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的智慧

合集下载

事实胜于雄辩例子简短

事实胜于雄辩例子简短

事实胜于雄辩例子简短篇一:事实胜于雄辩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用于证明某个观点或陈述的真实性。

以下是一些简短的事实胜于雄辩的例子:1. 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事实胜于雄辩的例子无处不在。

例如,医学研究经常需要使用实验动物或人体进行实验,以证明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只有通过严格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才能证明某种治疗方法或药物的有效性,而不是仅仅依靠医生或患者的主观感受。

2. 科学领域:在科学领域,事实胜于雄辩的例子也很常见。

例如,科学家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他们的理论或假设。

如果一个理论不能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到证实,那么它可能会被放弃或修改,直到找到一个能够被证实的版本。

3.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事实胜于雄辩的例子也可能适用。

例如,政治辩论经常涉及一些复杂的问题,如法律、经济和政治哲学等。

只有通过详细的数据和事实分析,才能证明某个政策或立场的正确性。

4.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事实胜于雄辩的例子也很常见。

例如,在教授某个主题时,老师需要通过事实和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论点,而不是仅仅依靠主观观点或信仰。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益。

事实胜于雄辩的原则可以在各种领域得到应用,用于证明某个观点或陈述的真实性。

只有通过详细的数据和事实分析,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篇二:事实胜于雄辩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可以帮助企业、组织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简短的例子:1. 事实胜于雄辩:当涉及到有说服力的证据时,事实是最重要的。

例如,在法庭上,证据必须是客观、准确和可验证的,这样才能赢得诉讼。

同样地,企业需要通过真实的数据、图表和统计数字来展示他们的产品或服务的优势,而不是仅仅依靠宣传和口号。

2. 事实胜于雄辩:在商业世界中,事实和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

例如,一家食品公司可以通过分析市场数据来了解消费者偏好,并根据这些信息开发新产品。

同样地,一家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预测市场趋势,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建议。

意志不坚定的人,他的智慧一定不会很高

意志不坚定的人,他的智慧一定不会很高

意志不坚定的人,他的智慧一定不会很高
意志不坚定的人,他的智慧一定不会很高;说话不讲信用的人,行动一定不会有结果;富裕却不想施舍的人,不值得与他深交;面对道理不坚定,孤陋寡闻,不辨是非的人,也不值得和他交往。

如果根基不牢固的必然会出现危机,有勇气而不注重个人修养的人,以后一定会堕落。

源头浑浊的水流不会清澈,言而无信的人名声必定会受损伤。

名声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赞誉也不会没有缘由的增长。

功德圆满了,名声自然就有了,名誉是不可以弄虚作假的,只有反过来自己深刻体察才行。

只会夸夸其谈而忽视实践的人,即使再善于雄辩,必定不能使人听取;做事卖力气但又居功自傲的人,即使再劳苦,必定不能使人认可。

聪明人心知肚明,但嘴上不多说;出力多却不自夸功劳,所以名声传扬于天下。

言谈不求多,但求说得机智;不求华丽,但求说得明白。

缺乏机智和洞察力,行动上又懈怠,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种善行,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动机,就不能长久地保持;一种行为,如果没有自身的理解,就不能坚定地贯彻。

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不能以取巧的方法取得。

君子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达到的。

舌战群儒:辩论与智慧的交锋

舌战群儒:辩论与智慧的交锋

古今中外,辩论一直是人类思想交锋的重要方式之一。

群儒就是一场舌战的盛宴,智慧与辩论的交锋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展现出人类思维的辉煌。

辩论是一种交流思想、争论观点的方式。

通过有理有据的论证和对立双方的辩证思维,辩论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一个充满智慧的辩论舞台上,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思维的巧妙和逻辑的完整成为胜利的基石。

在舌战群儒的辩论中,智慧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智慧可以使辩论者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剖析问题的各个层面,并从中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智慧不仅包括学识广博和知识储备丰富,更重要的是辩论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的灵活运用。

通过运用智慧,辩论者能够在舌战中游刃有余,不断击破对方观点的漏洞,从而取得胜利。

然而,辩论并非只有智慧一方占据优势。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辩论的技巧。

辩论技巧是指辩论者在辩论中善于使用和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这些技巧包括逻辑推理、证据论证、反驳反驳等等。

善于运用辩论技巧的辩论者,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攻守自如,做到言之有理、辩之有力。

技巧和智慧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场成功的舌战群儒。

在舌战群儒的辩论中,还需要辩论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辩论是一场争论,但绝不能沦为口水战。

辩论者应该以平等、尊重和诚实为基础,在言辞上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和体面。

同时,辩论者也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被情绪所左右。

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使辩论真正成为思想碰撞的盛宴。

舌战群儒的辩论是一场智慧与智慧的较量,也是一场思想的角逐。

在这个辩论舞台上,智者们交流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他们通过言辞的犀利和逻辑的精准,展示了人类智慧的辉煌。

智慧和辩论的交锋永远不会停止,它是人类思维进步的推动力。

舌战群儒让我们明白,辩论不仅仅是一场口舌之争,更是展现智慧和修养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扩展知识边界,提升思维能力,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的习惯。

舌战群儒,智慧与辩论的交锋,不仅展现了人类智慧的辉煌,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学记》是我国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是一个叫乐正克的著名学者撰写的。

《雄辩术原理》则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昆体良的杰作。

它们从不同角度,分别奠定了中外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这样两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名著产生于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是中华民族和罗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罗两国远隔千山万水,音讯不通,显然是无法交流的。

但在人们通过共同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教育理论结晶——《学记》与《雄辩术原理》中、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重大的认识上的反差。

比较这些共同点,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类教育发展共同规律的认识;区别这些不同点,也可以使人们认识中西古代教育的长短所在,并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某种启迪。

那么,《学记》和《雄辩术原理》的教育思想及其异同究竟何在呢?笔者认为,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上,二者都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主张为统治阶级培育人才;但在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野。

《学记》一开篇,就从儒家德治与仁政的思想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认为统治者要想感化人民,使人民遵守现行的社会秩序,成为一种习俗,就必须通过教育;要建设国家,统治人民,也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

因为统治阶级要延续其统治,必须使其子弟通过教育,学“为君”、学“君民”;要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也必须通过教育对人民施行教化,使其懂得立身处世之道,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智慧。

很明显,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把人民教化成“安份守己”的顺民,是其主要的教育目的。

无独有偶的是,《雄辩术原理》对教育的作用同样抱有坚强的信心,对教育的功能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

在这本书里,昆作良从“人道”思想出发,尤其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他尖锐批评“只有少数人生来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多数人悟性鲁钝,对他们的教育是徒然浪费劳力和时间”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辩论中探寻真理:启迪智慧之光

辩论中探寻真理:启迪智慧之光

启迪智慧之光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辩论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交流方式。

通过辩论,我们能够探寻真理、启迪智慧,拓宽我们的视野,并且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

辩论是一场开放的对话,无论我们持有何种观点,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辩论,并最终找到真理的光芒。

辩论激发智慧,就如同点燃了一束明亮的光芒。

在辩论中,我们不仅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还需要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并理解他们的观点。

这种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挑战我们的思维模式,进而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

通过对抗观点的比较和论证,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角度和逻辑框架下,问题往往具有多种解释。

辩论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积累与更新过程。

当我们参与辩论时,我们不仅仅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更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汲取他人的知识。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观点、理论和事实,并且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认识。

辩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修正的过程,我们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准确和全面。

除了激发智慧和积累知识,辩论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辩论中,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原则和证据要求,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需要我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证据和数据,并将它们组织成连贯的论证链条。

这种思考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辩论中胜出,更可以在生活中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辩论并不只是为了赢得争论和抛弃其他观点。

辩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通过辩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审视问题,并在争辩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真理。

辩论不同于争吵和争斗,它是一种理性和客观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话和论证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证据,以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和修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智慧之光,找到真理的彼岸。

启迪智慧之光需要我们拥抱辩论,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谈谈对事实胜于雄辩,是金子就会发亮的看法

谈谈对事实胜于雄辩,是金子就会发亮的看法

谈谈对事实胜于雄辩,是金子就会发亮的看法事实胜于雄辩是一种智慧和真实的理念,它告诉我们,纸上谈兵是无用的,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行动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口头上夸夸其谈,却缺乏实际的行动和实施,那么他的话语就失去了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实际成果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那么他就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是金子就会发亮”也代表着同一个道理。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最终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取得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就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实力。

即使我们可能不是最聪明或最优秀的人,但只要我们肯努力和不断努力,我们也一定能在某些领域中取得成功。

总之,事实胜于雄辩和是金子就会发亮是很有价值的信条,它们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强调言辞的重要性,而是要注重实践和结果,为自己的行动和成就代言。

雄辩术原理

雄辩术原理
-9-
(3)高等教育
共和制的建立,演说成为参加公共活动的重要工具。西塞罗的 《论演说术》把培养演说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昆体良则进 一步系统地论述了演说家的教育。两人的教育思想对当时及后 世西方的教育发展影响深远。高等教育主要就是演说家的教育。 青年修完文法后,准备担当公职的贵族子弟就进入修辞学校。 修辞学校有修辞、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伦理和音乐。 开始只有希腊修辞学校,公元前1世纪中叶,才有了拉丁修辞 学校。教师是希腊和罗马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希腊语是当时 文明世界的通用语。罗马教育效法希腊,这是因为政治。罗马 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地区,要求派往各地的官吏会说 希腊语。因此,希腊式的文法学校就应运而生。但罗马统治者 为巩固其统治,还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化。在它统辖区内,拉丁 语仍是官方语言。
-15-
(二)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论述
昆体良是早期教育的倡导者,他认为幼年的学习 是在为青年时期更好的学习打基础。学习基础很 大程度上依赖于记忆,儿童时期记忆的东西,常 常会终生不忘。基于此,昆体良认为家庭教育是 很重要的。早期的家庭教育要注意两方面的教育: 第一、注意幼儿的道德教育问题。家长要十分关 心在幼儿心灵上可能会受什么影响,要尽可能选 择品质好,“言谈合礼”的保姆照顾孩子。 第二、重视说话能力的训练。不要让幼儿模仿, 学习那种不应学习的语言。
-16-
(三)关于专业教育以普通教 育为基础的论述
针对当时一些雄辩术教师只着眼于对学生雄辩的技术训练, 而认为雄辩术不必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错误,力主专业 教育应建立在尽可能广博的普通知识的基础之上。他认为, 基础不深厚、牢固,上层建筑迟早会坍塌。昆体良坚决反 对当时一部分家长和教师的不良倾向。一些把目标瞄准在 法庭上的父亲急于求成,希望以能见速效的办法过早地把 稚气尚浓的孩子推向公共生活。他们对于需要时间的按部 就班的教育缺乏耐性,而有的年轻人也迫不及待地想显露 自己的才干;迎合这种速成的要求,有些教师便压缩文学 课中的阅读分量,甚至不愿给学生介绍自认为与雄辩术关 系不密切的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这些课程。

智慧之战:辩论的酣畅淋漓

智慧之战:辩论的酣畅淋漓

智慧之战:辩论的酣畅淋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智慧的交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而辩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智慧之战方式,能够促使思想碰撞、观点交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无论是在政治、法律、哲学、科学还是日常生活中,辩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每一场辩论都是一次兴奋与激情交织的智慧对决,使人们在争论中更加意识到智慧的宝贵。

辩论赛就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参赛者们站在观众面前,用清晰而有力的论据相互撞击,以期在倾听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在这场智慧的比拼中,强者会因自信而显得更加沉着,弱者则会因追求胜利而提升自己的实力。

通过这种对抗性的辩论,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逻辑思维和反驳能力,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更好的展现。

辩论能够开启人们的思维,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辩论中,不同观点的对决使得问题从各个角度被分析和评估。

而这种深入思考正是智慧之战的核心。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所以在辩论中,我们既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也能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并且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

辩论的酣畅淋漓不仅是个人智慧的展示,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辩论场上,每个参赛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一支团队。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守方、有的攻方。

他们通过密切的合作和默契,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

这种团队协作不仅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大家能够在智慧之战中更加顺利地前进。

辩论的真实胜利并不只体现在辩论场上的输赢,更体现在我们思维和见解的提升。

在辩论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是争取胜利的一方,也是倾听和接受反驳的一方。

通过辩论,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多个角度,从而增加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无论我们在辩论中胜利与否,我们都能够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思维智慧的发展。

智慧之战:辩论的酣畅淋漓给了我们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辩的智慧辩论中最为推崇的是雄辩。

雄,意味着强有力,在辩论中具体表现为卓越的智慧,钢铁的立论,出色的言辩所形成的恢宏整体之势,从而明辨是非,据理制胜。

'99国际大专辩论会尘埃落定,我们西安交大辩论队被评委认为是"雄辩风格的重塑"(1999年9月3日《中国青年报》),势如"大漠风沙"卷走了A组冠军奖和最佳辩手奖,更有媒体称为"雄辩天下"(《三秦都市报》1999年9月4日版标题),看来认为我队是雄辩风格已是众口一词,并且皆以赞许的口气来评价这种风格。

那么这种雄辩风格的队伍是如何塑造和训练出来的?其指导的思想和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什么呢?滔滔雄辩离不开卓越的智慧,而这智慧在辩论中体现为铁立论、美意象、快思维三大要素。

一、铁立论立论是指对某个观点提出本方看法和理论的逻辑过程,也就是树立本方旗帜的过程。

铁立论是指立论是坚固如铁,也要凝重如铁。

只有坚固如铁才有抗击打力,凝重如铁才能简练而富有打击力。

这里面真实的含意是辩论不是搞学术,要让你的理论、事实所推出的观点都达到可触可摸的程度才可以。

所谓说理也多种方式,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

这就要求立论及相关的逻辑极为简洁表达流畅有层次。

在今年赛制做了很大个性的情况下,原来一、二、三辩9分钟的陈词由一辩一个人用3分钟的时间来完成,那么这种既坚固又简练的铁立论几乎是整场辩论最最重要的环节了,特别是要体现一种雄辩风格的队伍,其基本的前提就是以立论取胜,"用逻辑上同意的观点去打击对方"(北大孙东东教授语)。

以南洋理工大学对西安交大这场半决赛为例,针对我方"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的立场,我方的基本逻辑设计为:1、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由社会科学来研究发现的,对发展知识经济而言,这是最重要的。

2、社会科学才能让知识经济观念深入人心。

3、如果说自然科学带来的是便利,那么社会科学带来的就是秩序。

表现为政治科学应用带来的政策,伦理科学应用带来的伦理秩序,教育科学应用带来的教育体制创新等方面。

基本类比:发展知识经济像一曲磅礴的交响乐,而社会科学充当的是指挥的角色。

指挥给乐队带来有序,他更能解决关键问题,所以他更重要,同理,社会科学更重要。

有了这样铁的逻辑和立论,我们的辩手才能进退有序,体现出一种高空打击,在对方阵地上作战,直面交锋的气势。

从而收到雄辩的效果,体现出雄辩(而不是强辩)的风格。

在具体战场的对抗、分布上,表现如下:1、规律论打击对方自然科学是制高点的观点。

2、社会科学引论打击对方"自然科学一剑封喉"的观点。

3、人论打击对方工具论。

"工具理性背后,永远是人类理性的智慧之光。

"没有铁立论就无法雄辩,但有了铁立论也未必就能雄辩滔滔,因为在辩论中,双方都被设定了稍显极端的立场,在立论及相关的逻辑连接中难免有弱处,这就要求要在弱处设防,以免"千里之堤,毁于一穴"。

比如在上面这个辩题中,对方会认为无论是引导也罢,发现自然科学作用也罢,其实都是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服务,结论自然该是自然科学重要。

关于这一点,我们后来决定用"两手论"来设防:社会科学一手引导、规范自然科学,一手给全社会带来秩序。

这样在大背景下重新勾勒了社会科学的轮廓和形象。

另外关于决赛辩题,对方在场上一直用"大家都这样认为"来证明美是客观存在,有客观标准。

我方则用"美具有主观普遍性"来设防,并用西施、貂婵,来解释这种普遍性是来源于人们的口碑和经验传袭。

只有处理好上述环节,才能进退有序,可攻可守,雄辩滔滔。

另外要再强调的是,辩论不是搞学术,很多理论在辩论强制的时间限制下无法使用,这些理论就像重武器一样,往往在辩论场上令人感到沉重得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有的专家总是说应该用什么什么样的理论,其实对辩论感悟深的时候就会知道,辩论的立论其实是一种合金理论,既需要创造,又需要简练实用。

否则,只能有事倍功半。

二、美意象俗话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因为菩萨低眉更富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而我队今年出于风格上风格上的考虑排出了"金刚队",按《中国青年报》的说法是"4个威猛的小伙子往场上一站,阳刚之气咄咄逼人",这样的队伍能体现出美的意象吗?很多人都表示怀疑。

我认为:由异性共同组成的队伍有阳刚阴柔之美(如复旦一女三男阵型),纯女生组成有了阴柔之美(如南京大学四女将),但四涵的美的意象,"杏花春雨江南"是美,难道"骏马秋风蓟北"就不是美?和风细雨是美,大漠风沙就不是美?我们就是要体现出雄辩者的气势,要的是严谨、庄重、气势恢宏。

话说回来,美意象毕竟是感性层面成分居多,不单是理论逻辑推出结论就能让别人也同意你的看法,在我们决定排出"金刚队"以后,强调一种恢宏及整体力量均衡的气势之美的理念,但这种气势之美的意象要是一味的金刚怒目则很容易演化为一种强横,所以在训练中我们用"强调整体风格之美、强调个性风格之美、强调文采意象之美"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训练。

四位金刚列队,其风格最理想的是体现为真理而辩的英姿,要在辩论中体现出一种稳重、诚挚而有大将风度的气质。

现在想来真的很感谢新南威尔士大学四位极富动感的女辩手,正是她们的"跳来跳去"更衬托我们四位辩手"列堂堂之阵,树正正之旗"(点评嘉宾张路先生语)的真实内涵。

我曾在多种场合讲过,这句评价令我直欲落泪,因为这正和我想在国际大赛中要体现出的意象契合。

当然,要形成这样一种气势之美的感觉与风格,是要下一番水磨功夫的。

首先,辩手要具有一股正气,辩论,说到底是一种人格之辩,作为辩手在场上场下都要有一种为弘扬正气而辩、为真理而辩的气势。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以,在训练中、生活中都应该引导辩手"养气",用一种健康的、积极的人格慨然而辩。

其次,要让辩手增益底气,底气足才能慨然而辩,知识底蕴足才能雄辩。

为此,我们每日上午安排种类讲座,下午还有写作、思维训练,而我们队员强烈的求知欲更保证了自我的充实。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人格、思想、知识的充实是雄辩之美的基础。

当然,这种阵型也要体现出一种"霸气",也就是自信。

而这种"霸气"稍嫌过分就会给人一种强横甚至"匪气"的感觉,自信过分可能是一种狂妄。

其恰当的处理方式又是归结为一种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人格,表现在辩手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心心相印。

记得有一次,自由人谭琦引用一名名言"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我感觉到的是一阵回响--"我们来了,我们看见,我们征服"。

我同时也感觉到,他们具备了这种自信。

正是有了这种正气、底气、霸气,他们在场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对手都能烘托出一种气势,一种本应属于中国,属于年轻一代学子的气势。

四位金刚列队,最害怕的是他们风格重叠,没有个性,整体虽有优势,个人表现平平,那样虽然胜了,依然是一个平庸的冠军,这是我最大的一块心病。

现在比赛尘埃落定,我们这四位辩手以其每个人的鲜明个性深深留在的人们记忆中,以至于有人说如果你提及哪句话,我们就能想起这该是谁说的。

这是对我们在强调整体配合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每一个辩手个性与特长的一种肯定。

这四位辩手,可以说是西安交大、古城西安、乃至中国教育磨砺出的四把"名剑":一辩樊登,性格儒雅,风度沉稳,气质雍容,所以我给他定位是"雅辩",也有辩友戏称其为一把"君子剑";二辩郭宇宽,骁勇异常,反击有力,富有直击力的类比、归谬层出不穷,我给他的定位是"快辩",也有辩手戏称他的风格是"独孤九剑",能以无招胜有招之义也;三辩路一鸣,深沉凝重、气势恢宏,我给他定位为"雄辩",也有人形容他是一把"倚天剑",越到场上出鞘之时越能显示出威力,所谓"一鸣惊人,再鸣惊天"(辩论会主席张泽群语);自由人谭琦,辩风潇洒,文采盎然,特别是富于多角度设喻,将古代诗词歌赋用现代的方式连接,我给他定位为"彩辩",谓其色彩丰富,也有辩手用"流星蝴蝶剑"来形容他的辩风。

当然,如果说场上四位"剑客"剑要舞得有序、有力,给人以兴趣和震撼,离不开诸多人的磨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此我特别要提到我们教练组的其他几位成员:知识渊博的陆卫明老师;文采盎然的张蓉老师;思维敏捷的宫辉老师;尤擅演讲、礼仪风度的梁莉老师,正是有了他们和诸多人的努力,才有了这四把名剑名扬天下,而且必将有更多的名剑在辩场上,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辩论中始终注意用多种美的意名胜表示我们队员多方面的才能、多色彩的生命。

比如在第一场比赛中,谭琦想提一棵空心菜上场,以期形容对方无逻辑、无中心,但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大家认为不美;但最后一场,他要拿一束玫瑰花上场却得到了一致赞同,因为花体现的是美的意象。

谭琦手执玫瑰,用他独特方法串联起古典诗词中花的名句,令许多人动容,评委张异宾先生认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哲学中最深刻的含意。

这一场,谭琦的独特辩风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不枉平时辩友们称他为"流星蝴蝶剑"了。

三、快思维辩论被称为智慧的游戏、思想的体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维。

因为只有你的思维快于你的表达才能表达清楚、有力、有文采,才能有辩论中快速抢占制高点,特别是发现对方漏洞,迅速反击,自然也包括被对方抓住漏洞时,巧妙防守。

这样才有可能展现一种立体的思维的立体的辩论。

所谓立体的思维与辩论,是指人不应该只习惯于单向思维,更要有意识地懂得和运用双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在快速反应的前提下,这种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就会形成一种立体的辩论,从而具有一种厚重的"势",展现出雄辩之风。

为此,在训练中我们强调三个基本原则来指导辩手的思维训练。

一是不易性原则,即要确立本立场的基本思维点,即最核心的立论和逻辑,几位辩手要在场上"誓死捍卫",不得变易以免自乱阵脚,这样才能处变不乱,才能做到如前所述的用自己逻辑上同意的观点去打击对方。

我们对新南威尔士这场比赛证明了这种原则的重要性。

二是简易性原则,就是说无论是对本方的观点还是对方的观点,发言都能删繁就简,看出其最核心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