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的历史演变_生产经营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
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等。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争斗;庄子则提出了“自由自在”、“逍遥游”的观念。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行动,儒家学说受到了压制。
然而,汉朝时期重新重视儒家学说,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此后几个世纪里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学说。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转折点。
道家、佛教等思想逐渐兴起,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冲击。
荀子和王充等儒家思想家反对佛教的来临,而道家思想与佛教形成了一些契合点,并出现了新的哲学理论。
4. 唐宋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儒家学
说再次成为主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朱熹的理学成为主流,并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同时,佛教和道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思想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儒家的创立和兴起、
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兴盛以及程朱理学的盛行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哲学传统。
哲学发展历史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著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哲学的发展历程

哲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哲学:古代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主要包括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古代哲学注重对宇宙、人类和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讨,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注重对
信仰和理性的统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中世纪哲学将神学与哲学相结合,探讨上帝、信仰和人的本性等问题,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文化。
-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知识和真理的
自由。
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对人类的自我价值和人类经验的重视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
伽利略、培根等人在科学和哲学上的贡献为文艺复兴哲学打下基础。
- 启蒙时代哲学:启蒙时代是18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
启蒙
哲学家强调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反对封建主义和教权主义。
伏尔泰、洛克等人对自由、平等和认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进步。
-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以笛卡尔为代表,强调以思维和理性为
基础的独立思考。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认识论、道德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方向。
现代哲学注重对意识和存在的探讨,也对科技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哲学的思考基础。
-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包括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的思想流派
和哲学观点。
分析哲学、实证主义、唯象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相继兴起。
当代哲学关注社会、文化、语言、身份等问题,也反思科学、技术、环境以及全球化等重大挑战。
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

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西方科学哲学是一门探讨科学认识、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的哲学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时代。
以下为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
1. 古希腊自然哲学时代(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西曼德等人。
他们的思想体系围绕自然界、宇宙和人类等方面展开,强调用理性思考来解释自然现象。
古希腊的数学哲学家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人通过数学推理和证明,建立了几何学、算术学等学科,让理性的逻辑、科学方法和实验验证逐渐在科学探究中发挥作用。
在基督教的统治下,哲学逐渐从科学中脱离出来,科学探究遭到阻碍。
然而,此时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托马斯·阿奎那、费尔迪南·德·索尔和威廉·奥卡姆等人仍然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希腊哲学思想,科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时期的重要科学家包括伽利略、开普勒、伏尔泰、休谟等人,他们贡献了重要的物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
启蒙运动始于欧洲,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和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
这个时期产生了包括牛顿、笛卡尔、芝诺和伊壁鸠鲁等重要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理论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近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叶,新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愈加严重,同时数学、物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也经历了重要的创新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包括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基尔霍夫和普朗克等人,他们的贡献构建了现代科学哲学的框架和范式。
总之,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在不同时期为其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对后现代、科技伦理、社会影响等问题的探索,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持续更新。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一、先秦诸子阶段(前770——前221年)(一)儒家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孟子,第三是荀子。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一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中庸》和《大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立出来,跟《论语》和《孟子》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子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大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一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尔雅》,合称“十二经”。
到了宋代,《孟子》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十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十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文集)《尔雅》《孟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儒家经典又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为经书《春秋》而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子》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一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用,堪称中国传统的官方学说。
现在还有人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八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弟子们自创门派,教授自己的学说。
其中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二)墨家墨家是先秦诸子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派别。
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哲学发展历程看,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早先的哲学是“天人合一”的,我是世界的一分子,世界因我而有“意义",我始终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且不可分。
当人们对自已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时,人们发现自己是可以对世界,对物施加影响,甚至改变世界的,于是世界成为了人认识、改造的对象,哲学也就发展到了第二阶段,“主-客”对立是这一阶段的特点。
第二阶段的绝对化的“主体-客体”对立,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带来了人自身的失落,于是,人们又回复到追寻人的意义的主题上来了,在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追求人与世界的融合,达致新的“天人合一”,这是哲学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目前还只是一个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少数思想家能达到这一境界,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一切还只是一种奋斗目标。
哲学中的唯心与唯物之争出现在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无所调唯心与唯物,在人们的思想中,世界与人是合而为一的。
到了第三阶段物我将在一个更高水平上融合为一个整体,也不需要唯物与唯心之争了。
上述的结论是根据发展逻辑的推理而获得的一个理解,但是却感觉有些底气不足。
因为张世英的这些观点与传统哲学理论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我却觉得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
入地进行思考的哲学大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与发展。
从最初的原始宗教信仰到后来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不同学派,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对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不可忽视。
早期的中国哲学思想最初受到了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这种信仰将自然万物视为神、鬼,以祭祀和巫术为主要活动形式。
这类信仰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万物的神性,敬畏和崇拜自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
在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开始加深对天命的理解,形成了‘天子之道’,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精神文化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各种思想和流派开始蓬勃发展。
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等学派相继形成,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在这些学派中,儒家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之间的道德关系,以仁爱和君子之道为核心内容,注重礼、乐、义、廉的培养,被称为‘三纲五常’。
道家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论,认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他们主张返本归真,返璞归真,寻求自然状态下的平衡和和谐。
墨家主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他们认为通过实施全民平等的“兼爱”思想,可以消除社会阶层差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名家看来,推崇人性的本善,主张是非对错的正确认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哲学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汉代儒学重整旗鼓,形成了‘经学’。
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其思想也对中国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本意是降服人性的物欲,通过念佛、瑜伽、禅修等方法修身养性,达到涅槃的境界,而这种修身养性的思想内容也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影响,同时佛教的哲学思想也与中国哲学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思想。
明清时期,中国哲学思想较为稳定,形成了四大流派:儒、道、佛、法家。
儒学和道学仍保持着重要的地位,而佛学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法家则被逐渐边缘化。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2. 汉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国家采用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通过科举制度将儒学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陷入动荡的分裂局面,各种思潮纷纭涌现。
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4. 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复兴,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程朱理学。
同时,在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禅宗、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
5. 元明时期: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挫。
明朝建立后,儒学再度复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朱子学等。
6. 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
7.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这个时期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和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思想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与学派,如新儒家、新文章等。
这七个阶段标志着中国哲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成就,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