂。
这批近代企业的兴建,不仅为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准备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同时也刺激了近代湖北农业的发展,加快了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品种改良的进程,为湖北植棉业在近代的崛起准备了条件。
张之洞晚清时期的改革家与现代化奠基人

张之洞晚清时期的改革家与现代化奠基人张之洞,晚清时期的改革家与现代化奠基人晚清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巨大挑战。
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现代化奠基人崭露头角,他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张之洞的个人背景、改革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化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个人背景张之洞于1820年出生在山东省,他出身于一个被誉为“教育世家”的家庭。
他父亲张彝海是清朝的一位大臣,对张之洞的思想和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少时的张之洞聪明好学,他从小就显示出出众的才华和改革的意愿。
二、改革思想与实践张之洞是一位早期改革家,他对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案。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变法以治国,提倡注重人才选拔、机构改革、法制建设等。
他力主增设新官职,引入西方行政管理理念,致力于推动政府机构的现代化。
在经济方面,张之洞提出了“育人强国”、“富国强军”的主张。
他主张改革财政制度,提高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并对中国的农业、商业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
他积极引进西方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在教育方面,张之洞力图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以新学为主导,加强对西方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学习。
他积极推动中西合璧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三、对现代化的贡献张之洞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方案,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的改革思想将中国引入了现代化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政治方面,张之洞的改革方案促进了政府机构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张之洞的改革方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
他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和商业技术,促进了中国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容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张之洞指 出,八股 “ 行之 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 ,法久而弊起 ,主 司取便以藏拙 , 举子 因陋 以侥幸” 3 他 认为科 举取仕的方法 ,禁锢 人的智 慧,败坏人 的心术 ,使人游手好闲,不求学 。【 j ( 业 。科举 唯文取仕 ,甄拔难尽其才 。至于武 科,则更为落后 。武生、武童学 习骑射刀枪 ,较之新式火炮机
洞当之无愧地是中 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路先锋 。
一
、
封建科举制的废除者
通观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 莫过于他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构建 中国近 代化 的教育制度 ,
使延续 了 1 0 0多年的陈腐教育制度走到了尽头 ,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教育的近 代化 。 3
从 隋唐到清朝 ,历代的封建王朝都用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文武官吏和后备人员 。明清各种考试 的主要内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No2.o 8 . 2 o
第 2 4卷
(0 1 8期
0I RN AL r 0F CH0NG0I NG THREE G0RGES UNI VERS TY I
V l 4 No 8 o 2 _ Q
论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 的贡献
刘凝 凡
文“ 纤巧苛琐浮滥 ,不 能阐发圣贤之义理 小楷则有艺而无文 ,其损志气 ,耗 目力 ,废学问较之八股诗 ,“ 赋殆有甚焉。 4 ”【 他认为科举制度 弊端很 多,科举士人 “ 尤鄙夷排挤之 ,以 自护其短 ,故人才益乏,无能为
国家扶危御侮者 ” 3 7 。【卯 ) ,“ 】 因此 ( 救时必 自变法始 ,变法必 自变科举始 ” ,其办法 是 “ 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
这一学制的建立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此为依同时该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转变中国的近代学校教育初步进入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时期从此确立了中国近期 0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形成源于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
他曾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
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
于是,他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其次,张之洞教育观的形成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
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最终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
这是他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并为师范学堂的创建和发展制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他将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
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
其次,他又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这都是相当符合学校的要求的。
这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愿望 ,始萌芽于山西巡抚任 内。中法战争后 ,法 国逼 迫中国签订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作为主战派的张之洞
深 知强兵 必 富 国 、富 国必 兴工 、兴工 必 兴教 的道 理 。因 此 ,他在 两 广 总督 任 上就 开始 创 办洋 务 、倡 导西 学 。 中
蹙 ,再过 十年 ,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 ,惟有购 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 ”…张之
洞 认 为 中国棉 花资 源丰 富 、纺织 历史 悠久 , 反 而被 洋 布 、 洋 纱 占据 国内市 场攫 取 暴利 ,导致 棉农 贫 困、 民族 纺织 业 凋 敝 ,长 此 以往后 果 不堪 设 想 。我 国 既然 不能关 闭市
过从国内外招募技师来武汉传授技艺与组织工匠外 出学 习两种方式来培养。甲午中 日 海战爆发 ,面对亡国灭种 的民族危机 ,更增强 了张之洞兴办教育发展 民族工业的
紧 迫感 。光 绪二 十一 年 ( 1 8 9 5年 )闰五 月 ,时任 两江 总
日甲午海战后 ,丧权辱国的 《 马关条约》 , 再一次把 中华
第2 6卷 第 4期
2 0 1 3年 0 8 月
武
汉
纺
织
大
学Hale Waihona Puke 学报 V_ 0 1 . 2 6 NO . 4 Aug. 201 3
J 0 U RN A L 0 F W U H AN TEXTI LE U N I V ERSI TY
张 之洞 对 近代 中国纺 织教 育 的改革创 新 与历 史 贡献
振兴 民族工业是 张之洞兴办纺织教育的 内在 动 因
一
、
场禁止中外纺织贸易 ,就必须建立 自己的民族纺织业 , 以振兴民族经济 、维护 民族权益。这就是张之洞兴办 民 族纺织业和纺织教育 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因。
光 绪 十五年 ( 1 8 8 9 年) 八月, 张 之洞 改任 湖广 总督 。
厂 ,并决定从国外订购一批机器设备 。他在 《 拟设织布 局折 》中说 :“ 窃 自通商以来 ,中国之财溢于外者 ,洋药 而外 ,莫如洋布 、洋纱 。……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 ,
自有 洋 布洋 纱 ,反 为外 洋 独擅 其 利 。耕织 交 病 ,民生 日
致力于理军政、兴实业 , 而且尤为重视开新学、育人才 ,
初 步建 构 了现 代教 育 体 系 。张 氏 “ 生平 精神 所 寄 ,犹 在
振兴教育 , 储养人才。 ”… 在他建构的现代化体系中,纺 织工业和纺织教育 占据了重要位置。张之洞作为近代中
国纺织 教 育 的开创 者 ,为 中国 的纺织 教 育积 累了弥 足珍 贵 的经验 、建立 了卓 越 的历 史功 勋 。
朝廷奏请设立广东织布局 ,创建纺纱厂 、织布厂和炼铁
作者简介 :杨洪林 ( 1 9 5 0 一) ,男 ,教授,博导 ,研究方 向:哲学与文化 基 金 项 目:湖北 省教 育厅 科研 重 点项 目 ( D 2 0 1 1 1 6 0 2) .
2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 0 1 3年
以及种 种 制造 、商 务 、水 师 、陆 军 、开 矿 、修路 、律例
时值 中法 战争之际,作为主战派的张之洞深切认识到兴
办 民族 工 业 的重要 性 和 紧迫性 。光绪 十 五年 八月 ,他 向
各项专门名家之学 , 博研外洋名师教习。 ” Ⅲ 张之洞深知 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 并于当年 1 2 月, 雷厉风行地在南
姓 生计 问 题表 达 了深 切忧 虑 。他 请求 立 即 “ 广 开学 堂 ” 培 养人才 : “ 人 皆知 外洋 各 国之 强 由于兵 , 而不 知外 洋之
国民教育体系的宏伟 目标 。
光绪 十年 ( 1 8 8 4 年) 五 月 ,张之 洞调 任 两广 总督 。
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 ,人才出于立学 ,此古今中 外不易之理。……应请各省悉设学堂,自各 国语言文字
育创新之路。
关键 词 :张之洞 ;纺 织教 育;历史贡献 中图分 类号 :G 5 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4 1 4 X ( 2 0 1 3 ) 4 —0 0 0 0 1 —0 4
张 之洞 是 中 国早 期现 代 化体 系 的重 要 开拓 者 和奠 基 人 。他 在 担任 两 广 、湖广 、两江 总 督二 十 多年 中 ,不 仅
京相继开办了陆军、铁路 、 储才等学堂 。 光绪二十二年,张之洞被调回湖北重任湖广总督。
恰 值湖 北多 年遭 受严重 自 然 灾害 , 再加 上洋 商 阻挠排 挤 ,
民族 推 向灾 难 的深 渊 ,更 激发 了张之 洞 兴工 兴教 的历史
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他对西方近代化工业体系进行了 全面考察 和认真研究 ,逐步确立了建构以钢铁工业和纺
织业 为 龙头 的现代 工业 体 系 ,以及 包 括 纺织 教育 在 内 的
督兼南洋大臣的张之洞在 《 吁请修备储才折 》中,对百
张之洞 ( 1 8 3 7 -1 9 0 9) 振兴民族纺织教育的思想与 实践 ,是 “ 生于忧患”的历史产物 ,是特殊时代背景 、
严 峻挑 战和 明智 选择 的结 果 。张 之洞 “ 效 西法 ,图 富强”
抵达武昌后 ,他立即奏请朝廷将原在广东所购炼铁厂 、 织布厂机械及业 已开办的枪炮厂迁往湖北 ,随后又增设
杨 洪林 ,邱 月
(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 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摘
要 :张之洞 以振兴 民族经济 、维护 民族权 益为根本动 因和 出发点 ,创办民族 纺织业和纺织教育 ,改革 了传统
纺织教育 ,创新 了先进 的教育理念 、模 式和 方法 ,推 动 了纺织教育跨越式发展。他坚持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对 内 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广泛 聚集优 质教育资源 ;开创 了产、学、研 一体 化纺织教 育新模 式,开辟 了近代纺 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