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农增收路径探索与思考建议——基于陕西省安康市的调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邓茂林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24期摘要: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陕西省旬阳县关口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营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问题:建议关口镇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汉江北岸,隶属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全镇共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1.6万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将其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
通过全民创业、招商引资,一大批务工能人返乡、村组十部带头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
初步形成了“示范同区引领、合作组织协调、家庭农场支撑、职业农民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在带动产业脱贫,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关口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稳中有升。
截止2017年底全镇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同区4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入社社员782户,发展家庭经营农场6个,培育农村能人及产业大户86户。
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同区务工、订单种植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农村产业420户。
1.2 产业基地发展初见成效。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立足当地产业实际,发展规模化经营,主要围绕魔芋、畜牧、黄花、中药材、油牡丹、拐枣等产业,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投入品采购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织实施,积极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及产业化水平。
全镇建成公武油用牡丹生产、万山青中药材种植、富程林下魔芋、恒鹏黄花种植、正银辣椒种植、富强花椒种植等百亩以上产业示范基地23个,其中3个基地纳入县级产业同区壮大培育。
1.3 产业带动效益日逐障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信息、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资金投入方面的优势,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陕西省旬阳县关口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营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问题:建议关口镇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汉江北岸,隶属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全镇共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1.6万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将其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
通过全民创业、招商引资,一大批务工能人返乡、村组十部带头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
初步形成了“示范同区引领、合作组织协调、家庭农场支撑、职业农民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在带动产业脱贫,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关口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稳中有升。
截止2017年底全镇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同区4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入社社员782户,发展家庭经营农场6个,培育农村能人及产业大户86户。
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同区务工、订单种植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农村产业420户。
1.2 产业基地发展初见成效。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立足当地产业实际,发展规模化经营,主要围绕魔芋、畜牧、黄花、中药材、油牡丹、拐枣等产业,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投入品采购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织实施,积极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及产业化水平。
全镇建成公武油用牡丹生产、万山青中药材种植、富程林下魔芋、恒鹏黄花种植、正银辣椒种植、富强花椒种植等百亩以上产业示范基地23个,其中3个基地纳入县级产业同区壮大培育。
1.3 产业带动效益日逐障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信息、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资金投入方面的优势,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安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安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我国农村发展转型的基本战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
一、安康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面临的问题1、一产不强,标准化程度低。
一是安康市自然条件限制。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加上投入不足,安康市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滞后,都是低层次、粗放式建设,很难达到标准化要求。
二是标准与实际情况脱节。
标准质量不高,产中技术规程多,产后标准少,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等。
三是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生产者素质较低、标准化意识不强、基层推广人员缺乏,很多农业标准难以落实。
2、二产较弱,市场主体规模小。
一是总体规模小。
“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不强,深加工、高科技、名牌产品少。
二是加工能力弱。
适宜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品种较少,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特别是精深加工相对薄弱。
三是利益联结松。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三产不优,功能结构单一。
一是投入结构失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早已不是满足吃饱问题,而是要吃好、讲品质、讲安全、讲养生,这是消费升级新常态。
如果不对农业的要素投入进行调整,不仅不能实现农业的提效,还会导致环境资源浪费,影响生态环境改善。
二是生产与销售失衡。
三次产业融合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辐射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促融主体带动力较强,而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文化产业两大新兴主体规模小、数量少。
三是产业链失衡。
农产品多数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的形式出售,产品的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特别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如工业,农业产业链配套建设滞后,农业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发展落后于工业。
二、加快安康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路径分析1、做强“一产”,强化一产基础加强基地化建设,提升规模。
安康市建设“三支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安康市建设“三支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摘要基于安康市概况,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议“三支队伍”的关系,总结了安康市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对策,以期为该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支队伍;现代农业;关系;对策;陕西安康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三化”同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安康市的发展实践证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政府大力引导扶持,需要市场主体踊跃投资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积极广泛参与,同时,更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职业农民队伍(以下简称“三支队伍”)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支队伍”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三支队伍”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对此,安康市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得到了一些启示。
1 安康市概况1.1 资源概况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与四川、重庆、湖北等省份接壤,辖1区9县161个镇(办),国土面积2.35万km2,总人口303万人。
安康市是生态绿洲,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是我国南北过渡地带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中药材之乡”美誉,是全国富硒茶、绞股蓝、黄姜之乡和优质烤烟、魔芋基地;农业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理想之地。
安康市是中国硒谷。
全市2/3土地面积富含硒元素,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富硒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安康市是西部水乡,汉江境内流长340 km,丹江口水库水量的70%来自安康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安康市是矿藏宝库,有色、黑色和稀有金属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接续地和陕西省新型材料工业基地。
安康市是旅游胜地。
这里蓝天碧水,山清水秀,自然山水,既有北国风光之雄奇,又有南国水乡之灵秀。
现已建成2个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
尤其是神奇灵秀的南宫山,以其高僧真身百年不腐而与九华山相媲美;77 km2水面的大瀛湖,被誉为西部千岛湖。
对陕西省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资性收 入成 为农 民增 收 的主要拉 动力 。 ( ) 一 组织 劳务输 出 陕西 省很 多地 区工业 化 、 城镇 化水 平较低 , 民 农 增 收渠道 少 , 务输 出作 为农 民增 加 收入 的一个 途 劳 径应 该得 到高度 重视 。劳务 输 出是一种 区域 间劳动 力 资源 的配置方 式 。农 村剩余 劳 动力资 源通过 劳务 输 出得 到 开发利 用 , 以为 农 村 经济 发 展 注入 新 的 可 活力 , 增加全 社会 的财 富 。近年来 , 陕西省 劳务输 出 的规模 日益 扩大 , 劳务 输 出成 为农 村 富 余 劳动 力 转 移就业 的 主渠 道 。 “9 6 20 19 - 04年 问 , 西省 劳 务 陕 输 出人 数从 10万 发 展 到 38万 , 加 了 2倍 。其 1 3 增 中, 省外 劳务人 员 由 7 增 加 到 2 1万 。8年 间 劳 0万 0 务 收入 由 2 0亿 元 增 加 到 19亿 元 , 加 了 6 4 4 增 .5 倍 。 【 近 年来 , 西省 劳务 输 出规 模还 在 快速稳 定 ”3 陕
21 00年 8月
管j 干 宇 I 』
Ju o m ̄ o n g me t fMa a e n
Au 2 0 g. 01 V0 . 3 No. 省 农 民增 收 问题 思 的 考
杨 丽 丽
( 西北政 法大 学 政 治 与公 共管理 学 院 , 西 西 安 7 02 ) 陕 1 12
摘 要: 促进农 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 破解城 乡二元结构难题 的有效途 径。作 为 中西部欠发达 省份 的陕西省 应根 据近
年来农 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结合 区域特点, 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 家庭经营 性收入两方面入手 , 有重 点地促进 农 民增收 , 推 动农 业和农村 的发展 , 同时还要注意完善农 村社会保 障体 系, 为农 民增 收提供保障。 关键词 : 工资性收入 ; 家庭经营性收入 ; 城镇化 ; 土地规模经 营; 农村社会保 障
浅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和认识——以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为例

4 4
瑚 嬲
农 主义新农村 的要求不相适应 。这突 出表 现为农村基层 组织的设置 范作用。随着农村经 济的不断 发展 , 村党员 就业 形式 日趋 多样 建议依托各种新型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设 置党 的组织 , 以促进 方式滞后于经济社会形势 发展 的要 求。一是农村基层 党组织 的设 化 , 带领富的示范作用。可 以按照 置方式滞后于农村经 济发 展变 化。近年来 农村 出现 了多种形式 的 党员 在农村经济发展 中发挥带头富、 就近 、 方便” 的原则 , 把分散 在广大农 村和城镇从事种植 、 养殖、 劳 生产 、 经营联合体 以及其它新型经济组织 , 民党员 的活动越来越 “ 农 加工、 运输 、 商贸等各行业的党员 , 按行业分工组合起来 , 建立相 多的突破 了村组的范 围, 形成了新的人员组合 , 原有 的党组织设置 务 、 已不适应党员活动与管理 的需要 。二是 党员组织生 活不能正常开 应的党组织 。从而促进地方经济 的健康发展 。
量 多 , 布 广 , 们是 贯 彻 执行 党 在 农村 各 项 方 针 政 策 的骨 干 力 量 。 农村的要求不相适 应。党员 队伍 结构不合理是农 村基层党组织 的 分 他 农 村 党员 的形 象 和工 作 质 量 , 直接 、 具 体 、 生 动 地反 映 了 党 的 普遍特点 。大部分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 , 最 最 最 且女性党 员 比例极低 。 先 进 性 建设 的整 体 水 平 。 建设 “ 产 发 展 、 活 宽 裕 、 风 文 明 、 在 双乳 村 全 村 6 生 生 乡 村 2名 农 村 党 员 中 , 中 及 以 上 文 化 程 度 的 只 有 2 高 1 容 整 洁 、 理 民 主” 管 的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 须 充分 发 挥 基层 党组 织 的 名 , 占 3 % 。党 员年 龄 老化 , 党 员 中 4 必 仅 5 农村 0岁 以下 的 只有 2 2名 , 战斗 堡 垒作 用 和农 村 党 员 的先 锋 模 范 作 用 , 新 农 村 建 设 为 抓 手 , 仅 占 3 % ; 村 只 有 女党 员 1 。 以 5 该 3名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的探索做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的探索做法说实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这个事,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那时候就想着多种些东西肯定能多赚钱,一股脑儿把地全种满了各种农作物,结果到收获的时候累个半死,收入却没多少。
我后来就开始反思,觉得不能这么盲目。
于是我做的第一个探索就是去搞特色种植。
比如说种那种市场上不常见但又比较受欢迎的水果,像红心火龙果。
刚开始我心里也没底,就先试种了一小片。
种的时候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浇水、施肥、防虫。
这个防虫就像打一场保卫战,要时刻警惕着那些害虫来破坏我的宝贝火龙果。
可种出来还得卖出去才能赚钱啊。
这可把我难住了。
我自己拉着水果去市场上摆摊,但是效果不好,没多少人买。
我就知道这样不行,必须得找别的出路。
我试着去联系那些水果店,一家一家地跑,被拒绝了好多次,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最后有一家小水果店愿意试试我的火龙果。
这也告诉我一个道理,东西再好也得有销售的渠道。
再后来我又想到和旅游结合起来。
我在果园周围弄了一些采摘体验的项目。
这就像给果园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吸引人过来。
刚开始也没什么人知道,我就自己印传单到处发。
慢慢地,人就多起来了。
游客们过来自己摘火龙果,一边摘还一边嚷嚷着好玩,当然他们也会买走不少。
这样算下来,收入比单纯卖水果高了不少呢。
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合作经营。
我跟村里其他干农业的人商量,大家抱团取暖。
比如说一起买农资,因为买得多就能压低价格,这就跟团购一样划算。
而且大家还能分享经验,有个人种的葡萄特别好,我们就都跟他讨教经验。
不过合作的时候也有闹矛盾的时候,有时候对于咋种、咋卖大家意见不一致,就有分歧。
这种时候就得好好商量,互相让步。
我还试过搞农产品加工。
像把种的一些水果做成果酱或者果干。
做果酱的时候最开始掌握不好糖分和火候,做出来的不是太甜就是糊了。
但经过多次试验后就成功了。
这些加工品价格比鲜果高不少而且还能保存更久,这也是一个增加收入的好办法。
反正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增收啊,就是得不断地摸索,不怕失败,从种植、销售、加工各个环节去找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调查为了解贫困地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特别是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笔者以陕西省安康市为重点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的情况近年来,安康市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相关部门文件精神,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金融支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优化经营主体发展环境等措施,有力推进了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2017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4家;全市农民合作社3780多个,成员15.4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22.8万户;家庭农场1347个;各类农业专业大户2.3万个,围绕主导产业培育认定各类职业农民5940人。
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数量分别是“十一五”末期的12倍和10.6倍,职业农民人数是“十二五”末期的2.45倍。
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全市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627个,带动农户47.7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20.5亿元,人均增收4300元。
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安康模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05个计划脱贫村共组建378个(其中83家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9091户54691人,平均每个经营主体带动31户94人。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有效增加了土地流转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7年安康市转移务工农民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近60%,这些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得到务工收入。
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4元,增长9.4%,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最高,占约55%,其次是经营净收入,约占35%。
二、带动农户的主要路径劳务用工型。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2017年平利县各类园区共实现产值13.12亿元,利润3.18亿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万元,比全县平均高27%。
工资性收入已是农民收入最重要构成,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成为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抓手。
土地流转型。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参与主体,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农增收路径探索与思考建议——基于陕西省安康市的调查郑维国 张旭锋 桑兴岳 庹书炜改革调查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使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和产业发展的红利。
入股分红型。
随着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的完成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入股分红由农民以资金向合作社、企业出资入股逐步扩展到以土地、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到合作社、企业,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占有股份还可获取分红,财产性收入也将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安康市农民合作社2017年向社员分红达到5747万元,成员户均增收527元。
2018年初平利县又下达3040万扶贫专项资金,支持8个深度贫困村和33 个计划脱贫村实行产业配股,逐步实现全覆盖。
生产服务型。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利县茶叶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中探索出以“三个五统一”为核心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向龙头企业、茶叶大户提供机械化推广和作业服务,架起了上连龙头企业、下连社员农户的桥梁,2017年经营收入1600万元,盈余380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
订单生产型。
平利县不少茶叶公司都采取订单生产的方式收购茶叶,既解决了茶叶原料不稳之忧,又开辟了农户稳定增收的渠道。
田珍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与茶叶合作社每年订单收购茶鲜叶300吨左右,给茶农支出2500多万元。
申草园茶叶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服务和订单收购建设绞股蓝产业基地1253亩,收购703户的鲜叶,每年支付农户651万元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136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型经营主体不强,带动作用难以更好发挥。
一是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有限。
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经营规模不大、经济实力不强、盈利能力还很低。
全市162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仅2个。
有一定规模的省级龙头企业也是小而全地建基地、抓生产、搞加工、忙运输、自销售,市场开发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负债经营,带动能力较弱。
二是缺乏资金。
调研的蔬菜、畜牧、茶叶等经营主体都反映贷款难、贷款贵、融资渠道窄,农村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繁琐、隐性成本大,资金紧缺成为困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瓶颈。
资金不足,发展适度规模难以扩大,带动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人才困惑。
大多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头人是农民,文化层次、技术素质、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加之新型经营主体大都在农村,自然条件较差,受区位、交通等条件制约,存在人才请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管理跟不上是困扰新型主体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也是影响带动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
四是土地零碎化,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
农户人均耕地少,且分布零散,加上是丘陵山区,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带动农户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难度大。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农户增收效果不佳。
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与农户联系最紧密,龙头企业大多也是通过与合作社签订订单组织小农户生产。
但合作社数量偏少,绝大多数实力弱小,组织能力不强,机制不够活,组织化水平不高。
安康市农民合作社仅占全省合作社总数的7.2%,社均成员仅29个,农户入社率21.6%。
安康市省级以上示范社仅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2.3%,市、县示范社占19.5%,近80%的合作社属于带动农户差、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合作社。
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缺乏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财务制度不健全,利润分配不公开,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带动农户覆盖面小。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服务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组织载体。
调研的经营主体中有2家合作社专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其他经营主体兼顾社会化服务,因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需要开展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服务还处在低水平、小规模阶段,多数是临时性、季节性的单一服务。
目前,安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仅有227个,服务农户7900户,占农户总数的1.1%,还处在起步阶段,数量少、功能弱,技术力量不足,服务的广度、深度不够。
另外,基层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许多合作社和企业的新技术、新品种都是自己到外地学习引进,聘请的技术员也以外地农民技术员为主。
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动农户效果有限。
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只是通过务工创收、技术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没有与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虽有一些开展订单生产,但由于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市场地位的不对等,违约成本小,订单对双方的约束力有限,存在相互违约的风险。
入股分红只是少部分农民,很多经营主体不愿吸收小农户,而有些小农户也不愿入股到新型改革调查经营主体,相互之间达成一致意见较难。
目前经营主体与农户还是以“公司+农户”的单纯买卖关系,即使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而合作社一般与公司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合作社是为公司服务为主,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
四、带动农户增收的意见建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效益带动农民增加家庭经营收入。
加快利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落实好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立足放活土地经营权,制定出台陕西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形式,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收益。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业主导产业明显的村开展“三变”改革,支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加快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支持自建、联建、挂牌建等方式,到2019年底100%县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投入运营,为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产权交易提供公开公正公平有序交易平台。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制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行动计划,创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示范县,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提升、家庭农场示范提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孵育“四大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财政扶持规模,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鼓励农村种养能手、回乡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参办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和托管农业,推广农业共营制,实现农业服务化,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扩大规模,吸收更多农户入社,带动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小农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实现合作社对主导产业和产业农户“两个全覆盖”。
搭建三产融合平台,带动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发展。
支持经营主体联合合作,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农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鼓励双方、多方或全体协商达成契约约定,领办参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村特色产业小镇、产业化联合体、合作社联合社等发展载体,将各类经营主体嵌入其中,增加产业聚集度,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更加紧密、更加稳定的新型产业组织联盟性质的联合体,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增收致富。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带动农户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总结推广以产业为纽带,探索建立“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长期稳定的经营模式,形成利润按股分红、盈余返还、资金帮扶、订单种养、保护价收购、技能培训等多形式配套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到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联合经营和承包经营。
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以带动农户增收为前提,建立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共享政策体系。
一是安排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专项奖补资金,用于专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凡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项目资金,要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并在项目指南中提出明确要求。
凡承担实施财政扶持项目和资金的新型经营主体,都要建立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产业的利益共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