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

合集下载

《李尔王》中埃德蒙的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中埃德蒙的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中埃德蒙的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中埃德蒙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概括和总和,人性总反映着社会、历史、伦理以及情感。

弗洛伊德把人描述为“欲望的集合体”,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规律”,“ 既有适应性,又有反抗性”。

《李尔王》(1605)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部主要悲剧,莎翁在李尔王及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中描写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埃德蒙、高纳里尔、里根代表着一种绝对利己的视界,在他们看来,仇恨与欺诈是人性的基础”,人性的扭曲与挣扎在埃德蒙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点也加强了《李尔王》的悲剧性。

“十一世纪以前,英伦三岛已经流传着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

这个原始剧本与莎士比亚剧本的最大不同在于对结局的处理:在法国军队的帮助下,考狄利娅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了胜利,李尔恢复了王位,并继续统治国家十年之久。

”莎翁悲剧结局的《李尔王》(1605)则增添了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线索,情节也变得复杂而曲折,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结局还安排了善良孝顺的考狄利娅在监牢中被秘密杀害。

莎翁对于结局的悲剧安排和剧中过于复杂的人物设置受到了后来众多学者的质疑,甚至因为太过荒诞和悲情的结局导致他的剧本在舞台上销声匿迹长达一百多年。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莎士比亚的原剧才再次出现在舞台上。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莎士比亚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呢?他到底想通过李尔王的悲剧反映如何的社会现实呢?十七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

圈地运动的加速进行,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同时,资产阶级、新贵人性的挣扎我们在阅读《小城畸人》时始终能感受到乔治的在场。

他作为《温士堡鹰报》的记者,几乎出现在所有畸人的故事里。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正是采用的这种松散的形式,由一个主线式的人物将25个短篇故事串联起来。

读者沿着青年猎人的行猎足迹,走向俄罗斯原野,拜访了那些乡村和庄园的贵族,了解了他们的丑恶残暴的本性;结识了生活贫苦的俄罗斯农民,并且发现了他们的才干和无穷的创造力。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2)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2)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2)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惊天动地的暴风雨的无情,傻瓜弄人挨淋受冻、无家可归的惨象,使李尔有生以来第一次痛切地想到旁人的冷暖;而从此刻开始,李尔禁不住联想到社会上普遍存在受难的人们,他跪下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

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腹中饥肠蠕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是李尔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升华。

他把自己的命运跟一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在意识上统一了起来。

李尔的乍看起来很不平常的命运,结果跟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命运相同。

他如今深自怨艾了,自己过去很少想到,或竟完全没有想到在他国境之内无数的苦难的人们。

现在,李尔个人的悲剧就和人民的悲剧、广大群众的悲剧结合在一起了。

剧中的暴风雨场景是全剧的中心和转折点,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菁华。

自然界的暴风雨在剧中与主人公李尔的内心的风暴相互呼应。

动-乱的时间使他认识到,他所渴求的理想君主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他所向往的通过理想君王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只是一种空想,现实世界中的重重罪恶不是人文主义者独力所能消除的。

因此,在他创作悲剧的整个阶段,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越来越减弱,浪漫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淡薄,而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描写则越来越突出。

在本剧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浅薄。

过去视为神圣的人伦关系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破坏,在金钱关系支配下连亲生子女都利欲熏心、忘恩负义。

另一方面,作者也着力抒写昏聩的国王只有通过沦为乞丐的痛苦经历,才能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从而完成莎士比亚所希望的道德改善,变成合乎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

剧中有两个平等的故事线索交错发展,相互补充,最后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结构,可以展开广阔的社会画面,描绘众多的人物。

同可怜的汤姆的相处,更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影响。

除了憎恨利欲熏心的恶人,同情无家可归的乞丐以外,他进而仇视社会的不义。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作者:————————————————————————————————日期: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一、人文主义精神的捍卫者考狄利娅:考狄利娅身上体现着与当时的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品格。

当两位姐姐急于用热切而又虚伪的话来表达对李尔的爱时,她想到的是“考狄利娅应该怎么好呢?默默地爱着吧。

”她不以娓娓动人的口才和违心的话语来取悦于父亲,而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她内心里深爱着父亲却又坦言出嫁后不能全心全意爱着父亲。

她认为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真诚无私的爱、个人尊严和人格独立胜于父亲的国土。

她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作品的悲剧性的突出体现之处就在于考狄利娅之死。

她的死增加了戏剧的艺术震撼效果和感染力,也使得人物形象在读者的惋惜深思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起来。

同时,考狄利娅的死又带有一定必然性,她善良、诚实,与世俗社会不容,她的城市严谨的话语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她过于完美,接近于神的形象,在伦理败坏的社会里难有立足之地。

考狄利娅之死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为李尔之死做铺垫,李尔的最后的希望,美好的愿景寄予小女儿身上,小女儿的死意味着希望的破灭。

因此,他只能死去,在残酷无爱的世界里多待一刻都是对他的酷刑。

考狄利娅是美好人性的象征,安排这样的人物死去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质疑,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迷惘。

肯特:肯特是戏剧中从头至尾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的人,是理性思维和真相的代表。

在戏剧开场时, 刚愎自用的李尔执意要把领土分给两个女儿,并把最孝顺的小女儿赶出国门。

面对这样固执、狂怒的君王肯特毫不畏惧:“你究竟要怎样, 老头? 你以为有权有位的人向谄媚者低头,尽忠守职的臣僚就不敢说话了吗? 君主不顾自己的尊严, 干下了愚蠢的事情, 在朝的端人正士只好直言极谏。

”即使被李尔错误地放逐,他仍然忠心耿耿, 暗中追随君主: “我已经完全隐去我的本来面目, 要是我能够把我的语音也完全改变过来, 那么我的一片苦心,也许可以达到目的。

被放逐的肯特啊, 要是你顶着一身罪名, 还依然能够尽你的忠心, 那么总有一天,对你所爱戴的主人会大有用处的。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总3页)《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彖分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

《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

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

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

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

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

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乂可悲的虚荣心。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

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李尔王》人物形象解读

《李尔王》人物形象解读

的发展 . 当 时 条 件 下 的 消 费 方 式 已经 不 能 满 足 封 建 贵族 们 的需求 . 流 人 的黄 金 使 得 物 价 飞 涨 。 给 他 们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儿, 在这 种 情 形 下 , 土地 被分 割 , 但在形式上 , 依 旧 能够 表 明 自己领 土 的完 整 。而且 他 给女 儿 赠 送 嫁 妆 多 少是 以女 儿 对 自己 的尊 重 态 度 以及 忠诚 等 方 面 作 为标 准进 行 衡 量 的 。但 是 就 人 类 的血 缘 关 系 而 言 , 这 一 标 准本 身 就 是 错 误 的 。 他 主 要 是 想 通 过 这 种 方 式 来 告 诉 那 些 新 兴 发 展 的 资 本 主义 , 在 他 的 王 国不 允 许 欺 侮 和 背叛 。从 而 能 够 阻 止 他 们 对 自己 王 国进 行 瓜 分 。 其实 , 造 成 种种 悲 惨 局 面 发 生 的 原 因 正在 于他 把 自身拥 有 的权 利 错 误 地 用 在 了人 伦 关 系 上 ,没 有 意 识 到
我只有恪尽我的责任回报您这句话明里暗里是在向众人展示和贵族阶层的准则相比较李尔所要求的回报会更多这也在表明这种要求是在对贵族阶层的人伦关系进行破坏后李尔取消了考狄利娅在婚嫁时所承诺的嫁妆此时考狄利娅又说了一句话她的价格已经跌落了这句话是在向李尔暗示在贵族的传统价值模式中李尔已经将衡量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混入其中了李尔对考狄利娅的所作所为已经表明了封建贵族伦理秩序的错位并且这种伦理秩序的错位是从资本主义的兴起开始形成的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社会伦理体系中人伦所具有的价值主要是由外在的经济价值决定的从血缘方面而言考狄利娅失去了土地的继承权从社会经济价值来看考狄利娅已经不再是交易的最佳对象法兰西国王说封建贵族阶层的价值观即一个人的高贵出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即使没有土地自身所拥有的高贵血统就足以衡量其价值法兰西国王之所以对考狄利娅如此肯定主要是对这一时期英格兰贵族阶层人伦的坚守而考狄利娅则是以守望的形式来表现这份坚守与肯定的李尔王剧中所描述的父权中心则表现为男孩子需要脱离母亲而生存这样才能够长大并获得自己的身份和地母亲的肉体给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伦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他们与正常的社会伦理同时存在但是它的存在与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相矛盾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社会伦理的正常逻辑秩序李尔王通过法律秩序等级关系权威伦理体系等方方面面对嫡子与私生子之间进行划分在剧本的结尾私生子则以伦理颠覆者的形象站在了父权中心的对立面在资本主义不断上升和膨胀的时期英格兰王国的社会伦理秩序在李尔王剧本中的这些人物中得以表现出来除此之外李尔的另外两个女儿高那里尔与里根那里也展现出了人伦的错位她们不仅以谎言的方式将李尔的土地骗到手还破坏了封建贵族阶层的伦理秩序准则她们不想遵守这种封建贵族传承下来的传统伦理秩序于是对这种已经存在的人伦关系进行了破坏3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

作品的写作背景《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

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

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

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

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展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因而,这一时期的悲剧中,充满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

《李尔王》这部悲剧,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在同名老戏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现象,揭露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批判利己主义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的巨著。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更出现了一种无形而又有迹可寻的、可怕的思想道德的变化,即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他早期创作的喜剧中是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把尖锐的社会矛盾理解为善恶两种势力的斗争,往往通过恶人的悔悟和好人的宽恕来求得矛盾的解决的话;那么,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悲剧中,则是创造出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性格,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这些剧本里描写了体现着人民理想的人们同违背人道原则的代表者之间的斗争。

尽管主人公们在这个斗争中遭到毁灭,正义却好象由于道德残忍的代表人物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恢复起来。

道德上的胜利始终归于高尚的主人公们。

李尔王正是这样的人物。

在悲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

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

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

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

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

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

小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

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

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

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

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

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

“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

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

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

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惊天动地的暴风雨的无情,傻瓜弄人挨淋受冻、无家可归的惨象,使李尔有生以来第一次痛切地想到旁人的冷暖;而从此刻开始,李尔禁不住联想到社会上普遍存在受难的人们,他跪下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

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腹中饥肠蠕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这是李尔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升华。

他把自己的命运跟一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在意识上统一了起来。

李尔的乍看起来很不平常的命运,结果跟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命运相同。

他如今深自怨艾了,自己过去很少想到,或竟完全没有想到在他国境之内无数的苦难的人们。

现在,李尔个人的悲剧就和人民的悲剧、广大群众的悲剧结合在一起了。

剧中的暴风雨场景是全剧的中心和转折点,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菁华。

自然界的暴风雨在剧中与主人公李尔的内心的风暴相互呼应。

动乱的时间使他认识到,他所渴求的理想君主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他所向往的通过理想君王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只是一种空想,现实世界中的重重罪恶不是人文主义者独力所能消除的。

因此,在他创作悲剧的整个阶段,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越来越减弱,浪漫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淡薄,而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描写则越来越突出。

在本剧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浅薄。

过去视为神圣的人伦关系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破坏,在金钱关系支配下连亲生子女都利欲熏心、忘恩负义。

另一方面,作者也着力抒写昏聩的国王只有通过沦为乞丐的痛苦经历,才能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从而完成莎士比亚所希望的道德改善,变成合乎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

剧中有两个平等的故事线索交错发展,相互补充,最后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结构,可以展开广阔的社会画面,描绘众多的人物。

同可怜的汤姆的相处,更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影响。

除了憎恨利欲熏心的恶人,同情无家可归的乞丐以外,他进而仇视社会的不义。

他特别抗议无辜人民非人的处境。

这时,李尔的形象在内容上有了质的变化,闪出了崇高思想的光芒。

于是,李尔终于成为“时代思想的代表”。

他控诉道:“一个人就是没有眼睛,也可以看见这世界的丑恶。

”李尔在疯癫中,说了许多“疯话”。

但这些“疯话”,正如爱德伽所说的,“虽然是疯话,却不是全无意义的”。

那些断续的发现和回忆,新得的印象与感触,形成了尖锐透彻的揭发与批判。

他不但指出了世界的丑恶,而且对于威权、法官、法律等不义的实质也进行了彻底的揭露:“你没看见那法官怎样痛骂那卑贱的偷儿吗,侧过你的耳朵来,听我告诉你:让他们两人换了地位,谁还认得出哪个是法官,哪个是偷儿,”“你还看见那家伙怎样给那条狗赶走吗,从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

”“褴褛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锦袍裘服,便可以隐匿一切。

罪恶镀上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作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 “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我说,没有一个人;我愿意为他们担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权力封住控诉者的嘴唇。

” 李尔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达到了最高峰。

他的“疯话和正经话夹杂在一起”,表面上是“疯话”,实质上是正经话。

他的“疯话”,实际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实质;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绝望。

他说,“我要象一个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这种绝望也就构成了李尔悲剧思想的核心。

李尔经过痛苦的考验,变为另外一个人了。

他由专制独裁、刚愎自用的封建国王,在灵魂深处逐步地展示出所有的美好方面来:宽宏大度,举止温和,对不幸者抱同情心,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怜悯的公正态度,“到最后才摆脱了庄严气派,他的沉重的悲伤和激情汹涌的气势”。

他不仅对两个不义的女儿进行了愤怒的诅咒,而且对科狄利娅深深地抱着负疚,直到悔悟自己过去很少想到过不幸的人民。

对于他的认识,我们起初会对这个专制暴君感到痛恨;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却越来越会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加以谅解;最后,我们就已经不是对他而是对整个野蛮而非人的世界感到愤激而仇恨。

李尔在绝望之中,听到侍臣的话,使他觉得还有“几分希望”,他也还想用武力夺回王位。

但他在同小女儿一起被捕时,却甘愿同爱女一样坐牢。

最后科狄利娅被害,他托着爱女的尸体,自己也愤然、悲哀地死去。

因此,整个剧本不但写出了李尔王的急躁、暴烈,也写出了他的帝王的仪态和尊严;写出了他举止威严,但又喜讽刺作戏;而特别重要的是,写出了李尔性格的根本转变。

李尔形象的本身,反映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

道义上的胜利使李尔的悲剧留给了人们决不至于悲观的感觉。

葛洛斯特葛洛斯特在《李尔王》中是有着同李尔王类似的遭遇的人物。

他轻信私生子爱德蒙的谗言,而把自己的大儿子爱德伽驱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