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文档】海尔的并购.doc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
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战略。
其中,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并购美国跨国公司通用电气(GE)的案例备受瞩目。
本文以海尔并购GE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收益。
一、案例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起初只是一家小型冰箱厂,通过长期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的巨头。
而通用电气(GE)则是一个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全球性电气设备制造和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2016年,海尔集团以5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成为GE家电的控股股东。
二、动因分析1. 打开全球市场:海尔通过并购GE,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通过收购GE家电,实现了在北美市场的快速扩张,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
2. 构建全球供应链:GE具有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海尔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此次并购使得海尔能够借鉴GE的供应链经验,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3. 强化创新能力:GE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
通过并购GE,海尔可以借鉴其创新理念和技术优势,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面临挑战1.文化差异:海尔和GE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企业整合中出现冲突和摩擦。
如何在并购过程中解决文化差异,保持员工的稳定和积极性是一个重要挑战。
2.风险控制: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市场风险、融资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
如何科学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是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四、实现的收益1. 市场份额扩大:通过并购GE,海尔在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可以借助GE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加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2. 技术优势提升:GE在创新技术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海尔通过并购GE,获得了GE的技术知识和专利,能够更快速地推动自身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企业并购案例

案例1:海尔激活“休克鱼”从1991年起,海尔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资产从几千万元迅速增长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其中,海尔内部认为购并红星是所有购并中最成功,所以这里的案例分析主要以它为对象,并在部分内容涉及海尔对顺德爱德的购并和整合。
1995年7月4日,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后,更名为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总公司,从而使它成为海尔梅洛尼洗衣机有限公司之后海尔集团下属的第二个洗衣机子公司。
其后,采取了一系列整合活动,海尔自己将之称为“以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
这里有些数据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红星被购并后第三个月里(1995年9月),就盈利2万元,10月盈利7.6万元,11月盈利10多万元,12月一个月盈利150多万元,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该公司洗衣机销量,已从1995年7月份的全国第7位上升为1995年底的第5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增长3.7%。
截止到12月底,该公司1995年出口洗衣机8.2万台,创汇1230万美元,位居全国洗衣机行业首位。
顺德爱德的情况也比较好,在1996年7月时,原公司已经完全停产。
从1997年5月28日,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到1997年底完成产量10万台,实现利润260万元。
并购可以理解为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通常意义上二者之间没有严格个意义区别。
从兼并的狭义角度考察,兼并与收购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指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为一体,而后者则并非合为一体,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居于控制地位而已。
兼并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
但从兼并的广义角度考察,收购也可以被看作是广义兼并行为的一种,并且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习惯于将兼并与收购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来使用,简称为并购,英文缩写为M&A,泛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以控制其他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
论海尔集团的并购

论海尔集团的并购海尔集团的并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通过并购来实现自身的快速扩张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策略手段。
海尔集团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并购,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和拓展市场,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成长。
本文将就海尔集团的并购策略和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讨其在并购方面的成功经验。
首先,海尔集团通过并购策略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扩张。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尔集团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并购行动。
例如,1994年,海尔集团收购了位于美国的白金公司,进入了高端市场,并成功推出了“海尔品牌”。
此举不仅提高了海尔的品牌知名度,也为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此后,海尔集团又相继收购了多个国内外企业,进一步扩大了自身规模,形成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布局的全球化经营模式。
其次,海尔集团通过并购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海尔集团在并购过程中,不仅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获得了新的生产和销售渠道,还获取了其他企业的技术、人才、品牌和市场资源等。
通过合理整合和配置这些资源,海尔集团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例如,2005年,海尔集团收购了日本伊藤忠产业的家电业务,获得了伊藤忠品牌和销售网络,进一步巩固了海尔在日本市场的地位。
此外,海尔集团通过并购实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并购可以带来不同企业之间的经验和技术交流,推动企业内部的创新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转变。
海尔集团在并购过程中,注重吸收和借鉴被收购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和创新机制。
例如,海尔集团在收购了新西兰菲舍尔家电公司后,将其先进的品牌和产品思维引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海尔集团的并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海尔集团的并购要求与被收购企业的文化和管理体系的融合。
由于不同企业之间在文化、管理理念和业务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要实现并购的无缝衔接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其次,海尔集团的并购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海尔并购合同范本

海尔并购合同范本英文回答:When it es to the acquisition contract template of Her, it's a plex and crucial document that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and requires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l. Let me try to give you a general overview.First of all, the preamble of the contract usually contns basic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names and addresse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acquisition. For example, it might state that "Company A is willing to acquire Company B, which is a subsidiary of Her, to expand its business scope and enhance its market petitiveness."The mn body of the contract typically includes detls about th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being transferred. This could involve a detled list of tangible assets like machinery, equipment, and real estate, as well as intangible assets such as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s. Say, "The acquisition includes all the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located at [address], along with the related patents and trademarks owned the target pany."Another important section is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payment. This could be a lump sum payment, installment payments, or a bination of both. It might be stated as, "The buyer shall make a down payment of [X] amount within [timeframe], and the remning balance shall be pd in equal installments over the next [number] of years."There would also be provisions regarding warranties and representations. Both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would make certn promises and assurances about the accuracy and 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For instance, "The seller warrants that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provided are true and accurate, and there are no undisclosed liabilities."Post-acquisition obligations could include non-pete clauses, transitional support, and employee-related matters. Something like, "The seller agrees not to engage in a peting business within a certn geographical area for a period of[number] years after the acquisition. The seller will also provide necessary trning and support to ensure a smooth transition for the employees."In conclusion, an acquisition contract for Her is a prehensive and legally binding document that m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both parties and ensure a successful transaction. However, each acquisition is unique, and the specific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ontract would vary depending on the circumstances.中文回答:说到海尔的并购合同范本,这是一份复杂且关键的文件,涉及诸多方面,需要细致入微地关注细节。
海尔的并购

海尔的并购1999年5月的一天,海尔集团召开高级治理人员会议。
会上,总裁张瑞敏第一发言:〝今天,我们坐在一起讨论一下集团以后的进展战略问题。
往常我们采取组建‘联合舰队’战略,取得了专门大的成功。
集团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内的一流大企业,然而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请大伙儿就往常和今后的公司进展战略发表一下意见……〞两位坐在会议桌未端的年轻人第一发表了看法。
这两位是刚到海尔工作的上海复旦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研究生李超和武汉大学财会专业研究生赵栋。
他们今天被张总请来的目的是给公司决策带来崭新的思想,或许能收到奇效。
李超掩不住脸上的书卷气,说:〝进入90年代,全球掀起了第五次兼并浪潮。
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2.1万件,总额达14000亿美元。
进入1998年,其势为更加凶残:仅在:月份,美国AT&T以113亿美元宣布收购纽约的讯港通信集团、康柏公司以96亿美元收购美国数据设备公司……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兼并令人眼花缥乱。
通过兼并成为美国最大保健公司的艾特纳公司总裁深有感触他说:‘要么扩大规模,要么落伍,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许多企业都将自己的竞争对手作为购并目标,以实现规模经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便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
在中国,兼并也是此起彼伏。
1997年两次较大的兼并:一是江苏的‘四鹤齐飞’,即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和南化的联合;一是山东淄博的‘三碟连放’,即齐鲁石化兼并淄博化纤和淄博石化。
现在有许多效益低下的企业,用专门低的价格就能够收购过来,用我们的‘激活休克鱼’模式加以改造,实现低成本扩张。
如此我们会专门大地提高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向世界500强的目标前进。
〞而现在一直默默倾听的赵栋抱着会计人员固有的慎重态度说:〝或许我们需要慎重考虑一下,看看韩国企业的情形将有利于我们平复下来。
1997年对韩国企业来讲,可谓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自1月23日韩国第二大钢铁公司‘韩宝钢铁公司’宣布破产后,先后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集团相继宣布倒闭。
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

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
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有海尔集团并购红星电器公司和约翰迪尔与佳联的合作。
1.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
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
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海尔集团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2. 约翰迪尔为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佳联和开封收割机厂共同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约翰迪尔的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
技术引进协议1981
年签订。
1994年,由于佳联有技术引进的积累,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约翰迪尔选定佳联作为合资伙伴,并且提出:只与佳联的优质资产合资,由约翰迪尔控股。
可以先由中方控股,最终由约翰迪尔控股,并威胁道:“我可以选择与开封、四平等地的企业合资,若中方控股,我就不提供更先进的技术,而且佳木斯投资环境不具优势。
” 1997年5月,双方签了合资合同。
2004年9月,佳联成了美国约翰迪尔在中国的独资公司。
至此,约翰迪尔佳联取代了老佳联在中国农机行业的垄断地位,实现了它在中国的产业布局。
以上是两个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希望对您有帮助。
海尔集团并购美国通用电气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跨国企业并购在国际市场上屡见不鲜。
企业并购的目的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起初中国跨国企业进行并购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提升企业效益,而现在跨国企业并购已然成为了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要途径。
本文就以海尔集团并购美国通用家电为例,对跨国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我国现阶段跨国并购现状、跨国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其次,就本文所涉及到的专有名词、概念进行了解释,给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对影响跨国企业并购企业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海尔并购美国通用家电的案例基础上,对跨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1仅在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量就已超过100例,交易金额高达826亿美元。
2015年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案例达到了346宗,交易金额达到了551亿美元.以上数据表明,无论从我国企业并购数量上看还是交易金额上看,我国跨国企业并购都在快速增长,发展前景良好。
一方面,跨国企业并购,给我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带来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谁掌握了企业创新谁就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命门,企业创新能力越发重要。
当前企业除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外,但是许多企业无法承担自主创新的时间成本和技术成本,从而也越来越重视整合外部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界内人士对我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不看好,认为我国跨国企业并购获得的只是机器和设备,缺乏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继承.撇去继承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继承的种种障碍,单单从跨国企业并购对全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来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对于跨国企业并购后技术的绝对依赖,将企业并购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忽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提升;跨国企业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负债,也会造成企业管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企业如何通过跨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了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的并购1999年5月的一天,海尔集团召开高级管理人员会议。
会上,总裁张瑞敏首先发言:“今天,我们坐在一起讨论一下集团以后的发展战略问题。
以前我们采取组建‘联合舰队’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集团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内的一流大企业,然而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请大家就以前和今后的公司发展战略发表一下意见……”两位坐在会议桌未端的年轻人首先发表了看法。
这两位是刚到海尔工作的上海复旦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研究生李超和武汉大学财会专业研究生赵栋。
他们今天被张总请来的目的是给公司决策带来崭新的思想,或许能收到奇效。
李超掩不住脸上的书卷气,说:“进入90年代,全球掀起了第五次兼并浪潮。
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2.1万件,总额达14000亿美元。
进入1998年,其势为更加凶猛:仅在:月份,美国AT&T以113亿美元宣布收购纽约的讯港通信集团、康柏公司以96亿美元收购美国数据设备公司……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兼并令人眼花缥乱。
通过兼并成为美国最大保健公司的艾特纳公司总裁深有感触他说:‘要么扩大规模,要么落伍,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许多企业都将自己的竞争对手作为购并目标,以实现规模经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便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
在中国,兼并也是此起彼伏。
1997年两次较大的兼并:一是江苏的‘四鹤齐飞’,即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和南化的联合;一是山东淄博的‘三碟连放’,即齐鲁石化兼并淄博化纤和淄博石化。
现在有许多效益低下的企业,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收购过来,用我们的‘激活休克鱼’模式加以改造,实现低成本扩张。
这样我们会很大地提高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向世界500强的目标前进。
”而此时一直默默倾听的赵栋抱着会计人员固有的谨慎态度说:“或许我们需要慎重考虑一下,看看韩国企业的情况将有利于我们冷静下来。
1997年对韩国企业来讲,可谓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自1月23日韩国第二大钢铁公司‘韩宝钢铁公司’宣布破产后,先后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集团相继宣布倒闭。
从企业自身的原因来讲,这是因为它们盲目扩张,滥用多角化经营。
韩国企业对规模的热衷,有时几乎到了非理性的地步,像起亚集团本是专门从事生产汽车的,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生产领域扩大到与汽车毫无关系的特殊钢、建筑、甚至公寓清洁上。
不计成本的扩张,使韩国企业债台高筑,并且在规模扩大后管理和协调跟不上,家族统治,职员无主人意识,这使其并无真正竞争优势,‘肥而不壮’。
对于我国的情况,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出口大量减少,国内市场需求也大大缩小。
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但主要用于基础工程建设方面,对我们生产的生活耐用消费品来说作用较小。
何况现在集团的利润率并不高,现金流动状况也不好。
如果把大量资金用于改造‘休克鱼’,将在市场中失去优势………”与此同时,张总裁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兼并战略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待大型企业。
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30位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1997年集团销售收入108亿元,出口5600万美元,利润4.3亿元,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
海尔是中国家电行业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齐全的企业,共有27个门类,7000余个品种;集团现有员工18900人。
海尔集团的发展目标是下个世纪初闯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海尔集团的迅速成长是与它的资本扩张战略分不开的。
它先后通过资产重组、控股联营,兼并盘亏损数额5.5亿元的18个企业,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15.2亿元;约15000余人加盟海尔。
海尔的企业兼并经过了三个阶段:1988一1990年是第一阶段,当时的青岛冰箱总厂兼并了处境危难的电镀厂,投入资金进行全盘改造,成立了一个新的微波电器厂;1991一1995年是第二阶段,青岛电冰箱总厂在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冷柜厂、冷凝器厂后,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并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1993年以后,海尔的兼并联合进入第三阶段,特别是1997年,海尔有了比较大的行动。
1997年3月,小资60%控股爱德洗衣机,建立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力,控股80%青岛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兼并莱阳电器。
1997年9月,控股60%杭州海尔,合作开发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兼并黄山电子,控股59%贵阳风华冰箱厂。
在此过程中,海尔集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企业战略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激活‘休克鱼…理论。
在企业目标的选择上,海尔主要选择那些硬件不错,但软件不强的企业,即那些技术、设备、人才素质欠佳,只是因管理不善而在市场竞争中败阵的企业,从西方国家企业兼并目标的选择来看,大概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技术含量不高的时候,主要以资本为基础,谁有资本或规模优势谁就把小的企业吃掉,大鱼吃小鱼;再往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时候,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后来的也可以把以前比较大的挤掉,也就是谁走得快谁就可以吃掉对手,快鱼吃慢鱼;90年代是鲨鱼吃鲨鱼,即为了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强强联合,像前面提到的几次大兼并。
企业兼并目标选择的变化,是世界范围内企业竞争加剧、筹资手段多样化和管理科学发展的反映。
而在中国,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有一套“有中国待色”的经济制度和企业制度,国外的兼并模式不可能照搬。
因为中国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改革开放以后虽努力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但企业和政府还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各个企业才既无风险意识,又无“破产”这个概念,“小鱼不觉其小,慢鱼不觉其慢”。
所以在兼并时,不仅要从经济利益出发,而且还要考虑政府,包括自己和目标所受的政府约束。
海尔之所以选择硬件不错、软件不好的企业作兼并对象,是看到政府部门愿意对这样的企业放一马,而且动用资金不多。
张瑞敏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好鱼吃不到,坏鱼不能吃,只能吃半死不动的休克鱼”,也就是说鱼的肌体没有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息状态,比喻企业的战略、理念有问题。
对于这种企业,只要注入海尔的文化模式和管理模式,很快就可以使它起死回生,重新充满活力,海尔人称之为“低成本扩张”。
同时张瑞敏又提出组建“联合舰队”的战略。
经过几年脚踏实地的奋斗,张瑞敏领导员工把青岛电冰箱总厂由一只破烂不堪的小木船迅速改建成一艘装备精良的航空母舰。
然而他认为一只军舰的实力再强也是有限的,他朝思暮想的是尽快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联合舰队。
中国的企业成立企业集团,往往像一列火车:前面是车头,后面挂着车厢。
车厢越挂越多,车头的功率再大也架不住挂这么多车厢。
最后这列火车的负担越来越大,只有停下或降低速度。
而海尔则想把整个企业集团的结构变成一个联合舰队的模式,每一个产品或企业相当于联合舰队的一个军舰。
每只军舰各自为战,但不允许各自为政,也就是说听从旗舰统一指挥,不能脱离整个作战意图,但是又给他们相当的活动范围和扩展空间。
具体来说就是,整个集团内部是计划经济,集团外部是市场经济。
整个组织网络分成三个层次:集团总部是投资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工厂是成本中心。
这样,海尔就通过不断强化自己的管理模式而最终形成了一套能够凝聚员工的企业文化。
取得内部管理优势是海尔扩张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企业应先进行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取得规模效益后,再进行混合兼并;而海尔却多是混合兼并。
这是为什么呢?张瑞敏解释道:任何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当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再要求进一步提高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适时地转向另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市场,反而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
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和成本也是很大的,当市场占有率到哪种“一定水平”向哪个“竞争不太激烈的市场转移是其中的关键,而这往往却是最难判断的。
一方面是新市场的潜力如何,另一方面是兼并后的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提高,能否取得规模优势或品牌等其他优势。
从回忆中慢慢口到现实,张总裁说:“海尔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总体上来说发展还不错,可以说是发展迅速。
当然这与集团的扩张战略分不开,但在这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
对于公司以后的发展战略,刚才小李和小赵都有自己的观点。
不过他们引用的都是世界上的一些大趋势和书本上的知识,下面希望各本部和公司的负责人多联系集团过去的经历谈一下。
”这时,海尔洗衣机住设本部长柴永森谈起了兼并红星电器的经过。
海尔整体兼并红星电器一、兼并背景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始于70年代未。
1995年全国洗衣机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家用洗衣机拥有率约为89%:这是一个潜伏着巨大商机的市场。
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
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
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则以波轮更为常见。
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的产量显然只是一个不大的数目。
而且海尔洗衣机当时以滚筒为主,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要想扩大自己在洗衣机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就必须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能力。
1995年的红星电器厂,拥有员13240人,到1995年6月,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
红星有30年的历史,原是一家手工作坊式的集体小企业,1985年原名是煤气用具厂。
80年代该厂抓住机遇,从白手起家发展到第一代大容量的洗衣机的定点生产厂,是国内最早最大的双桶洗衣机生产企业。
该企业在80年代曾走在行业前列。
但是,由于经营不善,到了1995年时,机构膨胀,人员臃肿;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市场销量从全国第二位跌至第七位;许多工作人员都对公司的管理有意见;在技术方面,不重视新产品开发,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十几年不变,经营风险较大。
连换四任经理,却均无起色,而且企业每况愈下,至1995年6月当月亏损已海尔有品牌优势和较好的管理模式,红星虽有100万台的生产能力,但没有名牌效应,红星要发展就必须借助海尔品牌和管理的优势。
海尔1994年引进了意大利滚筒洗衣机技术,1995年初推出了90年代先进的欧洲式的滚筒洗衣机。
但是,海尔没有亚洲式的波轮洗衣机,海尔要体现自己的“市场细分化”原则,就必须设法生产波轮洗衣机,以满足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
如若生产波轮机,兼并显然比立项投资能更快一些抢占市场。
于是,海尔把目光投向了红星厂。
红星虽然是国内生产亚洲式波轮洗衣机的三大厂商之一,拥有日本90年代的最新技术,设备硬件还比较好;但其机构臃肿,目前的经营状况极差,产品单一,负债率高,市场信誉不好;要改变这一切,困难很多,风险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