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物理自主提升专题 问题分析指要一
【推荐下载】2011年下学期考试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分析

[键入文字]
2011 年下学期考试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分析2011 年下学期考试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分析
一、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特点
从整体上看,试卷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物理学科教学要求的特点,强调了科学探究的特征。
坚持出活题,考基础、测能力,无偏题,怪题,整张试卷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题目看起来非常亲切,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能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用。
体现课程理念上的导向: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平时的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践,老师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践,从试卷的评阅得分情况看,高分成绩不多。
中等分数较多,不及格较多,比值约为1:4:5.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试卷定量分析
1、试卷内容分析(题型及分数分布)
试卷共三大题,22 个小题,满分100 分,选择题15 个小题共60 分,填空题4 小题,每空2 分,涉及实验探究过程6 分,物理概念考察运用10 分,共16 分。
计算题共3 个,共24 分,试卷覆盖面广,重点知识突出,以基本概念考查和基础知识的运用
1。
高中物理的应用分析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的应用分析题解题技巧一、引言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高中物理考试中,应用分析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分析和解答问题来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答应用分析题的技巧,并通过具体题目的分析来说明这些技巧的应用。
二、技巧一:理清问题的关键点在解答应用分析题时,首先要理清问题的关键点。
这些关键点通常是问题中提到的具体数据、条件或要求。
通过理清关键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应用物理知识来解答问题。
例如,有一道题目如下:某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需要紧急刹车。
如果该车的刹车距离为40m,请问司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停下来?在这个问题中,关键点是车的速度、刹车距离和停车时间。
通过理清关键点,我们可以知道要求的是停车时间,而已知的是车的速度和刹车距离。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物理公式来计算停车时间。
三、技巧二:运用适当的物理公式在解答应用分析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和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物理公式来解答问题。
熟练掌握常见的物理公式是解答应用分析题的关键。
继续以前面的题目为例,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物理公式来计算停车时间:刹车距离 = 初速度 ×时间 + 0.5 ×加速度 ×时间²已知刹车距离为40m,初速度为30m/s,加速度为负值(因为车在刹车过程中减速),我们可以将这些已知条件代入公式中,求解出时间。
四、技巧三:注意单位的转换和使用在解答应用分析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使用。
物理公式中的各个量都有相应的单位,我们需要保持单位的一致性,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继续以前面的题目为例,已知刹车距离为40m,初速度为30m/s。
在运用物理公式计算停车时间时,我们需要确保刹车距离和速度的单位一致。
如果刹车距离的单位是千米,而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我们需要将刹车距离转换为米,以保持单位的一致性。
2011高考物理分析

高三物理高考理综物理部分分析2011年物理试题共计89分,其中73分为必考部分,内容在必考模块1、2、选修3-1,3-2的范围内,16分为选考部分,试题内容在选考模块。
物理试题与前四年山东高考物理试卷相比,题型及考查的知识点及数量上都未发生大的变化,其中选择题有点变化的是增加了物理学史的考查,属于新题型。
试题以教材知识为出发点进行考查,但试题背景知识新颖,如第16题、36题既未超越教材,又有所创新,实现了教材与高考的平稳过渡。
纵观全卷,试题既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又达到了较大的覆盖面,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五种能力,能力层级设置恰当。
选考部分的三道题在难度、作答量、运算量等方面基本达到等值。
同时全卷在试题材料选择、情景设置、题目设问等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保证了考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考试的公平、公正,对中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全卷考查的知识覆盖了《考试说明》中必考部分的全部 12 个主题及选考部分 12 个主题中的 8 个。
必考内容中涉及到 45 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共 26 个)考查了 26 个,Ⅰ级知识点(共 33 个)考查了 19 个】,占 59 个必考知识点的 76 %。
选考内容中涉及到 20 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共 5 个)考查了 5 个,Ⅰ级知识点(共 39 个)考查了 15 个】,占 44 个选考知识点的 45 %。
各部分知识的考查比例为:力学 37 分,占 42 %;电学 36 分,占 40 %;选修 3-3 、 3-4 、 3-5 三个模块各占 8 分,这与大纲和教材中各部分的内容比例相一致。
这些都是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主干知识,是考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且与大学的学习密切相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物理试卷部分,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立足基础、重点考查对物理思路的理解,以能力立意、倡导创新。
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分析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分析题解题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分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它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
解答分析题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下面我将结合具体题目,向大家介绍一些解答分析题的技巧。
一、利用已知条件建立物理模型在解答分析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已知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物理模型。
举个例子,假设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辆汽车以初速度v0匀速行驶了t时间,然后以加速度a减速行驶了t时间,最后以加速度2a匀速行驶了t时间,求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物理模型,如下图所示:```v0t at 2at----|------------|------------|----```根据物理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汽车行驶的总路程等于三段行驶路程之和,即S = v0t + 1/2at^2 + 2at^2 = v0t + 5/2at^2。
二、运用物理公式进行推导和计算建立物理模型后,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物理公式进行推导和计算。
继续以上面的题目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位移公式和加速度公式来计算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首先,根据位移公式s = v0t + 1/2at^2,我们可以得到汽车前两段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1 = v0t和s2 = 1/2at^2。
然后,根据加速度公式v = u + at,我们可以得到第三段行驶的末速度v3 = 2at。
根据匀速运动的位移公式s = vt,我们可以得到第三段行驶的路程s3 = v3t = 2at^2。
最后,将三段行驶的路程相加,即可得到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 = s1 + s2 + s3 =v0t + 1/2at^2 + 2at^2 = v0t + 5/2at^2。
三、注意单位换算和精度处理在解答分析题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单位换算和精度处理。
举个例子,假设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辆汽车以速度v = 72 km/h匀速行驶了t = 2小时,求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2011年高考物理真题考点点拨精析(新课标):考点6功和能

考点6 功和能一、选择题1.(2011·新课标全国卷·T15)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
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A. 一直增大B. 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C. 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D. 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分析:考虑恒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或相反来判定A、B选项,再考虑恒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成小于90°或大于90°的夹角来判定C、D选项,并注意物体速度方向与恒力方向的夹角变化。
【精讲精析】选A、B、 D。
当恒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加速,动能一直增大,故A正确。
当恒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开始减速至零,再反向加速,动能先减小再增大,故B正确。
当恒力与速度成小于90°夹角时,把速度沿恒力方向和垂直方向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速度一直增大,故C错。
当恒力与速度成大于90°的夹角时,把速度沿恒力方向和垂直方向分解,开始在原运动方向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0,而在垂直原运动方向上物体速度逐渐增加,某一时刻物体速度最小,此后,物体在恒力作用下速度增加,其动能经历一个先减小到某一数值,再逐渐增大的过程,故D正确。
2.(2011·山东高考·T18).如图所示,将小球a从地面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的同时,将另一相同质量的小球b 从距地面h 处由静止释放,两球恰在2h 处相遇(不计空气阻力)。
则A.两球同时落地B.相遇时两球速度大小相等C.从开始运动到相遇,球a 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球b 动能的增加量D.相遇后的任意时刻,重力对球a 做功功率和对球b 做功功率相等【思路点拨】本题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动能定理、功率知识的综合考察,应分析两个小球的具体运动过程,明晰a 和b 在相遇时的速度、位移、时间之间的关系,然后归纳分析。
【精讲精析】选C 。
相遇时b 球的位移g h t gt h ==运动时间,2122,相遇时a 球20212gt t v h-=位移,可得gh gt v gt t v gt ==-=0202,2121,相遇时a 球的速度=-=gt v v a 00,由题意可得此时b 球已经具有向下的速度而a 球速度为零,故b 球以较大速度先落地,以后任意时刻重力的瞬时功率mgv P =,b 球的瞬时功率总是大于a 球瞬时功率。
2011高考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物理试卷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渑池二高胡国峰一.试卷整体特点2011年河南省高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充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全卷物理共110分,共15题(包括12道必做题,三道选做题)。
选择题与往年新课标卷没有多大变化,侧重考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布局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挥。
实验题一改往年力学为5分小题、电学为10分大题的传统命题特点,而为电学5分小题、力学10分大题的方式以降低实验题的难度。
大题较传统,一力一电,力学为纯运动学问题,用V—T图像解题较为简单。
电学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物理思路较清晰,对数学运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以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选做题中难度匹配基本相当,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原则。
试题突出了对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学占47分,侧重运动和力的关系,特别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磁学占48分,力电比例趋于1:1,选考15分。
较遗憾的是电磁感应类问题在本套高考题中未呈现。
总体来讲,物理试题结构合理、保持相对稳定,题目源于教材,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严格杜绝了偏题、难题,给了高中物理教师注入了一剂定心药。
在试题难度方面,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难度适中。
二、试题考点分析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1.重视物理基础教学中学物理内容丰富,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定律,还包括许多实验,教学中既要扎实地掌握各个部分的基本知识,又应注意各部分知识的渗透和综合,高三复习时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同时覆盖的知识为重点,必须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把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地复习,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和基本方法。
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科学第二阶段的复习,这阶段要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把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专题复习。
例析2011年全国高考物理综合题解答要领

P O r于 是 r 6。 ② Q = , 一 0
且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口 ③
体后从 另一条 轨道 流回。轨道 电流 , 弹体处可形 成垂 在
直于轨道面的磁场 ( 可视为匀 强磁场 )磁感 应强度 的大 , 小与 成正 比。通 电的弹体 在轨 道上受 到 安培 力 的作 用而高速射 出。现欲使弹体 的出射速度增 加至原来 的 2 倍, 理论 上可采 用的方法是 ( ) 。 A 只将轨道长度 L变为原来 的 2 . 倍 B 只将电流 增加至原来的 2 . 倍 C 只将弹体质量减 至原来 的一半 . D 将 弹体质量减至原来的一半 , I 轨道长度 L变为原 来的 2 , 倍 其他量不变 分析 : 目中“ 题 自由移 动” 为没有 摩擦 ; 良好 接 触” “ 为不断路且没有电阻 ;垂直 于轨道面 ” 电流 与磁 场垂 “ 即
考试研 究 HNXE J OU A KO ZO GI I XE CN A J A
例析 2 1 0 1年全 国高 考物 理 综 合 题解 答 要领
安 徽 灵璧 中学 ( 3 2 0 陈凭心 2 40 )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一题多解”

s : v 日 t一 1
2
t , s 。 = 口2£ 。
.
生 思 考 问 题 ,运 用 了 不 同 的 方 法 使 问 题 得 到 最 终 解 决 ,
学生 在此 过 程 中 熟 悉 了 图 解 法 、能 量 守 恒 定 律、 图 像
由此 可得 := 3 F£ 一v o t + ( L -2 r )= 0
●m
法 、物 体 的运 动 状态 等 知 识和方 法 ,思维 得 到更 为广 阔 的训 练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还 可 以将 题 目所 创 设 的情 境 进 行适 当 的变换 ,在 此基 础上进 一 步 锻炼 和 提 高 学生 解 决 新 问题 的能力 。 因而 ,“ 一题 多解 ”在 物 理 教学 中具 有
V o 的 匀减 速直线运 动, 加 速度为 a l 『 / m , B 在做 初速度 为0 的
匀 加速 直 线运 动 ,加 速度 为a 2 m, 由图解 2 ‘ 知:
由 口 , 吐 z 专 ,
得 : t o : %, 又 由 于 , : ,
解得: v 。 <f 曼 坐型 。
◆ ◆ ◆ ◆
浅议高中 物理教学中 应重视 “ 一题多 解"
◆ 多 吉 普 珍
(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
【 摘 要 】高 中物理 知 识 比较 抽 象,学生 的生 活 经 历有 限,许 多 问题 的 解 决 对 学 生 的逻 辑 思 维 、分 析 问题 、解 决 问 题 等 能 力的要 求较 高,这样 就 造成 了学生 学 习高 中物理 时的 一种 困境 。 为 了帮助 学生 开拓 思路 ,培 养 学 习物理 的 兴 趣 ,提 高思维 的广度 和 灵活 度 ,熟 练掌握 多种 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和技 巧 ,提 升 学生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教 师在 高 中 物 理教 学 中应 重视 “ 一题 多解 ” ,以提 高教 学效 率 ,让 学生 深刻 理解 物理规 律 和解题 思路 ,最终 使 学生对 知 识做 到 灵 活掌握 。 【 关键 词 】高 中物 理教 学 “ 一题 多解 ” 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问题分析指要(一)~~~~~~~~~~~~~~~~~~~~~~~~~~~~~~~~~~~~~~~~~~~~~物理复习的效果最终必须落实到“物理问题的分析能力的提高”上。
而物理问题的分析通常又需要把握住若干基本要点,在接下来的几讲中,将结合典型的例题,把分析物理问题时所需把握的要点做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希望能给同学们一点启发。
一、基本概念的确认与物理问题的分析。
在一些物理问题的分析中所遇到的困惑,有时是由于表述问题时所用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难以确认所致,这就需要在分析物理问题之前先将表述问题时所用的重要的概念的准确含义予于确认。
问题1.:自动扶梯以恒定的速度v运转。
第一次某人站在扶梯上相对于扶梯静止而被运送上楼,这过程中扶梯所做的功为W1,扶梯做功的功率为P1;第二次该人同时相对于扶梯以速度u向上运动而被运送上楼,这过程中扶梯所做的功为W2,扶梯做功的功率为P2。
则A.W1>W2P1=P2B.W1<W2P1=P2C.W1=W2P1>P2D.W1=W2P1<P2分析:对于此例的分析与解答,若不能明确例题表述中所涉及到的“扶梯所做的功”和“扶梯做功的功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则将会形成如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1:无论人相对于扶梯是否运动,对地的运动状态都是匀速直线运动,这将保证明扶梯运转时的动力大小不会发生变化;无论人相对于扶梯是否运动,扶梯运转的速度都将保持恒定。
考虑到当人从“与自动扶梯相对静止”变为“与自动扶梯相对运动”时,维持扶梯运转的动力大小和扶梯运转的速度都不变,因此可以判断:在扶梯把人运送上楼的过程中,扶梯做功的功率不变;考虑到扶梯做功的功率不变,且扶梯把人运送上楼所经历的时间因为人从“与自动扶梯相对静止”变为“与自动扶梯相对运动”而变短,因此又可以判断:在扶梯把人运送上楼的过程中,扶梯所做的功变少。
即应选A。
观点2:无论人相对于扶梯是否运动,对地的运动状态都是匀速直线运动,这将保证扶梯运转过程中对人的作用力与人所受到的重力等值反向而保持不变;无论人相对于扶梯是否运动,人相对于地都是从楼下移动到楼上而保持位移不变。
考虑到扶梯运转时对人的作用力和人相对于地的位移都不变,因此可以判断:在扶梯把人运送上楼的过程中,扶梯所做的功不变;考虑到扶梯所做的功不变,且扶梯把人运送上楼所经历的时间因为人从“与自动扶梯相对静止“变为”“与自动扶梯相对运动”而变短,因此可判断:在扶梯把人运送上楼的过程中,扶梯做功的功率变大,做功变快。
即应选D。
上述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
但是,随着人从“与自动扶梯相对静止”变为“与自动扶梯相对运动”,空间是扶梯“做功变少”还是扶梯“做功变快”呢?其实,之所以对自动扶梯所提出的“做功变化”问题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因为对问题中“扶梯所做的功”这一基本概念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如果把问题中的“扶梯所做的功”理解为是包括作为动力装置的电动机在内的“扶梯”所做的功,那么这部分功就应该是指作为扶梯的动力装置的电动机驱动包括站立在扶梯上的人在内的扶梯时所做的功,电动机在完成这部分功时所转化的能量除了增加人的策略势能外,还将在克服传动系统的内摩擦时转化为内能。
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维持扶梯运转的动力大小和扶梯运转的速度都不变”做出“做功快慢不变而做功变少”的判断。
如果问题中的“扶梯所做的功”理解为是不包括作为动力装置的电动机在内的“扶梯”所做的功,那么这部分功就应该是指扶梯直接对扶梯上的人所做的功,扶梯在完成这部分功时所转化的能量仅仅是增加了人的重力势能。
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扶梯对人的作用力和人对地的位移都不变”而做出“做功多少不变而做功变快”的判断。
解答:若对例题1中“扶梯所做的功”和“扶梯做功的功率”这两个基础概念分别通过如下两种表述予以确认,则相应的问题分析就很容易进行,相关的问题结论也很容易获得。
习题1:自动扶梯以恒定的速度v运转。
第一次某人站在扶梯上相对于扶梯静止而被运送上楼,这过程中电动机驱动扶梯做功为W1,电动机驱动扶梯做功的功率为P1;第二次该人同时相对于扶梯以速度u向上运动而被运送上楼,这过程中电动机驱动扶梯做功为W2,电动机驱动扶梯做功的功率为P2。
则()A.W1>W2P1=P2B.W1<W2P1=P2C.W1=W2P1>P2D.W1=W2P 1<P2(习题1的正确选项为A)习题2:自动扶梯以恒定的速度v运转。
第一次某人站在扶梯上相对于扶梯静止而被运送上楼,这过程中扶梯对人做功为W1,扶梯对人做功的功率为P1;第二次该人同时相对于扶梯以速度u向上运动而被运送上楼,这过程中扶梯对人做功为W2,扶梯对人做功的功率为P2。
则()A.W2>W2P1=P2B.W1<W2P1=P2C.W1=W2P1>P2D.W1=W2P 1<P2(习题2的正确选项为D)。
二、基本规律的概括与物理问题的分析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依据通常是基本的物理规律,但直接运用基本规律有时会使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较为冗长、较为烦琐、较为复杂,这时就需要先将基本的物理规律做出一步的概括,然后运用于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以提高思维起点,简化解题过程。
例题2:如图30-1所示,质量为M=3kg的大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1kg的、可视为质点的小物体以初速度v=4m/s滑上大物体的上表面,若大物体的长度为L=1m,小物体与大物体左端的壁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且小物体最终相对静止于大物体的最右端,则小物体与大物体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分析:如果直接运用基本物理规律,则可将例题中两物体所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依次做出分析如下。
(1)从小物体刚滑上大物体的表面起,直至小物体滑到大物体左端的壁前为止,在这一阶段中,小物体的速度从v0变为v1,大物体的速度从0变为v2,且小物体的位移之差为L。
于是,对两物体构成的系统运用量守恒定律、对两物体分别运用支能定律,有(2)从小物体与大物体左壁碰撞前起,直至小物体与大物体左壁撞结束为止,在这一极短的过程中,小物体的速度从v1变为u1,大物体的速度从v2变为u2,且由于小物体的左壁间的碰撞无机械能损失,于是,两物体构成的系统碰撞过程遵从动量守恒定律、两物体构成的系统碰撞前后却能相等,即力学练习(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10=30分)沿倾角为θ的粗糙长斜面1.如图30-2所示,质点m以初速度v上滑,为了使m能够回到出发点,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增大或者减小初速度vB.增大或者减小物体的质量C.使斜面倾角θ变大些D.使斜面变得光滑些2.某航天器由近地轨道返回地面,其运动过程为先加速,后速度逐渐变小,最后匀速降落。
在这一过程中航天器的运行加速度均小于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且忽略由于高度引起的重力加速度值的变化,那么机舱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支持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先小于mg ,后大于mg,最后等于mgB.先大于mg,后小于mg,最后等于mgC.总是小于mgD.总是大于mg3.如图30-3所示A、B、C、D、E、F六个小球分别用弹簧、细绳和细杆相联结,挂于水平天花板上,如在某一瞬间同时于 a、b、c处将悬挂的细绳剪断,比较各球下落瞬间的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小球都以g的加速度下落B.A球的加速度为2g,B球的加速度为零C.C、D、E、F球的加速度均为gD.E球的加速度大于F球的加速度4.质量都为m的粗糙滑块和粗糙斜面,放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如图30-4所示,已知滑块在斜面上运动,斜面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如果发现地面对斜面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那么下列哪种情况是可能的:A.滑块加速下滑B.滑块减速上滑C.滑块减速下滑D.地面对滑块的支持力大于2mg5.以初速v0水平抛出一物体,经过时间t,速度大小为v1,则再经过时间t,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正确的是:A.v0 + 2gt B.vt+ gt6.若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某时刻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则该时刻物体到抛出点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之比为A.1 : 1 B.1 : 2 C.2 : 1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7.把物体从离地面高h处以初速v水平抛出,落地速度与水平地面夹角最大的应是下列4组中的A.h = 10m, v0 = 10m/s B.h = 5m,v=5m/sC.h = 30m, v0 = 15m/s D.h = 15m, v= 7.5m/s8.电风扇在闪光灯下运转,闪光灯每秒闪光30次,风扇轴上装有3个均匀的叶片,转动时观察者感觉叶片不动,则风扇转速可能是A.300转每分钟 B.600转每分钟C.900转每分钟 D.1200转每分钟9.水平的半径为R的大圆盘,以角速度ω绕通过其圆心的竖直轴匀速转动,俯视图如图30-5所示,有人站在盘边P点上随盘转动,他想用枪击中圆盘上的中,则心目标O,设子弹的速度是vA.枪应瞄准目标O射击B.枪应向PO的右方偏过θ角射击,且cosθ=ωR/vC.枪应向PO的右方偏过θ角射击,且 tgθ=ωR/vD.枪应向PO的右方偏过θ角射击,且sinθ=ωR/v10.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的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30-6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二、填充题(共38分)11.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生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
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
(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是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 取10m/s 2 ,结果保留二位数字。
)(4分)12.斜面高为1.8m ,在其顶端A 水平抛出一石子,它刚好落在斜面底端的B 点,如图30-7所示,,速度方向恰好与斜面平行。
(4分)13.如图30-8所示,传动装置中,B 、C 两轮同轴,半径R A =R C =2R B ,皮带不打滑,则A 、C A 、B 、CB 、C (6分)(A 、B 、C 为三轮边缘上的点)14.雨伞边缘半径为r ,且离地高度为h ,雨伞以角速度ω匀速绕伞柄转动,雨滴自伞边缘飞出后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大圆圈,则圆圈的半径(4分)15.如图30-9所示,直径为d 的纸圆筒绕中心轴O 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枪口发射的子弹的速度为v ,并沿圆筒直径匀速穿过圆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