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哲学类知识点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重点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及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及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及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是思维及存在、精神及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独立于人类及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三、物质和意识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四、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原有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延续和渐进过程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及质变的根本标志。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五、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重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全)

五、民法 1.民法概述 2.民事主体 3.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4.民事权利 5.民事责任 6.诉讼时效 7.合同法
精品PPT
六、经济法 1.经济法的概念 2.反不正当竞争法 3.产品质量法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精品PPT
七、商法 1.商法的概念和特征 2.商事主体的种类 3.公司法 4.保险法 5.破产法 6.证券法
精品PPT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10.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领导
三、常用公文写作 1.公文写作的程序 2.机关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求 3.常用公文种类及适用范围
精品PPT
四、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1.简报 2.调查报告 3.计划 4.总结 5.讲话稿 6.慰问信 7.感谢信 8.倡议书
精品PPT
五、公文处理 1.收文处理 2.发文处理
精品PPT
第九章 历史知识 要点: 一、中国近代史 1.列强的侵华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 5.辛亥革命 6.新文化运动
十四、我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主要研究世界:(1)自然界;(2)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哲学:世界观——观世界→世界是什么?方法论——论方法→怎么做?注:在我国,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题】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上述事实说明( ) 。
A.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体现)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宏观指导)。
【习题】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历史、政治、经济思维科学:心理、逻辑【习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哲学知识点目录一、哲学 (3)1.哲学 (3)2.世界观 (3)3.方法论 (3)4.知识分类 (3)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1.哲学的基本问题 (3)2.唯物主义 (4)3.唯心主义 (4)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5)三、世界的本质 (5)1.世界的物质性 (5)2.运动、静止、规律 (6)四、意识 (7)1.意识的本质 (7)2.意识的作用 (7)五、实践的观点 (8)1.认识的来源 (8)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9)六、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0)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0)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0)七、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1)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1)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2)八、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2)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2)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4)九、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5)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5)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5)十、社会的真谛 (16)1.社会发展的规律 (16)2.社会历史的主体 (17)十一、实现人生价值 (17)1.价值与价值观 (17)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8)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8)一、哲学1.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定看法。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3.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知识分类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还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复习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涵义(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2)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2)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哲学;相反,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哲学。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公共基础知识的哲学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的哲学知识点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的哲学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哲学之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1)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恩格斯说:“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
”(2)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
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依赖于客观辩证法。
作为学说和理论的唯物辩证法,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辩证法,其观念形态或理论形态是主观辩证法。
②唯心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客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产物和表现。
哲学之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把虚幻的联系(如卜卦算命)强加于客观事物,则是唯心主义观点。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辩证法观点,否认联系和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其他进步,现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都证明和进一步证明世界的各个领域之内以及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孤立存在和能够孤立存在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哲学类知识点【导语】公共基础知识考察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科技、管理、人文和公文写作等等,其中政治中的哲学部分,有很多概念考生是模糊的,备考起来比较困难。
下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就哲学类部分知识点为考生进行归纳整理。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哲学与世界观有着严格的区别
首先,哲学和世界观的形成不同。
一般人的世界观,在没有经过专门的哲学训练之前,是自发形成的。
哲学是由哲学家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世界观加工整理的,是自觉形成的。
其次,哲学和世界观的内容不同。
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内容是杂多的。
既有这样的内容,又有那样的内容,不同的内容甚至相互矛盾。
哲学的内容是专一的。
哲学只有一个基本的主张、基本的观点,是一家之说。
再次,哲学和世界观的形式不同。
一般人的世界观,没有严密的论证,没有理论体系。
哲学有严密的论证,有一定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一门哲学。
第二,哲学与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是哲学家对人们的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
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
其次,哲学是世界观的指导。
哲学家把人们的世界观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一套哲学理论。
这种哲学理论被人们掌握,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就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哲学是对人们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但是,哲学并不是对所有人的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因为,人们的世界观各种各样、各不相同,有的还截然对立。
哲学不可能把所有的世界观调和到一起。
一种哲学是对一定人们的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所以说,一种哲学是一定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
三、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指相当于意识来说,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它都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人类社会并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是人采用一些工具作用于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过程,所以劳动就能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实践与世界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