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的优美和深刻内涵,增长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特点;2、演示法:通过表演和演唱古代曲艺等文艺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3、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较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导入:通过唱诵《将进酒》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2、讲解:讲解《将进酒》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这首优美的诗歌;3、分析:通过分析《将进酒》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清平乐》1、导入:通过演唱《清平乐》的曲调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曲艺的韵味;2、讲解:讲解《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歌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曲艺作品;3、分析:通过分析《清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曲艺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练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节:《西江月》1、导入:通过唱诵《西江月》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韵味;2、讲解:讲解《西江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3、分析:通过分析《西江月》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
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
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学策略: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情感变化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愤慨伤感苦闷典故空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惆怅无奈借景抒情沉舟 (残破) 千帆(生机勃勃) 昂扬乐观积极病树 (旧) 万木 (新)长精神与友人共勉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篇二:赤壁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这五首诗词曲的教学设计,都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晓文意,并进一步感受诗歌内蕴。
在具体的诗歌赏析过程中,以设问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讨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
此外,文中所选五首诗词曲各有特点,因此具体赏析过程亦有所不同,如《十五从军征》作为叙事诗,因此需要把握诗歌的叙事结构;《过零丁洋》是抒情诗,因此注重感受诗人的情感,符合诗歌文体的教学特点。
关键能力如何赏析古诗词中的句子?(1)描述画面。
描述诗句所写的画面的时候,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2)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3)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表明的观点或志向等。
(4)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疑难探究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如何发展唐诗对“雪”的描写?盛唐之前,风花雪月一直是诗歌的常见主题。
赏雪已是文人休闲的常见活动,以“对雪”“喜雪”“赏雪”为题作诗者大有人在,雪在他们笔下是一种美丽的景致,诗意盎然。
如李白在《秋浦清溪雪夜对酒》中,写下了“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的句子。
而岑参的这首诗作则写了边疆将士眼中的雪,体现了以苦寒为美的豪迈之情,从而为唐诗发展开辟了苦寒美的意境。
“角弓”“铁衣”的细节,写出了雄豪之感。
尽管诗人笔下也出现了“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样的“愁语”,可紧接着就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军中狂欢场景,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将士们自能找到战地的生活乐趣。
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反映了诗人抓取细节的功力之深,旗帜的特点就是飘扬,而此时却被冻住静止,天气之寒跃然纸上。
初中语文_25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备课卡【明确:用典。
写归来感慨,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你悟出了一个一种怎样的道理?【这是本诗的名句,形象而含义深刻。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明确: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壁》一、导入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的地方,就连唐代诗人杜牧看到赤壁之景也不禁感慨万千。
这里曾经发生过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周瑜在这里大败曹操,一举改写东吴的历史。
后人评价此战,似乎不约而同的站在了周瑜一方,但是诗人杜牧的观点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了解作者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全班齐读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四、合作探究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
教学设计5: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师生互动过程:第一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第二课时《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吟读诗歌,阅读注释,自行译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发展:忧愤悲苦——以死明志(讨论)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每人用一句概括自己赏析所得。
(可以从修辞,情感,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颔联:“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颈联: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尾联: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第三课时《水调歌头》发言,鼓励有不同发看法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可请C 类学生背诵并大加鼓励。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2.分析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和分析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背诵五首古诗。
难点: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高》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杜甫的了解。
2.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感受诗词的韵味。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登高》,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望岳》一、复习导入1.复习《登高》,回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介绍《望岳》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岳》,感受诗词的豪情壮志。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望岳》,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春望》一、复习导入1.复习《望岳》,回顾诗词的豪情壮志。
2.介绍《春望》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春望》,感受诗词的忧国忧民情怀。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春望》,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四课时:《月夜忆舍弟》一、复习导入1.复习《春望》,回顾诗词的忧国忧民情怀。
2.介绍《月夜忆舍弟》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月夜忆舍弟》,感受诗词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等。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学习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学习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诗歌是个大概念,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
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新诗三类。
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用韵灵活。
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
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
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
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
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
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
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只要把《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宋词比一比,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2、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
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
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朗读全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⑴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⑵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刘禹锡写此诗回赠。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阅读理解要求参照注解,解释诗歌内容:“巴山蜀水”本是一片荒僻的地方,二十三年被贬到这里,如同被弃一样,痛苦与孤独。
想到常常怀念亡友,重返京城好似隔世之人。
沉船侧畔有千艘船只竞相进发,病树前头有万棵树木萌春。
今天听您吟罢这首诗,举酒干杯振作了我的精神。
4.师生共同读品诗句研读赏析:①首联:交代了什么?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明确: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表达痛苦、孤寂、愤激之情。
首联:刘禹锡因为参加顺宗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到郎州,连州,夔州,和州,郎州在战国是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以久的愤激心情。
②颔联:此联用了什么手法?意在传达什么心情?明确:用典。
“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颔联:“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如何理解?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用这些具体的景物形象地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在客观上饱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表达自己遭贬的愤激之情。
但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这一哲理。
④尾联:结尾有什么用意?明确: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尾联:是点睛之笔。
“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诗人意志不衰和乐观精神。
5.背诵这首诗。
三、《赤壁》: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
1.朗读全诗。
2.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在诗歌创作上与另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吴大将周瑜打胜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此“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只是借题发挥。
3.思考探究:①《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③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过零丁洋》: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冲天豪情。
1.朗读古诗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讨论探究:①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用了什么修辞?两句有何联系?明确:“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5.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明确:“双关”。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明确: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明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四、小结:背诵这些精品,犹如在诗海的沙滩拾到美丽的贝壳,把它放进你的箱箧吧,终身受益。
五、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杜牧:牧之唐代诗人文天祥:履善号文山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齐背、复习巩固。
二、《水调歌头》: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
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先了解作者。
1.朗读全词,扫除文障: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2.作者背景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