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流变

合集下载

在文学流变中产生的地方文学

在文学流变中产生的地方文学

在文学流变中产生的地方文学[摘要]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对汉族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进行历史地理分析,以考察地域对文学流变之间的影响。

汉族民间叙事诗歌总体呈现南移趋势,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移民使南北方文化在湖北交汇,尤其是“吴歌”随之进入湖北境内。

湖北境内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各地域得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

长诗《双合莲》正是复杂的移民文化与独特的地域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溯源,对文学流变过程的考察和对作品地域文化的展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地域文化;文学流变一、地域的流变:叙事传统的南移在时空流变中,叙事传统的南移愈加显见。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说明中国民间叙事诗已经从萌芽期的稚嫩开展而来,并“正式成立”。

1乐府机关保存了各地歌谣的语言风格和故事内容,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的不同歌唱形式。

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300多篇歌诗的命名来看,其大多数以地域为名。

如“吴楚汝南歌诗”“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邯郸河间歌诗”“齐郑歌诗”“淮南歌诗”“左冯翊秦歌诗”“京兆尹秦歌诗”“河东蒲反歌诗”“洛阳歌诗”“河南周歌诗”“周谣歌诗”“周歌诗”“南郡歌诗”等。

2可以看出,此时民间叙事诗歌依然集中在北方地区。

不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即汉朝所立的庐江群,3也就是今天的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西南,辖今天的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等市〕,却产生了汉乐府的代表性作品《孔雀东南飞》。

叙事诗歌的初步南移,由此可见。

南、北方文学的进一步融合发生在魏晋以后。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士族纷纷南下,极大带动了南方文学的繁荣。

北方《木兰辞》的出现代表了民间叙事诗开展道路上的新顶峰,同《孔雀东南飞》一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军旅、战争题材在《诗经》中早已有表现,但《木兰辞》对于战前的准备、战事的刻画与战后的返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现,叙事较为完整,其风格刚健质朴、豪迈雄壮,充满生机,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之于战争军事的爽朗气质与勇者气度。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方云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

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提出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特点。

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

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

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为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

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

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

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

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上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

1 当代文学分期及审美流变

1 当代文学分期及审美流变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80年代的时代氛围:思想解放 五四传统复归 铁凝《没有钮扣的红衬衫》(1983)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莫言《红高粱》(1986)
还原传统英雄
重写正统历史
第三阶段:1989年--90年代末
1、90年代文学的背景
• 市场经济 • 文人政治热情冷却
2、90年代文学的特点和审美风格
• 个人叙事立场的强化。
• 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凸现。
• 《妻妾成群》(1989) 1991年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 高挂》 • 《红粉》(1992) 后被李少红改编为同名电影。
• 商业时代的欲望叙述 • 人物描写的世俗体认
第四阶段:新世纪以来
新世纪的新特点
• 全球化 • 网络文学 • 身体写作
1949年7月2日至1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
当代文学的新开端: 对文艺队伍的重新选择与重新排序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文学新体制的形成
2、本时期的文学特点及审美风格
• 具有亲历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 讲求史诗性,追求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 “三红”:《红日》(1957)和《红岩》 (1961)、《红旗谱》(1957) • 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红色娘子军》
• 雪静《红肚兜》 (2004)
中国版《情人》
• 李傻傻《红X》(2004) 子”
“网络时代的自然之
江姐: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
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么!”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 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 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 射出万道光芒。”
作家说: “现在想来,它的真正打动读者之处也并 非我的文学技巧或语言功力。它所以打动 人们,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人, 刚刚解放开心灵的禁锢,而一个几乎是全 新的、未经污染的少女的“跳”出,振奋 了人们久已麻木的想象,也清洗了蒙在人 们心头多年的灰尘。 ”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
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 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 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 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 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也要坚强的忍受。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一部关于人 性的寓言。《许 三观卖血记》用 朴实而洗炼的笔 墨,冷静而集中 的笔法,讲述了 丝厂送茧工许三 观一生十次卖血 的故事。
有人说苏童成为先锋的“叛徒”,
苏童说:“没有人会为先锋去写作。 如游泳的目的是到达彼岸,而不会 考虑姿势。先锋不先锋,完全取决 于一个作家的内心生活。”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作家其实只能是
一种理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很少有作 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等到90年代 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 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 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 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 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格非

格非,原名刘勇, 1964年出生,江苏丹 徒县人。 1981年考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 文系,1985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 2000年获 文学博士学位,并于 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 文系。
格非的小说

格非主要著作有《格 非文集》、《欲望的 旗帜》、《塞壬的歌 声》、《褐色鸟群》、 《锦瑟》、《湮灭》、 《暗示》、《风格合 并》、《似曾相识的 精灵》、《人面桃花》 等。
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 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 卫还击战,前者是这场战争新颖独到的近 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 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对这一题材 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这两篇小 说的思想指向,都在于通过部队生活的描 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尖锐批 评。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引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

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

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

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

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

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

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

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中国语言文学即我们一般所说的“中文”。

这个学科看似很普通,与我们工作、生活的关系也很密切,但由于它下属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非常多,每个高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又很不一样,所以往往令很多研友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然而据跨考网咨询师反应,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也是报考咨询的一大热门,正因为如此,在报考之前,理清头绪、把握好中文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专业设置、分布情况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

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

当然,具体到每个学校,这8个二级学科不一定都会设置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划分,不同院系也是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确立,可以说是“各自为政”。

这些“面目相似”的学科到底有什么特点和区别,下面跨考网高级辅导咨询专家将一一为考生加以介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简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以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

该学科可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大块,理论语言学倾向于理论研究,探讨特定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演变规律;应用语言学泛指语言学理论或方法运用在其他领域及学科而产生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如语料库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教学语言学等,实用性更强。

对外汉语在某些高校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方言学、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测试、文化语言学、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所学课程:汉语语言学史、语言学概论、语言变异研究、语言与文化、中国语言学史、语言统计学、汉语方言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法专题研究、修辞专题研究、语体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现代文学:两大传统:知识分子启蒙传统、抗战
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古典文学
西方现代文学
1. “五四‛新文化的启蒙文化传统
北大的游行队伍
1919年6月3日,街头演讲的北大学生
五四运动有三大优良传统,即民主和科学 两大旗帜,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对社会主义的郑重选择。
2.
左翼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难点:了解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
教学内容
1、当代文学定义 2、当代文学分期 3、各时期的发展概况 4、工农兵文学思潮
一、‚当代文学‛及其他几个相关重要概念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就其整体而言,是由40年代中后期 的大陆文学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构成 的,这是在几个不同的政治-文化区域中形成的 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文学。在通常的意义上,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文学,新中国的大陆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
张 爱 玲
整体性:
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当代文学暂时还处于一种 分裂状态,即便香港、澳门回归大陆,但其文学 现象与大陆之间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还有待于进一 步加深研究。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当代文学这一个整体大视 野中,其实还隐在地有一个‚局部性‛特征,比 如说对港、台文学的研究,在文学史这样一个层 面上一定要注意。
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就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 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 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 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过程, 一个在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 (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 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 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 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流变
摘要:河南文学在当代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文学豫军已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支劲旅。

当代河南文学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流变: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束,河南的文学队伍初具规模,各类文学创作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作品公式化、政治教化的局限性;80年代,文学大奖频频花落中原,文学豫军阵容已相当严整,并日益为全国文坛所关注;90年代以后的河南文坛佳作层出不穷,取得了优于任何时期的骄人成绩。

关键词:文学豫军;发展流变;自我观照;文学创作
河南文学是指以河南籍作家为创作主体的区域文学,这些作家时下被称为“文学豫军”。

从新文学发端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河南虽然也出现了不少文学才子,如徐玉诺、师陀、曹靖华、冯沅君、姚雪垠、丰村、刘知侠、李季、苏金伞等人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等领域脱颖而出,但却仅以个体形态活跃于文坛,还没有形成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作家的阵容才日益壮大,河南文学创作的势头渐旺,在当代文坛上所占的地位也日趋重要。

本文就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轨迹作以梳理,以期观照它在当代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河南的文学队伍初具规模,各类文学创作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作品公式化、政治教化的局限性。

这一时期,就文体而言,小说成就最大。

具体而言,短篇小说影响最大,长篇小说数量很少,中篇小说几乎是空白。

小说创作最值得称道的是李准。

1953年,他的《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发表,全国40余家报刊争相转载,李准也因此一鸣惊人。

其后的《李双双小传》也引起了轰动,成为李准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李准在电影文学剧本方面也是佳作不断,《老兵新传》、《李双双》引起轰动,获“百花奖”;《小康人家》、《龙马精神》也深受好评。

李准的许多小说都被他搬上银幕,其影响力快速渗透到大众层面,他由此成为当时广大群众最熟悉的、在全国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作家。

但过分重视创作配合政治运动,也使李准有些作品带有阐释某种政策观念的痕迹。

不过李准往往能把政治色彩很强的主题渗透到人情味很浓的家庭生活场景之中,运用河南味十足的民间生活风情,稀释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而且至今仍然保持一定的生命力。

其次,在当时影响较大的还有戏剧文学。

由杨春兰等人改编和移植的豫剧《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花木兰》等,为豫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树立了典范。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朝阳沟》、《李双双》、《瘦马记》、《人欢马叫》等一批反映农村新生活、表现农民新精神的豫剧精品脱颖而出并迅速地家喻户晓,开拓了河南剧坛的新局面。

这些戏剧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当下仍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随着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的走红,举国上下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豫剧热,上述剧目中的豫剧选段频频成为参赛选手的首选唱段。

在散文和报告文学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穆青等人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谁是最可爱的人》脱稿后在《人民日报》头版隆重推出,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

文章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也推动了后方人民的支前活动。

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的代称。

经过半个世纪的过滤和沉淀,《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文学或者在当代文学史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国人也因此记住了河南作家魏巍。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后,焦裕禄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焦裕禄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民众。

拍成电影的《焦裕禄》,1991年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几十年来,人民对这个心中只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好干部永远怀念。

诗歌的篇数很多,但叙事诗比较少,而颂歌体的抒情诗数量颇多。

早已闻名于现代诗坛的苏金伞,在新时代又奉献出诗坛名篇——《三黑和土地》。

这首诗反映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后的鲜活生活,被收入中学生课本。

此外,青勃、白桦、王绶青等人都创作出了许多优秀诗篇。

这一时期文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目共睹:第一,过分强调文学配合政治、服务政治的教化功能,忽略、削弱了文学全面、真实地反映现实和人生的特性;第二,以理想代替现实的“高大全”、“假大空”的文艺理念,使文学从根本上背离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丧失了生命存在的基础。

在这种大的社会氛围中,河南文学的局限性也在所难免。

但许多作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情、人性、语言,发出了来自民间的声音。

“文革”期间,河南文学队伍受到空前摧残,创作几近停止。

这一时期尽管有李准这样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但河南作家作为群体形象仍然不能站立起来。


20世纪80年代的河南文坛,作家阵容已相当严整,老中青几代作家争群斗妍,频频摘得文学大奖,日益为全国文坛所关注。

这一时期,河南文学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老一代作家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巨著《李自成》成为新时期历史小说
的开山之作。

小说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茅盾给予了《李自成》很高的评价,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解剖这个封建社会,并再现其复杂变幻的矛盾的本相,‘五四’以后也没人尝试过,作者是填补空白的第一人”。

现代文学史家严家炎称赞《李自成》宏大复杂,舒卷自如的结构是“继《子夜》之后又一次大大提高了长篇小说结构的艺术水平”。

魏巍的《东方》和姚雪垠的《李白成》同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东方》标志了魏巍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全面地、史诗性地表现了浩然壮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历程,以70余万字的浩大篇幅填补了全景式反映朝鲜战争的题材空白。

小说突破了个人创作史上的自我传统,塑造了一批具有“东方魂”的艺术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小说宏大的结构艺术也为历史内容厚重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继《李自成》、《东方》之后再次获得茅盾文学奖。

《黄河东流去》选取了蒋介石以阻挡日军为由,“以水代兵”,炸开黄河花园口,从而致使“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的真实历史事件。

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地反映黄泛区人民苦难、挣扎、斗争的长篇小说。

《黄河东流去》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生命力的复归和发展,是我国当代文学之河在一度回流之后的奔腾飞跃。

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小说存在着社会理想和价值尺度比较陈旧、对民族灵魂的开掘还缺乏深度、对其整体把握缺乏高度等不足。

《李自成》、《东方》、《黄河东流去》均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这些作家以其深厚的生活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