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
深入了解咖啡因的作用和影响

深入了解咖啡因的作用和影响咖啡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刺激性物质,存在于咖啡、茶叶、巧克力和其他一些饮品和食物中。
深入了解咖啡因的作用和影响,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咖啡因的作用机制、影响以及合理的咖啡因消费建议。
一、咖啡因的作用机制咖啡因主要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其作用。
它会抑制腺苷受体,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
腺苷是一种在大脑中产生的抑制性物质,而咖啡因可以减少腺苷的浓度,从而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
此外,咖啡因还可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率和血压,使人体感到兴奋和精力充沛。
二、咖啡因的影响1. 提神醒脑咖啡因可以迅速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改善认知能力和反应时间。
它对于早晨提神、加班熬夜、长时间学习或工作的人们来说,具有明显的益处。
2. 增强运动表现适量摄入咖啡因可提高肌肉收缩力和耐力,延缓疲劳感。
因此,许多运动员会在比赛前摄入咖啡因以提升他们的运动表现。
3. 改善效率和专注力咖啡因可增加大脑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它还可以增强短期记忆和注意力,使我们更专注于任务。
4. 抗抑郁作用适量摄入咖啡因与抑郁症风险降低有关。
研究表明,咖啡因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升情绪和情感状态,减轻抑郁症状。
5. 利尿作用咖啡因是一种利尿剂,能够刺激肾脏排尿,增加尿量。
适度摄入咖啡因有助于预防尿液滞留和结石形成。
三、合理的咖啡因消费建议1. 控制摄入量虽然咖啡因对我们有益处,但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不良影响,如焦虑、失眠、心悸等。
一般来说,每天摄入300-400毫克(约为3-4杯咖啡)的咖啡因是相对安全的。
2. 避免过晚摄入咖啡因的半衰期约为3-5小时,这意味着摄入咖啡因后,它的作用在身体中会持续一段时间。
因此,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应该避免晚上过晚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品。
3. 注意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咖啡因的反应不同。
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咖啡因的刺激,而有些人则相对不敏感。
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可以调整咖啡因摄入量。
咖啡因

咖啡因一、基本信息:咖啡因(Caffeine)作为一种生物碱,是食物中的常见成分。
它在机体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正性作用,对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骨骼肌与运动能力产生影响[1]。
咖啡因是日常饮料中的主要成分如 1 g雀巢咖啡约含咖啡因35mg,1g茶约含20~35mg,1000ml可乐饮料含90~100mg'[2]。
在北美,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咖啡因约200~250mg,我国咖啡因的消耗量也在逐年增加[2]。
有咖啡因成分的咖啡、茶、软饮料及能量饮料十分畅销,因此,咖啡因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药品。
很多咖啡因的自然来源也含有多种其他的黄嘌呤生物碱,包括强心剂茶碱和可可碱以及其他物质例如单宁酸。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咖啡因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二、来源:咖啡因是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适度地使用有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
但是,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它也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萎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虽然其成瘾性较弱,戒断症状也不十分严重.但由于药物的耐受性而导致用药量不断增加时,咖啡因就不仅作用于大脑皮层,还能直接兴奋延髓,引起阵发性惊厥和骨骼震颤,损害肝、胃、肾等重要内脏器官,诱发呼吸道炎症、妇女乳腺瘤等疾病,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
因此也被列入受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范围。
三、发展史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咖啡因。
早期的人们发现咀嚼特定植物的种子、树皮或树叶有减轻疲劳和提神的功效。
直到很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使用热水泡这些植物能够增加咖啡因的效用。
许多文化都有关于远古时期的人们发现这些植物的神话。
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当有的树叶飘进沸水中会产生一种芳香且提神的饮品。
咖啡因

药理作用及特点
咖啡因能兴奋大脑皮质,高剂量时能兴奋延髓 呼吸和心血管中枢 咖啡因能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的合成和释放 , 具有正性心血管作用,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咖啡因可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引起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和皮质类固醇合成释放增加,导致胰 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 咖啡因具有增强体外骨骼肌收缩性的作用 咖啡因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合用能增强它们的 镇痛作用
返回
适应症
主要用于对抗急性感染中毒和乙醇、催眠药、麻醉 药、麻醉性镇痛药中毒所引起的中枢性循环衰竭和 呼吸衰竭。防治未成熟初生儿呼吸暂停或阵发性呼 吸困难。
一
二
与麦角胺合用治疗偏头痛,与阿司匹林、对乙酰氨 基酚制成复方制剂用于一般性头痛。
三
与溴化物合用于神经官能症,使大脑皮质的兴奋过 程和抑制过程得到调节而恢复平衡。
Company Logo
性状与稳定性
咖啡因易溶于氯仿(12.5%),水(2%)及乙
醇(2%)等。含结晶水的咖啡因为无色针状晶
体,在100℃时即失去结晶水,并开始升华, 在120℃升华显著,178℃升华很快。
返回
合成路线
Company Logo
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约占1~5%,另外还含有
因此可用作中枢神经兴奋药。它也是复方阿司匹林(
APC)等药物的组分之一。
咖啡因为嘌呤的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 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 。
O CH3 N N
N N 嘌呤
NH N
H 3C
N N CH 3
O
嘌呤
咖啡因
咖啡因
药理 作用 及特 点
TEXT
TEXT
适应 症
TEXT
性状 与稳 定性
咖啡因的基本形态

这些是咖啡因的基本形态,它们在不同的应用中有不同的用途和特性。无论是结晶粉末、盐还是液态形式,咖啡因都是一种具有兴奋作用的物质,被广泛用于饮料、药物和其他消费品中。在使用咖啡因时,应注意适量和谨慎,以避免潜在的副作用。
咖啡因的基本形态
咖啡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咖啡、茶叶、可可豆和其他植物中的生物碱。它在不同的形态下存在,以下是咖啡因的基本形态:
结晶咖啡因:也称为无水咖啡因,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状的物质。它是从咖啡豆或茶叶中提取和纯化的结果。结晶咖啡因是最纯净和最常见的形态,用于制作咖啡因饮料和其他咖啡因相关产品。
咖啡因盐:咖啡因可以形成盐的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咖啡因柠檬酸盐和咖啡因乙酸盐。这些盐通常用于医药和制药行业中的特定应用。
咖啡因

三、咖啡因的健康的价值及副作用
目前,已知道咖啡因的特殊成份对人体的生理反应如下:
可以有效抗威胁我们身体健康的自由基,而自由基是
造成许多疾病(如心肌病变、动脉硬化、中风、肺气肿、 巴金森氏症)的主因。自由基过多会使身体代谢受到影响, 破坏细胞进而使得器官组织受影响。 保护心脏血管的功能:含有高成份的多酚化合物,这 一类化合物是强力的抗氧化剂,能延缓低密度脂蛋白的氧 化时间高达三倍,可以溶解血液凝块及阻止血栓的形成; 咖啡还可以增强血管收缩,避免血管扩强而头痛。此外, 少量的咖啡也可以增强心肌收缩能力,促进血液循环,达
•
奶油巧克力:1盎司,6毫克
参考文献
• 李海霞,陈榕,周丹,等.华西药学杂志.咖啡因的合成及其 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1 • 陈尧,周景灏,等.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咖啡因体内 代谢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2010 • 盛建伟,等.沈阳药科大学.咖啡因的合成工艺研究.2006
• 张广辉,吴颖等.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咖啡因的生物合成
基本信息
• 分子式:C8H10N4O2 • 化学名是1,3,7-三甲基黄嘌呤 • 结构式:
• 纯的咖啡因是白色的,强烈苦味的粉状物 ,
熔点 238°, 178°, 升华 ;溶于水、乙醇、 丙酮及氯仿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咖啡因的来源及合成
• 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生物碱,在许多植物中都能够被发现。
• 世界上最主要的咖啡因来源是咖啡豆。
咖啡因
目录
一、咖啡因简介
二、咖啡因的来源及合成 三、咖啡因的健康的价值及副作用
一、咖啡因简介
• 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从茶叶、
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适度地食用有 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神 经衰弱和昏迷复苏。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对人 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它也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 出现精神萎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 。
咖啡因与咖啡的关系解析

咖啡因与咖啡的关系解析咖啡因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存在于咖啡中,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
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从咖啡因的来源、咖啡因的作用机制以及咖啡与咖啡因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咖啡因的来源咖啡因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就是咖啡豆。
咖啡豆是咖啡植物的果实,其中含有丰富的咖啡因。
而咖啡因还可以通过茶叶、可可豆和巧克力等食物中获得,尤其是茶叶,其含咖啡因的量只次于咖啡豆。
二、咖啡因的作用机制咖啡因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影响人体:1. 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咖啡因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脑部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
这种刺激作用可使人感到精神振奋、提神醒脑,并能够增强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2. 抑制腺苷受体:咖啡因能够抑制腺苷受体的活性。
腺苷是一种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物质,而咖啡因的抑制作用能够减少对腺苷的敏感,从而减轻疲劳感。
3. 脂肪氧化作用:咖啡因还可以通过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促进脂肪代谢。
这一作用使得咖啡因被广泛应用于减肥产品中。
三、咖啡与咖啡因的关系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咖啡因是咖啡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是使人们喝咖啡后产生兴奋感的原因之一。
然而,不同种类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对咖啡因的含量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浓烈的咖啡豆和浓缩咖啡含有更高的咖啡因量,而淡化或烘焙程度较高的咖啡则含咖啡因较少。
咖啡因对人体的影响还与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有些人对咖啡因非常敏感,摄入过多咖啡因后可能会引发不适反应,如心悸、失眠等。
而另外一些人则能够适应较高咖啡因摄入量,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此外,咖啡因的作用时间与摄入途径也有关系。
摄入口服咖啡因后,其在人体内的效应通常在30分钟到1小时内达到峰值,效应持续时间可长达3-5小时。
然而,个体的新陈代谢率、身体状况和摄入剂量也会对咖啡因的代谢和清除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咖啡因与咖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咖啡因是咖啡的重要成分之一,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脂肪代谢等途径,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作用。
咖啡因说明书

咖啡因说明书一、产品概述咖啡因作为一种常见的兴奋剂,广泛应用于咖啡、茶及其他饮料中。
本说明书旨在详细介绍咖啡因及其相关信息,以便用户正确理解和使用咖啡因。
二、产品成分咖啡因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化学名称为1,3,7-三甲基黄嘌呤。
咖啡因通常以结晶或粉状形式存在,可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三、功能与作用1.提神醒脑:咖啡因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有效提高警觉度和注意力。
2.抗疲劳:咖啡因能促进肌肉的收缩和神经的传导,改善肌肉疲劳和身体疲劳感。
3.代谢促进:咖啡因可加速代谢速度,提高脂肪氧化和能量消耗,有助于体重管理。
4.抑制腺体分泌:咖啡因对一些腺体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胃酸、胆汁和尿液。
四、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用途:咖啡因主要用于饮料制作,如咖啡、茶和可乐等。
2.用量控制:合理使用咖啡因可获得提神效果,但过量摄入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建议每天摄入不超过400毫克。
3.禁忌人群: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和失眠患者等不宜过量摄入咖啡因。
4.饮食搭配:咖啡因可增加尿液和胃酸排出,因此建议在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时适当增加水分摄入。
5.药物相互作用:咖啡因与一些药物如解酒药、某些抗生素和心脏药物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应避免同时使用。
6.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可能对咖啡因过敏,如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五、储存与保管1.避光储存:咖啡因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和光线较弱的地方,以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影响其质量。
2.防潮措施:咖啡因易吸湿,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密封保存,以防止吸湿结块。
3.儿童远离:咖啡因成分具有刺激性,应将其放在儿童无法接触的地方,以免意外摄入。
六、不良反应咖啡因摄入过量可能引发以下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失眠、焦虑、头痛、震颤、烦躁不安等。
2.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
3.胃肠道:不适、腹胀、恶心、呕吐等。
4.其他:过敏反应、虚弱、手抖等。
七、紧急处理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
有咖啡因成分的咖啡、茶、软饮料及能量饮料十分畅销,因此,咖啡因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药品。
在北美,90%成年人每天都使用咖啡因。
很多咖啡因的自然来源也含有多种其他的黄嘌呤生物碱,包括强心剂茶碱和可可碱以及其他物质例如单宁酸。
基本信息咖啡因其他名称:三甲基黄嘌呤、三甲基黄嘌呤、咖啡碱、茶毒、马黛因、瓜拉纳因子、甲基可可碱分子式:C8H10N4O2 SMILES:O=C1C2=C(N=CN2C)N(C(=O)N1C)C 摩尔质量:194.19 g mol−1 外观:无嗅,白色针状或粉状固体CAS号:[58-08-2] 密度和相态:1.2 g/cm³, 固体水中溶解性:微溶其他溶剂:乙酸乙酯、氯仿、嘧啶、吡咯、四氢呋喃中可溶;酒精和丙酮中一般可溶;石油醚、醚及苯中微溶熔点:237 °C 沸点:178 °C (升华)酸度系数:(pKa)10.4 (40 °C)主要危害吸入、吞咽及皮肤吸收均可能致命[1]。
闪点:N/A RTECS号:EV6475000 [1]简介咖啡因:(Caffeine )是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适度地使用有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
但是,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它也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萎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虽然其成瘾性较弱,戒断症状也不十分严重.但由于药物的耐受性而导致用药量不断增加时,咖啡因就不仅作用于大脑皮层,还能直接兴奋延髓,引起阵发性惊厥和骨骼震颤,损害肝、胃、肾等重要内脏器官,诱发呼吸道炎症、妇女乳腺瘤等疾病,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
因此也被列入受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范围。
滥用咖啡因通常也有吸食和注射两种形式,其兴奋刺激作用及毒副反应、症状、药物依赖性与苯丙胺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名】咖啡因
【英文名】Caffeine
【别名】咖啡碱、无水咖啡因、甲基可可碱、Koffein、Caffeinum、Cofanil 【剂型】注射剂:0.25g(1ml),0.5g(2ml)。
安纳咖(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剂:每毫升含咖啡因0.12g、苯甲酸钠0.13g。
咖溴合剂(巴氏合剂)口服液:200ml中含安钠咖0.05~2g及溴化钠1~10g,二者的分配比与用量视病情而定,用于抑郁型者咖啡因含量较多,兴奋型者溴化物含量较大。
【药理作用】本品可抑制细胞内磷酸二酯酶,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而cAMP又可激活蛋白激酶,从而又激活蛋白磷酸化酶,促进蛋白质磷酸化,由此而介导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反应。
使用小剂量时,作用于大脑皮质高位的中枢,促使精神兴奋,改善思维,消除疲劳,减轻睡意,提高大脑对外界的感应性。
大剂量有扩张支气管作用,但较茶碱弱;此外,还有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
同时,又可舒张外周小动脉,与其兴奋血管运动中枢相对抗,故血压变化不大。
本品还增加肾小球的血流量,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利尿作用,但作用不如利尿剂显著。
本品的不良反应多由于使用大剂量所致。
【药动学】本品口服后容易吸收。
胃肠道吸收快但不规则,进入中枢神经快,透过胎盘,同时也出现于唾液和乳汁,分布容积为0.61L/kg。
体内无蓄积。
t1/2α一般为3.5h,t1/2β为6h。
血药浓度及其相应的峰值随用量而异,在降解代谢中生成甲基尿酸或甲基嘌呤而后随尿排出,尿液中仅有1%~2%为原形。
【适应证】1.主要用于对抗急性感染中毒和乙醇、催眠药、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中毒所引起的中枢性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
2.防治未成熟初生儿呼吸暂停或阵发性呼吸困难。
3.与麦角胺合用治疗偏头痛,与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制成复方制剂用于一般性头痛。
4.与溴化物合用于神经官能症,使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得到调节而恢复平衡。
【禁忌证】1.对本品过敏者、哺乳者禁用。
2.孕妇、婴幼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溃疡者禁用。
【注意事项】糖尿病、脑疝、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过量时可兴奋脊髓,引起强直性惊厥。
【不良反应】1.小剂量时一般未见不良反应,易感者可能出现轻度恶心、头痛或失眠。
长期习惯性地过多服用,可出现呕吐、头痛、紧张、激动和焦虑。
2.应用本品超过500mg或大量饮用含咖啡因(茶、咖啡或可乐类)的饮料,可引起头痛、焦躁不安、过度兴奋、肌肉震颤、耳鸣、心悸,甚至肌肉抽搐、惊厥,但罕见致死性中毒。
成人致死量一般为10g,其时血药浓度为60~160μg/ml,尿内出现管型或红细胞,有死于肝性脑病的报道。
3.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溃疡。
4.孕妇大量摄入本品可引起流产、早产。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0.1~0.3g,每天3次。
极量0.8g,每天3次。
解救中枢抑制: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安钠咖(苯甲酸钠0.13g+咖啡因
0.12g),每次0.25~0.5g,依病情2~4h后可重复注射。
【药物相互作用】1.口服避孕药、西咪替丁、部分喹诺酮类抗菌药能减缓咖啡因的体内清除,导致作用增强和不良反应的增加。
2.异烟肼和甲丙氨酯能提高脑内咖啡因的浓度。
3.咖啡因与乙醇无对抗效应。
4.本品广泛在肝内经P450代谢,凡酶诱导剂或酶抑制剂均可影响本品代谢。
【专家点评】本品口服易于吸收,小剂量能增强大脑皮质兴奋过程,振奋精神,减少疲劳。
剂量增大可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主要用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与麦角胺合用治疗偏头痛,而很
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