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治病奇法(三)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中医疾病学把人的疾病从外到里分为四个层次,治疗也就分了四种方法。
1.肌肤腠理层面的治疗如果肌肤受邪,也就是肌肤腠理出了问题,那么最好采取刮痧、推拿、拔罐、足底按摩等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式,现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损伤不大,对于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这里提一个注意事项:刮痧、拔罐和按摩,这些方法不适合那些身体很虚的人,因为这些方法是通过手、刮痧板等在人的身上用力,使身体里边的病走到表层,也就是通过调元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如果人本身元气就很虚,这样的治疗就会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对于身体太虚的人来说,需要先吃药,等到把身体养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使用这些方法。
2.经络层面的治疗肌肤腠理的病如果往里走,就会走到经络的层面上。
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是一种气血,它没有实体,它在中医里就是指人的一种生命现象。
经脉就好比一张巨大的铁路网,必须要很畅通,人才健康;一旦阻塞,就会造成身体出现很多问题。
人体的穴位就相当于经脉这个铁路网上的大站,是一些关键的点,穴位属于气血比较充足的地方,所以中医扎针一定要扎在穴位点上才最有效。
中医里还有句话,叫“错穴不错经”,治病之时,一定要扎在经脉上,能扎在穴位(金婆婆:因为太窄约1毫米)上当然最好,功效会最大;但如果扎错了的话,只要扎在这条经脉上,也能起到疏通的作用。
在扎针时还有个问题,有些经络分为两个层面:里支和浮支。
浮支是在体表,比如肺经,尤其手指上的【少商穴】,属于很明显的浮支穴位。
里支一般不可针刺,只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来活动它,这也是锻炼为什么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锻炼方法比如太极拳、易筋经之类都是因循着人的里支这一规律来编排的,只有那里面的一些动作才可以打开人身上的孔穴,比如易筋经里的“倒拽九牛尾”可以开【膏肓穴】。
3.五脏层面的治疗经脉里还有些继续往里走,走到五脏里,这些地方最好就采取按摩的方法。
比如【中府】、【云门】这些在胸上的穴位,扎针就比较危险,中医有“胸脏之间,不可以妄针”的说法,就是这里是不可以随便扎针的,像这样的地方最好采取按摩、按揉的方法,同样能达到针灸的效果。
【公基常识】我国古代名医及其著作

【公基常识】我国古代名医及其著作神农:“药学始祖”;典故:尝百草岐黄:指的是“黄帝”和“岐伯”,作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二、战国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又被称为“医祖”、“脉学之宗”。
成就:1.开创了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2.治疗原则:“六不治”。
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阴阳并,藏气不定。
即六种病人: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
3.重视疾病预防4.知名病人:蔡桓公、虢太子5.代表作:《扁鹊内经》三、东汉(一)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坐堂医”,“建安三神医”之首。
(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董奉)成就:1.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诊疗模式。
2.张仲景是舌下给药、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法的发明者3.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并在后来保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4.知名病人:沈槐5.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二)华佗华佗,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被后人称为“神医”、“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成就:1.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给关羽刮骨疗毒时所用);第一次使用的部位:腹部。
2.创五禽戏:最早的保健体操,开创运动仿生学,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2011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5大神医

中国5大神医1.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战国时代名医。
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代表作《难经》。
2.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3.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4.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5.钱乙,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扩展资料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
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
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
扁鹊

精心整理扁鹊来源:作者: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扁鹊像问、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
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翟遇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
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
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
《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
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
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清。
《难经》说: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三为卢医。
《史记正义》说,扁鹊家于卢国又称卢医。
分析以上这三个名字,会发现,扁鹊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一位医生,他到处行医,治病救人,人们非常尊敬他。
因为他所到之处热心给人治病,解除了人们的痛苦,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医生比作一个会给人带来喜讯的喜鹊。
由此可知扁鹊是一个传说人物。
在山东出土的汉代石刻中,曾有扁鹊的形象,他人手人面,头戴冠帻、鸟身禽立、拖着一束长尾。
人们将扁鹊刻画成人首鸟身的模样,既反映了原始鸟图腾的崇拜意识,也说明扁鹊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神人。
侯(如此一算,扁鹊的活动时间范围在300多年之间,人不可能活这么大岁数。
以致人们很难断定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
我认为,秦越人作为受百姓欢迎的民间医生,人们对他已经赋予了许多神话的色彩,因此有些活动并非全是他的个人所为,而是后人附加上去的,甚至有张冠李戴的可能。
那么,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呢?界定扁鹊生活的大致年代,有以下三个方法:第一,依据《汉书古今人表》。
班固在《古今人表》中,将上古到秦朝间一千四五百310)较真。
中国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

中国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中国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发表者:杨辰华_好大夫在线(一)病名、症状记载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其基本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和糖耐量减低。
症状典型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症候群。
糖尿病并不是现代病,而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糖尿病。
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最先见于中国、印度、埃及、罗马等国家,约有1000余年至数千年的历史。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治疗、预防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医学家在疾病现象、性质或治疗方法等方面都积累大量的珍贵资料。
现代的糖尿病中国古代叫消渴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
消渴病名的提出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
消、渴均是以症状而命名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消:涸,尽也,为消瘦、消耗、消散之意;渴,则是干而欲饮之意。
直到将近公元元年,罗马的两位医生又对本病作了描述,并命名为“diabetes me11itus”,即糖尿病(Diabetes的含义为外流、消耗,me1litus为蜜样或糖样的)。
可见中国医学对该病认识较早。
中国医学文献最早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三多一少)的记载由简到繁,颇为详细。
如《皇帝内经》对消渴临床证状的的描述较丰富。
《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导语】从古⾄今发⽣过很多传奇故事,那些或勇敢或悲壮或凄惨的事迹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们会将它们的伟⼤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风靡⼈间!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死,治疗神奇,⼿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的吗? 华佗⼩时候失去了⽗母,母亲因病⽽死。
华佗发誓,长⼤以后⼀定要做个医⽣,治好百姓的病。
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上有⼀座庙,庙⾥有⼀位长⽼医术⾼明,他风餐露宿,爬⼭涉⽔,不管乔风下⾬,还是不停⽌学医的征途。
过了⼀个⽉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救了他并收他为徒。
长⽼开始让华佗⼲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
后来,华佗发现,长⽼把⾃⼰的医术的精华和⼼⾎都记录在⼏本题⽬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眼。
长⽼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徒弟给长的洗脚⽔,冲上了楼。
他⼀边给长⽼洗脚,⼀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猜透了他的⼼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喜过望,他顾不着给长⽼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
长⽼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天,华佗在看《医案》。
⼀个⼩徒弟跑过来了,他⼤声说道:“华佗,师⽗⽣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
原来,师没⽣病,⽽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华佗下去的时候,⼀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烧了半边了。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团团转,于是,他凭着⾃⼰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天,师⽗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抄得那本给了师⽗,他说:“师⽗,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烧了。
”师⽗⼀看,微微⼀笑,说:“华佗,你真过⽬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是⼜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后,为百姓治病,成了⼈⼈夸赞的“神医”。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砭:源自《黄帝内经》。
砭、针、灸、药是我国独立并存的四大医术,古称砭、砭石,现称砭术,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
砭石者,以石治病也。
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四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
砭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
泗滨砭石:原指《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产于山东泗水之滨,故名泗滨砭石。
现在江苏徐州吕梁石、安徽灵壁石均不是砭石。
砭石颜色,因砭石中含有40余种矿物质及稀土成分,且砭石中含有铜、铁等金属物质,致使砭石会呈现红、黄、绿等颜色。
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是加工制作医疗器械的上品。
砭石是通过微晶、红外和脉冲的波段来达到一些治疗和保健效果的。
脉冲是通过摩擦起热的感应成为波浪走型,而砭石不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刮痧工具来应用那么简单。
古人在没有获得炼铁术前就是靠砭来治疗伤痛、疾患,古有砭针、砭刀等医疗工具。
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泗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促进血液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其功效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 超声波治疗仪双重作用。
砭石一方面靠其自身蕴涵的能量来激发人体的潜能,另外还要靠我们自己合理的加以运用,也就是会使用它。
也只有合理的运用到适合的位置,方法上才能起到砭石的功效。
砭石是可以治病的石头,砭石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病,是由其自身的成分和物理特性而决定的。
换句话说,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石头才可以称之为“砭石”。
砭石必须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同时又有哪些重要特性?1.安全性: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砭石不含有有害物质。
2.成分:含有三十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锌、铬、锶、硒等20多种抗衰老元素。
3.远红外射线: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皮肤表面可产生极远红外辐射,其频带极宽,远红外频率可达范围为7~20微米。
4.微晶结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的检测确认,泗滨浮石为微晶变质灰岩,密度为2.8克/立方厘米,近似金属结晶。
世界上最难找的药方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山西长治:张志立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包头市:王严明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用猪苦胆内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
(2)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加红糖水煮沸分三次吃完。
连吃半月后,白发逐渐变黑。
22、脸上黑痣点去掉法:洛阳:赵建林生石灰、白碱各一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半天即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医治病奇法(三)
作者:许家和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2年第04期
“提壶揭盖”治病法
泡茶时,提水壶微微倾斜水便倒出,但倒水速度较慢。
如欲快点,揭盖倒水便速。
尤当壶内水满难倒时,揭去壶盖倒水更是唯一的办法。
为何?因壶内水满空气没存留空间,负压太大之故。
揭盖则空气冲压入壶内,水自倾流而出也。
人体患水肿病,多因水湿壅盛、小便不利所致,似壶内盛满水而难出也。
通常,医家多投以功能利水渗湿之药草,如茯苓、猪苓、泽泻、车前、木通等为主之方剂(五苓散、猪苓汤、五皮散、防己黄芪汤等)。
但当逐水退肿见效甚微时(尤肺型水肿),高明的古代医家就会巧用“提壶揭盖”治病法。
中医认为,肺为华盖,因在五脏六腑中解剖部位置最高,犹如壶之顶盖也。
辨证施治投以开宣肺气之药,如桔梗、杏仁、麻黄等辅以“揭盖”,有时可收到“提壶”倾水出水更快、利尿消肿作用更速的疗效。
“以毒攻毒”治病法
“以毒攻毒”是一成语,《汉语成语词典》释:“用毒药来治毒疮。
比喻用狠毒手段来对付狠毒病症。
”痈疽肿瘤之类的毒疮,中医认为多由秽恶阴毒之邪积蓄体内日久不化而成,非用“毒”药难以攻克之。
“毒”者,偏也,以药物的偏性(毒副作用),来攻毒邪累积所致的痈疽肿瘤之类的毒疮,或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症”,中医积累了数百、数千年的临床治疗经验。
俗云:“毒如蛇蝎”,但以金钱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毒蛇浸制的“三蛇酒”,治风湿骨痛等“痹症”,疗效颇佳。
而以全蝎此毒虫,经炮制后入药,可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重症。
又如,蜜蜂蛰刺的蜂毒液,治骨关节痛的痹症有良效;河豚此毒鱼的卵巢,同蜈蚣合烧干研粉,外治疥癣虫疮有奇功;以蟾蜍的毒汁入药,治某些恶性肿瘤也有一定功效。
当然,中医的“以毒攻毒”治病法,一是讲究因人制宜,对症下药;二是懂得炮制,减去毒害人体之偏性;三是应适时扶正祛邪,做到既除恶症又不损体。
釜底抽薪”治病法
何谓“釜底抽薪”?《汉语成语词典》释:“从锅底下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古医常用此法通泄下腹宿便,泻去实火,治理热盛之顽症,求本根治。
有一年逾古稀老者,因车祸而晕眩,继之跌倒昏迷,小便失禁。
经医院救治多日,保住生命。
但仍神志不清,全身灼热,大便半月未解,腹满便结。
转中医诊治,会诊后,启用“釜底抽薪”法,取方加味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桃仁、红花、甘草等),煎好后用小匙频频灌入口内。
两天后泻下腥臭褐便夹杂羊屎般粪粒。
不久神志渐清,能言、食增、热
退。
一周后能下床活动,病愈。
巧用此古医治病法,收到通腑泻火、荡涤阳明、逐瘀通络、醒脑开窍之神效。
其实,“釜底抽薪”法运用得宜,在治疗高热便秘、喉痈便结、风火牙痛、火盛癫狂、肠火昏迷等实热顽症,每每奏效。
“冬病夏治”治病法
顾名思义,“冬病夏治”乃指某些冬令易复发的慢性病提前于夏季进行治疗,多以扶正固本调治,益处有二:一是调补气血,平衡阴阳,提升脏腑功能;二是减少某些冬令常见的慢性病复发,提前防治,促进康复。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膏贴法:取白芥子、党参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共研末,再掺入樟脑4克,用生姜汁、蜂蜜各适量调和成膏,分摊于6块油纸上,贴背部两侧肺俞、心俞、膈俞穴上,用胶布固定,4~6个小时揭去。
每隔10天贴1次,3次为1疗程。
宜选夏季初伏、中伏、末伏贴用。
2.药膳法:老鸭1只,生地、熟地、当归、白术、茯苓各10克,川贝6克,地骨皮12克。
加入米酒、酱油适量,全部纳入鸭腹内缝好,水煮炖熟,去渣饮汤吃肉,分两天吃完。
夏令三伏天每伏各吃一次。
支气管哮喘:1.膏贴法:取白芥子、细辛各30克,甘遂、元胡各20克,共研末,用生姜汁加适量花粉调和成膏,分摊3块油纸上,贴百劳、肺俞、膏盲穴上,约2个小时揭去。
选夏令三伏天每伏(即隔10天)贴1次,3次为1疗程。
2.灵芝酒:取紫芝或赤芝50克,研末,加入60度米酒500毫升,浸泡1个月。
盛夏期间,每日饮服3次,每次10毫升。
风湿骨痛:1.独活乌豆汤:独活12克,乌豆100克,加水3碗煎存八分碗,去渣调米酒少许温服。
夏季每周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