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作者档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作者档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 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 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 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 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词语解释
(1)驿(yì )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 人往来歇息。 (2)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3)着(zhuó):遭受。 (4)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 去争芳斗艳。 (5)苦:苦苦,极力。
词语解释
(1)白水:明净的水。 (2)为别:作别。 (3)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 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4)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 忽不定。 (5)落日故人情: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这里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 (6)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7)萧萧:马嘶叫声。 (8)班马:离群的马。
词语解释
(1)卜算子,词牌名。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 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3)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3)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 断”。 (4)幽人:幽居之人。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6)省(xǐng):知晓。 (7)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2,主要选取了两首古诗词:《马说》和《石壕吏》。
这两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马说》通过描绘一匹被奴役的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而《石壕吏》则以石壕吏的视角,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两首古诗词时,可能对古代社会和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分析诗的深层含义,品味诗的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词,理解诗的基本意思,把握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词,理解诗的基本意思,把握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欣赏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初读:学生自读两首诗,理解诗的基本意思,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和理解情况。
3.分析诗的背景:介绍诗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的社会意义。
4.解读诗的深层含义: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的深层含义,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2.送友人 优质课件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 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 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颔联 此地一为Βιβλιοθήκη ,孤蓬万里征。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 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 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 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 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 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 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 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 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 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 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 诗的特色。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颈联
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 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 “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 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 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 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尾联
走近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 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
代表作:《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 《蜀道难》 《将进酒》 《越女词》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优质课件)语文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思考探究
3、请说说“山光悦鸟性”一句中, “悦”字的运用有什么 妙处。
参考: “悦”有“使……高兴、喜悦”的意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
鸟鸣山幽的美丽画面,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鸟的喜悦之情,实际 上是写这样的景色给人带来的喜悦。
思考探究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 的妙处。
参考: “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
疏通诗意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译文: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
覆盖着的禅房。
简析:颔联用小径的曲折,禅房的幽深渲染了古寺所特有的
幽静氛围。
疏通诗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题目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 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疏通诗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
耸的丛林。
简析: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写出古寺清新幽静的环境。
《题破山寺后禅 院》是一首题壁诗。 描绘出了清幽脱俗的 美好景致,抒发了作 者寄情山水的淡薄情 怀。
拓展延伸
寿阳曲·烟寺 【元】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 老僧禅定?
有人说这首元曲所描绘出来的意境可以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 院》相媲美,请你结合这首元曲作简要分析。
造出诗人内心的“静境”,表现出诗人淡泊的情怀。
诗歌鉴赏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a
11
7、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本诗 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诗中写环境极美极静,体现诗人内心旨趣 的两句是: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a
12
6.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a
13
送友人
译文
青山横北郭, 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 白水绕东城。 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
此地一为别, 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 孤蓬万里征。 你就象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
浮云游子意,游子心思恰似天上飘忽不定的浮云, 落日故人情。不忍西沉得落日就像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
萧萧班马鸣。 也为惜别声声长鸣…
a
14
首联:写景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 “白”相间,色彩明丽。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 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 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 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 宁静气氛。
a
8
中心思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 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动衬 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 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全册含答案)八下全册古诗词目录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4《〈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卷版一.知识梳理【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⑻,但余钟磬音⑼。
[1]【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诗词大意】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
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
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
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 河水围绕着城东缓缓流过。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 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漂浮不定,就像行踪不定的游子,落日缓缓 而下,正如我们难舍的情谊。挥挥手从此分离, 离群的马儿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 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 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不想和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妒忌。 即使凋零了,化作泥,又碾作尘,梅花一如 既往散发出缕缕清香。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词 课 《送友人》李白
题 总
《卜算子·黄州定状元成才路慧院寓居作》苏轼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览 《卜算子·状元成才路咏梅》陆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三环节 布置作业 巩固提升
• 《送友人》李白
•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
。
•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
。
•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
。
•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
分之情的诗句:“
”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
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 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 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饶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简介 •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幼年随父自中亚迁 居绵州昌隆青莲乡。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 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比 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 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 天宝元年(742),被唐玄宗召入长安, 供奉翰林。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 腐败黑暗。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 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 长安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安史 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 家统一的志愿,任永王幕府并因此获罪 ,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而途 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61岁卒于当涂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对后 代产生深远影响,著有《李太白集》 。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像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6、全诗的主旨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7、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 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9、诗的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清幽/幽美)的特点。
10、诗的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 11、“万籁此俱寂”与“惟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古体诗与近体诗
•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近体诗每首诗的句数、
字数、押韵、对仗、平仄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具体为:
• 字句固定 ( 字数:五字或七字;句数:四句称为绝句;
•
八句称为律诗(排律除外)
• 押韵严格 偶数句句末的字押韵,首句有时入韵
• 要求对仗 律诗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 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 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 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 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 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 “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 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 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现在通行的各个 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 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 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 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 《游定惠院记》一文。到黄州之初,亦因 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 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 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
品析诗文
上阙
1.这首词上阙写环境,下阙写品格。思考词人是怎 样描写环境,有什么目的?
梅 驿外断桥 黄昏 风、雨
梅 驿外断桥 黄昏 风、雨
(野梅)孤独、寂寞 荒凉、破败 惆怅、萧瑟 凄凉、惨淡
梅花孤寂凄凉的境遇以及它的愁苦之情。
2.这首词上阙写环境,下阙写品格。思 考词人是怎样写品格,从哪里体现?
3、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 院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诗中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公认为千古名 句,说说你理解。
引发丰富的联想,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 “曲”“幽”“深”表现了禅院幽深清静的环境。
卜算子
咏
新课导入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走近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 杰出的爱国词人。一生志在恢复中 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 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 闲居至死。
朗读节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 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 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
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孤傲高洁
零落成泥辗作 尘,只有香如 故。
矢志不渝
托物言志
卜算凉的境遇、愁苦之情)
已是黄昏独自愁, 境
喻陆游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 和他所遭受的严酷的政治打击。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当权的 投降派
陆游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 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
•
颔联、颈联要求对仗
• 讲究平仄平仄相间,一三五字平仄不论,二四六字平仄分明
•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的一种体裁。唐代人把从《诗经》
到汉魏六朝的诗均称为古体诗。它还包括唐以后仿照这些体 式写的诗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 维《秋夜独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 维《山居秋暝》)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 维《过香积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 维《使至塞上》) 野火烧岗草,断烟生石松。(贾 岛《雪晴晚望》)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 甫《曲法对酒》)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 甫《蜀相》)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写景,分别处的 山水,色彩明丽。
送友人[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 首联对偶, 白水绕东城。 别开生面
对朋友飘泊生涯 的关切。
此地一为别, 颔联点题, 孤蓬万里征。 分手时的离情
别绪。
写依依惜别的心情。 浮云游子意, 颈联抒情,对偶 落日故人情。 情景交融。
反复品读,体会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 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 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 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 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品析诗文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 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 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 的出场作铺垫。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 驿站之外断桥旁边,梅花寂寞绽放 ,无人过问、无人欣赏。天已黄昏, 愁绪纷繁,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 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 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梅花依然和 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 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 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6.请联系你学过的诗词,说说“鸿雁”这 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之 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题 破 山 寺 后 禅常 院建
破山寺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 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 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 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 人居住的地方。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 有《常建集》,与王昌 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 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 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 诗。他的是现存五十多 首,多以山林胜景为题 材。这首诗抒发了寄情 山水的隐逸情怀。
课堂小结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 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 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 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 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美丽山光使鸟儿们鸣啭欢腾,清澈潭影澄净了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