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细菌》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的进步密切相关细菌的结构数细菌是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体。
先后有一万多名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六、板书: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2. 结构:(1)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有的有鞭毛(3)有的有荚膜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七、教学反思1.首尾呼应:导入较有吸引力,从“手”的导入,到“手”上细菌的计算结束。
2.过度自然:各知识点的学习的过度自然,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生殖各环节注重知识点的衔接。
3.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能自发认同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细菌的生殖方式怎样?芽孢怎样形成?芽孢是生殖细胞吗?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
2、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 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 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四、反馈检测
细菌的发现者是( )
A.罗伯特•虎克B.列文•虎克
(6) 与植物细胞相比,该细菌的结构中没有,也不具有能进行光 合作用的场所
课后反思
C.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个体是单细胞的
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都有荚膜、鞭毛
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细菌的一种休眠形式
B.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是一种生殖细胞
4、下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细菌
课题
第四章第 二节细菌课型Fra bibliotek新授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
主备人
审核人
生物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一、自主学习: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制作了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这就是。
2、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 巧妙的实验(鹅颈烧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来自 造成的。细菌不是发生的。 他还发现了、,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法以及 方法。后人称他为“”。
(1)细菌的基因存在于[ ]_______所指的结构中。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
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
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一)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
细菌的形态不
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2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结合同步学习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异同点 (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
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
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四):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从早上7点半吃完早饭后到中午12点回家吃饭时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提问: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同步学习
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100×29
=51200(个) 我们平时就要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探究竟大家谈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细菌的基本形态(2)细菌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 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过程与方法】(1)应用观察图片,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情景教学法、引导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图片观察法。
【教具】自制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激发了解细菌的兴趣。
术密不可分(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在.观察细菌的图片,学生.多媒结细菌的生殖特点。
分组讨论,小结“日常【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无成形的细胞核)2.细菌的结构b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3.细菌的营养:异养(寄生、腐生)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教学评价设计】拟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法,通过课堂小结,回答问题,课堂练习完成教学反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节课堂教学。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一、教材分析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丢丢的生活》后提出问题:丢丢为什么会肚子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生答后,师再次设问:丢丢为什么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去?细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述新课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2)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a
e
帮助理解
5分钟
下载
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图片
a
I
升华感情
2分钟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细菌。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细菌的发现:请阅读生物课本71—72页细菌的发现。(2分钟)
对学生的认识教师给积极评价并补充讲解,再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发现史,那么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你了解吗?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活动一:仔细观察给出的细菌形态图片,归纳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2)活动二: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结构图,讨论、交流,得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六、作业
优化设计P37-38快乐预习、轻松尝试应用、能力提升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5.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

1.重难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的理解
-学生对细菌的微观结构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细菌的繁殖方式较为特殊,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有较大差距,理解难度较大。
2.重难点二: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细菌的作用多样,学生容易混淆,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复杂,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有限,难以深入理解。
4.课后作业:布置与细菌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与分析:请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生活中的细菌应用实例,如酸奶、酸菜等,观察并记录其特点、制作过程以及与细菌的关系。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深入理解细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细菌培养方法:介绍实验室培养细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
2.讨论主题: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细菌的形态、繁殖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3.交流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课后作业:布置与细菌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制作细菌模型等,巩固课堂所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细菌的微观形态和结构较为抽象,学生观察、理解难度较大。
3.生活实例: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酸奶、酸菜中的益生菌,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三、教法与学法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知识储备欠缺,生活体验不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兴趣低,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巴斯德实验、细菌生殖过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形象、直观。
四、教学过程本节通过让学生体验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周围细菌直接引入新授内容细菌的发现。
在这张幻灯片里突出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一个是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证实细菌不是自然产生,在介绍时分别用了两个超链接一个是图片一个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说课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张幻灯片介绍的是第二部分内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里三种不同电镜下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并分别就不同形态举出了实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接下来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问号处做链接,链接到细菌结构模式图,并在模式图中对鞭毛和荚膜这两部分结构分别链接了录象,是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
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
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链接了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把他们放在一张幻灯片中容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法与学法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知识储备欠缺,生活体验不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兴趣低,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巴斯德实验、细菌生殖过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形象、直观。
四、教学过程
本节通过让学生体验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周围细菌直接引入新授内容细菌的发现。
在这张幻灯片里突出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一个是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证实细菌不是自然产生,在介绍时分别用了两个超链接一个是图片一个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说课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张幻灯片介绍的是第二部分内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里三种不同电镜下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并分别就不同形态举出了实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接下来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问号处做链接,链接到细菌结构模式图,并在模式图中对鞭毛和荚膜这两部分结构分别链接了录象,是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
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
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链接了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把他们放在一张幻灯片中容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第三部分是细菌的生殖这部分除了在幻灯片中呈现书中给出的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加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录象,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结合前面所学,就使学生们对细菌的哪些特点让它们分布如此广泛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新授部分完成后就要对学生课堂所学及时巩固、练习、评价,在这里设计小竞赛让同学们自己出题互相提问,又出了三道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完成巩固练习。
体现了上课的实效性。
充分运用好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