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德国及歌德

艺术特色
1、诗剧体裁。 2、《浮士德》具有宏伟的艺术结构。 3、风格的多样性。
4、意大利之行、与席勒的合作 (1786-1805)。
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特点的概括:“高贵的单纯和静 穆的伟大”。
法国大革命
与制花女工生活
与席勒合作
历史剧《埃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剧 本《托夸多· 塔索》
教育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田园牧 歌体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和诗剧《浮士德》第 一部。
3、小说。
A、《少年维特的烦恼》
B、《亲和力》
C、《威廉· 麦斯特》 《学习时代》(1796)、《漫游时 代》(1829) 德国教育小说: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产生的一种 小说,以一位年轻人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专门描写 其性格形成时期的生活,亦称“性格发展小说”。这类小 说一般具有较浓的怀旧情绪或自传色彩,但大都以积极的 调子结尾,表现主人公年轻时代的许多幻想虽在生活的磨 炼和挫折中破灭,但也因此找到了大有所为的新生活。歌 德的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是其代表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歌德 赫尔德 席勒
(返回)
魏玛(德国)古典主义时代
德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最 后形成。 席勒,1796年,《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诗,要么就是自然,要么寻求自然。” 自然分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人的本性)。 古希腊:统一、和谐、素朴的,素朴的诗只需要 模仿自然。 近代:这种和谐失掉了,只好在寻求自然的过程 中感伤。
生平与创作
1、童年和莱比锡求学时期 (1749-1769)。
2、在斯特拉斯堡学习和狂飙突进时期 (1770-1775)。
斯特拉斯堡:“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接近德法边境, 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中心。 首先:伏尔泰和卢梭;其次,结识了赫尔德,介绍他读 荷马和莎士比亚,向民间文学学习。
启蒙运动之德国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其哲学思想: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 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 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 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 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 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 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 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
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Gotthold来自Ephraim Lessing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WolfgangvonGoethe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 “古典主义”时代。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 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 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 家。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 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康德 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 “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 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 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此外他还曾针对 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 拉普拉 斯假设。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 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 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 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1. 引言1.1 概述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人类自由,并试图推翻传统社会体制和权威观念。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和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聚焦于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表现,特别关注《哥德尔作品选》对启蒙运动的反映和探索。
通过对该作品及其作者哥德尔的简介与背景介绍,探讨它在当时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哥德尔对启蒙运动及后世文学产生影响的探讨以及结论。
通过这种结构安排,我们将逐步深入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在18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最后,本文将总结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局限性和持续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地位进行详细研究,揭示该作品对当时思想潮流的回应和推动力量,并探讨它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贯穿全文的论述和分析,加深读者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2.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2.1 十八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环境在18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时期被称为启蒙运动。
在此之前,欧洲社会主要被封建主义和宗教统治所笼罩。
然而,在18世纪初,人们开始对传统权威进行质疑,并推动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崛起。
在社会层面上,欧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中产阶级的兴起,其代表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寻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兴产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思想上,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德国英国意大利启蒙文论

悲剧的教育作用
悲剧的净化应该尽可能扩大对道德 的影响 悲剧的怜悯" 悲剧的怜悯"不仅应该净化过多感 到怜悯的人的心灵,也应该净化感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悲剧的恐惧 "不仅应该净化根本不怕命运任何 打击的人的心灵,也该净化任何灾 难……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天才的特点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不曾有过的优越","在学问的 不曾有过的优越"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规正如拐杖,对跛者是有用的帮手,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天才是独创性作品成长的阳光.
"We are all born originals; why is it so many of us die copies? "
德国启蒙文论 莱辛的文 论
莱辛,1729- 莱辛,1729- 1781,德国启蒙 1781,德国启蒙 运动文学的杰出 代表,剧作家, 美学家.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7-1769) 1767-1769) 《拉奥孔:论绘画 与诗的界限》 与诗的界限》 (1765) 1765)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古代艺 术史》 术史》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高贵的 单纯,静默的伟大" 单纯,静默的伟大"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与画的界限》 与画的界限》指出画(造型艺术) 和诗(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 类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时期一场生机勃勃的知识大革命,它以批判理性、反对迷信和封建专制为核心,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启蒙运动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展现出来,并对各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启蒙运动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展开论述。
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该国的启蒙运动主要集中在文学和法律领域。
伦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城市,那里聚集了一批不同领域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
著名的启蒙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在英国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根通过他的著作《新工具》提倡理性思维和实证主义,对英国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洛克则通过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为英国启蒙运动注入了反对专制主义和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
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和法律领域,还对政治体制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批判思维和理性主张,对封建专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们主张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应受到保护,对政府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并从中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运动,推动英国走向了近代民主制度的道路。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个重要阵地,该国的启蒙思想家将重点放在了对社会不公和专制统治的批判上。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就是伏尔泰,他通过其广泛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评论,倡导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他批判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并提出了关于人权和宗教自由的主张。
伏尔泰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巨大,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伦理观念和教育体制上。
启蒙思想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主张推翻传统的阶级和等级制度,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念。
在教育领域,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倡普及教育和对个体的培养,他们积极倡导对女性和贫民的教育,推动了法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德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早期参与者之一,该国的启蒙运动主要表现在哲学和文学领域。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年1月22日德国卡 门茨—1781年2月15日德国不伦瑞克)是德 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生于德国上劳齐茨地区的 卡门茨; ?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莱比锡大学的神学学习,很快就从事更世俗化的活 动,学习跳舞、击剑和骑术,并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
? 在他的宗教哲学的作品中,莱辛维护了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 他反对对上帝的启示的信仰,反对通过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的学 术观点完全遵从《圣经》。与保守的观点相反,作为启蒙运动的 产儿,他相信一种“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导向信仰的精 神实质。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受到批评和异议的激发)可以不需 要神的启示自行发展。为了激起一场针对“完全的对信仰的依赖” 的公众讨论,莱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 断》,它们导致了所谓的“片断争论”。莱辛在这次争论中的主 要论敌是汉堡主教歌策,针对歌策,莱辛写了一些文章,包括11 份 《反对歌策》。
主要作品: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赛森海姆之歌》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年11月10日- 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 ·席勒,德国18世 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 大作家。
歌德席勒合陵
电影《少年歌德的烦恼》
? 年轻的歌德如父所愿研习法律,却因为致力于文 学创作,荒废了功课,并且最终失去学位,父亲 盛怒之下切断了歌德的经济来源,他只好自食其 力,前往韦茨拉尔法院担任书记员。一次,在节 日集会上,歌德遇见了美貌机智的Lotte,他们一 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恰恰是歌德上司 Kestner 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不 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摘要:一、德国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古代德国文学2.中世纪德国文学3.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文学二、巴洛克时期德国文学1.巴洛克文学的特点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三、启蒙时期德国文学1.启蒙运动的影响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四、古典时期德国文学1.古典主义的特点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五、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文学1.浪漫主义的特点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六、现代时期德国文学1.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的德国文学2.20 世纪中叶至当代的德国文学正文:一、德国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德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日耳曼民族创作了许多民间传说和史诗。
中世纪时期,德国文学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宗教文学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文学开始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
二、巴洛克时期德国文学巴洛克时期,德国文学受到了意大利、法国等国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主要特点是讲究修辞,注重形式美。
其中,著名作家包括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弗·拜尔、约翰·克里斯托弗·海尔,以及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等。
三、启蒙时期德国文学18 世纪,德国文学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启蒙精神的文学作品。
启蒙时期的德国文学主张理性、批判封建制度,提倡社会改革。
其中,著名作家包括著名哲学家康德、歌德、席勒等。
四、古典时期德国文学古典时期,德国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以古典主义为特点,追求艺术完美。
著名作家包括歌德、席勒等。
他们的作品如《浮士德》、《唐·卡洛斯》等,至今仍享有盛誉。
五、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文学19 世纪初,德国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主张表现个性、强调情感,对自然和历史充满热情。
著名作家包括诺瓦利斯、蒂克、阿诺德等。
他们的作品如《蓝色的花》、《最后的日子》等,充满浪漫主义特色。
六、现代时期德国文学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德国文学受到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西方文论 第九讲 德国启蒙主义

1、德国启蒙主义 2、莱辛的文学思想 3、林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
1、德国启蒙主义
16世纪以后的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 造成经济落后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 中期,启蒙运动才逐渐展开。
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法国的影响, 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国的知 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的思想文化运 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 的状况。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 运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还不 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是 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
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 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 诗是时间艺术。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为符号, 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时间 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 时间中持续的事物。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 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 情节。
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 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声音、 语言使欣赏考产生丰富的联想。
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 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艺术, 混淆两者的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 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 况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 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 痛冲淡,把哀专化为轻微的叹息。这 并非因为哀号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 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 心。”——《拉奥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WolfgangvonGoethe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年1月22日德国卡 门茨—1781年2月15日德国不伦瑞克)是德 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 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 治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 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 光辉人物之一。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 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 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的一 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 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
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 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 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 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 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 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 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主要作品:
《强盗》 (1781年) 《阴谋与爱情》 (1784年) 《唐·卡洛斯》 (1787年)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威廉·退尔》 (1804年)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
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 “古典主义”时代。
主要作品: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赛森海姆之歌》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 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 席勒,德国18世 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 大作家。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 莱辛生于德国上劳齐茨地区的 卡门茨; 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莱比锡大学的神学学习,很快就从事更世俗化的活 动,学习跳舞、击剑和骑术,并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在他的宗教哲学的作品中,莱辛维护了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 他反对对上帝的启示的信仰,反对通过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的学 术观点完全遵从《圣经》。与保守的观点相反,作为启蒙运动的 产儿,他相信一种“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导向信仰的精 神实质。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受到批评和异议的激发)可以不需 要神的启示自行发展。为了激起一场针对“完全的对信仰的依赖” 的公众讨论,莱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 断》,它们导致了所谓的“片断争论”。莱辛在这次争论中的主 要论敌是汉堡主教歌策,针对歌策,莱辛写了一些文章,包括11 份 《反对歌策》。
主要作品:
第一部有民族内容的剧作《明娜· 冯· 巴恩赫 姆》(1767年) 宗教宽容哲理剧《智者纳旦》(1779年) 美学著作《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 (1766年)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1767年-1769年) 《论人类的教育》(1780年) 《怀疑论者》(1749年)
启蒙运动之德国文学
——刘 聪
启蒙运动
• 1 背景即产生原因: 内因: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科学技术在重重封建压迫下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 外因:先进的德国知识分子受邻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们思考和觉醒, 面对德国的落后状况产生了改变本国落后面貌的愿望。
• 2 德国的启蒙运动特有的特点(相对于英法而言) 特点:长期分裂,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直接目的:争取德国国家统一和结束封建割据 任务:反教会和反封建
歌德席勒合陵
电影《少年歌德的烦恼》
• 年轻的歌德如父所愿研习法律,却因为致力于文 学创作,荒废了功课,并且最终失去学位,父亲 盛怒之下切断了歌德的经济来源,他只好自食其 力,前往韦茨拉尔法院担任书记员。一次,在节 日集会上,歌德遇见了美貌机智的Lotte,他们一 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恰恰是歌德上司 Kestner 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不 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