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之德国

合集下载

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邢来顺提要: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呈现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交融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启蒙时期德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浓烈的民族情感。

启蒙运动早期德国思想文化界的成就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自信;启蒙运动盛期,德意志民族意识更加浓烈,出现了文化民族主义倾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启蒙运动进入最后的/启蒙浪漫主义0阶段,文化民族主义形成一种思潮。

关键词:启蒙运动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作者邢来顺,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430079)众所周知,启蒙运动是一场时间上起止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¹空间上源于英国,盛于法国,再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以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理性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高举理性、宽容、进步的大旗,极大地冲击了教会的宗教说教和封建专制制度,使人类步入了/理性时代0。

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

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

这种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

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建起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一、启蒙运动早期德意志民族文化自信的构建17世纪开始,特别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国势强盛,法国文化也因此而繁荣,成为受欧洲各国追捧的强势文化。

德国也不例外。

当时的德国媚法之风盛行,法国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整个社会上层无不热衷于法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讲法语、写法文、吃法国大餐、跳法国舞、大修法国式建筑。

德国英国意大利启蒙文论

德国英国意大利启蒙文论

悲剧的教育作用
悲剧的净化应该尽可能扩大对道德 的影响 悲剧的怜悯" 悲剧的怜悯"不仅应该净化过多感 到怜悯的人的心灵,也应该净化感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悲剧的恐惧 "不仅应该净化根本不怕命运任何 打击的人的心灵,也该净化任何灾 难……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天才的特点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不曾有过的优越","在学问的 不曾有过的优越"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规正如拐杖,对跛者是有用的帮手,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天才是独创性作品成长的阳光.
"We are all born originals; why is it so many of us die copies? "
德国启蒙文论 莱辛的文 论
莱辛,1729- 莱辛,1729- 1781,德国启蒙 1781,德国启蒙 运动文学的杰出 代表,剧作家, 美学家.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7-1769) 1767-1769) 《拉奥孔:论绘画 与诗的界限》 与诗的界限》 (1765) 1765)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古代艺 术史》 术史》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高贵的 单纯,静默的伟大" 单纯,静默的伟大"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与画的界限》 与画的界限》指出画(造型艺术) 和诗(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 类

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德国的启蒙运动在哲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下半叶。

当时,德国正逐渐从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中复苏,市民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随着市民文学在艰难中发展,到了18世纪中叶,它终于取代了封建宫廷文学的统治地位,德国文学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德国的启蒙运动是在先进的英国和法国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与其他国家的启蒙运动具有共同的性质和目的。

然而,由于德国政治经济的落后,这场运动主要限于意识形态领域,并未直接在政治和国家领域公开批判封建势力。

德国的启蒙主义者更多地致力于确立符合理性的道德观念,并希望通过启蒙教育使所有人,包括封建贵族,都能按照新的道德准则行事。

在哲学上,德国的启蒙运动以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为代表。

他们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内部的大争论。

1744年,他们在不来梅创办了月刊《理智和机智的娱乐新论》,这标志着启蒙运动的新发展。

德国的启蒙运动发展了一种与法国“理性主义”不同的“浪漫主义”哲学思维,这是启蒙运动后期的重要发展。

这种哲学思维强调对个体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对自然和传统的尊重,以及对人类情感的重视。

总的来说,德国的启蒙运动为现代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政治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时期一场生机勃勃的知识大革命,它以批判理性、反对迷信和封建专制为核心,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启蒙运动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展现出来,并对各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启蒙运动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展开论述。

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该国的启蒙运动主要集中在文学和法律领域。

伦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城市,那里聚集了一批不同领域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

著名的启蒙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在英国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根通过他的著作《新工具》提倡理性思维和实证主义,对英国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洛克则通过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为英国启蒙运动注入了反对专制主义和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

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和法律领域,还对政治体制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批判思维和理性主张,对封建专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们主张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应受到保护,对政府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并从中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运动,推动英国走向了近代民主制度的道路。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个重要阵地,该国的启蒙思想家将重点放在了对社会不公和专制统治的批判上。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就是伏尔泰,他通过其广泛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评论,倡导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他批判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并提出了关于人权和宗教自由的主张。

伏尔泰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巨大,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伦理观念和教育体制上。

启蒙思想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主张推翻传统的阶级和等级制度,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念。

在教育领域,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倡普及教育和对个体的培养,他们积极倡导对女性和贫民的教育,推动了法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德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早期参与者之一,该国的启蒙运动主要表现在哲学和文学领域。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与德国启蒙运动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与德国启蒙运动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与德国启蒙运动赵林(原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虽然在哲学上导致了一种理性主义独断论,但是这个体系同时也是对当时在德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虔敬主义神学或信仰主义独断论的猛烈冲击,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与法国启蒙运动最终导致了无神论的结论不同,德国启蒙运动通过对《圣经》的历史考证和理性批判而建立起一种理性宗教。

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莱辛力图在理性知识与宗教信仰之间寻求一种妥协,他通过展示上帝对人类实施教育的历史过程,将理性与信仰辩证地统一起来。

莱辛试图建立一种实践理性宗教的愿望及其在对立之中实现同一的辨证思想,对于康德、黑格尔等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唯理主义独断论与理性精神的生长莱布尼茨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无论是其单子论的本体论思想,还是“最好世界”的神学理论,都充满了浓郁的理性主义色彩[1]。

然而在莱布尼茨的唯理论中,却蕴含着理性自身的重大隐患。

莱布尼茨为了建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论体系而把理性片面地发展到了极端,其结果却导致了唯理主义认识论的深刻危机。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莱布尼茨关于单子没有窗口、不发生相互作用,而是按照前定和谐的内在原则自由发展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对于经验知识的轻视甚至否定。

莱布尼茨虽然承认依据充足理由原则而建立的事实真理,但是这种事实真理只是对于我们这些知觉能力有限的单子而言的,而在上帝这个最高的单子眼里,一切真理都是建立在矛盾律之上的理性真理。

换言之,对于感觉经验来说是或然性的东西,对于纯粹理性来说则是必然性的东西。

或然性与必然性的差别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它们取决于每个单子自身具有的知觉能力或者表象世界的清晰程度。

我们由于不能认识宇宙的最高奥秘,所以只能断定每一个偶然存在的事物都有一个理由,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这些理由。

但是对于作为整个世界的充足理由的上帝来说,一切事物的创造和存在都是必然的,都是根据矛盾原则而必然地推演出来的。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 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 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 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 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 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 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
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 “古典主义”时代。
歌德席勒合陵
电影《少年歌德的烦恼》
• 年轻的歌德如父所愿研习法律,却因为致力于文 学创作,荒废了功课,并且最终失去学位,父亲 盛怒之下切断了歌德的经济来源,他只好自食其 力,前往韦茨拉尔法院担任书记员。一次,在节 日集会上,歌德遇见了美貌机智的Lotte,他们一 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恰恰是歌德上司 Kestner 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不 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启蒙运动之德国文学
——刘 聪
启蒙运动
• 1 背景即产生原因: 内因: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科学技术在重重封建压迫下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 外因:先进的德国知识分子受邻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们思考和觉醒,
面对德国的落后状况产生了改变本国落后面貌的愿望。
• 2 德国的启蒙运动特有的特点(相对于英法而言) 特点:长期分裂,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直接目的:争取德国国家统一和结束封建割据 任务:反教会和反封建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材料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材料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材料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材料德国启蒙运动是一场在18世纪时期发生在德国的思想运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性主义思想的盛行。

启蒙运动所推崇的是以理性为基础的
知识,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研究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这一思想在德国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广泛推崇,并成为了其根本信仰。

2. 对宗教与神学的挑战。

启蒙运动认为宗教和神学过于迷信,
不符合现代科学的理性要求。

德国启蒙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大力推崇自由思想和自由信仰,反对宗教的专制和教义的束缚,进一步加强了对宗教与神学的挑战。

3. 文化和艺术的重视。

德国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们不仅注重科
学和哲学,也非常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他们鼓励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德国文化的繁荣。

4. 人文主义的影响。

德国启蒙运动强调人类的尊严与自由,认
为人类应该是自主的、独立的、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生命。

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人文主义的影响,对整个启蒙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是理性主义思想的盛行、对宗教与神学的挑战、文化和艺术的重视,以及人文主义的影响。

这些特点推动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和成功,也为德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 1 -。

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回复

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回复

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回复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始于18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兴起代表着德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逐步回答关于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的问题,并介绍该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一、德国启蒙运动的起源德国启蒙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当时欧洲的新兴知识分子开始推崇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类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

这些思想逐渐传入德国,并在18世纪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二、主要思想和理论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包括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批判,以及对人权、民主和自由的推崇。

启蒙运动倡导人们摒弃迷信和无知,追求知识和智慧。

在宗教方面,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们主张宗教应该符合理性原则,并呼吁信仰的自由和宗教之间的分离。

此外,德国启蒙运动也重视教育的普及,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类思想和品质的基础。

三、重要代表人物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各自的著作和言论推动了这一运动的进程。

以下是其中几位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1. 康德(Immanuel Kant):他是德国启蒙运动的象征性人物,被公认为哲学领域的一位巨匠。

他提出了著名的“决断力公约”,强调个体通过个人思考来判断事物,而不是盲从他人。

2. 沃尔夫(Christian Wolff):他是德国启蒙运动的早期推动者,德国启蒙哲学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张通过理性思考来发现自然法则,并对政治、道德和宗教进行理性批判。

3.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冯·沃尔夫(Georg Friedrich von Wolff):他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是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

他通过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其哲学思想: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 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 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 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 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 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 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 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
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Gotthold来自Ephraim Lessing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WolfgangvonGoethe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 “古典主义”时代。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 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 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 家。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 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康德 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 “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 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 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此外他还曾针对 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 拉普拉 斯假设。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 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 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 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 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 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 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 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 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 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 文艺作品。歌德的绰号为浪游者在法兰克。歌德的一个特点是, 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 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 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主要作品:
《强盗》 (1781年) 《阴谋与爱情》 (1784年) 《唐·卡洛斯》 (1787年)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威廉·退尔》 (1804年)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
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 一。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 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 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 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 莱辛生于德国上劳齐茨地区的卡门茨; 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莱比锡大学的神学学习,很快就从事更世俗化的活动,学习跳 舞、击剑和骑术,并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在他的宗教哲学的作品中,莱辛维护了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自 由。他反对对上帝的启示的信仰,反对通过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 的学术观点完全遵从《圣经》。与保守的观点相反,作为启蒙运 动的产儿,他相信一种“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导向信仰 的精神实质。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受到批评和异议的激发)可以 不需要神的启示自行发展。为了激起一场针对“完全的对信仰的 依赖”的公众讨论,莱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 者片断》,它们导致了所谓的“片断争论”。莱辛在这次争论中 的主要 论敌是汉堡主教歌策,针对歌策,莱辛写了一些 文章,包括11份 《反对歌策》。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年1月22日德国卡门茨—
1781年2月15日德国不伦瑞克)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剧作和理 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主要作品: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赛森海姆之歌》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 里希· 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 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 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主要作品:
《明娜· 巴恩赫姆》(1767年) 冯· 《智者纳旦》(1779年) 《拉奥孔》(1766年) 《汉堡剧评》(1767年-1769年) 《论人类的教育》(1780年) 《怀疑论者》(1749年)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