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讲稳态分析1
第2章-1-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PPT课件

i
i1
i2
试求总电流i=?
解1:用解析式
由KCL得
i i 1 i 2 1 s0 t i 4 n 0 6 5 st 0 i 3 n 0
iImsi nt (i)
23
因此经过三角变换得到
i 1s 2 it9 n 1 2 0 8 A
解2:用波形图
14
三、 初相位
1. 相位:描述正弦函数随时间t变化的进程。
设:i1 Imsin(t A),i2Imsi nt (()A)
i1
i2
i10 0
i20
ωt
ψ0
ωt
称正弦函数的幅角为瞬时相角简称相位角或
相位。
15
2. 初相位 ψ
表示初始时刻,即t=0时正弦量的相位。简称初相
ψ (是一角度,可正、可负)。
E Em 2
12
例1:已知 :u31s0i3n1t 4
求:ω、f、T、Um、U。
解: ω =314(rad/s) f = 50Hz T = 0.02s Um= 310V U Um 220V 2
13
例2:已知 : isint (A)
求:Im、I、ω
解:
Im=1A
ω=1(rad/s)
I Im 1 (A) 22
一、 周期、频率和角频率
用来描述正弦量变化快慢的参数。
1. 周期T:波形在相同时间间隔重复出现的量 (如电压、电流)称为周期量。而这一时 间间隔就称为周期。单位:秒(s)。
周期函数: f(t)f(tT)
6
2. 频率f:每秒钟内周期量重复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3. 角频率ω
稳态分析1

I PE ( I 'CB I 'CC ) 3CU Be j 30
正 常 运 行 时 每 相 对 地容 电 流 : 电 I CO CU
接地故障电流绝对值: I PE 3CU 3 I CO
-UA UC’
UB’
-UA
U U A ( U A ) 0 A U B U B ( U A ) U BA U C U C ( U A ) U CA
1-4 电力系统的结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三、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接地 ?
为了保证电力网或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人为地使电力网及其某个设备的某一特定地点通过导体与大地作良 好的连接。
接地分类:
工作接地: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正常或发生故障情况下可靠 地工作而采取的接地。 保护接地:将一切正常工作时不带电而在绝缘损坏时可能带 电的金属部分接地,以保证工作人员接触时的安全。 (接 地保护) 保护接零: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把电气设备 的外壳与接地中性线(也称零线)直接连接,以实现对人 身安全的保护作用。 防雷接地:为消除大气过电压对电气设备的威胁,而对过电 压保护装置采取的接地措施。 防静电接地:对生产过程中有可能积蓄电荷的设备所采取的 接地。
安装在变压器或发电机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具有气隙铁芯的电cb14电力系统的结线方式和电压等级三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c相发生接地时中性点电压变为u在消弧线圈作用下产生电感电流滞后90其数消弧线圈的作用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故障相与消弧线圈构成了另一个回路接地故障相接地电流中增加了一个感性电流它和装设消弧线圈前的容性电流的方向刚好相反相互补偿减少了接地故障点的故障电流使电弧易于自行熄灭从而避免了由此引起的各种危害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件

电力系统是线性的 电力系统是平衡的 电力系统是稳定的 电力系统是连续的
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预测和预防电力系统的故障和异常 为电力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潮流分析法的定义:通过分析电力系 统中各节点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等参 数,来研究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状态。
潮流分析法的步骤:首先建立电力 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该模型, 最后分析求解结果。
与注入电流的 与支路阻抗的 与节点电压的
关系
关系
关系
网络方程:描 述网络中各节 点电压和支路
电流的关系
潮流方程:描 述网络中各节 点电压和支路 电流的相位关
系
阻抗矩阵:描 述网络中各节 点电压和支路 电流的阻抗关
系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的模型主要包括: 直流模型、交流模 型、混合模型等。
直流模型:主要用 于分析电力系统的 稳态特性,如电压、 电流、功率等。
国际标准:IEC 61850标准 国内标准:GB/T 13730标准 标准化发展:提高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发展: 描述变压器的 电压变换和功
率传输特性
线路模型:描 述线路的阻抗 和功率损耗特
性
负荷模型:描 述负荷的功率 需求和运行状
态
控制设备模型: 保护设备模型:
描述控制设备 描述保护设备
的控制策略和 的保护策略和
运行状态
运行状态
节点电压方程: 支路电流方程: 节点功率方程:
描述节点电压 描述支路电流 描述节点功率
交流模型:主要用 于分析电力系统的 动态特性,如频率 、相位、阻抗等。
混合模型:结合直流 模型和交流模型,可 以更全面地分析电力 系统的稳态和动态特 性。
目标函数:最小化 系统运行成本或最 大化系统运行效益
对稳态的认识教案

对稳态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对稳态的认识教学阶段:高中目标学生:高中生教学目标:1. 了解稳态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稳态与非稳态的区别。
3. 能够举例说明稳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稳态的定义和特征。
2. 稳态与非稳态的区别。
教学难点:1. 稳态与非稳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稳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多媒体设备。
2. 白板、黑板和彩色粉笔。
3. 相关实例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些引人入胜的图像或实例,激发学生对稳态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稳态?为什么稳态重要?知识讲解:1. 通过 PPT 或白板向学生介绍稳态的定义和特征。
2. 解释稳态与非稳态的区别,包括时间、能量和系统响应等方面的差异。
3. 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稳态在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应用,例如物理学、工程、生态学等。
4.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确保学生对稳态有清晰的认识。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稳态与非稳态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知识,阐述案例中稳态的原因和影响。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稳态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行查找和分享关于稳态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案例。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稳态的原理改进或解决问题?总结回顾:1.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稳态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2. 解答学生遗留的问题,确保学生对稳态的认识达到预期目标。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稳态的概念和特征,并阐述稳态在一个具体领域的应用案例。
教学评估:1. 监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馈回答。
2. 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
3. 通过课堂练习的表现来检验学生对稳态的理解程度。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根据具体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可以适当做出调整和改进。
电路稳态分析

RC电路的能量平衡关系
wC
1 2
CU
2 s
wR
i2Rdt
0
(Us
e
t RC
2
)
Rdt
0R
1 2
CU
2 s
二. 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 t0 R
+
2
US
-
iL
+ L uL
-
iL
(0
)
iL
(0
)
Us R
uL (0 ) iL (0 )R
L
R
iL
U (1 et / )
uR (t) U uC (t) Ue t /
i(t) uR (t) U et / RR
二、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K
uR
U
t=0 R
U
uL
iL
L
uL
L diL dt
U R
0
uR iL uL
t
iL (0 ) iL (0 ) 0
•全响应=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叠加
一、RC电路的全响应
+ US
-
1 t0 R
2
+ uR -
C
i t 0, uC uC (0 ) 0全响应
+
uC
-
RC
duC dt
uC
us
uC
uC
uC t
(uC
RC duC dt
uC
0)
uC uC Ae
2
1
稳态法的原理

稳态法的原理
稳态法是一种用于分析动态系统稳定状态的方法。
它基于平衡原理,通过系统输入、输出和内在能量以及物质交换的平衡条件来研究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稳态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一个稳态方程组,其中包括系统中涉及的各种输入、输出和内部转换过程的代数表达式。
这些方程描述了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平衡关系。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组,我们可以确定系统的稳定状态。
在使用稳态法进行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可能包括外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如材料的供应和能量的输入。
输出可能包括产品的产出以及废物和副产物的产生。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转换过程,如化学反应、能量转换等。
接下来,我们利用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来建立系统的稳态方程组。
这些方程可以反映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平衡关系。
通过对这些方程进行求解,可以得到系统稳定状态下各个物质和能量的浓度、温度、压力等特性。
稳态法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于优化系统运行条件。
通过分析系统的稳态行为,我们可以确定使系统达到最佳性能的操作条件。
例如,在化工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稳态法来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压力等条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稳态法通过建立系统的稳态方程组,利用物质和能量的
平衡原理来分析系统的稳定状态。
它是研究动态系统行为和优化运行条件的重要工具。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教学资料02例课件

Pkund软件还提供了多种输出和可视化选项,帮助用 户直观地了解仿真结果和分析数据,为电力系统的规 划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涉及知识点: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的建立、参数分析方法等。
案例二:某发电厂的稳态分析
发电厂运行状态评估
该案例以某发电厂的运行数据为基础,通过稳态分析方法,评估发电厂的运行状态,包括 各机组的出力、效率、污染物排放等。
涉及知识点: 发电厂运行管理、机组性能测试、污染物排放控制等。
案例三:某城市电网的稳态分析
REPORT
CATALMMARY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教 学资料02例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概述 • 电力系统元件模型与参数 • 电力系统稳态计算方法 •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案例 •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软件介绍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稳态分
析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协调能源发展和促进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基本方法
潮流分析
负荷建模
通过潮流分析可以求解出电力系统中 各节点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 了解系统中各元件的运行特性和电力 电量平衡情况。
负荷建模是建立电力系统负荷的数学 模型的过程,通过对负荷特性的准确 描述,为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仿真提 供基础数据。
详细描述
变压器模型通常采用理想变压器模型,忽略励磁电流和磁滞效应。参数包括额定容量、额定电压比、短路阻抗和 效率等。这些参数用于描述变压器的电气特性,以及在稳态分析中计算变压器的输入输出功率和电压调节。
2011 第02讲 稳态极化类型.ppt

的串联。对于可逆电极,即i0远大于(id)O和(id)R时,Rη 对于可逆电极, 对于可逆电极
RT 1 ⋅ nF i 0
,
RT 1 ⋅ nF (id )O
,
决定于后两项稳态浓差极化电阻;只有在不可逆的情况下,才 只有在不可逆的情况下, 只有在不可逆的情况下 可以略去后两项。 可以略去后两项。
(2-7)
cOs和cOs校正因子可分别由(2-3)式和(2-4)式算得。于是,(2-7)式变 为 (2-8) (2-8)式是同时包括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的 关系式 , 既适用于 式是同时包括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的i~η关系式 式是同时包括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的 关系式, 不可逆电极,也适用于可逆电极,对各种程度的极化(从平衡电位 不可逆电极 , 也适用于可逆电极 , 对各种程度的极化 从平衡电位 →弱极化 强极化 极限电流 均适用 弱极化→强极化 极限电流)均适用 弱极化 强极化→极限电流 均适用。
dcO i = nFDO dx x=0
对稳态系统,是常数, 无关, 对稳态系统,是常数,与x无关,所以上式极化电流可以写成: 无关 所以上式极化电流可以写成:
0 s ∆cO cO − cO i = nFDO = nFD ∆x δ
(2-1)
CO0: 本体浓度
2.1.2 稳态过程的特点
ν
ν
→
:还原速度 :氧化速度 :还原电流 :氧化电流
←
→
i
←
i
kf:还原反应速度常数 kb:氧化反应速度常数
2.2.1 各种类型的极化和过电位
(2-6)式只考虑电化学极化而尚未考虑浓差极化,考虑浓差极化时, 应该分别乘上校正因子cOs/cO0和cRs/cR0,于是,(2-6)式变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闭环系统电动机转速 与负载电流(或转矩)的稳态关系。它实际上 是由许多开环机械特性上的不同运行点集合而 成的,它代表闭环调节作用的结果。
(用图并结合负载突变时系统的调节过程说明闭环 系统静特性和开环机械特性的关系)
n
开环机械特性 闭环静特性
A
B A′
C
D
Ud4 Ud3 Ud2 Ud1
图中箭头表示α增大的效果。
V-M系统开环机械特性
机械特性线性化处理方法
若主电路电感足够大,则用连续段特性及 其延长线(图中虚线表示)作为系统的特 性。 若断续特性的非线性程度较显著,则可以 改用另一段较陡的直线来逼近断续段特性, 如下图所示。
问题1:
n n
0 断 续段 断 续段 特性 的 近似 直线 连 续段
U IR n (1)调节电枢供电电压 U调速 K eΦ
工作条件: 保持励磁 = N ; 保持电阻 R = Ra 调节过程: 改变电压 UN U U n , n0 调速特性: 转速下降,机械特性 曲线平行下移。
n n0 nN n1 n2 n3 O IL
调压调速特性曲线
* n
闭环系统静特性和开环机械特性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两个稳态性能指标(调速范围,
静差率)的含义及其关系; 2、单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 理; 重点与难点:如何结合负载突变的动 态调节过程分析系统开环机特与闭环 静特性的关系。
性的硬度
相同,即
n0b
nNb
额定速降
n0c
nNc
nN 一定。
0
IN
Id
不同转速下的静差率
结论:
D与S不能相互孤立,要同时提
才有意义。一个调速系统的调 速范围是指在最低速时满足静 差率要求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 最大转速可调范围。
D与S的关系如下
由 nmin =n0min-△nN
2 .调速系统的两个稳态指标
(1)调速范围( D
)
生产机械要求电动机提供的最高 转速nmax和最低转速nmin之比叫调速范 围,用字母D表示,即
D
n n
ma x mi n
其中nmax和nmin一般指电动机额定 负载时系统的最高和最低转速,对于 少数负载很轻的机械,如精密磨床等, 也可用实际负载时的转速。设计调速 系统时,通常将nmax 视为电动机的额 定转速nN。
+
-
U*n ∆Un A Uc
-
UPE
-
M
-
Un n
+
+ -
+
n
Utg tg
TG
-
带转速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采用比例调节器的系统原理图
R1
* Un
R p1
R0 R0
Uc
+
Ud
-
M
R'
Un
Rp 2
TG
带转速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2、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静特性概念
改变转速给定电压的大小,就可改变电动 机的转速,实现平滑调速。
= △nN /s- △nN =(1-s)△nN/s
可得
D
n n
max min
n n
N
min
(1 s ) n N
n
N
s
其中s为在额定负载下最低速时的静差率, nN为电动机的额定转速,△nN 为额定转速 降。
三.转速负反馈单闭环有静差调速
系统的组成及其静特性
1.系统组成
+ +
~
+
Id Id Ud d
(2)静差率(s)
当系统在某一转速下运行时,系统由
理想空载过渡到额定负载时所对应的 稳态转速降落△nN与理想空载转速no 之比,称为静差率s,即
s nN / n0
(3)D 与 s 的作用
用来衡量调速系统稳态性能的好
坏,它们也是设计调速系统的重要 依据。而且静差率是用来衡量调速 系统在负载变化下转速的稳定度的。 因此,它们既被称为调速指标又被 称为稳态性能指标。
V-M系统 的开环机 械特性与 与电动机 的机械特 性有何不 同?
o
Id
二.调速系统的两个稳态指标
1.调速系统的转速控制要求
调速——在一定的最高转速nmax和最低转速nmin范 围内分档(有级)或平滑地(无级)调节转速。 稳速——以一定的精度稳定在所需转速上运行, 尽量不受负载变化,电源电压变化等各种因素的 干扰。 加减速控制——频繁起制动的生产机械要求尽量 缩短起制动时间以提高生产率;不宜经受剧烈速 度变化的生产机械则要求起制动越平稳越好。
(4)D与s的关系(用图说明并推导关系式)
静差率与机械特性的硬度有关,特性越
硬,静差率越小,稳速精度越高。然而, 静差率与机械特性的硬度又是有区别的。 同样硬度的机械特性,理想空载转速越 低,静差率S越大,转速的相对稳定性越 差。
调速系统的两个稳态指标
右图中三
条机械特
n n0a
nNa
nN
一、V-M系统的开环机械特性
晶闸管-电动机调速系统(V-M系统)原理图
(1)电流连续时的开环机械特性
从主电路电压方程推出开环机械特性表达式。
(2)电流断续时的开环机械特性
针对不同的控制角有不同机特表达式。 画图说明其特点
特点:
当电流连续时, 机械特性为直 线,且较硬; 当电流断续时, 特性很软,且 呈显著的非线 性,理想空载 转速翘得较高。
N 1 2 3
O
TL
调磁调速特性曲线
Te
三种调速方法的性能与比较 对于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无级平滑调速 的系统来说,以调节电枢供电电压的方式 为最好。改变电阻只能有级调速;减弱磁 通虽然能够平滑调速,但调速范围不大, 往往只是配合调压方案,在基速(额定转 速)以上作小范围的弱磁升速。
因此,自动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往往以调压调速为主。
UN
U1 பைடு நூலகம்2 U3
I
(2)改变电枢回路电阻 R调速
工作条件: 保持励磁 = N ; 保持电压 U =UN ; 调节过程: 增加电阻 Ra R R n ,n0不变; 调速特性: 转速下降,机械特性 曲线变软。
U IR n K eΦ
n n0
nN n1 n2 n3
Ra R1 R2 R3
O
IL
调阻调速特性曲线
I
(3)调节励磁磁通 调速
工作条件: 保持电压 U =UN ; 保持电阻 R = R a ; 调节过程: 减小励磁 N n , n0 调速特性: 转速上升,机械特性 曲线变软。
U IR n K eΦ
n n0 n3 n2 n1 nN
掌握如何结合负载突变的动态调节过
程分析系统开环机特与闭环静特性的 关系。
直流调速方法
直流电动机转速方程
U IR n K eΦ
式中 n U I R — 转速(r/min); — 电枢电压(V); — 电枢电流(A); — 电枢回路总电阻(); — 励磁磁通(Wb); Ke — 由电机结构决定的电动势常数。 (1-1)
第 二 讲
单闭环 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
(1)
第一章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1.1
一.
系统的稳态分析
V-M系统的开环机械特性 二. 调速系统的两个稳态指标 三. 转速负反馈单闭环有静差调 速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静特性
要
求
理解闭环系统静特性的概念及其与系统开 环机械特性的关系 理解系统两个稳态性能指标的含义及其关 系
O 0
Id1
Id2
Id3
Id4
Id
闭环系统静特性和开环机械特性的关系
闭环系统能减小稳态速降的实质
在于它的自动调节作用,在于它 能随着负载的变化而相应地改变整流 电压。
问题:当电动机轴上的负载转矩TL突增 时,系统如何进行自动调节?
TL n E I d I d R n U n U n ( U U n ) U c U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