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_省略_子_水平与日本骨科学会颈髓功能

合集下载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髓内高信号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关系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髓内高信号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关系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髓内高信号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关系余博飞;徐杰;郑武【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年(卷),期】2018(40)6【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T2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改变与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MRI检查,根据MRI-T2 WI像上信号强度改变分为3级,即0、1、2级;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估患者的颈椎失能程度.结果 0级15例,1级34例,2级15例,3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5),JOA和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T2 WI像信号强度改变与症状持续时间有关,病程越长,信号强度越强,而单独的MRI-T2 WI信号强度分级不能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总页数】4页(P29-32)【作者】余博飞;徐杰;郑武【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骨科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骨科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骨科福州 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3【相关文献】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MRI 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和维生素B12水平的关系 [J], 许耀;陈文钧2.MRI T2加权像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J], 李凤宁;张帆;何平;黄轩;侯铁胜;沈洪兴3.颈脊髓MRI T2高信号变化与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关系 [J], 官丙刚;邓树才;韩燕4.脊髓型颈椎病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形态与颈椎后路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张景生;张招波;滕晓;林宁;马宁5.术前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的影响 [J], 黄飞;周晓文;黄春福;尤瑞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症状不同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

临床症状不同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

临床症状不同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胡炜;马信龙;袁建军;张仁赞;彭兵;张学利【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6(020)035【摘要】背景:在颈椎的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细胞发生生物化学变化,此过程产生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

间盘突出后,反过来刺激周围毗邻组织产生各种炎性因子。

<br>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在不同临床症状的颈脊髓压迫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颈前路间盘切除内固定患者的突出间盘或责任间盘,依据临床症状分为3组:髓型症状组,根性症状组,颈椎外伤组,对间盘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对间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阳性细胞计数。

<br> 结果与结论:①髓型症状组和根性症状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在突出颈椎间盘周围的炎性肉芽组织中可见炎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颈椎外伤组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髓型症状组可见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表达阳性的细胞,其胞浆为棕黄色着色为主,环氧化酶2表达阳性的细胞稀少;根性症状组中可见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表达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髓型症状组;颈椎外伤组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表达阳性细胞表达稀少;③髓型症状组及根性症状组中白细胞介素1β阳性表达率和IA值,白细胞介素6阳性表达率和IA值均显著高于颈椎外伤组(P<0.05);根性症状组中环氧化酶2阳性表达率及IA值均显著高于颈椎外伤组。

④结果说明,突出的颈椎间盘可发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细胞因子表达,并在颈椎间盘早期退变中发挥作用,不同临床症状的颈脊髓压迫患者这些炎症因子表达具有明显差异。

%BACKGROUND:During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spine, biochemical changes appeared in intervertebral disc cel s. During this process,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may lead to disc herniation, which stimulates the production of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from surrounding adjacent tissue. <br>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rleukin-1β, interleukin-6 and cyclooxygenase 2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symptom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oppression. <br> METHODS:Protrus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or disc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nterior disc rese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clinical symptoms:myelopathic symptom group, nerve root symptom group and cervical spine trauma group. Intervertebral disc received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Positive cel s were coun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br> RESULTS AND CONCLUSION:(1)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results showed visible inflammatory cel infiltration and new blood vessel formation in the myelopathic symptom group and nerve root symptom group. No remarkable inflammatory cel infiltration or new blood vessel formation was seen in cervical spine trauma group. (2)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nterleukin-1β-, interleukin-6-positive cel s were seen in the myelopathic symptom group. Cytoplasm was stained tan. Cyclooxygenase 2-positive cel s showed a low number. The numbers of interleukin-1β-, interleukin-6-and cyclooxygenase2-positive cel 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in the nerve root symptom group than in the myelopathic symptom group. The numbers of interleukin-1β-, interleukin-6-and cyclooxygenase 2-positive cel s were smal in the cervical spine trauma group. (3) Expression rate and IA value of interleukin-1β, expression rate and IA value of interleukin-6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yelopathic symptom group and nerve root symptom group than in the cervical spine trauma group (P<0.05). Expression rate and IA value of cyclooxygenase 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nerve root symptom group than in the cervical spine trauma group. (4)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nterleukin-1β, interleukin-6 and cyclooxygenase 2 expression could be found in th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after protrusion, and played a role in early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expressions of these inflammatory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symptom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总页数】7页(P5270-5276)【作者】胡炜;马信龙;袁建军;张仁赞;彭兵;张学利【作者单位】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医院骨科,天津市300210;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的表达及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的相关性 [J], 于靖;曹绪芬;赵荣诚;郑晔;颜利求;王佳旺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不同年龄段脑性瘫痪患儿血清中的表达 [J], 刘洪俊;朱凤莲3.临床症状不同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 [J], 胡炜;马信龙;袁建军;张仁赞;彭兵;张学利;4.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日本骨科学会颈髓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J], 周思启;陈惠德;汤健;杨厌国;吴毅文5.不同时机俞募穴速刺对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J], 郭素真;马丙祥;李瑞星;李华伟;陈恬恬;张晰;叶玉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细胞介素-6与脑卒中

白细胞介素-6与脑卒中

白细胞介素-6与脑卒中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损伤存在炎症反应,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是白介素家族中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也是机体内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关键成员,它在免疫调节、参与炎症反应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前炎症细胞因子,IL- 6被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

本文将就IL-6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脑卒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简要综述。

1 IL-6的一般特征IL-6是一种由1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相对分子量质量为21~26kDa。

人IL-6基因定位于7p21[1]。

活化的单核细胞是血液中IL-6的主要来源,机体发生炎症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最早产生IL-6的反应细胞。

还有多种有核细胞都可产生IL – 6,如B细胞、T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颅内IL-6的主要来源常被认为是CNS中的星形胶质细胞。

局部组织的IL-6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或局部巨噬细胞产生。

一些肿瘤细胞也能产生IL-6,如心脏黏液瘤、宫颈癌、骨髓瘤等的细胞。

IL-6的产生受许多刺激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细胞因子IL-1、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β(IFN-β)、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脂多糖(LPS)增强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IL-6的能力及某些肿瘤细胞产生IL-6能力。

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和环胞霉素A等能抑制产生IL-6;IL-4、IL-10和IL-13也抑制单核细胞产生IL-6。

IL-6通过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细胞上的IL-6受体(IL-6R)介导其生物学活性。

IL-6R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特异性配体结合链——α链(IL-6Rα),分子量为80 KD;和信号传导链——β链,为分子量130 KD的糖蛋白(gp130)。

IL-6首先与IL-6Rα结合,形成IL-6/ IL-6Rα复合物,再与gp130 结合,形成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高亲和力复合物。

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表

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表

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表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5(10)9
【总页数】1页(P429-4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检查、治疗和监测:国际男科学会(ISA)、国际老年男性研究会(ISSAM)、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欧洲泌尿外科学院(EAA)和美国男科学会(ASA)联合推荐 [J], Wang C;Morales A;Morley JE;Schulman
C;Thompson IM;Weidner W;Wu FCW;伍学焱;Nieschlage E;Swerdloff R;Behre HM;Hellstrom WJ;Gooren LJ;Kaufman JM;Legros JJ;Lunenfeld B
2.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功能重建——矫形器、功能性电刺激和外科手术 [J], 高峰;杜良杰;李建军
3.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全国第三届小儿矫形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J], 周永德;吉士俊
4.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日本骨科学会颈髓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J], 周思启;陈惠德;汤健;杨厌国;吴毅文
5.探讨低温热塑矫形器(胸腰骶支具)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前后VAS、JOA评分变化分析 [J], 吴海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欢迎光临中华骨外科网这是个免费网站欢迎来稿脊髓型颈椎病概述文章精选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变最常见的一类疾患,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

从70年代中期起,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上海长征医院首创的经前路环锯减压技术已经成熟,并推广到全国。

自MRI等新技术应用10余年来,对其认识更加深刻,为治疗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直观的影像学依据;对本病的骨性或纤维性致压物及脊髓受压状态研究的重大进步,为外科治疗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征,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当今,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掌握了本病的诊治技术。

报道颈前路减压治疗CSM 每年达数十至数百例的医院已不少。

然而,鉴于CSM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因此,对本病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

现就CSM研究的现状及前景归纳如下。

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1.1 颈椎退行性变的研究颈椎间盘退变是人体发育、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必然变化。

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及以这一变化为基础而继发的颈椎本身结构的退变,归根到底表现在生物力学功能上的改变。

我院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后钩椎关节、后部小关节、黄韧带的力学变化,以及椎间盘切除后对相邻节段的退变等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加深了对颈椎退变前因后果的认识,为推进从多方位对颈椎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还表明,椎间盘退变与炎性介质也有明显相关关系,退变椎体周边关节软骨中AKP活性增高,从生化角度表明这些部位具有形成骨赘能力。

1.2 颈椎退变作为CSM致病因素的研究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已证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CSM发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一、发病机制和中医病因病机的修改与解读对于发病机制的认识,6位专家提出“脊髓损伤”为各种创伤因素造成的脊髓不同程度损害,通常由交通事故、摔伤、坠落伤等急性损伤造成,CSM 的脊髓受压或缺血属于慢性脊髓病变,当为“脊髓损害”,因此采纳专家意见,将“脊髓损伤”修改为“脊髓损害”。

同时,专家组采纳3 位专家补充完善脊髓受压的动静态因素的意见,将静态因素中“先天性椎管狭窄”修改为“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修改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增加“韧带肥厚或骨化”的相关描述,将“脊髓前柱、脊髓后柱”更正为“脊髓前索、脊髓后索”。

另外,有专家提出将脊髓损害分为机械压迫和再灌注损伤,专家组结合已有文献和其他专家意见发现,脊髓损害多由机械压迫和缺血障碍引起,再灌注损伤多为颈椎病术后出现,故未予采纳。

CSM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关于分型的问题,专家们意见分歧较大,主要由于相关文献仍较少,经过轮咨询反馈和讨论,最后确定了目前的5个分型。

3位专家提出辨证分型中“气血不足证”较“脾胃虚弱证”能更全面概括以肢体痿弱无力、神疲乏力为主要表现的虚证患者,专家组查阅文献后采纳意见并修改补充。

2 位专家提出增加风寒痹阻证、肾虚血瘀证、实寒证、血虚证、阴虚证等证型,小组讨论后认为过于细化辨证分型并不利于临床推广和应用,问卷中5种分型基本已能概括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其他证型变化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用药,故此条意见未予采纳。

总体而言,关于CSM的中医证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诊断要点的修改与解读对于临床表现部分,5位专家提出颈痛和根性臂痛不是CSM的特征表现,专家组采纳意见并删除“脊髓型颈椎病早期以颈痛或根性臂痛为主”的描述,修改为“以间断、轻微肢体麻木,部分患者无明显功能障碍”为特征。

对于体征,1位专家提出下肢功能障碍不一定是最明显的症状,专家组采纳意见并进行修改。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部分,采纳专家意见将小标题修改为“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不同术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的矫形效果

不同术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的矫形效果

不同术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的矫形效果袁一;李翔宇;刘承鑫;史彬;王东凡;王宇;孔超;鲁世保【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22(20)5【摘要】目的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

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

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0°)、平直型(0°≤CL<10°)、前凸型(10°≤CL<20°)和过度前凸型(CL≥20°)。

根据术前和术后CL计算不同术式的前凸改变量(末次随访CL-术前CL)、前凸矫正量(术后1周CL-术前CL)和前凸丢失量(术后1周CL-末次随访CL)。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CDF组前凸改变量、前凸矫正量大于LCF组和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随访中虽有部分丢失,但至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维持良好;过度前凸型患者术后CL轻微增加,但随访时逐渐减小,过度前凸缓解。

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随访中前凸丢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仍不如ACDF。

LP术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随访过程中前凸丢失量小于ACDF和LCF。

结论ACDF矫形能力较强,可用于治疗各种颈椎曲度类型MCSM患者,LCF适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LP可用于治疗CL>10°的MCSM患者。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Chi na
【 bt c】 O j t e o xleh e pu c fc t o— oe oapoc s g a ta et r u i A s at r be i T p r t t r et f to a e r psrr pr h u i lr t n f l — cv e o eh a iee s fn r i t i a r c e m m t o
C ・Βιβλιοθήκη 33 5 l・短 篇 论 著 ・

期 前 后 联 合 入 路 治 疗 重 度 脊 髓 型 颈 椎 病 的 疗效 分析
侯 市宾 ,刘 中坡 ,纪江峰 ,申 勇 ,聂 志红 ,孔凡 磊
【 摘要 】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 S ) 的临床效 果。方法 CM 回顾性分析 20 年 9月一 06
On — t g se i r・ An e o p o c u g lTr a m e tf r S v r r ia p n y o i y l p t y HOU h — e— S a e Po t ro — t r r Ap r a h S r i a e t n o e e e Ce v c l o d l t M e o a h i c S c Si—
t ame tf m e tmb r 0 6 t e r a y2 0 r er s e t e y a ay e . O e4 ain s r t so si v li g r t n o S pe e 0 o F b u r 0 9 we er t p ci l n lz d e r 2 o v f h 2 p t t ,8 we ewi l i n n ov n t e he
20 0 9年 2月本 院采 用 一 期前 后 路 联 合 手 术 治 疗 4 2例 重度 C M 患 者 , 男 3 S 2例 ,女 1 O例 ;年 龄 4 7 岁 ,平 均 5 . 1— 6 85 岁 。前 路 减 压 涉及 1个椎 问 隙 者 8例 ,2个椎 问 隙者 2 8例 , 涉及 3个椎 间 隙 及 以 上 者 6例 。本 组 患 者 均 采 用一 期 颈 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 11 卷 第 6 期 2007- 02 - 11 出版 J 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 s ue Engineering Res earch February 11, 2007 Vol.11, No.6
CRTER
临床医学
颈椎间盘中两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日本骨科协 会颈髓功能评分(J OA)评分的相关性, 进而探讨 它们在该病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设计: 以标本的放射免疫检测为基础的实 验研究。
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 学科、骨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1 运动医 学科, 2 骨科, 安徽省 合肥市 230032
Zhou S i-qi★, S tudying
for ma s te r’s de gre e ,
De pa rtme nt of S ports
Me dicine ,
Firs t
Affilia te d Hos pita l,
Anhui
Me dica l
Unive rs ity,
He fe i
230032,
Abstr act AIM: To me a s ure the conte nts of inte rle ukin-6 (IL-6) a nd tumor ne cros is fa ctor-α(TNF-α) in the ce rvica l inte rve rte bra l dis k of pa tie nts with ce rvica l s pondylotic mye lopa thy (CS M), a na lyze the re la tions hip of IL-6 a nd TNF-αconte nts with the J a pa ne s e Orthopa e dic As s ocia tion (J OA) s core , s tudy the role of immune re a ction in the pa thoge ne s is of CS M. METHODS: Twe nty-s e ve n inpa tie nts with CS M we re e nrolle d a s ca s e group, s ixte e n pa tie nts we re e nrolle d in the s urgica l ope ra tion pa tie nts with tra uma tic ce rvica l injury s e rve d a s control group, who ha d no CS M dis e a s e his tory in the De pa rtme nt of Orthopa e dics , Firs t Affilia te d Hos pita l, Anhui Me dica l Unive rs ity from Nove mbe r 10th, 2005 to J une 30th, 2006. Ce rvica l inte rve rte bra l dis ks we re obta ine d from pa tie nts of the two groups unde rgoing a nte rior s urge ry. The conte nts of IL-6 a nd TNF-αin a ll s pe cime ns of the two groups we re me a s ure d with ra dioimmunoa s s a y (RIA) me thod. The 27 CS M s uffe re rs we re divide d into two groups a ccording to the J OA s core : mode ra te a nd s e ve re group s core d from 0- 12 points , tota lly 20 pa tie nts , a nd mild group s core d from 13- 17 points , tota lly 7 pa tie nts . RESULTS: Tota lly 43 ca s e s we re involve d in the re s ult a na lys is . ①The conte nts of IL-6 a nd TNF-αin dis k of CS M s uffe re rs incre a s e d s ignifica ntly compa re 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L-6:( 34.521±18.592) , ( 15.041±6.562) ng/L; TNF-α: ( 6.071±1.912) , ( 3.143±0.630) pmol/L; P < 0.01]. ②The conte nt of TNF-αincre a s e d s ignifica ntly in mode ra te a nd s e ve re group of J OA s core 0-12 compa re d with mild group of J OA s core 13- 17 (P < 0.01). CONCLUSION: ①The IL-6 a nd TNF-αs e cre te s to incre a s e in the ce rvica l inte rve rte bra l dis ks of CS M pa tie nts . ②The conte nt of TNF-αin the ce rvica l inte rve rte bra l dis ks of CS M pa tie nts is a s s ocia te d with s pina l cord function. It indica te s tha t the s e ve rity of the clinica l s ymptoms of the pa tie nts with CS M ha s ce rta in a s s ocia tion with immune re a ction.
摘要 目 的 : 检 测 脊 髓 型 颈 椎 病 患 者 颈 椎 间 盘 组 织 中 白 细 胞 介 素 6、肿 瘤 坏 死 因 子 α的 水 平 , 分 析 其 与 日 本 骨 科 协 会 颈 髓 功 能 评 分 (J OA)的相关性, 探讨免疫反应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病例来源于 2005- 11- 10/2006- 06- 30 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患者, 27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脊髓型 颈椎病组, 另外 16 例无颈椎病史的颈椎外伤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经颈椎前路手术中切取的颈椎间盘组织, 应用放射免疫分 析法测定两组椎间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的水平。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依据 J OA 评分分成重、中度组( 0~ 12 分, 20 例) 和轻度组( 13~17 分, 7 例) 。 结果: 43 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型颈椎病组颈椎间盘组织内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 α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白 细 胞 介 素 6 : ( 34.521±18.592 ) , ( 15.041 ±6.562 ) ng/L;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α: ( 6.071 ±1.912 ) , ( 3.143 ±0.630 ) pmol/L; P 均 < 0.01]。②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重、中度组椎间盘中肿瘤坏死因子 α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 P < 0.01) 。 结论: ①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盘组织内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 α的分泌增多。②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中肿 瘤坏死因子 α的水平与脊髓功能有相关性, 提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主题词: 颈椎病; 椎间盘; 白细胞介素 6; 肿瘤坏死因子 α
1De pa rtme nt of S ports
Me dicine , 2De pa rtme nt
of Orthopa e dics , Firs t
Affilia te d Hos pita l,
Anhui
Me dica l
Unive rs ity,
He fe i
230032,
Anhui
P rovince , China
周 思 启★, 男 , 1975 年生, 安徽省金寨县 人, 汉族, 安徽医科 大学在读硕士, 主要 从事颈椎病临床方 面的研究。 zhous q999@s ina .com
中 图 分 类 号:R392 文 献 标 识 码:A 文 章 编 号:1673-8225 (2007)06-01035-03
收稿日期 : 2006-07-12 修回日期 : 2006-08-18 ( 06-50-7-5456/N·Q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水平与 日本骨科学会颈髓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周思启 1, 陈惠德 1, 汤 健 2, 杨庆国 2, 吴毅文 1
Contents of inter leukin-6 and tumor necr osis factor -alpha in the cer vical inter ver tebr al disks of patients with cer 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ssociated with the J apanese Or 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 e for cer vical spinal cor d function
0 引言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 致脊髓受压或 / 和脊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血障碍并引起与之 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近年来的研究 揭示了细胞因子网络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 联 系[1-6], 显 示 一 些 炎 性 细 胞 因 子 在 椎 间 盘 退 变中起重要作用, 它们可能是脊髓型颈椎病的 发病机制之一。本实验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