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程(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5讲 区
《创新教程》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区域地理 第2章 1中国地理概况

3.图解记忆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及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4.巧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与位置 (1)结合政区图,分成七大片记忆
东北 北部边疆 黄河中下游
长江中下游
三省 一自治区 四省二市
六省一市
黑、吉、辽 内蒙古
晋、冀、鲁、豫、京、津
苏、皖、鄂、湘、赣、 浙、沪
南部沿海
西北 西南
四省三区(一自治 闽、粤、琼、台、桂、 区二特别行政区) 港、澳
三省二自治区
陕、甘、青、新、宁
三省一自治区一市 云、贵、川、藏、渝
(2)根据不同的地理特点分类记忆,如4个直辖市,5个自 治区;由北向南临海的省区依次是辽、冀、津、鲁、苏、沪、 浙、闽、台、粤、琼、桂12个;按逆时针方向有陆上邻国的省 区依次有辽、吉、黑、内蒙古、甘、新、藏、滇、桂9个;最 东、西、 南、北的四个省区依次是黑、新、琼、黑,海南、 台湾则属于“岛”省。
3.四大高原: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青_藏__高__原___、内蒙古 高原、黄_土__高_原____、云贵高原。
4 . 三 大 平 原 : 纬 度 由 高 东到北低平原依 次 是
_华__北__平_原_____长_江__中_、下游__平__原____、 _____________。
5.四大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准噶尔盆地、
亚洲东部太 东半球和 平洋西岸 北半球
2.图解我国疆域四至点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 全, 且蕴藏量大。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回旋余地 大, 利于国防安全。
(2)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 足, 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 展多种经济。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练习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练习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练习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选择题(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解析: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
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
答案:B下图为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的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
读图,回答2~3题。
2.溶洞的形成与地壳的升降作用有关,当处在地质稳定期时,通常形成水平溶洞。
对该图判读正确的是()A.河谷的形成与河流侵蚀有关,与地壳抬升无关B.该地起码有三次地质稳定期C.石灰岩多裂隙,故地下水多且地下水位埋藏浅D.该处降水偏少,故溶洞内无水3. 图中事物按形成年代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A.石灰岩、溶洞①、天坑B.天坑、溶洞①、溶洞②C.溶洞②、溶洞①、石灰岩D.石灰岩、地下河、溶洞①解析:第2题,河谷是河流侵蚀而形成的,在上游地区,地壳抬升,侵蚀加剧;从水平溶洞来看,在三个不同高度形成,起码有三次地质稳定期;石灰岩多裂隙,地下水容易渗漏,地下水少,埋藏深,因此B项正确。
创新教程(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第二章

【创新教程】(新课标)2016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二章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时作业湘教版对应学生用书课时冲关(三十五)第397页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读图,回答1~2题。
1.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A.①和④B.②和③C.③和⑤ D.④和⑤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中国不同区域人口密度的差异。
①为西北新疆天山附近,②为青海西北地区,③为黄土高原地区,④为江汉平原地区,⑤为云贵高原西部。
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区应为①和④,故正确选项为A。
答案:A2.从地形和降水条件分析,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网格区是( )A.① B.②C.④ D.⑤解析:⑤是云贵高原西部地区,地形崎岖,地势陡峭,地壳运动活跃,地表岩石破碎,夏季降水多,多暴雨,滑坡、泥石流多发,故选D。
答案:D(2015·启东联考)下图中甲(22°N,100°E)、乙(48°N,87°E)分别为云南西双版纳、新疆北部阿勒泰林区两地民居景观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民居人字形木顶结构分别有利于( )A.预防潮湿、散热通风B.顺畅排水、清除积雪C.避虫兽侵袭、抵御寒潮D.避洪水冲击、预防地震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
甲地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两季明显。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端;阿尔泰山南麓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而漫长,且冬季多积雪。
甲地的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散热通风、排水。
乙地的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清除积雪。
答案:B4.近年来,促使乙地区民居由木结构房屋向钢筋混凝土楼房转变的因素是( )①木结构房屋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不协调②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交通条件改善③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需要④保护该民族文化的需要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景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课件新人教版

球上的大气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
2
类型的判读课件新人教版
Contents
N0.1 大基础 50%的知识自主学会 N0.2 精课堂 30%的知识老师教会 N0.3 活思维 20%的知识贯通融会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
2021/4/17
球上的大气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
3
类型的判读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
2021/4/17
球上的大气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
13
类型的判读课件新人教版
(2019·南京质检)如图示意 1880~2015 年全球海洋表面平 均温度变化。读图完成 5~6 题。
65..人关类于下此列时活段动全,球能海减洋缓表全面球平海均洋温表度面及温其度影上响升的速叙度述且,合正理确的的是是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
2021/4/17
球上的大气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
15
类型的判读课件新人教版
熟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由图忆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
2021/4/17
球上的大气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
16
类型的判读课件新人教版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错;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要控制城市规模不会减缓全球变暖进
程,B 错;发展核电及部分清洁能源如水能等不产生温室气体,
故大力发展核能发电,增加清洁能源比重会使得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从而延缓全球变暖,减缓全球海洋表面温度上升速度,C
正确;天然气资源的使用依然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D 错。
答案:5.D 6.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程】(新课标)2016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第5讲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对应学生用书课时冲关(三十)第387页(2015·山东泰安一模)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下图中图1为“甲国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变化过程图”,图2为“乙国目前三大产业构成图(图中M点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两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正确的是( )A.目前工业化是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甲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乙国C.甲国的城乡差别比乙国大D.乙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甲国2.促进甲、乙两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①甲国应降低城市化速度②乙国应发展高科技工业③甲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乙国应控制第二产业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知识。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甲国城市化率很高,达到80%以上,工业化率较低,说明甲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属于发达国家,目前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城乡差别较小。
乙国第一产业占20%,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35%,说明目前乙国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仍然是该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第2题,甲国属于发达国家,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乙国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
答案:1.D 2.B(2015·苏锡常镇检测)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
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图1图23.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南高北低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解析:从图1中的图例可知,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分布不平衡,南北低、中部高;中部地区东西高、中间低。
答案:B4.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解析:从图2中看出,区位交通条件在四个城市中对苏州的影响最小,对苏州本身而言,五个因素中动力最小的也是区位交通。
答案:A(2015·佛山一模)读下表,回答5~6题。
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率的经验数据发展阶段人均生产总值(美元)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城镇化率(%)工业化初期(工业化起步) 600 65 20 10工业化中期(工业化起飞) 1200 80 50 30工业化后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3000 90 70 60后工业化阶段(全面实现工业化) 4500 95 90 80①工业化发展必然会促进城市化②到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增大③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后工业化时期非常紧密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解析: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的增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过程;工业化会促使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必然会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A6.结合下图分析,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是( )我国城市化率与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A.1978~1986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较快B.中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C.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工业化后期的均值D.我国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发展相差不大,比较均衡解析:读图分析可知,1978~1986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缓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仍低于工业化后期的平均值;我国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发展相差较大,不均衡。
答案:B二、综合题7.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下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2000年2005年苏南地区59.6 67.0苏中地区37.7 46.3苏北地区31.2 39.5解析:第(1)(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20世纪末城市化速度加快。
(2)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2015·山东济南期末)黑龙江省伊春市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城市,素有“祖国林都”之称,但目前伊春却面临森林资源消耗多,环境问题严重等问题。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幼年期城市的发展动力主要是资金充裕②中年期城市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③老年期城市的发展杜绝资源开发④经济转型期的新生动力源于科学技术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9.不符合伊春市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A.植树造林,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B.大力开发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木材粗加工工业C.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发展D.培育和引进人才,发展交通、优化美化环境解析:本题组考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8题,资源型城市是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因此幼年期和中年期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老年期由于资源不断减少,发展速度减缓,因此该时期要实现产业转型,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第9题,伊春市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发展林业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以促进森林的持续发展;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林木深加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人才,发展交通、优化美化环境。
答案:8.D 9.B(2012·江苏单科)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解析:由图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增加,故A项“持续快速下降”说法错误;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故B项中“始终”说法错误;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最大;该市整体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波动上升,因此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答案:D11.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替代第一产业和重工业代替轻工业的过程,到达一定程度后第三产业也会逐渐代替第二产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不属于产业升级。
答案:B(2015·福州质检)结合沿海不同省份工业结构比较表(单位:%),回答下题。
12.A.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B.加强重化工企业的建设C.发展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D.加速第二产业的发展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福建省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慢,与其他省份相比,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出路在于发展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答案:C13.(2012·福建文综)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水域滩涂未利用地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2)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解析:(1)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指各类土地的增加与减少;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城镇化的发展占用耕地以及水域面积减少。
正确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2)由图可知该地为”长三角”,其主要优势是科技、人才、交通、市场、政策等方面。
答案:(1)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2)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备课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