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大气(概括)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米左右的高度内.与比地球半径相比,显得比较薄.然而对地球来说却很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比较小;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大气层: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分为1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递减率为0.6℃/100米2平流层:12千米到55千米,大气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因为平流层的大气中含有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3中间层:55千米到8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这一层大气几乎没有臭氧,这使来自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穿过这一层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顶部时气温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可上对流层.4暖层:在85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大气温度又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暖层的气温很高,据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达到1000℃以上.5外层.500千米到5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一层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在1000千米以上高度大气密度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对流层特点:是大气的底层.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18千米.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的形成: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对流.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第二节天气和气温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晴,阴等属于天气现象气温: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气象观察中,除使用普通温度计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第三节大气的压强大气压:大气的压强叫大气压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1大气压有重力-----产生压强的根本原因2大气会流动-----因此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由于大气压的密度随高度而减小,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标准大气压:大气压接近于1.01×10 帕(760毫米汞柱).大气还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测量(空盒气压计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hpa为单位,一行以汞柱为单位,一毫米汞柱为1.33百帕)气体(液体)的流速与压强有关.气体(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第四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即使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就在同一地点,大气压也并非固定不变.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高压区的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大气对人体的影响:例如晴天的天气,一般心情比较舒畅,而在阴雨天,却往往感到疲倦和心情不宁,这就跟晴天和阴雨天大气压的高低变化有关.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现代工具能使人登临高山,远涉重洋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会使人的机体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山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能使这些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正常情况下,人的皮肤内外侧受到的压强是相等的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大小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 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压力锅,吸尘器等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制成的)第五节风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气压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就会形成风.风是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察和预报常使用有八种风向.东.东南.南等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常用单位是米/秒,千米/时.风速常用风级表示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湿度:空气中水的多少叫湿度(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温度计:观察湿度的仪器称为温度计测量湿度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的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对湿度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雨的可能性就越大降水过程: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云和雾.当空气的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如果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发生了水汽凝结.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很小,形成云后飘浮在空气中,并不一定形成降水.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降水包括雨,雪,冰雹.降雨量:一般用毫米来计量.它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第七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晴:指天空总云量在3/10以下少云:指天空总云量在3/10到5/10之间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之间阴:指天空总云量在8/10以上小雨: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中雨: 12小时内降水小于5~15毫米大雨: 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15℃~23℃表示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天气图上的曲线叫等压线?它是气压相等的地方连线.根据等压线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冷锋等.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上天气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而造成的)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我国的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地处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夏天内陆一般比较炎热,,而海边则比较凉爽.是因为大量的海水在吸热.海洋上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比热(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用符号J/(kg·℃)表示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温度):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就有明显的差异.山顶的气温一般明显低于山麓.向阳坡高于背阳坡温度.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6℃.(降雨):垂直变化体现在地势高低不同,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上雨多山下雨少.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山地的迎风坡往往形成比较多的地形雨.季风: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太平洋;夏季,欧亚大陆气温高, 太平洋气温低.风从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形成季风.中国东部的季风就是这样形成的(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第九节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偏北风)(称西北季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偏南风)(称东南季风),气温高,降水充沛.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天气又常常会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短.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气温差大,光照强,光照时间也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量稀少,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降水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差和年差大,但日照充沛.适宜种瓜果.寒潮,台风和洪水: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有5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形成于北太平洋的西部.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台风中心叫台风眼,那里风平浪静,云量很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台风带来有很多危害,但也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缓和高温天气洪水: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持续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很大关系.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有利于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增加温度和降水量.减轻旱涝灾害的危险.相反,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等,会造成气候恶化.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大量消耗,以及森林的大幅度下降,使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的气温呈现变暖趋势.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名师导学——2.1 大气层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2.1 大气层(1)点击要点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显得很薄。
2.大气温度在________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3.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________之间。
从地面向上约________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_,12千米到5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_,在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又呈逐渐________。
4.大气层是地球上________的条件之一,它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差________,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________和________。
5.根据大气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________,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其层底距地表约________千米。
6.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________,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________,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课堂讲练例1 在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的变化是呈( )A.迅速上升的趋势B.逐渐下降的趋势C.逐渐上升的趋势D.平稳的趋势巩固训练1 在距地表500千米以上,大气温度与高度关系是( )A.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B.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先下降,后升高D.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先升高,后下降例2 气象探空气球可以从地面上升到30000米的高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一路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A.气温越来越高B.气温越来越低C.一直处在对流层D.可到达对流层和平流层巩固训练2 关于大气层的气温特点,下列各图表示不正确...的是( )跟踪演练一、选择题1.地球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A.大气的厚度 B.大气的质量C.大气的比热 D.大气的温度、密度等2.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的( )A.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B.2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C.3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D.15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3.地球大气分为五层,其中厚度最小的是( )A.对流层 B. 平流层C.中间层 D.暖层4.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A.二氧化碳 B. 氧气C.氮气 D.臭氧5.干洁空气中体积含量最多的气体成分是( )A.氧气 B. 臭氧C.氮气 D.二氧化碳6.下列有关大气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中间层B.对流层和暖层都是上部冷,下部暖C.大气分为4层D.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是平流层7.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发生的现象中,仍然存在的是( ) A.狂风暴雨 B.雷电交加C.火山喷发 D.天空出现彩虹8.下列地区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最多的是( )A.南极地区上空B.青藏高原地区上空C.北极地区上空D.赤道地区上空9.下列有关大气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气层的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B.大气层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C.大气层没有明显的上界,主体在1000千米高度以下10.下列关于大气作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阻碍太阳的热辐射B.阻碍夜间地球热量的散失C.抵挡来自天体的侵袭D.不断提供氧气,满足生物生命所需二、填空题11.大气的分层是根据________、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而分为________层的。
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1节 大气层 说课稿

大气层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
它既是七年级上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层等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图表知识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我对本节内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重在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1、认知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2、技能目标: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及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说教学设想:本节内容量较多,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大气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分布的特点。
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对流层的特点及形成。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有效地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自主探究、读图、合作交流、共同实验,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将按“问题引入—自主探究——自我评价——知识拓展和延伸”等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首先播放:2006年第15号台风“卡努”造成浙江9人死亡1人失踪,提出设问:这是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五节风PPT课件(初中科学)

飓风
台风 台风中心的风力一般为_______级
1、某人面向北方站着,风从他的背面吹来, 则此风为 ______风。 2、纸片往南飞,此时的风向 看你的噢! 为_______风。
3、周一升旗时,五星红旗 能展开飘扬,此时的风力为 _____级。
4、在有风速为3米/秒的东风的情 况下,某同学以3米/秒的速度向 西跑,他的感觉是风速是_______。
西北风
南风
西风
东南风
实验:
风向标 风向是由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
风向标 风速仪
风速: 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2、单位:
米/秒 千米/时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3、气象观测中是风速仪来测风速的。
微风吹来 3 狂风大作 10 和风细鱼 4
暴风雨 11 轻风袭来 2
疾风骤雨 7
大漠孤烟直
0
飓风
12
风
树欲静而___不止
风的概念及成因 风的方向 风的大小 风与生物关系
流向
高压区
低压区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在夏日滚滚热浪中,分析城市及城市郊区的 气温散布,在市区出现一个明显的高温区,人 们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气温明显地要比周围 郊区的气温高, 气象上称之为“城市热岛”。
甲说:城市这么热,风肯定从城市吹向郊区
乙说:从气压来分析,风应该从郊区吹向城市
你的看法呢?
城市的气压比郊区低,因此此时风应该从郊区吹向城市。
规定为风吹来的方向
1、风往北吹
南风
2、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暖风 东南风
风向的天气符号同一短线表示, 如:东风 o——
风向 (8种)
还需要借用指南针
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风向? 2、西风吹向哪个方向? 东方 3、下列四幅图的风向依次为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单元测试)答案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单元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 ,共10分)
1、地形,纬度,海陆热力性质
2、4.2×105,2.1×103
3、晴朗,阴雨
4、略
5、升华,熔化
三、综合分析题(每空1分,共42分)
1、(1)A (2)低,云层阻挡了太阳辐射(3)高,云层阻挡地面辐射散失(4)小
2、(1)A,12°C (2)B,迎风坡
3、(1)大,20,高温(2)CD,AB (3)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低降水少(雨热同期),有(4)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
4、(1)高气压区,晴朗干燥,低气压区,阴雨(2)C,冷锋,降雨、大风、降温
(3)晴朗,东风(4)F,等压线密集、气压差较大(5)略
5、(1)下降,上升,冷(2)暖,冷(3)14日和15日,降雨,大风
四、简答题(共4分)
(1)温室效应
(2)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大量破坏森林。
(3)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的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被淹没,气候紊乱,灾害频繁等。
(4)多植树造林,开发新型环保能源等。
【初中地理】地球的“外衣”

【初中地理】地球的“外衣”地球上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大气,没有大气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
大气又是人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
在地球的外表,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通常叫大气圈。
大气圈的厚度约1000千米。
紧贴地面的大气层叫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这里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9%,许多复杂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里。
对流层的大气质量、大气运动对人类的生活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气污染,主要就是指对流层的大气质量上升,轻易威胁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大气就是一种多种气体和水蒸气共同组成的混合物,由恒定气体、气门气体和不定气体共同组成。
恒定气体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体积分数几乎就是维持不变的。
气门气体的含量往往随其各地季节、天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状况而变化的。
不定气体包含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导致的大气污染物及有毒气体,后者就是人类维护大气和预防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
大气在常温条件下是无色、无臭、无味的。
各种气体在整个大气中的组成列表如下:空气成分恒定气体气门气体氢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尘埃和其它气体水蒸气含量(%)78210.90.030.03~洁净的空气对人类的存活和生活都极为重要。
人须要汲取新鲜的空气去保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体温三万次左右,排出的空气量为12-16立方米,相等于每天食物量的10倍,饮水量的5倍。
在地球上,没空气,就不可能将存有生命有机体,人类就显然不可能将展开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在地球上,人可以十几天吃食物,但如果没空气,人就可以立刻死。
因此,维护地球上的大气,就是维护人类存活的物质基础。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结构1. 地球的“外衣”:地壳说到地球,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外壳,咱们常说的“地壳”。
这个外壳就像是地球的小外衣,包裹着它的核心和其他部分。
地壳可不薄,厚度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差别可大了,海洋底下的地壳就像薄薄的一层饼,陆地上的则要厚实得多,简直就像个厚厚的蛋糕。
咱们的城市、山脉、河流,全都坐落在这层“外衣”上。
而且,这层地壳也不安分。
它会“动”,会“变”,时不时就给我们来个地震、火山爆发,简直就是让人防不胜防。
听说,地壳的运动还和板块构造有关系,像拼图一样,各个板块碰撞、拉扯、挤压,就像一场超级马里奥的游戏,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1.1 地壳的“成分”地壳的成分大概就像咱们的食物,五花八门。
主要由硅和氧组成,想象一下就是地球的“米饭”加“菜肴”,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矿物质,比如铁、铝、钙、钠等等。
想想那丰富的味道,真是让人流口水。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地壳里面还藏着许多宝贝,比如金矿、银矿、石油、天然气,真是个“宝藏”世界。
挖掘这些资源就像寻宝一样,让人心潮澎湃,谁不想成为下一个“富翁”呢?2. 地球的“心脏”:地幔接下来,我们得说说地球的“心脏”——地幔。
地幔可不是咱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它深藏在地壳下,深得很,有时能让人觉得它简直就像一个秘密基地。
地幔的厚度大概有2900公里,简直是个深不见底的“大坑”,里面的温度高得吓人,可以达到几千度。
在地幔中,物质也不闲着,热量让这些岩石变得像流动的蜜一样,有的地方甚至像果冻一样软。
这种状态的岩石流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真是“暗潮汹涌”,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2.1 地幔的“秘密”地幔的秘密可多了去了。
它的运动会产生火山和地震,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运动,才让我们的地球活跃得如此有趣。
想想看,火山喷发就像在给大自然送上“烟花”,虽然危险,但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睹风采。
而且,地幔的热量也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地热能、火山能,这些都是可再生的资源,简直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
地球的外衣阅读题参考答案

地球的外衣阅读题参考答案地球的外衣阅读题参考答案地球的外衣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它是地球上最薄的地壳层,但却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基础。
通过阅读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外衣。
1. 地球的外衣是由什么组成的?地球的外衣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岩石是由不同类型的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而土壤则是由岩石颗粒、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2. 地球的外衣有多厚?地球的外衣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平均厚度约为30千米。
然而,在大洋中脊处,地壳变薄,甚至只有几千米。
3. 地球的外衣有何作用?地球的外衣具有多种重要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我们居住的地方,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其次,地球的外衣是地球上的岩石圈,它与地球内部的流体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维持了地球的动态平衡。
此外,地球的外衣还富含矿物质资源,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4. 地球的外衣是如何形成的?地球的外衣形成于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过程中。
在地球形成初期,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岩浆从地球内部冷却凝固形成了最初的地壳。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不断演化,形成了现在的地球外壳。
5. 地球的外衣有哪些特点?地球的外衣具有多个特点。
首先,地球的外壳是不断变化的,由于板块运动,地壳会发生断裂和碰撞,形成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其次,地球的外壳也具有不均匀性,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和组成有所差异。
最后,地球的外壳是地球上最薄的地壳层,但却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支撑着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通过对地球的外衣的阅读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外壳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它的形成和特点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地球的外壳,珍惜地球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马德堡半球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
2. 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应用:高山反应。
C 流速大,压强小。
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3. 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
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5.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1.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
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应用:高压锅
2. 气压降低,沸点减小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
水重新沸腾。
第五节风
1.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流动。
2. 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风速通常用级表示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往北吹:南风 O——东风
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
1 .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含有水汽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2. 测湿度的工具:干湿球温度计
结构:有干球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包裹着湿棉纱的温度计)
原理:干球温度计测大气温度
湿球温度计会蒸发,蒸发要吸热,温度计示数变小,出现干湿差
大气湿度大,蒸发慢,降温小干湿差小;大气湿度小,蒸发快,降温大,干湿差大
3. 降水的条件: A 充足的水汽(相对湿度达到100%)
B 空气上升,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
C有凝结核,水汽可以凝结变大
4. 降水量用毫米表示。
人工降水的方式: 1. 降温打干冰 2. 凝结核打碘化银
第七节明天的天气怎样
1. 天气图:表现不同地方天气信息的地图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连成的线
2.天气系统: A 高压: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天气:晴朗干燥
B 低压: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天气:阴雨天气
C 冷锋: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并向暖空气方向移动,天气: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D 暖锋: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并向冷空气方向移动,天气:降雨、过后气温升高
F 台风:低压气旋,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锋面雨: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对流雨:长发生在副热带地区,雨量大,范围小,时间短。
4. 探究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假使—实验设计—得出结论—相互交流
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天气: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气候:长时间;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原因:太阳辐射不均匀。
主要是对气温的影响:A 年平均气温赤道附近高,两极低 B 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3.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迎风坡: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
2)海拔高:温度低植被稀少海拔低:温度高植被茂盛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1.比热----单位质量(1千克)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
量。
单位:J/(kg.℃)水的比热:4200 J/(kg.℃)
表示地含义: 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
5. 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
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
如水
6. 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夏天: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冬季相反
7. 我国气候可以分为:季风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我省)温带
季风气候
:非季风区:温带大陆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8.冬季,我国盛行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我国盛行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
9.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10.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洪水。
主要原因:乱砍乱伐,回湖造田,环境污染。