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分析

合集下载

《李尔王》书评

《李尔王》书评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更不用说了,是一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

《李尔王》剧本分析

《李尔王》剧本分析

《李尔王》剧本分析《李尔王》剧本分析创作背景:《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简单介绍下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围绕着不列颠老王李尔展开,叙述了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被迫流亡,并且发了疯。

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是军队失败,她也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也悲痛地死去。

人物分析:悲剧人物的性格被亚里士多德定为悲剧六个成分中仅次于情节的第二位因素。

李尔原本是一呼百应、高高在上的英格兰王。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又任性、独断专行。

听惯了赞扬与奉承的李尔,在听到小女儿科第利霞毫无修饰的表白后,他大发雷霆将她远嫁法国;忠心的肯特也因直言劝谏而被流放。

他因此而铸成大错,酿成悲剧。

也正因为他显而易见的缺陷才使他成为一个普通人。

因而,他及他所犯的普通人犯的错误更让人们感到可亲、可信。

而且,"他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脱胎换骨,从一个暴躁、固执、任性的暴君变成一个对于世上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极为同情的老人"。

开始时他接受不了命运对他的捉弄。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

《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

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

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

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

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

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

李尔王情节的艺术特色

李尔王情节的艺术特色

李尔王情节的艺术特色《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戏剧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等方面分析《李尔王》的艺术特色。

一、情节《李尔王》主要讲述的是李尔王为了争夺王位而导致家族瓦解和自身的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发展迅猛,环环相扣,充满着悲剧冲突。

在情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人物为李尔王、老耶鲁、雷根和高奇斯特。

李尔王为争夺王位,分封给两个女儿,结果发现分错了,最终导致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不可控制性,在情节紧张中同时又体现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冲突和音节的和谐美感,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人物《李尔王》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腻,特别是李尔王、老耶鲁和高奇斯特三位主要人物。

李尔王坚定的信仰、爱与义的观念与他的愚昧和傲慢相互交织,使他成为了人物塑造上的一个标志性形象。

老耶鲁则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开始了剧情反转。

高奇斯特则是一个善恶难辨的人物,她卑鄙、阴险,但也有她的仁慈和关爱。

人物的深刻和细腻塑造,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故事主题所蕴含的悲剧冲突和人类困境。

三、语言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语言不仅美丽,而且天马行空,不拘于形式规范。

《李尔王》中的语言使用有些奇诡,但正是这些奇诡的语言构造了这部剧的深度表现力。

例如:整剧的开始就是异变,天空中的乌鸦为剧情做了铺垫;雷根与高奇斯特的对答中,尽是刀刃般的语击和出奇不意的变化。

这些特别的语言表现方式,为故事塑造了更深的内在世界和更强的文化感染力。

四、主题《李尔王》所体现的主题是人性的阴暗面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整个故事中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无常和自私,以及权力的腐败和失控,表达了人类所面临的内在与外在的困境。

而这样的主题不单是当时的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命运。

因此,这是《李尔王》至今仍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之一。

综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通过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等方面的精湛展现,成为了不朽的戏剧经典,激发和引领了世界戏剧创作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

浅谈《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浅谈《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浅谈《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李尔王》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

莎翁站在先进思想的立场上,通过描写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人伦关系,肯定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表现了通过道德改善产生理想君主的思想。

在剧本里,剧作家通过塑造一系列崭新的人物形象,以及一系列人物前后思想的转变,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

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先进的思潮,无可置疑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莎翁写的悲剧往往激荡着热烈奔放的人道主义,但随着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社会罪恶,他的理想又与现实发生尖刻的矛盾,人文主义理想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出现了危机。

在剧中,代表人文主义理想的考狄利娅、肯特等人物被反动势力逐出宫廷,而黑暗势力如吕甘、高那里尔、爱德蒙等代表人物获得权势,就是这种危机的反映,但是尽管如此,莎翁从未放弃对人文主义的追求。

在戏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一个大权独揽的封建专制君主。

一直以来,他都拥有绝对权威,他的话就是最高法令,不许别人违抗。

平时他刚愎自用,脾气暴躁,偏爱谄媚之言,性情反复无常。

当他要分国土给女儿们时,他根据女儿们的甜言蜜语来判断她们的孝顺程度,他听了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的甜言蜜语,感到非常高兴,给了她们丰厚的财产。

代表人文主义思想的小女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说了实话。

李尔王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断绝了和她的父女关系,把她“驱逐出境”,嫁给了法国国王。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尔王平时是多么昏庸、残暴,偏听偏信,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暴君,一个极端专制主义的化身。

莎翁一贯反对暴君、暴政,因此对他采取批判的态度。

李尔王在受到两个女儿的不公正对待后,流落到荒野上。

这是李尔王思想上的转折点。

他在风暴中亲自感受到了人民所受的痛苦。

在经受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袭击的同时,李尔王内心也经历了一场更强烈的风暴。

李尔王在苦难中重新认识现实社会,在苦难中重新体验人,认识人,并进而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对自己命运和一切不幸者命运的共同性的认识,构成了李尔王恍然大悟的最高瞬间之一。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一、人文主义精神的捍卫者考狄利娅:考狄利娅身上体现着与当时的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品格。

当两位姐姐急于用热切而又虚伪的话来表达对李尔的爱时,她想到的是“考狄利娅应该怎么好呢?默默地爱着吧。

”她不以娓娓动人的口才和违心的话语来取悦于父亲,而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她内心里深爱着父亲却又坦言出嫁后不能全心全意爱着父亲。

她认为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真诚无私的爱、个人尊严和人格独立胜于父亲的国土。

她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作品的悲剧性的突出体现之处就在于考狄利娅之死。

她的死增加了戏剧的艺术震撼效果和感染力,也使得人物形象在读者的惋惜深思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起来。

同时,考狄利娅的死又带有一定必然性,她善良、诚实,与世俗社会不容,她的城市严谨的话语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她过于完美,接近于神的形象,在伦理败坏的社会里难有立足之地。

考狄利娅之死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为李尔之死做铺垫,李尔的最后的希望,美好的愿景寄予小女儿身上,小女儿的死意味着希望的破灭。

因此,他只能死去,在残酷无爱的世界里多待一刻都是对他的酷刑。

考狄利娅是美好人性的象征,安排这样的人物死去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质疑,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迷惘。

肯特:肯特是戏剧中从头至尾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的人,是理性思维和真相的代表。

在戏剧开场时, 刚愎自用的李尔执意要把领土分给两个女儿,并把最孝顺的小女儿赶出国门。

面对这样固执、狂怒的君王肯特毫不畏惧:“你究竟要怎样, 老头? 你以为有权有位的人向谄媚者低头,尽忠守职的臣僚就不敢说话了吗? 君主不顾自己的尊严, 干下了愚蠢的事情, 在朝的端人正士只好直言极谏。

”即使被李尔错误地放逐,他仍然忠心耿耿, 暗中追随君主: “我已经完全隐去我的本来面目, 要是我能够把我的语音也完全改变过来, 那么我的一片苦心,也许可以达到目的。

被放逐的肯特啊, 要是你顶着一身罪名, 还依然能够尽你的忠心, 那么总有一天,对你所爱戴的主人会大有用处的。

《李尔王》分析ppt课件

《李尔王》分析ppt课件
16
大学生亲情教育
《李尔王》的悲剧启示读者,人性 的贪婪、极端的利己主义常常会造成 亲情的遗失。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亲情意识和 感恩意识,这样才能使得《李尔王》 中给我们展示的亲情悲剧不再重演。
17
18
8
双线结构的应用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了双情 节的发展形式,双重情节中存在性别、 地位、心理及生理上的几种二元对立, 不仅避免了主次情节的重复,而且使 二者成为有机统一体。这个手法的运 用也使得该剧的悲剧意义更具有普遍 性,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强化了人文主义主题。
9
自然情节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对暴风雨的应用上,剧本 开始时天气晴朗宁静,自然界安宁有 序,而当李尔被逐出家门时天气骤变, 狂风大作,整个自然界仿佛失去了控 制,悲剧就便在狂风暴雨中展开。这 里天气由晴好到暴风雨的变化与剧情 从开端到高潮的发展相一致的,不仅 推动了剧情还使全剧主题得到了深化。
2
主要人物:
爱爱葛肯奥康勃法小二大李
德德罗特本华艮兰女女女尔

葛 罗 斯 特
伽 葛 罗 斯 特
斯 特 伯 爵
伯 爵
尼 公 爵
尔 公 爵
第 公 爵
西 国 王
儿 考 狄 利 娅
儿 里 根
儿 高 纳 里 尔
不 列 颠 国 王
之之
庶子

3
从古老神话到荒诞预言
《李尔王》故事源于古代传说,剧中 葛罗斯特的故事取自锡德尼的牧歌传 奇《阿卡迪亚》,莎士比亚在将这些 传说、传奇演化为戏剧情节时,神话 中的哲学母题一方面奠定了戏剧的稳 定性和涵养性,另一方面损害了戏剧 结构的有机性和叙述性的统一,从而 造成了情节的突兀。
4
《李尔王》开幕,老国王李尔在分 割国土时要求三个女儿表白对他的爱 并作为分割土地的标准,这个开头是 典型的童话故事,整个改编保留了童 话所具有的哲理性结构和抽象性演绎 的套路。这场戏表明:爱只能发自内 心,不可强求而得,也不可以以物换 取。对于这一传奇式的场面,我们要 当做一个预言来看。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英国历史上的国王李尔王为背景,展现了权力、欺诈、背叛和痛苦等主题。

在这部戏剧中,李尔王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具有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尔王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揭示其人物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威严和正直品质的君主。

在第一幕中,他决定将王国分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他要求女儿们用言辞来表示爱意,以决定每个女儿得到的领土。

然而,长女甘燕和次女雷根明显是虚伪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康利不愿迎合父亲的要求,她坚持说自己是“由愿望只做声为准,而不做体作为”,这让李尔王大怒。

这一幕展示了李尔王对权力的错误认识,以及他对伪善的嗤之以鼻。

他期望女儿们的爱意是真实而深切的,但最终他却被伪善的表象蒙蔽。

其次,李尔王在过程中逐渐醒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他失去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在流浪的时候,李尔王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他发现真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他后悔当初拒绝了科康利的表白,而对甘燕和雷根虚伪的言辞深感懊悔。

这一过程使李尔王逐渐变得谦卑,他内心的傲慢和自负被击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此外,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疯狂,背离了现实。

他剥去了王位和权力的外衣,成为一名流浪汉,但他却开始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的精神崩溃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科康利,他深陷内疚和自责之中。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知,开始相信只有他所经历的痛苦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人都是虚假的。

这一过程凸显了李尔王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最后,在剧末李尔王死前的场景中,他在与科康利的对话中体现出自己的悔过和智慧。

虽然他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并后悔当初如何对待科康利,但他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受害者。

他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错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女儿们的背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尔王》给我们的启示
1.面对金钱、权力不可迷失自我 2.大学生亲情教育
面对金钱、财富不可迷失自我
李尔的悲剧从本质上来看是金钱、权 势和财富的牺牲品,从她两个女儿面 对财富时露出的谄媚而虚伪的丑态中 我们应当学到用平常心对待财富权势, 不能为了获得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而放 弃对精神家园的耕耘。所谓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李尔王》的悲剧成因
1.王权伦理对亲情的异化 2.家庭伦理对亲情的异化 3.封建专制和利己主义对亲情的异化
王权伦理对亲情的异化
李尔所处的历史时期使他形成了根深 蒂固的王权伦理意识。王权内部的财 富分配以尊卑等级为依据,王权结构 的内部成员都追求提高尊卑等级,王 权伦理中具有话语决策权和财富分配 权的是“王”等。李尔的父爱逻辑正 是依同于王权伦理的:绝对服从成为 最大的优点,这样的伦理认同无疑是 对亲情的异化。
双线结构的应用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了双情 节的发展形式,双重情节中存在性别、 地位、心理及生理上的几种二元对立, 不仅避免了主次情节的重复,而且使 二者成为有机统一体。这个手法的运 用也使得该剧的悲剧意义更具有普遍 性,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强化了人文主义主题。
自然情节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对暴风雨的应用上,剧本 开始时天气晴朗宁静,自然界安宁有 序,而当李尔被逐出家门时天气骤变, 狂风大作,整个自然界仿佛失去了控 制,悲剧就便在狂风暴雨中展开。这 里天气由晴好到暴风雨的变化与剧情 从开端到高潮的发展相一致的,不仅 推动了剧情还使全剧主题得到了深化。
《李尔王》开幕,老国王李尔在分 割国土时要求三个女儿表白对他的爱 并作为分割土地的标准,这个开头是 典型的童话故事,整个改编保留了童 话所具有的哲理性结构和抽象性演绎 的套路。这场戏表明:爱只能发自内 心,不可强求而得,也不可以以物换 取。对于这一传奇式的场面,我们要 当做一个预言来看。
神话思维也带来戏剧情节的诸多不合理
《李尔王》 莎士比亚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情节简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 也是最短的一部,讲述了一位英雄逐渐变 为魔鬼的故事。在情节上包括主副两条情 节线索,主线围绕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 展开,副线围绕葛罗斯特和两个儿子爱德 加和爱德蒙展开,讲述的都是关于亲情、 爱情与权力财富直面时人性的黑暗与光明 的故事。
家庭伦理对亲情的异化
在《李尔王》中,已经是有夫之 妇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对爱德蒙的争夺 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伦理观的一种扭 曲,这一点在爱德蒙的父亲说他是自 己年轻时一次激情的产物时也有所反 应,在这样的家庭伦理之下我们又如 何能奢求真正的亲情的存在呢?
封建专制及利己主义对亲情的异化
在《李尔王》中对两个大女儿来说 对,不管是对国王还是父亲,她们的 义务是臣服,而臣服的目的是为了使 利益最大化。因而当李尔交出王位与 国土,她们得到了想要的权利和财产 时,李尔无论是作为国王还是作为父 亲都已毫无价值,于是她们便要抛弃 甚至报复李尔。
大学生亲情教育
《李尔王》的悲剧启示读者,人性 的贪婪、极端的利己主义常常会造成 亲情的遗失。大学生和父母之间应当 建立以人为本的亲情观,鼓励大学生 多和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亲情意识和 感恩意识,这样才能使得《李尔王》 中给我们展示的亲情悲剧不再重演。
之处,例如:李尔王和三个女儿生活了一 辈子,没理由听信两个大女儿而不相信小 女儿;葛罗斯特竟然相信笨拙的骗局而驱 逐了爱德加;李尔没有认出旧日随从肯特 等。托尔斯泰就曾批评过《李尔王》的悲 剧结局具有偶然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莎 剧在改编神话传说还时带有明显的原始印 记,在形式熔铸上是不完整的和不纯粹的。
主要人物:
爱爱葛肯奥康勃法小பைடு நூலகம்大李
德德罗特本华艮兰女女女尔

葛 罗 斯 特

葛 罗 斯 特
斯 特 伯 爵
伯 爵
尼 公 爵
尔 公 爵
第 公 爵
西 国 王
儿 考 狄 利 娅
儿 里 根
儿 高 纳 里 尔
不 列 颠
国 王
之之
庶子

从古老神话到荒诞预言
《李尔王》故事源于古代传说,剧中 葛罗斯特的故事取自锡德尼的牧歌传 奇《阿卡迪亚》,莎士比亚在将这些 传说、传奇演化为戏剧情节时,神话 中的哲学母题一方面奠定了戏剧的稳 定性和涵养性,另一方面损害了戏剧 结构的有机性和叙述性的统一,从而 造成了情节的突兀。
《李尔王》的情节艺术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就曾经说过:“ 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其悲剧效果的强弱主要依赖情节的产 生和发展。”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 中对《诗学》的情节论进行了运用和 发展,使得这部戏剧具有了独特的艺 术魅力。
悲剧情节论的应用
《诗学》中提出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 难事件时才最能产生悲剧效果,发生在最 亲近人之间的悲剧最能打动人。《李尔王》 的悲剧是在李尔和他三个女儿间展开的, 是昏聩的李尔亲情测试所埋下所埋下的祸 根;副线中私生子爱德蒙为争夺财产陷害 自己的兄弟,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父亲; 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父子、父女、兄弟、 姐妹之间,因而产生的悲剧效果更加震撼 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