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王武纬出使朝鲜与_联鲜图奴_之议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__朱元璋__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__1368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__大都__,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体制变革(1)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废除自__秦__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__六部__等具体职能部门。
(2)建立内阁①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__文渊阁__值班,形成了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
②大学士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_票拟__”。
③大学士权力增大: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__宰相__。
微点拓展 明朝的内阁制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的区别明朝的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内阁制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3.宦官专权(1)形成:宦官比__内阁__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__司礼监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__锦衣卫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特别说明中国古代宦官专权及外戚干政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专制皇权的存在,一旦皇帝不能控制权力,就容易大权旁落,被宦官和外戚掌权。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__郑和__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非洲__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4)意义: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特别说明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最终因政府财政难以支持而停止。
万历朝鲜之役前期明军粮饷供应问题探析

万历朝鲜之役前期明军粮饷供应问题探析“壬辰倭乱”时期(1592—1593年),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大军入朝抗倭,明军势如破竹,先后收复平壤、开城、王京等地,但粮饷不继一直阻碍着明军的行动。
宋应昌在辽东筹备了充足的粮饷,堆放在义州鸭绿江边。
战前,朝鲜为了让明军尽快入朝作战,谎称准备了一个月粮饷,实际上其仓储系统早被破坏殆尽,无法提供充足粮饷,因而主要粮饷开支都得依靠明朝支援。
朝鲜行政力低下,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运粮队伍,无法及时足量将明军粮饷运到前线,再加之朝鲜不用白银,亦无市场,导致明军以白银为主要流通媒介的军事后勤体系无法发挥作用。
宋应昌以犒师的方法稍微缓解明将士缺粮少食的困境,但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随着封贡和谈议起,李如松鉴于粮饷匮乏,最终接受了封贡和谈。
万历朝鲜之役期间(1592—1598年),明大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队共同抗击侵朝日军,虽历经七年,最终将日军赶出了朝鲜半岛。
明朝军队异域作战,困难重重。
在战场上,影响明军战斗力的因素较多,最为关键的不是明军数量的多少或敌军战斗力如何,而是粮饷不继和经常性的缺粮少食,这严重影响了明军的行动。
有关明军粮饷问题,韩国学术界最早对此进行研究,发表的论著至今依然受到重视。
1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宗慧玉、陈尚胜、万明等先后发表论文进行探讨,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性的见解。
22019年4月,山东大学召开了“第三届壬辰战争工作坊”,参会学者提交了多篇与明军粮饷相关的论文,可见学界对此问题越来越重视。
1中韩学者原来各说各话,现在同台讨论,尽管观点未能达成一致见解,但已开始交流对话。
即便如此,笔者觉得意犹未尽。
万历朝鲜之役持续八年,以封贡和谈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粮饷问题虽然一直存在,但前后期各有不同特点。
本文聚焦于万历朝鲜之役前期,即韩国学术界所谓之“壬辰倭乱”时期(1592—1593年)粮饷的来源、运输之体系、影响等问题详加探究。
壬辰年间粮饷问题,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实是朝鲜运输不力。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原卷版)

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2023·云南中考)“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材料评价的是()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玄奘西行2.(2023·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A.张骞通西域B.郑和下西洋C.戚继光抗倭D.哥伦布远航3.(2023·湖北随州中考)“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这位平定倭患的民族英雄是()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左权4.(2023·辽宁营口中考)“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材料中提到的远洋航海()A.开辟了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航线B.单纯追逐贸易交换C.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D.宣扬国威,使国家富强5.(2023·吉林中考)如果让你讲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的内容是()A.卫青北击匈奴B.岳飞抗金C.文天祥抗元D.戚继光抗倭6.(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
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行天竺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七次远航7.(2023·山东济宁中考)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
由此可见郑和远航()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D.密切了与海外联系8.(2023·江苏苏州中考)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袁崇焕传》(原创,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袁崇焕传》(原创,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授邵武知县。
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
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
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三年九月,承宗①决守宁远。
佥事万有孚、刘诏力阻,不听,命满桂②偕崇焕往。
初,承宗令祖大寿③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
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
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
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
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士。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
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
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
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四月,崇焕上言:“关外四城虽延袤二百里,北负山,南阻海,广四十里尔。
今屯兵六万,商民数十万,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筑必不可已。
业移商民,广开屯种。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
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
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
”帝优旨报闻。
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
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
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注释】①承宗:明末军事战略家,民族英雄;曾经担任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②满桂:明末抵抗后金的名将。
③祖大寿:袁崇焕手下的大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晓.其厄塞情形晓:告知B.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阅:察看,考察C.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度:揣度,猜测D.崇焕乃定规制..规制:规格标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崇焕乃.定规制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①倘城不完而.敌至②军惊而.坏都舍C.①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①遂磔崇焕于.市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下列各项中,能表现袁崇焕具有军事才能、善于带兵的一组是()①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②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③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④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⑤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⑥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崇焕为人性格豪爽,富有胆量和谋略,喜欢谈论军事。
中考通关——《明朝的对外关系》

中考通关——《明朝的对外关系》【内容标准(2011版)】(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一、选择题1.(2020·江苏无锡·4)“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A.张骞 B.玄奘C.戚继光 D.郑和2.(2020·福建省·8)“(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
“他”的事迹是()A.出使西域 B.西游天竺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3.(2020·辽宁营口·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4.(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6)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中的“危”指的是()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5.(2020·黑龙江大庆·13)某历史论文提到了“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
据此判断该论文重点研究的人物是()A.郑成功 B.文天祥C.戚继光 D.忽必烈6.(2020·山东青岛·15)英雄从未走远,精神永远闪耀。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A.抗辽 B.抗金C.抗倭 D.抗清7.(2020·四川自贡·15)如图是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路线图。
这两次远洋航行的共同点是()①增进了各地区的了解②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③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④确立了现代工厂制度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8.(2020·江苏泰州·35)历史课上,老师设置了一个卡片游戏,请同学们把下列朝代填入卡片空缺处。
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考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年~1620年)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
三战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损失。
万历三大征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役分别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明虽三战皆胜,但国力亦蒙受重大耗损。
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朝鲜之役第一回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廿一年);第二回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廿五至廿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廿七年至廿八年)[1]。
史料记载明人茅瑞征有《万历三大征考》附东夷考略,瞿九思有《万历武功录》十四卷。
《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
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
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
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2]。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传》:“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
据此可以粗略统计出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具体过程宁夏之役即镇压哱拜之乱。
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积功升都指挥。
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
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
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万历皇帝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戎兵亦远避之,因益骄横,有轻中外之心。
巡抚党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饷罪,哱拜因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
胁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缢死。
明代行人出使朝鲜的文化意义

26撰文/张 萌明代行人出使朝鲜的文化意义1368年,太祖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
终明一朝,明廷不仅专注于内政,对外交亦是尤为重视。
“不征诸夷”是明太祖主要的外交策略,而太祖更是把朝鲜、琉球、日本及安南等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在明代,藩属国国王若要即位合法化,被臣民认可,则必须得到宗主国的承认与册封,朝鲜亦是如此,朝鲜国王即位需要明廷的册封,并且向明廷请求为已故国王赐谥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丽臣子李成桂自立为王,求太祖承认其政权,更改国号为朝鲜,然是时明朝关系局势严峻,关系恶化,故太祖朱元璋拒绝了李成桂的要求,此后李成桂便以“权知朝鲜国事”的身份与明廷互通往来。
建文帝时期,皇帝朱允炆迫于国内政治局势高度紧张,为防止燕王朱棣及其他藩王策反,便着力缓和对外关系,以取得周边国家的支持,尤其加强了与朝鲜的关系。
建文帝决定承认李芳远(李成桂之子)为朝鲜国王并颁诏册封,明廷与朝鲜正式确立了“封贡关系”。
作为宗主国的明廷与作为藩属国的朝鲜来往密切,相互派遣使臣,互通往来。
行人的设立与职责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太祖废丞相、罢中书,权力分散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集权力于一身,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繁杂的政务,由于六部各部门独立,各司其职,行人的专职机构——行人司应时而生,通使命往来的工作便落在了行人头上。
行人“职专捧节奉使之事。
颁发诏书、册封各宗室、安抚各藩属国、征召贤才、进行赏赐、慰问救济、军事以及祭祀等都在行人的职责范围内。
《明会典》载“凡开读诏赦、奉使四夷、谕劳、赏赐、贩济、征聘贤才、整点大军及军务,祭祀等事”均行人职责所在。
奉使四夷是明太祖当初成立行人司最重要的目的。
太祖朱元璋建元初期,规定外事不许内官参预,并且严格限明建元初期与朝鲜局势制宦官的势力,出使朝鲜大多是品位不高且临时差遣的朝臣,只有少数的宦官出使朝鲜。
行人司设立后,成为专门出使四夷的行人机构。
太祖对行人的担任也作出了要求,若非进士不能担任行人职务,出使专门化是他所期望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偏离了最初的预想。
朝中使臣文献中的明末辽东形象——以《花浦朝天航海录》、 《輶轩记事》、 《朝京日录》为中心

朝中使臣文献中的明末辽东形象——以《花浦朝天航海录》、《輶轩记事》、《朝京日录》为中心常馨予【摘要】17世纪初的朝鲜王朝与明朝使臣文献,作为国家意识的代表,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明朝的逐渐没落与后金势力的扩大,切断了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的利益往来,宗藩两国的脆弱联盟,只能凭借着两个民族一致的华夷现来维系.而随着朝鲜王朝对明朝命运的认识逐渐清晰,朝鲜王朝将华夏文明的正统倾向于自身,驱使着朝鲜民族走向独特的自主.朝鲜司宪府监察洪翼汉的《花浦朝天航海录》(1624)、明朝颁诏使姜曰广的《輶轩纪事》(1626)、朝鲜冬至圣节千秋进贺正使金堉的《朝京日录》(1636),都提到了明末辽东地区的明朝海防、辽东流民以及两国的宗藩关系,这些形象既是史料,也是华夷现和正统论的体现,对于研究两国使巨文献和明末辽东地区历史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朝中使臣文献;明朝海防;辽东流民;华夷观;正统【作者】常馨予【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31217世纪初,明朝政府的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腐朽统治激化了后金势力对明朝东北部的侵吞。
作为军事要冲的辽东地区被后金势力纳入其统治区域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中断,采取海路交往则要冒巨大的风险,以至于明朝政府和朝鲜王朝持续二百余年的使臣来往逐渐减少。
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使臣文献中,更多体现出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后金势力的仇恨以及对失所流民的怜悯。
这种时代特点,根源于当时辽东地区复杂的军事状况和社会状况。
从军事状况来看,1625年,明朝政府在辽东地区最后一处要塞旅顺被后金占据,整个辽东地区落入后金之手,明朝与后金的战略中心逐渐转向山海关防线。
但明朝政府仍加大力度扶持东江镇驻军,试图让左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继续实施偷袭后金后方以牵制其势力的扩张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1年9月V ol 24,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11 明末王武纬出使朝鲜与“联鲜图奴”之议王刚(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明朝末年,已成为清朝藩属国的朝鲜仍派人与明朝进行秘密联络。
于是,一些明军将领便产生了“联鲜图奴”的想法。
崇祯十三至十五年,副总兵王武纬先后三次率船队由登州出海,与朝鲜方面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但明朝在明清战争中居于劣势,并不能提供强大武力支持朝鲜公开反清,朝鲜与明朝并未能达成正式的盟约,“联鲜图奴”之议最终只能流于空想。
关键词:王武纬;登莱水师;“联鲜图奴”;宗藩关系中图分类号:K24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1)05-0111-06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1.05.017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正月,皇太极以武力迫使朝鲜订立城下之盟,将其正式变为清朝的藩属国。
清朝要求朝鲜“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1]430。
于是,朝鲜与明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正式宣告终结。
根据盟约,朝鲜军队要随时听从清廷征调。
从崇祯十二年起,清朝征调朝鲜舟师、炮手等投入松锦之战。
朝鲜对于助清攻明十分反感,虽在清朝的威逼胁迫下不得不出兵,但尽量拖延、推诿,作战消极。
朝鲜方面还秘密派人由海上至明朝,透露清人军情。
在此情况下,一些明军将领产生了“联鲜图奴(清朝)”的设想。
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间,副总兵王武纬三次由山东登州出海“宣谕”朝鲜,试图与之结成对抗清朝的军事同盟。
不过,无论是王武纬的生平事迹,还是他三次出使的情况,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和私人著述都没有作明确记载。
学术界对王武纬出使朝鲜也未见有专门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明朝档案,并结合朝鲜《李朝实录》等史料,试图还原这一鲜为人知的史事的细节。
一、朝鲜秘密联络明朝与王武纬首次出海崇祯十三年(1640),朝鲜为应付清廷要求调兵支援的命令,以平安兵使林庆业为上将,率“兵五千、船一百一十五艘,载米一万包”[1]690,前往锦州前线支援清军。
林庆业一向亲明反清,故意在海上航行中敷衍怠玩。
一路上朝鲜船只或遭风涛、或触礁石、或为明军截击,损失惨重,到达盖州时朝鲜船只只剩下52艘。
同时,林庆业还秘密派人联络明军。
清朝方面得到报告称,有两艘朝鲜船只遇到风浪,“船内三十人为洪承畴所获”[1]690。
而根据朝鲜方面的记载,林庆业曾“以一船托称飘风,密送于中国”[2]3682,所谓遭遇风浪云云不过是林庆业瞒骗清人的托词。
四月十五日,明军在辽东宁远外海遇到了乘坐一只小辽船而来的朝鲜使者:平安道中军李舜男以及“高丽僧一名、丽人八名、北京人一名姓金”[3]。
船上还载有使者们在航行途中收留的流落辽东外岛收稿日期:2010-11-06作者简介:王刚(1986-),男,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112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4卷第5期 的十几名汉人难民。
朝鲜来使表示,因担心清军拦截搜查,他们离国时并没携带朝鲜国王的文书。
而是带来金姓北京人为凭。
使者们向明军将领介绍了清廷强迫朝鲜调发士卒、船只的情形,并表示朝鲜“名虽在奴,而心还在天朝”[4],即使被迫协助清人,也根本不愿与明军兵戎相见。
获得这些情报后,明军将领们认为:清朝征调朝鲜水师,很可能是企图从海路袭击山东登莱一带,威胁北京的侧翼,必须对此加紧防备。
而朝鲜水师素以“船只坚固”、“素善鸟枪”[5]而闻名,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不仅令清人垂涎,也被明朝视为大可利用的一支生力军。
在当时明清对峙的军事态势中,朝鲜成为双方都要极力争取的对象。
对明朝方面而言,如能与朝鲜结盟,一方面可以减轻辽东、登莱等方向的压力,另一方面则能对清朝侧后构成威胁,使清人腹背受敌,不能全力攻明。
朝鲜君臣内心始终忠于明朝,对清廷阳奉阴违,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李舜男等使者带来的朝鲜一直“背逆向顺”的信息也十分明确。
于是,明朝方面认为“联鲜图奴”的时机已经到来,“诚是联络一大机会,惟在抚道诸臣秘筹而善用之”[6]。
出海联络朝鲜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崇祯十三年七月,数艘清军船只出现在登州外海;同时,明军还在辽东盖州海面上发现了五十余艘为清人所调遣的朝鲜战船,这些情况引起了明朝方面的高度警惕。
为驱逐清船,并尝试联络朝鲜,八月,明朝派出副总兵王武纬等率水师由登州出海[7]。
王武纬其人曾于崇祯六年任登州陆左营游击,崇祯九年时被革职[8]。
崇祯十二年底,山东总兵杨御蕃举荐其出任新设的登州城守左营将领一职未果[9]。
而时隔不久,他即因与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四川长寿人)的同乡关系,“夤缘擢用”[10]72,升任副总兵,担负起出使朝鲜的重任。
然而,王武纬此行,并未带来有价值的关于朝鲜方面的信息。
两年后,登莱巡抚曾化龙在参劾王武纬时提到,他这次出海,“未干一点实事,只是招商贩参,三七瓜分”,归来后又“谬云烧过奴船九只,此与说鬼无异”[10]72。
朝鲜《李朝实录》中也没有崇祯十三年间明朝使者到来的记载。
看来,王武纬此行很有可能并没有到达朝鲜。
王武纬自称烧毁清人船只,恐怕系虚报功劳,反倒是他借出海之机招商贩参等事,应在情理之中。
尽管这次出海并未能与朝鲜方面进行正式的联络,但由于陈新甲的信任,空手而归的王武纬仍得以叙功。
二、王武纬第二次出使朝鲜始末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明廷再次命王武纬出使朝鲜。
王武纬此时的官衔是“出使宣谕朝鲜援黔实授副总兵官”,他此行的任务有三:一是将前一年抵达明朝的李舜男等朝鲜使者送回;二是探查朝鲜“情形有无向背”,是否有与明朝结盟的可能;三是巡视辽东外海诸岛,调查“屯兵驻民,作何布置,图奴招叛,作何计谋”[11]375。
明朝辽东、山永和登莱三巡抚还派出了沙唬等船二十七艘、兵士四百六十八名与王武纬船队同行,将明军在辽东等地俘获的一百七十名朝鲜士卒押送归国[12]358。
王武纬由登州出海的日期在明朝档案中没有明确记载,谈迁《国榷》记为崇祯十四年四月。
《国榷》还提到王武纬此行携带了明朝方面给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等人的书信,试图进行策反或离间,但三人均未予理睬[13]。
王武纬一行渡海航至朝鲜平安道外海,先派千总陈汝禹同朝鲜僧独步(当时已还俗改名为李世忠)先去探听消息[11]375。
这位僧独步(《清实录》误记为“多克坡”)应该就是明朝档案中记载的崇祯十三年四月在宁远上岸的那名“高丽僧”[3]。
与陈汝禹、李世忠一同先行前往的还有“通官石永功、家丁王登、郑国良、曹自强”以及朝鲜水手李进福、李根东等人[14]334。
明朝船只的航行为清人发觉,他们预料到明朝船只的目的地是朝鲜,便警告朝鲜方面:“汉船无数东向,尔国王刚:明末王武纬出使朝鲜与“联鲜图奴”之议 113宜先防备,使不得到泊”[2]3682。
崇祯十四年六月,朝鲜政府接到义州府尹李敏树的报告:“汉船二艘自海中出来,将欲泊岸”[2]3682。
这两艘船很可能便是陈汝禹等人乘坐的先遣船只。
最初,朝鲜方面以为这些船只是明朝派来问罪讨伐的水师,一下子“远近震惊”,甚为惊恐。
经过君臣一番商谈后,才判断只是明朝使者前来。
然而,从前的“父母之邦”、“天朝上国”的来使令朝鲜颇感棘手。
他们既不愿直接用武力驱逐明船,也不敢答应明使可能提出的夹攻清朝的结盟要求,更担心明船长期滞留,使清人得知消息,引起清廷的猜疑。
由于朝鲜冷淡,对明船保持戒备,沿海一带“烟火不绝”,陈汝禹便留在船上,先派朝鲜使者僧独步等在云从岛上岸[14]334。
僧独步于崇祯十四年八月间抵达朝鲜京城,带去了明朝蓟辽督师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登莱巡抚曾化龙三人共同署名的咨文。
咨文除了谈及明朝施恩放回朝鲜俘虏之事外,还重申了万历壬辰之役中明朝对朝鲜的“再造之恩”,并提到“不录前过,期与夹攻”,明确表达了与朝鲜结成军事同盟的愿望。
朝鲜诸臣就是否接受文书、答应明朝的要求进行了秘密讨论,“或以为不可不受,或以为不受便”[2]3684-3685,两派意见相持,一时难以决断。
与此同时,王武纬船队的主力已靠近朝鲜海岸。
崇祯十四年八月,朝鲜平安道监司郑太和报告:“汉船十一艘出来,又有九艘鳞次而来”[2]3684。
这些明船停泊在朝鲜的椴岛、身弥岛之间。
郑太和惟恐清人在发现明船后会问罪朝鲜,请求及早向清廷汇报,“以为后日自明之地”[2]3685。
他还担心明船在土地肥沃、利于耕作的身弥岛久留。
朝鲜当局接报后,虽然下令不得让明船靠岸,并把岛民移往内地,但仍秘密派郑太和“送人于汉船,给以粮馔,且言我国不得自由之意”[2]3685。
明军将一百余名朝鲜被俘士卒释放,这一举动获得了朝鲜方面的极大好感。
朝鲜国王派人数次前来犒赏明军,以示感激,前后共赠送了“茶、参共五十三斤、食米五百五十石、银一千七百二十两”[12]359。
九月初三日,朝鲜派出通政大夫承旨参赞沈天民前往接洽明使,随行的还有通事朴彦先、朴顺,跟役金有功、崔九胜、冯有功和朴成宗等人[12]358。
他们向明使诉说了朝鲜为清朝胁迫,不得不背明降清,以及君臣上下仍然忠于明朝,愿竭力“效顺”等情。
沈天民还透露:朝鲜已经“借倭兵六百,以备图奴”[14]340。
朝鲜方面也以揭帖对洪承畴、丘民仰和曾化龙发出的咨文进行了回复,表示君臣上下对于背明降清悔恨不已、痛苦万状,“仰瞻云霄,中夜搥胸”;在接到咨文,得知明帝体恤之意后不胜感动,“捧纸悲号,声泪俱发”,还称赞明朝释放朝鲜俘虏是“天地之仁”、“日月之明”[2]3691。
对明朝的忠顺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尽管这些联络都是秘密进行的,但已经是在清朝兵威下战战兢兢生存的朝鲜君臣所能做出的最大胆的行动了。
清朝方面早已发现了王武纬所率的这支大规模的明朝船队,清军为防备这支明军登陆辽东半岛,在“九连城至鸭绿江下流,处处伏兵,瞭望汉船”[2]3685。
他们当然侦查到了明船驶向朝鲜的情况。
在这种情形下,担心清廷问罪的朝鲜只得以更加冷淡的态度对待明船。
九月初,明朝船只二十余艘航行于朝鲜椴岛(皮岛)海域,朝鲜因恐清人诘问,终于将“严加防饬之意”[2]3685报告了清廷。
不久,有一艘明船“多张旗帜,出自身弥岛,将欲近岸”,遭到了朝鲜方面的拒绝,被迫退走[2]3685。
由于担心船上明人会因粮尽而至“沿海各处劫掠仓谷”,朝鲜君臣一面调兵防备,一面仍派“解事译人”与明军接洽,极力维系双方友好[2]3686。
总的来说。
朝鲜君臣虽不敢公开热情接待明使,但仍竭力避免与明军的正面冲突。
王武纬等人始终未能受到朝鲜方面的正式接待,也没有得到关于结盟问题的公开答复。
他认为:朝鲜虽“心向天朝”,但对于与明朝结盟之事态度消极,“一则畏奴势胁,质子质臣在彼;二则恐我中国不能照管到底,并恐镇帅贪利忘义,贻害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